除了张居正主编的《皇明官报》之外,在凤阳皇城中也偷偷的有《警世报》和《通言说》在地下发行。
朱华烨到了凤阳城中,就将以前发行的《警世报》全部都认真的读了一遍,今天是新报纸到的日子,朱华烨立刻跑去等着新报纸。
“好呀!大都督这篇文章,真的是写的太好了!”
朱华烨读完了今日的报纸,对着朱聪浸说道。
朱聪浸接过报纸,这竟然是苏泽亲自所写的,讨论明廷藩王宗室问题的文章。
“《宗藩论》?是苏泽亲自写的?”
朱聪浸当然也知道苏泽的名号,等他看完了这篇文章,也忍不住说道:“没想到这么一个反贼,竟然是最了解我们藩王宗室问题的!苏泽此言真是鞭辟入里啊!”
朱华烨说道:“大都督这句‘削巨室以养黎庶,绝宗锢以解民梏’,真的是写出了解决宗室问题的方向!我大明朝就是宗亲巨室太多,普通宗室又被宗法束缚,不能自由择业。”
朱华烨又说道:“这样的大明朝,还不如反了算了!爹,我听说宗室在东南也不会特殊对待,可以自由从事任何职业,甚至还能从军从政。”
朱聪浸沉默不言。
朱华烨说道:“我们堂堂大明宗室,要被圈禁才能吃饱饭,那些藩王大宗却每日鱼肉百姓,这样的朝廷还不如反了算了!”
凤阳皇城中自然没有多少过年的气氛,但是京师却稍微热闹了起来。
京师,腊月二十九。
朝堂诸公终于可以暂时忘记这一年中发生的倒霉事情,筹备过年的事情。
不过今年的新年注定也不会是个多么愉快的新年,三大殿的修复工程修修停停,南方的战事还在继续,朝廷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今年内阁首辅徐阶倡议,内阁和三品以上的大员都不领薪水,三品以下的官员暂只领一半的薪水,等到年节过后再发剩下的。
这自然又让徐阁老在京师中的声望又降低了一些。
这位清流出身的阁老,如今的名声已经直追他的前任,大明朝史上第一大奸臣严阁老了。
另外说一句,严嵩之子严世蕃已经被皇帝下令斩首,这位权倾朝野的小阁老,临刑的时候流泪痛哭,据说砍头前吓得屎尿都流出来。
严嵩原本只是被勒令致仕回乡的,可是回乡的路走了一半,江西就被苏泽给占了。
等到严世蕃被斩首后,严嵩也立刻被追回一切待遇,皇帝下令查抄了严嵩的家当,然后将严嵩囚禁当地囚牢中。
徐阁老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自己的府中。
“大少爷回来了吗?”徐阶将擦脸的毛巾递给管家,开口询问道。
“回老爷,大少爷还没放衙。”
徐阶皱起眉头,自家儿子接了严嵩儿子的差事,主持修建三大殿修复工程,日夜在工部和皇宫里忙碌,父子关系却日益紧张。
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儿子徐璠来说,修建三大殿是皇帝交给他的差事,做好了是他的功劳。
虽然朝廷因为东南的问题已经下旨停止修建三大殿,但实际上徐璠却上密揭,提出“缓修”的建议。
这项建议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如今三大殿修复工程又断断续续的开工起来。
可是无论怎么“缓修”,这样巨大的工程都是需要人力物力的,如今朝廷用人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徐阶这个内阁首辅也头疼的不得了。
所以每次徐璠去内阁找徐阶要人要钱的时候,父子两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张。
临近年关了,徐璠干脆都不怎么回徐府,平日里夜里就住在工部衙门中,或者和朋友达旦饮乐。
徐阶这个平日里公认的以“柔”治政的内阁重臣,在家里终于露出怒容来。
他对管家说道:“去,把大少爷叫回来,我有要事!”
徐阶在书房中坐了良久,满身酒气的徐璠这才回到府中。
闻到了徐璠身上的酒气,徐阶皱眉说道:“国事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还在外面喝酒,也不怕言官参奏你吗?”
徐璠如今也是工部侍郎了,在大明朝也算是高级官员了,又主管着修复三大殿这样的重要工程,自然不可能和以前那样乖乖挨训。
徐璠不阴不阳的说道:“只要爹能拨足大工所需人手和钱粮,再多的言官弹劾儿子都不怕。”
徐阶举起手指着儿子,好半天才冒出一个字:“哎!”
徐璠还以为自己占理,他立刻说道:“爹!大工可是陛下亲自交给儿子办的,这是陛下对我们徐家的恩宠,办好了可是荫及子孙的大功劳啊!您怎么就不上心呢!”
徐阶看着大儿子,他突然理解自己老上司严阁老对儿子的心情了。
徐阶叹息说道:“还荫及子孙,我看是祸及子孙。”
徐阶又说道:“听说你掺合裕王府娘家的生意了?”
徐璠打了一个哆嗦说道:“是我一个贴身管事的领了一些冬衣的份额,他也是想要给朝廷出力。”
徐阶说道:“出力?你以为李家做的那些事情你爹不知道?你将大工的工程采买包给裕王妃娘家的事情做的很隐蔽?”
徐璠这下子彻底慌了。
徐阶叹息说道:“府中的钱财也不缺你吃喝了吧?为何还要掺和冬衣的事情?”
徐璠冷静下来,他看向徐阶说道:“爹,你给二弟写信,让他离开松江府来京师,他动身了吗?”
“我可听说苏贼新军的冬衣就是二弟的工坊,也就是我们徐家的工坊生产的。”
“我在京师当官,总要交友交际,二弟在松江府助纣为虐您不管,我在京师给我们徐家挣恩宠您就三番五次训斥我?”
“要不然爹您写信,让二弟和我换一换,我去松江府做那富家翁,让他来京师服侍您!”
说完这些,徐璠直接走出徐阶的书房。
看着儿子的背影,徐阶重重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徐阶,已经对这一批运往九边的冬衣质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只是希望今年的开春不要太冷,要不然九边士兵还没到前线就要冻死了。
只不过徐阶虽然对九边冬衣的质量有了心理预计,知道交给李家来办肯定要大打折扣。
可是徐阶没有想过,这些商贾的下限竟然这么低。
侯平是李伟结交的商贾,这一次也分到了三千件冬衣的份额。
等到他看到从松江府商船上卸下来的,开线的冬衣,和从冬衣上露出来的草屑的时候,侯平也有些害怕了。
这样的冬衣,真的能运到九边吗?
会不会因为以次充好被砍了脑袋?
按照兵部的要求,这些商人不仅仅要采买冬衣,还要将这些冬衣送到朝廷指定的卫所。
侯平的这批冬衣要送到蓟辽镇的卫所,和他同行的商人看出了他的忐忑,满不在意的说道:
“侯掌柜,你是第一次去边外做买卖吧?”
侯平点点头,这名商人说道:“只要银子给足了,这些都不是事情,这些冬衣都是下发给普通士兵的,那些军官大老爷又不在乎。”
“当年我们往辽东运粮食,一斤糙米掺半斤沙子也没事的!”
“等到了蓟辽,你就跟着我去做,保证没问题!”
听到同伴这么说,侯平这才将心放到肚子里,过年还要赶到蓟辽去运粮,自己为了这点银子连家都回不去,这不也是为国操劳吗?
一想到这里,侯平心中的负罪感少了很多,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做,天塌下来还要李国丈顶着呢!
与此同时,东南地区却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福州城,除夕。
为了庆祝新年,大都督府专门发行了一万枚新银元,这次银币的背面以市舶司衙门、东南新军学堂的标志性经典作为图案,表彰这两个部门对东南新军这一年的贡献。
除了不能熄火的铁厂和特殊工坊,所有工坊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开始放假,官办工坊的匠人可以领到半薪,一些民办工坊也给员工发了假期薪水和年节礼物。
拿到了钱的百姓们,也想着过一个肥年。
可小贩也顾不得过年,纷纷在集市和街道上摆摊卖东西,整个福州城内水泄不通。
比起之前福州城饱受倭寇威胁,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的日子,福州百姓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泽又在大都督府衙门边上设置邮局,专门让大都督府的文吏代写家书,让从军的家庭免费给军中子弟写信送去新年的祝福。
那些家中有子弟从军的,纷纷诉说自己这一年家里的近况,叮嘱子弟们好好从军,报效大都督。
苏泽在福州待到了大年初三,就登上快船前往各军驻地慰问了。
今天尝试恢复更新了,求一下月初月票。
这几天还有检查,更新可能不稳定,实在更新不了会发公告的,感谢大家,最近好多了。
第336章 风起于福州之滨
就在大明百姓或是喜悦,或是忧愁,或是叹息的渡过新年的时候。
坐在澳门建造的那艘巨大的帆船中,葡萄牙人的大船东安东尼心中满是焦虑。
他正在给远在果阿的葡萄牙总督写信,请他将东方的巨大变化告诉他们的国王。
实际上安东尼的信也不是写给他们的国王的,如今的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不过才七岁,根本不可能处理国家事务,如今葡萄牙的大权掌握在埃武拉公爵兼红衣主教恩里克手里,安东尼的信是写给这位摄政的。
澳门,作为安东尼在东方最大的成果,他本来幻想在澳门担任大船东狠狠捞一笔钱,带着财富和荣耀返回祖国,和航海时代其他先驱者享受荣誉,最后在自家庄园中向后人讲述自己在东方传奇的见闻。
可是他的希望彻底破碎了,那位强硬大明,姑且还算是大明的官员谭,强硬的推翻了之前安东尼通过贿赂大明官府而签订的租借条约,将所有葡萄牙人赶出了澳门。
不仅仅是赶出了澳门,以往葡萄牙人贸易停泊的浪白澳等地区也被东南新军修建了哨所,葡萄牙人也被驱逐出这些地区。
唯一能够让安东尼庆幸的,是这个新的政权同意外国商人通商,只要遵守他们的规则乖乖交税,葡萄牙人就可以停靠任意的港口自由贸易。
安东尼向果阿总督写信道:
“尊敬的总督阁下,很遗憾的告诉您,我们在澳门十年的努力宣告失败。”
“在大明帝国,由大学者苏泽领导的一次内部叛乱席卷了整个帝国的东南地区,广州府也落入叛军之手。”
“那位苏总督的使者,同样身为大学者的官员谭,态度严厉的驱逐了我们,彻底推翻了我们和大明帝国签订的租借合同,这是可耻的背信弃义!愿主宽恕他们的罪行。”
“这位在大明帝国内部崛起的总督苏泽阁下,拥有一支不亚于欧洲的先进海军,对于东方崛起的这支强大力量,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恐惧。”
“很难想象大明帝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一旦武装起来将是如何恐怖的力量,这将是比阿提拉和蒙古人更加可怕的力量!”
“更让恐惧的是,这位大明新崛起的苏总督,并不避讳表达自己无神论的信仰,他驱逐了我们在大明的传教士,关闭了澳门的教堂。”
“他治下的官员似乎都是如此,虽然他们也会在固定时刻进行祭祀活动,但这些祭祀更类似于庆典而不是祷告。”
“这样的大明让我感觉到恐惧,东方发生的变化可能暂时影响不到我们的母国,但这样的情报应该让更多的欧洲人知晓,以期待应对未来海上局势的变化。”
大船东安东尼蘸着羽毛笔继续写道:
“说完了坏消息,接下来是给果阿各位先生们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