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治你别怂_分节阅读_第860节
小说作者:贼眉鼠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1:50
  这时翁婿才聊到了正题。
  “丈人这两年都忙着推广大唐各州县的番薯种植吗?”
  滕王嗯了一声,道:“天子委我巡察使一职,这两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推广番薯,小到穷乡僻壤,大到县镇城郭,老夫都亲自去过。”
  李钦载关心地道:“推广成果如何?”
  滕王笑了笑,道:“还算不错,有巡察使的官职,又是藩王身份,各州刺史县令多少给几分薄面,再说种植番薯又不是害他们,是在给他们送政绩,谁会反对?”
  “如今大唐关中河北淮南等诸道,大多都已普及番薯,各地官员和农户虽对此物颇有疑虑,头两年种植的面积也不算多,但只要他们看到了番薯的产量,过几年想必会扩大种植,毕竟此物可比黍谷麦子的产量高了好几倍,谁会拒绝呢?”
  滕王看着李钦载终于露出了笑意:“抛开贤婿人品处世且先不说,单说发现番薯此物,真是积了大德啊,为千秋万代的生民立命,若论功德,便是普度众生的菩萨也不如你。”
  “不瞒贤婿,老夫回程归京之时,路过那些普及了番薯的村庄,看到许多农户的正堂上,都供着你的长生牌位呢,每日烧香添油,果贡不绝,老夫看在眼里着实羡慕不已……”
  李钦载认真地道:“不曾想丈人居然好这一口儿,丈人若是喜欢,小婿愿在家中给您立一块……”
  话没说完,滕王又怒了:“住口!这才多久,又不说人话了!农户家给你立的是长生牌位,你想给老夫立什么牌位?”


第1361章 阳奉阴违
  农户供长生牌位这件事,李钦载不赞同也不反对。
  个人崇拜其实和迷信是同一个性质,不同的是,被拜的对象不同,一个是凡人,一个是神佛。
  李钦载的本质仍是无神论者,当然,是掺了水分的无神论者。
  遇到寺庙道观,也不介意进去拜一拜,见了僧人也不介意布施一点,前提是,拜的寺庙道观必须灵验,不然就是诈骗,衙门告他去。
  求子求平安求避孕什么的,可信可不信,态度很随和,但要是有人说抖腿散财,右眼跳灾,那就必须信了。
  钱财方面,容不得丝毫玩笑,心诚则灵,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三五年内,番薯应该就能普及整个大唐了,日后若再遇灾年,百姓至少不会饿死,总比啃白泥要强。”李钦载叹息道。
  “白泥”指的是观音土,早在春秋时期民间便已发现,观音土能充饥,当然,害处也很大。
  所谓的观音土,其实是指制作陶瓷器的高岭土,看起来很白很细腻,跟面粉一样,吃了确实能扛饿,但这玩意儿终究是土,不是食物。
  吃进腹中再喝水,水与土在腹中融合膨胀成硬块,无法排泄,吃了观音土的人,其实命已经丢了一大半了,很多人都会活活胀死。
  大灾之年,人命如草芥,千里饿殍的景象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那画面堪比地狱,惨不忍睹。
  所以李钦载发现番薯粮种的意义,其实是非常伟大的。朝堂上的官员们锦衣玉食,不曾经历疾苦,或许觉得它就是一种新的粮食。
  但在民间,那些经历过饥荒的普通百姓,却比官员们更清楚番薯这个物种的分量。
  它不择地,旱涝皆可种植,也不需要精心伺候,种进土里迎风就长,而且产量惊人。
  千年以后的辫子朝,人民被统治者奴役得那么凄惨,但辫子朝的人口却仍然破亿,达到中国历史人口的巅峰。
  那不是因为统治者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番薯这种新粮种被引进了中国,在当时繁重的苛捐杂税之下,它的存在仍然养活了无数人,这个苦难的民族才得以繁衍下去。
  百姓们在家里供上李钦载的长生牌位,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唯此才能表达百姓对李钦载感恩的心情之万一。
  翁婿俩随口聊着番薯推广的事,但李钦载说到这里,滕王的表情却闪过一丝阴霾。
  “丈人咋了?小婿刚才说得不对吗?”李钦载好奇问道。
  滕王摇了摇头,沉声道:“自古以来,人祸往往比天灾更可怕,老夫这两年走遍大唐的河山,方知地方子民处境之难,百姓之疾苦,可比御史们奏疏上说的严重多了。”
  李钦载皱起了眉:“丈人是遇到什么事了?”
  滕王沉默半晌,低声道:“番薯是好东西,各地州县百姓只要种下了,等到收获之时,没人说它不好……”
  “然后呢?”
  滕王语气渐冷:“但有的州县,却连试种都不愿,老夫从长安带去的粮种,也被他们扣留在官署,根本不发给百姓,反倒是非议老夫折腾,贻害民生。”
  李钦载睁大了眼:“哪个州县,竟如此大胆。”
  滕王冷冷道:“江南道,岭南道,十余州县官员,皆抗拒种植番薯。”
  李钦载表情严肃起来,推广粮种是大事,容不得丝毫怠职渎职。
  地方官员竟敢做出抗拒种植粮种的事,显然事情的背后并不简单。
  “江南,岭南?”李钦载皱眉喃喃道。
  这两道可是气候宜人,耕地面积广袤的地带,同时也是大唐的粮仓,问题出在如此重要的地方,这是要当作大案办的节奏啊。
  “丈人可知,当地官员为何抗拒种植新粮种?”
  滕王冷笑:“十余州县的官员,他们的理由出奇的一致,说是江南岭南每年提供朝廷的粮赋财赋,朝廷军队征战的后勤粮草也多出于江南岭南,地方官员责任重大,不敢冒险试种新粮种,害怕收成不好,他们会被朝廷问责。”
  李钦载想了想,道:“理由勉强说得过去,但他们周边已经试种番薯的州县,这两年的产量他们也应该听说了,难道还无动于衷?”
  滕王冷哼道:“他们说了,不见朝廷正式的政令,他们试种新粮便是逾矩,会被御史参本。”
  “尚书省没颁下正式的政令吗?”
  滕王瞥了他一眼,道:“是你发现的新粮种,为何对此事一点也不关心?”
  “两年前尚书省便颁文了,可荐各地州县适当试种番薯,本王奉旨巡察各地,当地官员当配合行事。”
  李钦载皱眉道:“既然尚书省颁了政令,他们为何不遵?”
  滕王叹道:“你没听仔细,尚书省颁下的不是正式的政令,而是推荐,建议各地试种,既然是建议,当地官员自然可听亦可不听。”
  李钦载不满道:“许敬宗办事这么不严谨吗?”
  “倒也不能怪许右相,毕竟新粮种的出现才几年,臣民对此心存顾虑也是情理之中。”
  “朝廷但凡推广政令,都是先试行,先建议,公文用辞都很温和,不存在强制,毕竟是试探性的改变,从朝堂到地方,都是要担风险的。”
  李钦载摇头道:“就算如此,那十几个州县官员的态度未免太蹊跷了,一地两地抗拒试种倒也正常,十几个州县官员都抗拒,而且理由说辞都跟事先商量好的一样……”
  抬眼盯着滕王,李钦载问道:“此事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吧?”
  滕王瞪了他一眼,道:“你问老夫?老夫还想问你呢。”
  李钦载愕然:“与我何干?”
  “数月前,你在长安城与江南八大望族闹出的那点事,忘了?”
  李钦载恍然,接着面露怒容:“事情不是都过去了吗?他们的家主还给我登门赔礼了。”
  滕王冷笑:“数百年望族门阀的脸面,被你一个黄口小儿踩了又踩,你以为事情过得去?”
  “现在报应来了,番薯推广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他们不发一语,却能让这件事办不成,天子和朝廷偏偏还无法问罪他们,就问你气不气!”


第1362章 门阀势大
  从本质上来说,所谓治国,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个庞大的帝国,每天不知会出现多少事件和问题,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坏事,有的不一定能解决,只能拖着,有的容易解决,杀人便可,还有的既不能拖,又不能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大麻烦。
  滕王说的事情,在李钦载看来麻烦不小。
  从表面上看,十几个州县抗拒种植番薯,问题好像并不大,最坏的情况无非是朝廷舍弃这十几个州县不种,对偌大的大唐帝国来说,这十几个州县的番薯产量并不会影响太大。
  但,那只是表象。
  站在李治和朝廷宰相公卿的角度看,十几个州县抗拒朝廷政令,问题大了。
  说他们造反或许没那么严重,但他们却实打实地抗拒中央集权,抗拒天子诏令,这是不臣之举。
  如何解决?
  李治下一道旨,把这十几个州县的官员全部问罪罢免?
  治国若是这么简单,人人都能当皇帝了。
  如今仍然是天子与门阀精英共治天下的格局,准确的说,在长安城或是关中京畿地区,天子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谁敢不服,下辈子投个好人家。
  但在京畿以外的地区,天子与地方门阀基本处于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天子当然还是无可争议的董事长,其他的地方门阀则是大股东。
  董事长的行政命令通常情况下,股东们都要遵守并执行。
  但若是股东们对董事长有了意见,决定联起手来抗拒董事长的命令,大家合在一起凑一凑股份,董事长的股份小于百分之五十一,这种情况可就不好说了。
  世家门阀族人在长安城里必须老老实实趴着,天子说啥就是啥。
  但到了地方上,世家门阀对地主阶级和民间百姓的影响,其实是大于皇权的。
  长安朝廷颁下的诏令,地方门阀大多数情况下不敢抗拒,只能老老实实配合执行。
  但若是门阀对大唐朝廷心怀怨恚,有心抗拒,那么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真的很难推行下去。
  眼下江南岭南道的情况便是如此。
  门阀联手抗拒朝廷政令,偏偏还没法说他们谋反,尽管他们干的事确实是不臣之举。
  因为这地方对中央朝廷的软性对抗,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有。
  上到武王伐纣,下到汉朝的七国之乱,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等等,其实都是从地方对中央的软性对抗而开始的。
  事件之初,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由于地方势力太过庞大,中央朝廷也不便处置。
  问罪当地官员也不现实,门阀经营地方数百上千年,本地上任的官员与门阀之间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官员本就是门阀的门客故吏,朝廷动了他们,也跟动门阀没有区别。
  不能打草惊蛇,怕逼反了地方门阀,又不能放任不管,怕门阀在本地坐大,长此以往,朝廷真就失去了对这个地区的掌控。
  一个小小的推广番薯种植事件,稍微一深思,便引发了如此严重且复杂的危机。
  李钦载有点头痛了。
  李治和武后穷其一生誓要削弱世家门阀势力,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对大唐的贻害太深了。
  但这对夫妻做了一辈子的事,成效却实在不大,直到武后逝世,世家门阀的势力仍然存在。
  中华历史上,世家门阀真正是从什么时候衰落的?
  说来有点讽刺,是黄巢干的。
  没错,就是那个天降煞星,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反贼黄巢。
  起义军横扫天下,管你什么皇室宗亲,管你什么门阀多么牛逼,落到老子手上反正就是一刀剁了。
  什么家族在地方上多大的势力,什么多少精英出自门下,在黄巢的眼里全特么是两脚羊,只有肉柴和肉嫩的区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04页  当前第8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0/9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李治你别怂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