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22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英军对华工的行动限制极多,与军事管理无异。英国当局从来不认为华工与英国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坚持强硬政策,禁止华工与欧洲军人或平民往来。
  相对于英国人高高在上的种族主义,法国人对华工歧视较少,法军官对手下的华工态度比较民主,对华工的生活习惯也较为关切。
  话说还有不少华工和法国女子结了婚,并且很大一部分是法国女人倒追的华工,最后大概有三千人留在了法国,成了早期侨民。
  总之华工不仅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到了巨大的谈判筹码,还激发了留法热情。
  后续留法学生里可是出了不少超级大人物。
  这些人不同于曾经的留学生,——过去留欧费用高得可怕,留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
  而一战后很多留法学生出身没有那么富贵,他们大多要勤工俭学,所以深知生活疾苦。一战也算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了留欧学生属于有闲阶级的传统。
  上海学生较多,义务赴法的不少,大同大学便有数十名,李谕自然支持。
  他对郭应麟说:“你告诉所有赴法学生,临走前去校务处每人领取200大洋。此后我会通过留法勤工俭学会定期汇款。”
  郭应麟感激道:“校长不用担心,那边会管吃住。”
  李谕说:“我是希望你们再开拓点视野,这些钱肯定用得上。”
  郭应麟不再推辞:“一定不负校长所托。”
  李谕说:“都是自家学生,应该的。”
  几天后,上海的赴法学生一起聚集到码头,准备乘船前往威海卫。
  他们会与华工一起先乘船前往温哥华,然后乘火车到达美洲东海岸,继而坐船去法国。
  虽然经过苏伊士运河抵达法国马赛也是条重要航线,但是地中海早就被德国潜艇封锁,非常危险。
  码头上,李谕亲自前往送行,还见到了任职于威海卫华务司的庄士敦。
  “李谕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庄士敦打招呼道。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庄老师,你好。”
  庄士敦说:“老师?”
  李谕说:“老师是个尊称。”
  “感谢您的尊敬,”庄士敦说,“总不会李谕先生也要亲赴欧洲?”
  李谕说:“我不懂军事,更不擅长弹道计算。”
  庄士敦说:“此前您可是在北洋的学校教授过测绘学。”
  李谕没想到他连这个都知道,于是说:“理论与实际差得太多了,而且我更多偏向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其实关键是我不会为外国军队效力。”
  “先生不去最好,”庄士敦说,“从传回的讯息看,那里已经成了人间地狱。前线部队损失非常惨重,此前与泰坦尼克号一起建造的几艘大船,如不列颠尼克号、毛里塔尼亚号游轮全部被军队征用为医疗船。我从私人渠道获悉,船上的很多伤兵情况十分惨,大量需要截肢。”
  这时候的截肢手术不用再多形容。
  李谕说:“真正的噩梦只怕还没有到来。”
  庄士敦也忧心忡忡:“德国一点没有败退的意思,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
  李谕说:“如今护国军与北洋军也打了起来,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英方能够对华工和学生友善一些。”
  庄士敦说:“先生不用对此担心,前线需要的是强壮健康的工人,他们不会受苦,毕竟不是百年前的奴隶贸易。只不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旅途会有大部分时间漂在海上,晕船难以避免。”
  实际上路途中由于疾病和德国潜艇的攻击,还是死了三千余人。
  华工的事迹非常可歌可泣,一战后,大约有11万服务于英法的华工历经磨难,最终回国与家人团聚。
  未回国的3万多人中,有近两万死于战火或疾病,其中有名有姓的1874名华工的尸骸,埋葬在欧洲的69座公墓中。


第六百一十章 无线电的几个新专利
  护国战争主要几场仗都是在西南地区打的,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战事。
  李谕在大同大学讲完课,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到了他面前:“李大学士,在下冯家遇,奉家父冯国璋以及江苏民政长官韩国钧之命,冒昧请您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讲学。”
  “原来是冯公子,”李谕说,“劳烦大老远来上海找我。”
  冯家遇就是相声演员冯巩先生的祖父。
  冯家遇说:“反正现在有了沪宁铁路,来往这么便捷,您要是在京城才麻烦。”
  李谕想了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应该就是后来东南大学的前身,也是个重视工科的学校。(并非后来的南京师范大学。)
  “好吧,”李谕说,“我收拾一下,明天就出发。”
  袁世凯把冯国璋放在江苏将军位置上,虽然听着似乎和江西将军李纯之类的很像,但冯国璋管着的是最富庶的地区,地位超然许多。
  抵达南京后,冯家遇带着李谕先去了冯府。
  客厅中,冯国璋笑呵呵道:“李大学士,别来无恙。”
  韩国钧也握手道:“久仰久仰!”
  李谕随口问道:“上将军不应该有这么多闲情逸致吧?”
  “我现在还真就有闲情逸致,别的事都不想管!”冯国璋摸了摸胡子说,“前几天紫石(韩国钧字)找我聊起来新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事,需要拨点钱款。后来他又说请了不少留美博士当教师,我突然就想到李大学士,不算唐突吧?”
  李谕说:“不唐突。”
  冯国璋感慨说:“还是做学问好,没这么多尔虞我诈,书本上的文字也不会跳起来忽悠你,该是一就是一,永远变不成二。”
  看来他真被老袁气坏了。
  李谕又举了那个例子:“学问还能救人,当年有个法国人想自杀,突然琢磨了一晚上费马大定理,没研究出来,竟然就不自杀了。”
  冯国璋说:“算学?李大学士能解出来吗?”
  李谕说:“这是最难的数学问题之一,我肯定无能为力。”
  冯国璋并不太懂具体的学术问题,只是想多接触接触李谕这种在整个世界学术圈都有极高声望的人,民国时期各大军阀都极为尊重大学者,也能顺便提高自己的品味。冯国璋说:“这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前是张之洞大人创办的两江师范学院,一直有传承,可能比京师大学堂差了点,但绝不是普通学校。”
  李谕说:“就算普通学校,也没什么关系。”
  话说此时也没啥普普通通的大学,应该说数量远远不够。
  几人聊天时,冯家遇突然慌慌张张跑进来,对冯国璋说:“父亲,总统府派的说客蒋雁行又来了。”
  冯国璋一听,连忙站起身:“糟糕,肯定是他见到今天咱们开了大门,一溜烟摸过来的,这小子,还在我家门口安了眼线!快,把我的轮椅抬过来!”
  冯家遇立刻从另一间屋抬过来一把轮椅,冯国璋坐好,又盖上一张毛毯,然后装出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李谕和韩国钧也躲进了后屋。
  蒋雁行进来后说:“上将军,今天可算见着您了。”
  冯国璋使劲咽了口吐沫,用微弱的声音说:“宾臣(蒋雁行字)啊,不是我不见你,你看我这样子,怎么见人。”
  蒋雁行连忙一连串问道:“上将军得的什么病?多少日子了?有没有请名医看?吃没吃药?大总统听说上将军身体欠佳,十分惦记,命我把他请中外名医配的各种补药带来许多,还捎来人参、狗宝、牛黄、鹿茸、灵芝等名贵中药,盼望上将军早日康复。”
  说着,他把一张大红礼单呈上。
  冯国璋看都没看,心想,你小子问得也太假了,只是客套说:“多谢大总统挂念。”
  蒋雁行凑过来,问道:“华甫兄,您觉得怎么不好受?”
  冯国璋没好气地说:“哪都不好受。”
  蒋雁行哭笑不得,只能小心翼翼回道:“上将军军务繁忙,积劳成疾,今后要多多注意身体。”
  冯国璋抬了抬眼皮:“你说得太对了,我得多多休息!”
  蒋雁行一愣,感觉自己被他套路了,于是表明来意:“上将军,实不相瞒,这次大总统派我来,一是来看看上将军的病体;二是请上将军出任参谋总长兼征滇总司令。不知道上将军尊意如何?”
  冯国璋顿了半晌,才悠悠地说:“云南起事的症结在于恢复帝制,只要大总统明令取消帝制,战争不战自止。”
  蒋雁行知道冯国璋和段祺瑞一样反对帝制,此前又被袁大总统摆了一道。见晓之以理的策略不行,立马改成动之以情:“过去的事都让它过去吧。上将军与大总统相交甚厚,值此国难维艰之际,为了几十年的交情,也应助总统一臂之力。”
  冯国璋听后果然有些动容,不过几秒钟后就恢复平常神色:“还谈什么交情,我跟随总统大半辈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总统一向忠贞不渝,总统何苦什么事都瞒着我,不把我当自己人!”
  冯国璋就是咬死了软硬不吃。
  蒋雁行实在没辙,没过多久就被送客出门,无功而返。
  李谕和韩国钧从后屋出来时,冯国璋已经离开轮椅,坐在太师椅上优哉游哉地喝茶,他对两人说:“不管怎么说,我肯定不会出山。记得去年我拜见大总统,顺便拉上了段祺瑞。但总统府竟然恢复了跪拜!老段一向反感这个长人变矮子的礼仪,坚决不去,我怕关系闹僵,硬拉他去了。
  “见到总统后,我先跪,老段才跪。好在大总统对我们有点面子,说自家兄弟不必行此大礼。
  “但后来我们见袁大公子时,这小子竟十分无礼,身不动,膀不摇,端起皇太子架子来!今后要是犯在他手里,还了得?”
  韩国钧说:“跪拜礼仪属实落后,记得大总统称帝时不是说了要废除跪拜,改行三鞠躬礼?”
  “总有些人阿谀奉承,要当从龙功臣,”冯国璋说,“紫石(韩国钧字),你带着李大学士去学校吧,我担心蒋雁行还会派人偷偷监视。”
  韩国钧与李谕随即起身告辞:“别过上将军。”
  ……
  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与教务长郭秉文一同在门口迎接。
  “承蒙李大学士莅临,本校不胜感激。”校长江谦说。
  李谕礼貌回道:“在下同样荣幸之至。”
  又说了几句寒暄的话后,郭秉文道:“本校理化部所有师生已经全部在礼堂集结,等待先生讲学。”
  李谕伸手道:“请带路。”
  刚进入教室,整个会场就响起一阵长长的掌声。
  前排学生中,李谕还看到一个不得了的身影:吴有训。
  这是李谕计划中重点帮助的对象,一定要助他拿到一枚康普顿效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今天讲课的重点并非纯数理方向,而是郭秉文提前订好的无线电。——毕竟这是个当下所有人都极为关心的科技领域,又适逢战事,无线电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
  李谕看到吴有训身前的桌子上已经摆上一台“手搓无线电”,于是问道:“是你做的?”
  吴有训自信满满地说:“没错,一个月前我去大同大学找里面的学长学来的。”
  “非常好,”李谕朝他竖个大拇哥,“看来你们的基础不错,不愧是龙盘虎踞之地的学子。今天我就讲点新鲜的东西,保证你们没听过。”
  吴有训问道:“美国大学里也没讲过?”
  李谕说:“肯定没有。”
  吴有训等人立刻来了兴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2/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