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那边,该来的终究会来。
12月11日,参政院进行国体投票的总开票,结果共计1993名议员出席,既无人反对,也没有废票,全体如事先所预定,均“恭戴今大总统袁公世凯为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老袁同志当初可是发过维护民主共和的誓词,为了立贞节牌坊,随即发了一个申令:“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能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
“……本大总统既以救国救民为重,固不惜牺牲一切以赴之,……爱我之议员,当亦不忍强我以所难也。尚望国民大会,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反正都是自己人,明白套路。袁世凯发了申令后,下头立马上了第二次推戴书,这一次就明显肉麻极了。
而且为了帮袁世凯站住道义,又举出了民意大旗。
袁世凯见民意如此,只能勉为其难地选择就任皇帝宝座,随即展开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
这是民初的一记重磅炸弹,梁启超匆匆离开北京,来到上海。
豫园。
“真是无法无天!”梁启超大骂着,“袁项城本来不失为一个人物,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个怪魔人物!”
李谕给他冲了一杯茶,“任公消消气。”
“我以前怎么这么糊涂!”梁启超继续自顾自说,“袁氏一生,其言与行,无一不相违;其心与口,无一而相应!本来就是全天下最会说谎之人!曾经作为前清托孤大臣而卖清,现在为民国之公仆又盗窃民国!全天下四分之一之人羞为其统治!”
李谕知道后续发展,并不太慌,“任公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梁启超说:“袁项城是中国祸乱的种子,多统治一日,祸乱程度就加深一日!当然是集结力量将他彻底推翻。”
李谕问:“蔡锷将军离开京城了吗?”
“估计已经到了日本,”梁启超说,“过去我也错怪他了,还以为他真的流连于八大胡同与小凤仙醉倒温柔乡。几天前,他突然拿到医院的证明,请了三个月病假,要去日本看病,实则是逃出京城。”
李谕说:“蔡将军的病,也是真的病。”
“身不由己,”梁启超说,“希望等他回到云南起兵后,一切顺利。现在北洋军里有了内讧,段祺瑞一直反对帝制,不会披甲上阵;冯国璋被坑那么惨,更不会卖力。”
段祺瑞和袁世凯的矛盾出现得比较早。
冯国璋此前被袁世凯削了藩,他是江苏将军,为了牵制他,袁世凯就派郑汝成在上海看住他,同时有意挑起了他与张勋的矛盾。
而且在称帝之前,袁世凯又坑了冯国璋一把。
冯国璋压根不相信袁世凯会称帝,于是专门进京面见袁世凯,问他是不是有称帝的打算。结果袁世凯故作惊讶地对他说:“绝无此事,纯属谣言!克定是个残疾人,克文是个文人,都是无用之人。假如我做了皇帝,传位给他们,天下岂不大乱?我何至于如此愚蠢?”
冯国璋打仗是把好手,政治方面真心没多少心机,还真信了。于是他向新闻界公开声明:“有关大总统想当皇帝的事情,我已经找他本人确认,纯属谣传。今后谁若再敢诽谤大总统,不要怪我的枪子儿不认人!”
等袁世凯称帝,冯国璋才发觉自己被老大套路了,心里肯定不好受。
至于北洋三杰中的另一个王士珍,因为一直对清廷抱有忠诚态度,民国后就渐渐淡出了。
要是北洋没有内讧,单论军事方面,以护国军的实力真的没法和北洋军正面对抗。
不过护国军也并非完全没有胜算,首先占了道义的大旗,能够拉来很多支持,还有日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外交压力。
梁启超叹了口气:“我要联合文化界,再写几篇檄文,与袁项城彻底划清界限,让世人更看清其面目。”
李谕说:“文字有时也能杀人。”
梁启超狠狠地说:“需要的就是杀人效果。”
梁启超的笔杆子狠辣,影响力又不低,能够聚拢相当一大部分文人群体。
老袁同志马上要在军事、文化、外交多个领域看清痛苦的真相了。
第六百零九章 华工
李谕和梁启超一起拍了张照片,现在李谕很注意随时拍一张做记录。
有了莱卡原型机后拍照方便了不少。上海又建了一座小型光学厂,——就是当初李谕从德国“忽悠”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总归是有了。
只不过在光线不好的时候,徕卡原型机拍摄照片效果差强人意。
梁启超又向李谕要了几台无线电报机。
“任公想在上海做个远程军师?”李谕问。
“正有这个打算,我要把其他几台寄到云南。”梁启超说。
“看来您还是觉得光靠纸笔不够过瘾。”李谕说。
“我恨不得现在就去学开枪!”梁启超说。
李谕道:“从军就不必了。”
梁启超非常关心护国军的情况,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实际参与到前线的决策指挥中。
蔡锷作为梁启超的学生,经常发电报询问其军政策略。
梁启超没忘一个关键问题:“这东西保密程度高吗?”
李谕解释道:“保密在于加密水平,国内还没啥截获电报的机构,只要密码稍微有一点难度,就不会泄露军机。”
梁启超说:“这样我就放心了。”
这段时间梁启超会住在上海租界中,远程关注云南前线。
护国战争整体打得比较顺,尤其后来贵州、广西等地加入后,形势基本上彻底倒向了护国军一方。
再加上一帮北洋高层公开反对袁世凯,老袁同志可谓众叛亲离,山河日下。
所以没啥好担心的。
李谕还是专心去大同大学开几场讲座。
最近他联合一群学生动手搞了个新专利——镁光灯。
就是照相用的闪光灯。
此前闪光灯用的是镁粉(同时加有氯酸钾和硫化锑等做成混合粉末),镁在通电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被摄体,同时产生大量烟雾,所以早期一直称呼闪光灯为镁光灯。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十三姨曾经用这种灯拍过照片,还吓了黄麒英一跳。
但它有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就是那团烟雾。
李谕带领学生准备开发出闪光灯泡:原理不复杂,就是将铝和镁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然后通过电子打火点燃。不仅避免了烟雾,而且小巧方便很多。不过这种灯泡仍然是一次性的,使用完后需要更换。
但对于一些流动场景,来不及架设笨重的照相机时,小型便携式相机加便携式镁光灯就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它只要一经推出,绝对可以把镁粉彻底替代掉。
李谕后续把这项专利先注册在京城,然后再注册到美国。
一战有挺多战地记者,对闪光灯的需求小不了。
通过这项专利,能让学生赚到一些钱(可能会不少),同样能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继续投身于发明创造中。——比搞数理科研简单一些,也比较有实际意义。
他们花了一周就完成了实验,并且做了很多样品,通过测试挑出最好的配比。
李谕同他们一起测试时,一名学生找到李谕,询问道:“校长,我能不能把这项发明带去法国?”
“法国?”李谕一时没反应过来。
那名学生说:“不久之后我将前往威海卫,与众多华工共同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
“原来是这样,”李谕知道一战华工的事情,“你是作为翻译?”
“是的,”那名学生点点头,“正好我想去法国学习学习西洋艺术。”
李谕说:“还没问你的名字。”
“我叫郭应麟。”学生说。
“祝你一切顺利,”李谕说,“法国前线堪称绞肉机,协约国与盟国已经积蓄一整年,马上就要爆发决战。”
郭应麟说:“我们就是做做后勤,不会上前线。”
“那也要注意安全,子弹不长眼。法国有勤工俭学会,我会给他们发电报,照应好你们,”李谕说,然后直接送给他一部便携式照相机,“在欧洲时记录下华工的事迹。”
郭应麟双手接过来:“我本来就想用笔画下来,如果用相机更加真实。”
1916年是一战最血腥的一年,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绞肉机都在这一年,法国拼得非常惨,号称毁掉一代法国人的就是其中的凡尔登战役。
这一年后,英军取代法军成了西线主力。
目前双方在法国前线陈兵四五百万之巨,都准备一击击溃对手。
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后方的工业、农业、运输业随之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现象,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以维持战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北洋政府离不开英美的支持,但又没有能力参战,于是梁士诒提出了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以工代兵。
梁士诒这一招挺有智慧,因为以民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派遣部队直接参战,单单后勤费用就拿不出来。如果以工代兵,不仅有实质性作用,解决英法燃眉之急,还容易为协约国所接受;华工拿英法给的工资,北洋政府不用掏钱,同时能够获得战胜国的种种权利。
虽然有些理想化,如北洋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想想就不可能。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以工代兵的谋略不失为民国外交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指导策略下,15万华工奔赴西欧战场,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这并非华工第一次出洋,此前华工在俄国的成绩非常耀眼,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的优秀表现,让英法乐于在中国招募华工。
按照英法给的合约,华工需要出国工作五年,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可以获得5法郎日薪,差不多相当于两块大洋。
其中一半用于支付食宿、医药,每个工人每天实得2.5法郎,也就是一块大洋。
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可以说非常有诱惑力(如果给的少,也没人愿意跑那么远,还是交战区)。
此时国内的一些在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级职员每个月薪水大概四十来元;普通工人辛苦一个月也就十来块大洋。
华工大部分在山东招募,民国时期山东发生过好几起灾情,很多人家里非常困难,所以在被通知后,报名十分踊跃。
这些华工中大概有4万受雇于法军,10万受雇于英军,还有1万此后受雇于美军,分散在100多个营地工作。
从后续的表现看,华工相当不错。他们从事的都是艰苦繁重的工作,如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讯、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制造军火、森林伐木、开采矿山……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所不往、无所不为。
甚至在索姆河战役,坦克登场后,华工还要修坦克。——最开始英军不允许外国人接近坦克,毕竟这属于高级机密。
但后来他们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就有了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
华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快就得到协约国军队一致好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曾说:“华工是世界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任务。”
此后的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陆军大臣、首相劳合·乔治,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也大赞华工:“华工个个强壮如牛,你会吃惊地发现,有的华工夹起重达三四百磅的一大块木材或一捆卷铁板健步如飞,好像这些重物轻如普通石块一般。”
众所周知,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高。
这是英国人自己说的,不是故意抹黑阿三。
华工大部分不懂英文和法文,所以又挑选了400名充任翻译的学生。按道理400个翻译不太够,但实在找不出更多了。
好在留法勤工俭学会帮了不少忙,他们在法国协助创建了一些学校,教授华工识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