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33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逝者是为生者开眼,我辈应砥砺前行,”张元济道,然后又对李谕说,“对了,趼人兄还有一本书,创意不错,但内容上我在看了看后多少感觉有些错误,正好你可以帮着改正。”
  “改错误?”李谕说,“我可没这个本事。”
  李谕连写个星战都要让吕碧城润色,怎么可能改严肃小说。
  “有的有的,”张元济说完,就找来一本吴趼人的书,“这本《新石头记》是趼人兄之作,续写了《石头记》后二十回。现在有不少文人墨客争相续写《石头记》,但趼人兄的角度最为特别。
  “在趼人兄的续作中,贾宝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多地游历,目睹了火车、轮船、电灯各种新事物,甚至又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最后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出这些东西。”
  李谕听得目瞪口呆!
  我滴妈,续写《红楼梦》,竟然还是重生文?这么超前?
  反正李谕以前是不敢相信吴趼人这种能写进正儿八经文学史的人可以写出“重生贾宝玉之海底世界”、“重生贾宝玉如进大观园”之类颇有猎奇风的小说。
  脑海里严肃文学的形象似乎有那么一点撼动……
  吴趼人本人说:“元济所指错误,便是其中书中关于西方诸国的游历以及火车轮船的叙述,本人虽然曾在江南制造局做过十四年机械绘图员,并曾试制过一艘蒸汽船,但却一直未能堪透科学之理,所以需要真正的科学巨子帮忙指点。”
  好嘛,难怪会写这些内容,原来画了很多年图纸。
  李谕说:“小说而已,只要大的角度没错就好。”
  当然知道后世《红楼梦》传得最广的还是高鹗的续写版本,吴趼人这本太太太惊世骇俗了。
  不过吴趼人挺认真:“那就请科学巨子帝师李谕帮忙改正科学大角度。”
  李谕笑道:“可以,但先生务必帮忙好好办《中国女报》。”
  吴趼人爽快道:“那是自然!”
  然后李谕就让吴趼人帮着指出书中关于科学的一些论述,然后一一解释。
  吴趼人说:“你看潜水艇的这一段,我知道潜水艇难以研制,不过还是梦想可以在水中遨游世界一圈。”
  “如果全当想象的话,这个想法很好。吴兄可以看一看《海底两万里》。对了,这本书好像还没有翻译过来。”李谕说。
  “没问题,英文我能看懂。”吴趼人说。
  李谕又说:“此外,不管电灯、火车、飞艇、轮船,都是科学的表象,内理是长久以来的科学坚持,即物理学、数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的发展。”
  “帝师鞭辟入里,对科学认知着实之高!”吴趼人抱拳道,“在下三年前就曾写文喟叹,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各国竞争如此之激烈,这一切似乎与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发现国人要么过于妄自菲薄,要么盲目自大。而盲目自大者,又大都不学无术。见到比自己强的不肯承认,更不肯学习,不是说人家‘奇技浮巧’,就是说这东西自己早就有了,你们洋人的那些就是偷学我们的。”
  吴趼人长长叹了口气,继续说:“我这么登出文章,是希望国人自省,却有人骂我是崇洋媚外的慕洋犬、是不知爱国的汉奸、卖国贼。哎,不知道谁才是卖国贼!”
  这些都是吴趼人1903-1904年亲笔写的,文章的题目是《空中飞艇》,不过原文是文言文,还挺长,且说得更加直白露骨。
  吴趼人是从洋人的文章报纸中知道了飞艇的存在,见没见过不太好说。
  但能有如此见识,就说明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
  李谕作为穿越者,比他乐观多了,“民族的脊梁从来没有断,跳梁小丑什么时候都有,但他们改变不了什么,无需为此担心。打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这句话说得好,我回头就会记下来!”吴趼人说。
  张元济笑道:“你如果与疏才兄弟呆久了,就发现他是个真真正正的奇人,虽然文采与书法一塌糊涂,但时不时的还能给你整几句醍醐灌顶般的警句。”
  “我已经见识到了,”吴趼人也乐道,“更加坚定我想要参与帝师办报的想法。”
  吴趼人此前办过不少报纸,虽然大都不成功,但各种流程轻车熟路,麻烦的事都能亲自操办。
  几天后,李谕就让秋瑾直接提写发刊词。
  秋瑾写的文字挺有英气:“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
  而李谕也专门电告天津的吕碧城,让她写了篇文章发过来,一同刊登在第一期《中国女报》上。
  李谕还让史量才在《申报》、吕碧城在《大公报》做了宣传,总之搞得红红火火,一定要让秋瑾觉得忙忙碌碌,有事可做。
  辛苦没有白费,秋瑾在报社每日筹划文章以及宣发事宜,很多英姿飒爽的文字喷薄而出。
  《中国女报》也按照她的理念: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的方向发展。


第四百四十二章 少年英才
  德国人做事挺快,拿到地契后,就准备开始筹划设计厂房建设的事情。
  李谕后续则要多找点自己的人。
  好在不用他自己出门,就会有人联系,因为药材是个大生意,不仅销量大,利润还高。
  有人带着几张日本“仁丹”的广告来豫园找到李谕。
  来人叫做黄楚九,是上海早期的一位大亨,鼎鼎大名的“上海大世界”就是由他创办。
  而黄楚九的发家靠的却是医药行业。
  “帝师,有礼了!”黄楚九客气道。
  李谕请他进了豫园:“里面说。”
  简短寒暄后,黄楚九把“仁丹”的广告放在桌上:“帝师一定见过这份广告,如今日本仁丹倾销之势头迅猛,广告铺天盖地,搞得所有人都觉得似乎家中如果没有几瓶‘仁丹’,就不能应急。”
  黄楚九拿出了几瓶“仁丹”,继续说:“日本人还打起了价格战,这么一大瓶400粒的仁丹,价格九毛钱;小包装的仁丹则只要一毛钱。”
  现在的九毛钱差不多能换算900多文,不是特别小的数目。
  不过靠着宣发优势,有“专治伤暑中寒、水土不服、腹痛吐泻、卒中昏倒、头痛目眩、酒醉船晕”这么多所谓功效,“只卖”九毛钱,已经堪称白菜价。
  这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可没有特别好的手段去鉴别真伪,更没有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质检部门,报纸上说什么几乎就是什么。
  更何况日本人还到处宣扬仁丹是“东瀛第一,备急圣药”,更让老百姓深信不疑。
  因此清末的普通百姓在艰苦的生活之下,还会拿出钱来买仁丹。
  历史上这款药在中国的销售极好,仅1910年,就为森下博贡献了45万日元的销售额,折合十多万两白银。
  到了1916年,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的销量。
  再过几年,按照当时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说法,仁丹在中国的销售量几乎等同于其它所有外国药品在中国销售量的总和。
  但你要真说它是灵丹妙药,那纯属瞎扯。
  美国后来专门把日本仁丹送去药学会分析,表明仁丹“并不含有什么有效成分”,因为“它缺少有效的生物碱”,成分大都是糖。
  就是说森下博搞的完全是假冒伪劣产品,根本没有仿制明白。
  一句话总结,能卖这么好,全靠营销。
  黄楚九说:“希望帝师能够以科学手段解释日本人之意图。”
  李谕叹道:“如果是西药还好,但日本人口口声声说它是中成药。”
  “根本不是!”黄楚九说,“以我多年经营药材经验,即便真有宣传的疗效,也需要数十种药材,那样就不可能有如此低的价格。”
  李谕想了想:“可以让著名的老中医出来说这件事,然后同样需要报纸宣发。咱们以往那种‘酒深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必须摒弃,不然根本不是崭新营销手段的对手。”
  黄楚九叹道:“我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生意可以这样做,铺天盖地,来势汹汹,刚刚问世就仿佛乌云蔽日。”
  李谕说:“市场营销方面确实要好好研究一下。”
  “市场营销也是西学理论?”黄楚九问道。
  李谕点点头:“没错。”
  黄楚九愕然:“咱们做了几百年生意,竟然这方面都落后了?”
  李谕摊摊手:“而且落后很多,甚至我感觉这种落后与科学、政法上的落后同样可怕。”
  黄楚九用力攥了攥拳头:“急煞我也!要去哪学?”
  李谕说:“租界里不是有很多师傅嘛?”
  “租界?师傅?”黄楚九疑惑道。
  李谕说:“那些犹太人。”
  黄楚九却连连摇头:“不可不可!他们那种做生意方式毫无底线,财神爷都看不下去!”
  他作为传统中国商人,在做买卖方面确实还是有职业道德。
  李谕感觉不能说什么了,虽然无奸不商,但不管怎么说,国破家亡的时候,有底线的人才是社会更需要的人。
  总比发国难财好。
  至于上海滩里的犹太商人,如沙逊之流,真心做的太过火,黄楚九看不下去很正常。——连欧洲人都有些看不下去。
  黄楚九问道:“听闻帝师在遥远的美利坚国可以把买卖做到无比之大,肯定有独门诀窍。日本国总不可能比美利坚国还难对付,您有没有什么办法?”
  这个问题还真问住李谕了。
  李谕之所以能搞得这么顺利,不是因为他懂商业,完全是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理念领先时代太多了,他的产品更是划时代,所以根本不需要再使用任何营销策略。
  毕竟谋略是弱者的武器。
  李谕脑子里东西那么多,甚至要控制自己的节奏。
  而黄楚九做的是纯竞争性买卖,这时候就需要经营策略了。
  李谕想了想说:“我只能给个大概的建议,具体的细节不懂。目前看,先生貌似只能见招拆招,日本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然后研制出一种效果比日本人仁丹效果好的产品,不需要好太多,一点点就行。宣传带上御医的大名,同样大投广告,说得比日本人还要好。”
  “可是,这不就是虚假宣传?”黄楚九说。
  “管不了那么多!最起码比他们效果好即可,”李谕说,“此外,我正准备与德国人一起办个西药厂,先生有没有兴趣?”
  黄楚九说:“兴趣有是有,但我并不懂西药。”
  “无妨,懂得如何销售就足够。”李谕说。
  黄楚九倒是不排斥西药:“如果药效良好,物美价廉,确实值得运作。”
  李谕说:“等工厂投产后,黄先生可以来看看。”
  黄楚九抱拳道:“一定!”
  黄楚九后来买卖做得不小,但在大世界建好后,就把主要精力从实业转到娱乐和地产行业了。
  一百年前的地产业同样是金融巨坑,对资金的需求巨大,他贸然扩张,深陷泥潭。
  正好上海滩出了个黄金荣,盯上他的大世界,使了一些地痞手段,在他临终时,以70万的低价从黄楚九手里盘下了大世界。
  李谕还是更加倾心于实业,什么金融业、银行业、房地产之类的,李谕知道自己可以通过这些东西赚很多钱,不过他都没有兴趣,也知道没有意义。
  真正紧缺的毫无疑问还是实业。而实业这么多门类,他都感觉自己都忙不过来,只有尽可能在自己搞精深的理科同时,培养一些工科方面的人才,然后最大限度帮助并且推动实业的发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3/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