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34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
  次日,李谕来到上海中学,看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自从有了几名荷兰籍教师加盟,以及李谕的名头,学校声名鹊起,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李谕到了学校,一名荷兰老师就带过来个学生:“院士先生,他一定要进入中学。”
  眼前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李谕问道:“你叫什么?为什么要进入上海中学?”
  对方有礼地回道:“先生,我叫侯德榜,我想进最好的学堂。”
  竟然是他。
  李谕打量了一下侯德榜的行头:“你是刚来上海?”
  “是的,”侯德榜说,“我去年从福州英华学堂毕业,今年经姑姑资助来到上海,我本想学铁路工程,但突然听说这里有一所可以留美的上海中学,还是最伟大的科学巨子李谕先生所创,所以就来了。”
  李谕又问:“你为什么想学铁路工程?”
  侯德榜不假思索说:“因为我感觉这是外国人最厉害的东西,学会了它,就能超过洋人,而且还能给家乡福建兴建铁路。”
  李谕说:“洋人最厉害的不是铁路。”
  “那是轮船?是轮船我就学轮船。”侯德榜说。
  李谕笑道:“如果只有火车轮船,没有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不过外强中干,十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就是例子。”
  侯德榜有些疑惑,但很快就说:“我听先生的。”
  “至于你说的想为家乡修建铁路……”李谕说,“想法同样很好,不过不是当务之急。”
  福建是出了名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几乎都是山地,修建铁路难度极大。不考虑短暂存在的漳厦铁路,整个福建在铁路交通上一片空白,一直到基建狂魔出手,1950年代后才解决了福建的铁路问题。
  所以李谕真不是打击侯德榜。
  历史上侯德榜确实先学了两年铁路工程,甚至还到当时正在施工的津浦铁路干了两年。
  但他最终还是转而去考清华学校的留美预科。
  李谕这么做是帮他少走点弯路,好尽快发挥他在化学工业上的特长,完成民族工业的起步。
  李谕说:“你先进入学校,不必这么早就决定以后选择什么专业,全凭自己兴趣,说不定你会发现化学、物理很有意思。”
  侯德榜高兴道:“这么说先生同意了?”
  李谕点点头:“同意。”
  侯德榜又问道:“是不是不管学什么,都可以出洋留学?”
  李谕说:“那要看你的成绩如何,每年赴美留学的名额有限,必须达到前几名,才有资格。”
  侯德榜自信道:“我最擅长的就是读书,难不倒我!”
  侯德榜是个学霸型人才,当时在清华园的十科考试成绩全部满分,总分1000,非常恐怖。


第四百四十三章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谕的上海中学办得红红火火,此前编撰的教材卖得更好。
  张元济找到李谕,将一本账目拿给他看:“这是第一版的费用,一共7636两。”
  李谕没想到竟然这么多,于是说道:“留着这笔钱改进已有教材吧,最好专门办个教材编委会。”
  “教材编委会?”张元济感觉是个好主意,以后的教材市场大得很,没必要在乎眼前的一两年,“可就算要成立编委会,也要走个流程。钱必须先打到你的账上,然后再由你出资编委会。”
  李谕笑道:“好吧,那就走完固定流程。”
  商务印书馆收上来的钱大部分是碎钱,大都在钱庄。虽然没有银行方便,但钱庄的信誉也挺好。
  两人一同坐船来到黄浦江边的一家钱庄,处理完账目,刚出来,就看到一个青年想要跳河。
  两人连忙过去阻拦,左拉右扯到了岸上。
  张元济喘着粗气问道:“年轻人,你为什么如此想不开?”
  青年无奈道:“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公学败矣!我姚宏业只有以死明志,警示众人。”
  李谕感觉甚是头大,怎么都想着以死明志?于是问道:“中国公学还是南洋公学?”
  “中国公学。”姚宏业说。
  原来是那帮留日回来的学生,他们确实比较冲动。虽然在清末时局下算不上什么坏事,不过没事就寻死就太不值了。
  历史上姚宏业在中国公学当干事时遇到一些挫折,愤而自杀。
  张元济劝道:“孩子,没必要丢了性命,还有这么多事要做。”
  姚宏业突然认出了李谕:“您是帝师!您有没有办法?”
  “什么事?”李谕问道,“能帮上忙的我肯定尽力而为。”
  姚宏业叹道:“学校经费仍旧不足,大家天天吵架,根本无心办学。”
  李谕纳闷道:“两江总督端方不是捐了每月1000两?”
  姚宏业说:“学生越发增多,仍旧难以为继。”
  李谕说:“事情倒是不难,我……”
  张元济打断李谕,“疏才兄,这种事不能总是让你破费,办学应该是朝廷的事,明天我就登报寻求资助。”
  文章发出后,想不到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大清银行,而且一出手就是十万两,还要给他们在吴淞兴建新校舍。
  估计是朝廷方面也想借此拉拢一下留日学生。
  不过留日学生这么多,拉拢不过来啊。
  但好歹解决了资金问题。
  姚宏业对两人极为感激,不仅救了他的命,而且挽救了中国公学。
  姚宏业分别登门道谢,找到李谕时,甚至表达了以后想要跟着李谕干的想法。
  李谕问道:“你不是同盟会成员吗?我这儿可搞不了革命。”
  姚宏业说:“现在同盟会分裂,大家四分五散,而且不见得加入同盟会就是为了去革命。我和天华兄一样,只是想让国家富强。”
  李谕想了想:“可以,等你读完书毕业后,可以来我这儿,而且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任务要给你。所以这两年一定好好读书。”
  姚宏业道:“帝师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至少要以公学前三名毕业。”
  李谕笑道:“那我等着你。”
  李谕心中是有盘算的。
  就在今天上午,他刚刚看到报纸,日本方面已经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也就是那个剥削东北的最核心日本企业。
  李谕必须往日本的东北企业里安插一些自己人进去,不能让日本人这么轻易掠夺资源。
  但这种人需要谨慎挑选,因为蛰伏期会非常长,而日方给的待遇又极高,必须保证长期忠诚度。
  李谕目前想到最好的选择是邹容以及姚宏业,他们都是连死都不怕的人,真正视金钱如粪土,意志坚定。
  当然要先培养一下他们处理经贸问题的能力,打入日本满铁等掠夺公司内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李谕忙完上海事情,准备回京城,怕秋瑾再放心不下革命事业,于是劝她一道北上,毕竟她的家人还都在京城,秋瑾犹豫了一阵后最终同意。
  在船上,李宇又遇到了同样回京的盛宣怀,此前与他碰过面。
  盛宣怀名气比不上胡雪岩,但对近代经济的意义,盛宣怀要大得多。
  李谕抱拳道:“盛大人。”
  盛宣怀也抱了抱拳:“帝师,好久不见。”
  李谕例行问道:“盛大人回京所为何事?”
  “还能是什么?当然是铁路!”盛宣怀说,“朝廷让我当邮传部侍郎,说白了还是要解决铁路问题。”
  “津浦铁路?”李谕问。
  盛宣怀摇了摇头,说:“是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是从武汉到成都的一条铁路,早在1903年就开始规划。
  李谕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汉铁路难度着实大。”
  盛宣怀叹道:“如果只是施工难还好说,但我实在想不到川汉铁路公司竟然有这么多破事!四年过去了,资金筹集了800多万两,铁路一寸未修,但已经花了150万两在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上!他们甚至还拿出200万两去投资重庆铜元局,结果损失殆尽。”
  李谕愕然。
  熟悉近代史的肯定知道,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非武昌起义,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其中的“路”,正是川汉铁路。
  二十世纪初,没多少施工机械,修铁路本来就成本高昂,而历经几次外战失败的清廷,欠下十几亿两白银巨额外债,根本无力投资铁路建设。
  破解的方法无非就是举外债或者民间集资。
  但这时候形势太特殊,本来就打输了仗,赔了那么多银子,还要找洋人借钱,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十分排斥外资。
  所以即便清廷清楚举外债很划算,但会背上“卖国”骂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官督商办”。
  好在民间已经认识到投资铁路收益颇丰,所以集资热情很高。
  但为此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真是不堪入目。
  别的地方大都通过士绅阶层集资,四川却不一样,是通过加征税收获得集资,也就是六七千万川人几乎人人都是股东。
  四川会爆发保路运动,原因就在这上面。
  李谕颇为无语,但即便知道症结所在,也没有办法,更不会阻止,毕竟大清就亡在四川保路运动上,最好坐视不管。
  李谕随口回了句官话:“铁路、通信、军工、金融都是国之重器,理应重视,朝廷召大人回京,必然是因为大人曾执掌铁路大臣一职多年,富有经验。”
  盛宣怀气道:“烂摊子已经摆下,我能有什么办法!我早说过,应该坚持举外债,要是看不惯英法,可以找比利时、荷兰、瑞士等中立国家!搞什么‘官督商办’,铁路就应该收归国有。”
  李谕尴尬笑了笑:“大人所言极是。”
  盛宣怀说的没什么毛病。
  哪怕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也只能这么做,毕竟只是借钱,并非把路权也给了洋人,铁路最终还是自己的,钱可以慢慢还呗。
  在李谕穿越前,南亚某国还有东南亚某国修高速铁路,还要向日本举债。
  属于经济上的常规操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4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4/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