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38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展信读到内容后,李谕立刻兴奋道:“太好了,就是它!”
  约尔森不明所以:“就是什么?”
  “就采用这封信里的名字:冥王星,Pluto!”
  没想到真有人能想到这个名字,而且竟然还是个中国人!
  “冥王星”这三个字自然是中文名字,“Pluto”则是英文名字。
  虽然名字还是看似没有变,不过现在是先有了中文名字,再翻译成了英文名字,所以还是有实质上不同的。
  毕竟无论如何都要中英文互相翻译嘛,先后词序就很关键了。
  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报纸很快便报道了这则新闻,因为全世界都在等待新行星的名字。
  人们纷纷讨论:“Pluto!好棒的名字,是谁起的?”
  “听说是个在巴黎的中国女孩。”
  “中国女孩?”
  如果是之前,舆论肯定会疯狂抵触中国女孩给重要的发现命名,不过既然发现者都是中国人,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本来李谕就有命名的决定权。
  其实“冥王星”的名字即便不是裕容龄想到,也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想到。因为天王、海王、冥王看名字就是三兄弟。
  事实上确实如此,还在路上的信中,就有好几封也取了同样的名字。
  裕家在看到报道后,裕容龄激动坏了,脱掉鞋子就高兴地在大厅中跳起了舞,翩翩舞姿后,她高兴地说:“姐姐,我决定了,以后这颗最寒冷的冥王星就是我的朋友,李谕也是我的朋友!”
  裕德龄笑道:“你上次不是还说他可能很丑,还是个老学究吗?”
  容陵道:“Daddy说了,他不是老学究,而且……而且就算丑,也是我的朋友!”
  公使裕庚也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给一颗行星取了名字,而且还被采纳了!太梦幻了!
  现在不仅李谕,大半个欧洲都知道新行星的命名者是个中国小丫头,想自己当了七八年特使都没上过头条,怎么一和李谕扯上关系,连个丫头片子都能上!
  裕庚有点后悔,早知道也让自己的孩子多学学西学了。
  怎么也都是件好事,裕庚心中对李谕存下了很大的好感,等他来了法国,无论如何也该好好答谢一下。
  除了征名信件,许多表达赞美的明信片也纷至沓来,不得不说当时欧洲的学术氛围确实挺好,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太高了,毕竟是受惠于科学才能让他们如此强大。
  欧洲人的爱好一直很独到,比如运动,除了众所周知的足球,鲜有人观看的田径、自行车,也是欧洲人的至爱。
  大多数人可能感觉这些东西都很枯燥无聊,不知道为什么欧洲人可以如此喜欢。
  玻尔兹曼也不太懂天文学,但仍然亲笔写信寄到了伦敦,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忘年小知己的祝贺之情:
  “在报上读到阁下成就,令我非常欣喜。若非身体不适,我一定要去伦敦和你亲自见上一面。”
  看到大佬的来信李谕非常惊讶,他立即慎重地提笔回信:“收到教授的亲笔信,实在诚惶诚恐!我只是学界小辈,岂敢让教授亲自动身,他日定赴维也纳大学向您当面请教。”
  玻尔兹曼看到回信,眼角间挤满笑意,回信道:“我听过一句你们中国的老话,叫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李谕看着信上几个歪歪扭扭的中国字,甚至“马”字还少写了一个点,也是哈哈大笑,虽然写错了,不过看得出这位大佬真是用心了!
  “定不负约!”李谕也在回信的最后用中文写下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八个字,他的毛笔书法虽然拿不出手,但是硬笔书法还是可以过关的。
  不止普通的读者和学界大佬,冥王星的发现也在一些年轻人中掀起了小风潮。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中学。
  14岁的哈勃看着报纸欣喜若狂,原来天文学可以这么有趣!
  少年哈勃是个数学小神童,更是个运动健将,拿过伊利诺伊州的跳高冠军,还创下了记录,甚至体育教练一度希望他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但是在一个非常平常的课堂环节中,当老师问到大家的梦想时,哈勃毅然决然说道:“我想做一名天文学家!”
  无形间,李谕竟然又种下了天文学的种子,也是想不到!不过开花发芽就要很多年后了。
  在英国的时间已经度过了半个来月,专使团马上要离开英国,前去法国。本来开尔文勋爵还想邀请李谕去做个演讲,可惜来不及了。
  但开尔文勋爵还是很给力的,他通过自己的关系,让李谕得到了使用《泰晤士报》设在北京的电报台的权利。这在当时是最快的通讯方式,而且省去了一大笔电报费用。
  当年上海到苏州这么近的距离,电报的价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个银元十个字!也就是十个字就要7钱银子,普通人真心发不起啊!


第六十七章 冤冤相报
  专使团来到泰晤士河边的金丝雀码头,这次送行的不仅有亚瑟王子,还有爱德华七世的儿子——乔治王子。
  此外,开尔文勋爵、哈金斯会长也亲自来到码头。
  开尔文勋爵很喜欢这个每天都能带来惊喜的年轻人,虽然很不舍,但也要暂时告辞:“你以后就大胆用泰晤士报社的电报机,他们要是敢给你收费,就告诉我!”
  李谕笑道:“多谢勋爵美意。”
  哈金斯会长同他再次握了握手:“哈尔斯山的天文台我决定不再使用,而且我已经给他改名字叫做冥王天文台,以纪念你的发现。”
  李谕道:“会长,您这么做就没有必要了,那么好的设备……”
  开尔文勋爵摆摆手:“不用担心他,他又不缺钱。”
  额……李谕确实想起来哈金斯会长本来也的确就是个商人出身,搞科学是爱好所致。
  轮船的汽笛长鸣,李谕最后才登上船,站在甲板上同他们挥手告别。
  载振他们已经看傻了眼,英国人怎么这么喜欢李谕?!
  载振道:“这次你可真是出尽了风头,太后知道了肯定很高兴。”
  李谕虚与委蛇道:“能让太后高兴再好不过。”
  心里却在暗骂,和她有什么关系!
  李谕现在多少还是有点志向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苦难,但是他看过历史啊!
  至于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为什么会受那么大的苦,他也明白,所以他压根对清廷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没有任何好感,甚至说是满怀恨意。
  可惜他不懂政治,更不懂军事。
  好在他多少是个眼界宽阔的现代人,能屈能伸,辫子都能忍,就暂时苟且周旋,利用一下他们。
  将来自己能做的,或许就是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少受点苦吧。哪怕只是帮助了千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人,如此的大的基数,那就是45万到45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啊!
  但目前离着如此宏伟的目标显然还差了太多。
  北海咸湿的海风吹在脸上,李谕没有多少笑容,虽然眼前的名望已经足以让他成为一位西方大学的教授,甚至名垂青史。
  不过,还不够!
  客船穿过英吉利海峡,沿着塞纳河东上,一直开到了巴黎。
  远处埃菲尔铁塔高高的塔尖出现在了众人视野中。
  梁诚指着它说道:“贝子爷,这座埃菲尔铁塔高九十余丈,乃是当今世界最高之建筑。”
  载振拿着望远镜看过去:“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竟然可以建出如此高的塔。梁诚,你在国外呆了多年,你会造吗?”
  梁诚尴尬地笑了笑,没想到载振问出这样的问题:“贝子爷,我对建造一事并不通晓。”
  “太可惜了,如果可以在永定门外建一座,太后每日远远看见了肯定喜欢。”
  看看贝子爷的觉悟,竟然只想为了让太后喜欢!
  呵呵!不过想想也对,清廷里的事,如果太后不喜欢,真是寸步难行。
  埃菲尔铁塔最初的建筑目的是为了举行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以及庆祝大革命胜利100周年,但招标中却要求以后可以方便拆除。
  而且当年有很多人反对铁塔修建,就比如莫泊桑和小仲马。所以说无论任何事,都会招致部分人的反对。
  但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想不到埃菲尔铁塔竟然成了日后法国的一个国家符号。
  梁诚还不忘给载振上课:“贝子爷,当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也曾赔了50亿法郎,但是现在他们不还是那么强大。”
  “50亿法郎?”载振讶道,“这是多少钱?”
  “总之远超了咱们赔给各国的银两。”
  载振不可思议道:“为什么赔了这么多银子,法国现在还可以这么强盛?”
  梁诚适时地说道:“因为他们发生了变革,所以我们也需要做出改变。”
  “什么变革?”
  “就比如共和或者立宪……”
  载振摆摆手,“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回去写个汇报让太后决定吧。”
  李谕在一旁暗笑,怎么可能说得通,梁诚再努力,也是白搭。
  当年俾斯麦为了统一德国,一封小小的“埃姆斯密电”就诱使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拿破仑三世还真以为自己也是拿破仑,结果被打得屁滚尿流。
  论手腕高超,拿破仑三世在铁血宰相俾斯麦面前就是个弟中弟。
  李谕私下里甚至觉得虽然李鸿章是有功劳的,但一些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真的是抬高了李,或者拉低了俾斯麦,他们成就上的差距还是很悬殊的。
  俾斯麦本人听了此说法后也讲过一句话:“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我却不会是西方的李鸿章。”
  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
  再说,李鸿章无论如何也是在赔款条约上签的字,而俾斯麦那是虎口夺牙,从法国手里打出来的赔款。
  普法战争对德国何其重要,也不需多说,虽然战争对象是法国,但就是人家为了自身统一打的战争。
  战争胜利后,威廉一世甚至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国皇帝,极尽嘲讽。
  普法战争后,德国要求法国赔偿50亿法郎。按照辛丑等条约所用的单位“关平银”,换算一下差不多是12亿两左右关平银,的确超过了大清所有赔偿的总额。
  而且在赔偿完之前,德国还会在法国驻军,逼得法国老老实实给钱。
  但神奇的是,法国竟然很快就送走了德国军队。因为他们发动金融资本的力量,只发行了三次国债,就迅速筹集了50亿法郎!
  法国也因此尝到了金融的甜头,后续一直四处发行资本,活脱脱变成了一个“高利贷帝国”,一战前已经富得流油,每年光吃利息都能让法国人过得很滋润。
  日本的崛起也有那么一点学习了德国,也是通过发动战争拿到赔款和国际地位,建立民族自信心,继而发展工商业。
  不过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战争最大的遗留还是仇恨。
  后来一战中法国打得那么凶,上百万人怀着对德国的无限恨意前仆后继又死在了马克沁机枪之下,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何其惨烈,人命就像韭菜一样被一茬茬割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