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我,”开尔文勋爵说,“不仅要发在你们的《自然科学会报》,我想《泰晤士报》肯定也会感兴趣。”
哈金斯笑道:“真有你的!”
当他们再回到天文台时,身后不仅有编辑约尔森,还有一位个子颇高的记者。他一进门就看到了李谕:“勋爵,他就是您提到的李谕吧?”
开尔文勋爵说:“没错,就是他!”
高个记者伸手走过来:“李谕先生,见到您不胜荣幸。我是《泰晤士报》总编乔治·巴克尔。”
好家伙,开尔文勋爵这次直接请来了人家的总编。
“幸会幸会。”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
巴克尔主编说:“刚才路上勋爵已经向我讲到了你这次的发现,实在不可思议,我感觉头版头条都不足以衬托你的发现。我……”
他还没说完,门口一道声音传进来:“我也这么认为,如果只让你们《泰晤士报》报道,那真是太委屈如此一项惊世骇俗的发现了!”
巴克尔总编嘴角一抽,一个头顶微秃的人走了进来,他继续道:“如果没有我们的《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我认为的确不足以让这项伟大的发现告知更多人。”
说话的人是哈姆斯沃斯,但是同开尔文勋爵一样,他的称号更为世人所知:北岩勋爵,只是现在他还未受封爵位。
此人是报界大佬,他创办的《每日邮报》售价只有半便士,只有《泰晤士报》的一半,在大众尤其是穷人阶层中拥有极高的占有率。
不仅售价低,而且北岩还是位非常厉害的营销天才。曾经在最初办报时,宣传猜测英格兰银行的存款数字最准的人,将每周获得一英镑,这让他的刊物发行量立刻激增,瞬间打开销路。
而《每日邮报》创刊时,宣传语便是:这是忙人的报纸,这是穷人的报纸!只要花半便士,就可以读到所有的新闻。
这对普通人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每日电讯报》同样发行量惊人,也同为平民报纸。
其实到了二十一世纪,《每日邮报》和《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已经远在《泰晤士报》之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北岩爵士曾经来过中国,并与前文提到后来买下《申报》的中国报人史量才有过会晤。
第六十五章 歪打正着
北岩向着李谕微鞠一躬,“在下哈姆斯沃斯,《每日邮报》及《每日电讯报》创办人。”
李谕也同他握了握手,“幸会幸会!”
北岩对泰晤士报的巴克尔主编笑道:“我相信您还没有取得李谕先生发现的独家报道权吧。”
巴克尔耸了耸肩说:“当然没有。”
其实他是真的想抢个首发,不过万万没想到北岩消息这么灵通,如此快就可以赶到格林尼治。按说开尔文勋爵是直接去报社找的他,根本来不及通知其他报社,除非自己的报社里有北岩的线人。
还真让他猜对了!
北岩甚至在6年后的1908年买下了《泰晤士报》……
要不说他是个和史量才一样的狠人,觉得你们办的不好我就买过来自己搞!看你还怎么对我说三道四!
北岩微笑道:“那就好。”
巴克尔倒是心中也不慌,因为他手里还有杀手锏,毕竟自己背后是堂堂的《泰晤士报》。
于是协商下,两家报社都得到了新行星发现的首发报道权。他们来不及具体请教李谕太多问题,草草记录后,带上底片就各自回去了报社,加急刊印报纸!
当日的英国人会发现今天的报纸来得比往日晚了一些。
——因为两家大报社都在拼命赶稿并且修改已经印好的头版!
当新鲜出炉的报纸传开时,大家才知道它为什么来得晚了一些:因为来得根本就是一场暴风雪!
所有人都在一起观看这则他们都看得懂的新闻:
“震惊震惊!令人不可思议的新行星!”
“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被发现!又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是的,李谕又又又上头条了!
为什么要说又啊!
而且这次一下就上了三份报纸的头条,真是场面大发了。
报纸对于李谕的介绍也客观了许多,并没有出现“东亚病夫”的字眼。
看来尊重都是自己挣来的!
报纸迅速传遍整个不列颠岛,专使团看到报道的时候简直一个个眼珠子都要出来了。
“我滴个老天!不会吧!”
“我们前两天刚上了头版,怎么李谕又上了!”
载振却有点不明所以:“这件事很厉害吗?不就是找到个新星星,天上那么多,岂不随便就能找到一颗。”
黄开甲深知利害,于是给他讲了讲太阳系的组成,“总之,新行星就是咱们脚底下地球的兄弟行星,找到兄弟,能不高兴吗?”
他这么一解释,载振豁然开朗:“的确值得高兴,不过千万不要是私生子就好!”
黄开甲直接晕倒!
除了英国,当天欧洲大陆也得到了消息,并且多家媒体也同时迅速刊登了新闻。
做这事的便是《泰晤士报》总编巴克尔了!
《泰晤士报》财大气粗,不久前刚刚买了远距离无线电的通信设备,可以迅速长距离派发新闻,这是样新技术,花了报社不少钱。
不仅如此,他们还建立了远在美国的无线电接收站,也就是说,《泰晤士报》已经在英国之外拿到了许多转载费用,赚得一个盆满钵满。
巴克尔叼着烟斗在办公室中洋洋自得,整个欧洲和美国现在看的报道都出自他手。
所以几乎没差多久,欧洲和美国已经全部知晓了新行星的发现!民众自然欣喜若狂,而遍布各地的天文台也迅速开始了巡天观测。
最激动的可能就是美国的罗威尔了,他已经苦苦寻找了八年。
当他按照李谕的方位看到冥王星时,激动地老泪纵横,“八年啊,我找了你八年!你知道我这八年是怎么度过的吗!”
如果没有李谕,一直到1916年去世,他也无法亲眼看到冥王星的发现,亲人可能只能通过教堂的礼拜来告知天国的他。
不过现在好了,活着就能看到冥王星,能不高兴吗!
多年后,人们甚至在他的日记中看到了罗威尔当时激动之余写下的文字:一位传奇的中国人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完成心愿,或许我这辈子除了妻子外,最感激的人就是他,我会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李谕!
法国这边同样群情振奋,不过法国一向和英国争老大,看到他们最近出尽风头,心中有些五味杂陈。
大清国驻法国公使馆中,公使裕庚一家也在看报。
“快看看吧!前几天刚上头版的李谕,今天再次上了头版!”
裕德龄取过报纸,读了一会儿道:“才几天,他竟然成了现在全欧洲最出名的中国人。”
裕家常年生活海外,明白这个发现的意义,而且看名字发现李谕明显和他们一样,也是个汉人。
公使裕庚道:“几天前,我收到朝廷来信,提到太后想要物色几台西洋的新鲜玩意,其中还特意提到了望远镜,似乎就是受到这位李谕的影响。”
哥哥裕勋龄道:“原来他这么厉害,连太后都知道他。”
裕庚说:“何止厉害,现在我算是见识到了,他真是一鸣惊人,而且是一下子就惊住整个西洋。”
裕庚作为特使,也见过不少留学生,但像这样出色的真是头一个,毕竟当时的欧洲科学实在是太强了。
“我倒真想见见这位‘东方骄子’了。”
最小的裕容龄看着报纸又说:“上面还写到,这颗新的星星上面异常寒冷,而且飘荡在那么远的地方,就像在孤独的海底之中。”
裕容龄由于对艺术的热爱,心思也比较感性。
姐姐德龄笑道:“后面李谕还发起了征名邀请,要不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裕容龄想了想说:“它那么遥远,那么寒冷,而且一年要咱们的240多年,仿佛冥间,我想就叫它冥王星吧!”
其实她误会了年的意思,她只知道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是一年,看到报纸中写到这颗行星公转则要240多年,就误以为它的一年要比地球快,所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差不多了。
不过,也算歪打正着……历史上冥王星的名字也真的是一个十岁的英国小姑娘起的。
德龄说:“很合意境,不过既然是在欧洲,多少我们还要给它取个英文名字。”
容陵想了想:“冥界冥界,就用冥界之神Pluto吧。”
德龄点点头:“你快写封信,上面留了李谕的收信地址。”
第六十六章 暗流涌动
容陵跑到书桌前,展开稿纸拿出了钢笔,但是她刚写了几行字,就被德龄打断:“我想你不要用英文写更好。”
容陵翘起脸问道:“为什么?”
姐姐德龄心思敏捷:“你想啊,现在肯定很多人给李谕写信,我想绝大多数肯定都是英文、法文、德文或者意大利文等欧洲文字,如果他突然看到一封用中文写的信,你猜会怎么样?”
“我明白了!”容陵立刻会意,她换了一张洁白的稿纸,重新写下了娟秀的中文小楷。
伦敦郊区,哈尔斯山天文台。
李谕最近已经收到了上百封信件和电报,都是要给新行星取名的,他实在想不到人们对新行星竟然这么有热情。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点小事都可以激起千层浪,大家真的没有太多事可做。
这么多信他自己根本看不过来,于是把《自然科学会报》的编辑约尔森拉来,两人一起阅读堆积成小山的信件。
里面的名字五花八门,什么宙斯(Zeus)、珀西瓦尔(Percival)、康斯坦斯(Constance)、克罗诺斯(Cronus)的。
李谕其实自己也想过给它直接命名,不过还是遵循哈金斯会长和开尔文勋爵的建议,按照当时的绅士传统,搞了个征名活动,这样也可以更大地激发大家的热情。
约尔森对那些名字都很满意,但是李谕却还是心存一丝侥幸,并没有下决定。
“咦!这封信有点奇怪。”一旁的约尔森说。
李谕已经看过太多“奇怪”的信,见怪不怪,头也没回,问道:“怎么了?”
“这封信竟然是用中文写的。”
“中文?”
李谕一惊,立刻取过信件,除了用英文写着收信地址,信封上还写有中文的寄信地址:巴黎大清国使馆,裕容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