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悬疑,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刑侦大明_分节阅读_第163节
小说作者:宣大总督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918 KB   上传时间:2025-03-05 23:37:40
  他瞧着林夫人,沉声道:“林夫人,在下在这儿奉劝你一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凡事莫要太过分!”
  林夫人就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几乎要跳起来,啊的一声尖叫,眼睛死死地瞪着闻安臣,狠狠道:“你个小兔崽子,还敢在这儿教训老娘,你算是什么东西?你也配?信不信老娘今日让人把你这破店给砸平了!”
  闻安臣很是沉稳地摇了摇头,一字一句,缓缓说道:“我不信,有本事,你就砸!”
  “你……”
  林夫人手指着他,被他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别说,她还真不敢派人砸店,毕竟上门挑衅不算是干犯律法,而暗地里伤人对方也找不到什么证据来,但若是公然上门来砸店,那可就是干犯王法的事情了。
  “好、好、好……”
  她手点着闻安臣,忽然嘴角
  露出
  一抹诡异的笑,轻声道:“行,姓闻的是吧?那你就给老娘等着!”
  她一挥手,高声喊道:“走,咱们走。”
  说着,带着她的人,转身便走。
  闻安臣却是跟在他们后面,微笑道:“在下送林夫人。”
  林夫人回头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寒声道:“等着吧,过几日我便送你上路。”
  这话一语双关,内里隐藏的阴狠刻毒,却是让人不寒而栗。
  闻安臣心中也是微微一凛,这些人说话做事的方式,怎么一个个都跟亡命之徒似的?这完全不是正经做生意的买卖人的样子啊!
  说不定他们真会做出一些什么过激的事情来,自已可得小心一些才是,若是把命送在这儿,那也太
  冤枉
  了些。
  闻安臣将他们送出院子,正要往回走,而正在此时,巷子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阵沸腾的喊声,似乎有许多人在叫喊。
  闻安臣往巷子外面瞧去,只见巷子口不时有人奔跑而过,似乎要去凑什么大热闹一般,隐隐然还能听到有人一阵阵的叫喊。闻安臣向身边陈鲁问道:“他们喊的是什么?”
  陈鲁凝神听了片刻,道:“他们喊的似乎是,孙家的人又去告状了。”
  “告状?告什么状?”
  闻安臣问道。
  陈鲁摇头:“这个我也不知道。”
  闻安臣沉吟片刻,道:“走,咱们跟上去瞧瞧。”
  说着便是大步朝着巷子外走去。
  到了巷子外头,果然便瞧见外面的大街上很是热闹,人潮汹涌,只怕足足有数百人挤在街上,往前涌动,而前面挤着的人更多。
  闻安臣冲着一边的陈季等三人使了个眼色,陈季三人会意,走在前面,把人群不断地向两边推开,闻安臣跟在他们三人后面,悠哉悠哉的便是走到了前头。
  到了前面之后,略略瞧了两眼,他便是大体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


第334章 告状
  被人潮簇拥着的,一共有四个人。
  这四个人中,两个壮年汉子,还有两个则是还不到二十岁,瞧着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壮年汉子,年纪大约四十来岁,面色漆黑,如锅底儿一般,长得不高,干瘦干瘦的,一双三角眼儿,吊梢眉,嘴角还微微向下拉,这副尊容着实是让人不敢恭维,让人一看便觉得有些不喜。
  他手中举着一个竹竿,竹竿上面吊着一块三尺见方的白布,白布上面则是写了一个血淋淋的大字“冤”!
  这血淋淋的大字宛如用鲜血写就一般,让人看了心中便是心里发冷,能够感觉到其中蕴含着莫大的戾气和怨恨。
  他们四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寒着一张脸往前走,而人群便簇拥在他们周围,也跟着他们往前走。
  在街道两边还不断有人参加入进来,汇聚其中。而闻安臣不用问也能猜出来,他们去的方向应该正是这龙安府的府衙,活着就是元武县县衙的方向。
  不消说,这肯定是去告状的。
  闻安臣旁边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向旁边一个少年人笑了两声,道:“这孙家都告了三十多年了,每次咱们龙安府新来一任府尊老爷,他便要去告一次,这三十多年下来,府尊老爷不知道换了多少个,他也不知道告了多少次?可有一次是有结果的吗?我瞧着呀,这一次肯定还是没什么说法,又跟前两年一般,直接给他搪塞了过去。”
  他嘿然冷笑一声:“这官家人啊,还不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旁边的那少年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显然很是赞同。
  闻安臣听了这老者的话,心中大体能猜到一些东西,但是却不那么明朗,于是便拱拱手,冲着这老者问道:“这位老丈,敢问您,这告状的人是什么来路?他们又为何要告状呀?”
  那老者见他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又是一身华贵衣衫,便知不是寻常人,也不敢怠慢,赶紧还了一礼,笑道:“这位公子,您不是本地人吧?”
  闻安臣笑了笑,道:“没错儿,小可是陕西布政使司人,今日刚过来这边,就瞧见了这般大热闹,只是有些摸不清楚来龙去脉,便找老丈您询问一番。”
  “哎,那就难怪了。”
  那老者笑道:“若是咱们龙安府本地人,只怕少有不知道这件事的。”
  说着,他便将事情的原委向闻安臣道来。闻安臣听了,也是不由得啧啧称奇,这等事情,饶是他见多识广,也是没听说过。
  这件事儿,若是说起来,那话可就长了。而且,还牵扯到三十年前一件陈年旧案。
  说起来,这孙家也是龙安府中一个大户,算得上是一家豪族,但那是三十年前的光景了,现下的孙家,早就已经没落,说是破落户还差不多。
  三十年前的孙家,在整个龙安府,那是可以与吴家相提并论的。
  吴家做的是药材生意,而孙家做的,则是木材生意。
  川北山地绵延,有许多地方还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而越是深山老林,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未曾被人类开采过的处女地,在那等原始大森林中,便越是有着一些山外根本就见不到巨型木材。
  孙家便是以开采木材,运送木材,外加贩卖木材为生。
  巨型木材这种东西,本来在中原大地上颇为常见。只不过中国这些皇帝们,历朝历代的这些统治者们,实在是太喜欢修宫殿了。
  秦始皇修阿房宫,又在关内数百里的范围之内修了270多所各类宫殿,直接就把关中大地上的巨型木材都给开采一空,甚至连秦岭上那些离着关中比较近的区域的巨型木材,都不能得以幸免。后来汉朝又是兴建宫室,而且规模都是极大,像是甘泉宫,长乐宫,未央宫等等,所需要的巨型木材何止千万?
  以至于到了明朝时候,再想修建巨型宫殿的时候,需要的那些木材都只能去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之中寻找了。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祾恩殿里那数十根金丝楠木大柱,耗尽了中国最后一批巨型金丝楠木。
  以至于成祖皇帝之后的那些个皇帝,再想修宫殿的话,就只能用其它木材来代替了。但就算这样,其他木材能达到这般巨型的,可也不多。这等巨型木材,轻易寻找不到,需要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
  木材这种东西,瞧着粗大笨重,难以运输,感觉成本颇高,还没有多大利润,其实这完全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
  事实正好相反,在封建时代,巨木的利润素来奇高。
  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明清这种大木已经被开采的所剩无几,寻找非常困难,运输同样困难的时代,木材生意的利润就越发的好。
  别的不说,就拿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来说吧。三大殿被雷击发生火灾,自然要重修。而重修三大殿的时候,一根巨木,所要花费往往便是十几万两银子!
  要知道,在嘉靖年间,明朝一年的赋税,只算白银这一项的话,也不过是几百万两而已,几十根大木下去,一年的所有收上来的税银就都没了。
  像是这种巨型大木的生意,孙家是做不了的。没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势力。像是这种涉及官府,涉及朝廷,涉及宫中,动辄数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若是背后没有一个强力的人物当靠山,那根本就不可能落到头上。
  孙家做的都是一些小型木材的生意,说是小型木材,其实是跟那些巨型大木相比。实际上,他们家经营的木材的体量也并不小了。
  孙家经营的这些木材,大者长有一两丈,粗有合抱;细的也有一丈多长,一抱多粗。大的那种,是卖给官府,卖给衙门,卖给大户豪绅的。官衙以及大户人家的宅子修得高大,需要的梁柱自然也就大,而小的那种也足以给寻常人家当屋梁,当椽子。
  孙家做这笔生意,已经坐了将近二百年了。
  孙家本来不是川龙安府人氏,他们的祖籍,在江浙一带。
  元朝末年时期,江浙一代那是最兵荒马乱,受战火荼毒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先是蒙元跟朱元璋,跟明玉珍,跟张土诚等人在这儿打,后来又是朱元章、明玉珍、张土诚、陈友谅等人互相打……打来打去,把地方上打的是一片稀巴烂。
  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真正可以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孙家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离开江浙一带世代聚居的地方,一路向西,最终在这四川龙安府定居下来。
  孙家虽然不是本地人,而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外地迁居于此的,但却有些强龙过江的意思。因为孙家本是江浙那一带的大户,家资颇为不菲,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豪门大户。而且他们族人众多,行事也是颇为的嚣张强横,非常强硬。
  而嚣张跋扈虽然惹人生厌,但却也会让很多人不敢得罪他们,因此他们来到这龙安府之后,不但没有受到当地人欺负,反而是把当地不少人给压得喘不过气来,并且很快就在这里扎下了脚跟。
  战乱之时,只求自保,而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四川也被平定,天下就此太平,于是孙家的人便就开始寻思着怎么着才能重回原籍了。
  毕竟,此时的人,乡土观念极重,落叶归根乃是每个人心中都想着的。他们当初离开江浙老家,实在是迫于无奈,而现在战乱平息,他们便就想着回去,毕竟那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宗族祠堂,祖宗的坟茔,都还在哪里。
  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于是,他们派出族中得力的几个人,让他们先回老家探探路看看情况。
  结果这几个人到了老家之后,却是发现,自已这一族人,只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们的田宅已经不见了,宗族的祠堂也不见了,甚至连祖宗的坟茔,都已经见不到了。
  原来,在他们离开家乡不久之后,这里便是发了一起大洪灾,而他们家乡正是遭灾最严重的地方。宗族祠堂,家宅都被洪水冲垮,连坟墓都被夷平,老祖宗的尸骨都不知道给卷到哪儿去了。而战乱和洪水,摧毁了田地的边界,洪水退去之后,本来属于他们家的那一片田地,变成了无主的荒地。
  明朝初年时候,官府重新厘清天下田亩,本来属于他们家的这片地被县里定为荒地,而后分给没有土地的百姓。
  他们回去的那几个族人去官府讲理,但官府怎么可能跟他们讲理?当即便把那几个人给打了一顿,扔了出来,言道若是他们再敢来无理取闹,直接就下大牢。
  这一下,孙家的人害怕了,再也不敢去官府申诉了。
  他们几个人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四川,把这情况向族人们一说,大伙儿也都是觉得没了希望。
  没了家宅,没了祠堂,没了祖坟,这还能叫桑梓之地吗?
  于是大伙儿便也绝了回去的念头。
  他们迁过来的,是整整一个家族的人,足足有四五十口之多。人多口多,消耗就大,再说了,他们族本来是豪门大族,吃穿用度都是遮奢惯了的,便是到了这异地他乡,也没有改过来,银钱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但却没什么进项,没什么收入。
  他们原先在老家,有上千亩田地,家中子弟根本什么都不用干,光靠着收租子就足够支持他们奢侈的生活了,所以族中之人游手好闲之辈很是不少,让他们干活儿,他们却是不肯去的。
  虽说他们过来的时候带的银钱很是不少,但坐吃山空之下,也根本就受不了。很快,孙家便是败落下去,一些分支偏房也都纷纷从家族之中脱离。
  很快,这诺大的孙氏宗族,便只剩下主房那一支了。


第335章 陈年悬案
  剩下的这些孙家人也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于是便积极寻找生财的门路。
  还别说,当真让他们找到了。
  他们发现川北山地这边,巨木众多,因此便开始做木材的生意。
  他们在山林之中伐木,将砍下的木头顺着溪流放下来,一直在溪流中飘上几十里。到了水流和缓的地方,再将这些木头拦截下来,而后从水中捞出,运到岸上,再搬到马车上,运到城中。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极为困难。
  而其中最为困难的一环,则又当属拦截那些大木。让大木顺着溪水漂流而下,这是整个伐木运送的过程中,最为取巧,最为巧妙的一环。
  因为,这大木在水中漂流的一段儿,刚好是从山中飘到山外。如果不是顺水漂流,而是用人力运送走陆路运送的话,花费不知道要多少。而且山路艰险难行,只怕还要赔上性命,若是走陆路,那么,运送的成本将会数十上百倍的提高。
  如果说用这个法子进行水运,一根木头花费的运输成本是十两银子的话,那么走陆路,花费的运输成本至少是五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3页  当前第1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3/2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刑侦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