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174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纵观周太皇太后的一生,她和深明大义、母仪天下这些词儿都扯不上关系,作为正统皇帝的贵妃,她一直对皇后位置有想法,说句不好听的,有些像那种恶毒女二号,
  而且她很想和皇帝合葬在一起,但是按照规矩,的确是只有嫡皇后才能和皇帝合葬。周氏那时候母以子贵,非常的好斗,斗来斗去还真的让她把这条祖制给改了。
  从她开始,明朝嫡皇后和嗣皇帝的生母可以和皇帝一起合葬。所以孝肃周皇后的最后归宿就是裕陵。
  这样的大丧是全国性的,从官到民,从民到军,可以说是天下素服,旁的朱厚照是不担心,他就担心边关地区又有人蠢蠢欲动。
  按照道理,最好是能够把这些人全都召到京城来一次面谈,但此刻现实条件显然已经不允许,只得退而求其次,于是在安排了有关丧礼之事后,东宫又有旨意,召毛语文入宫。
  太子背着身,在一副巨大的地图前走来走去,身后跪着的一样是素缟满身的毛语文,“……每次,本宫有什么特别麻烦的地方,总是头一个想到你。旁人都和本宫说,这个有才、那个有才,推荐来推荐去的,几年下来用的最顺手的还是你这个牢头儿。”
  “殿下过誉了,臣只是领会殿下的用意,然后照旨意办事罢了。”
  朱厚照转身,微笑问道:“这话也对,也不对。就说这天下聪明人这么多,难道他们是不明白本宫的意思吗?”
  毛语文低着头,“他们是有各种各样的小心思,不像臣这般纯粹。臣最大的心思就是将殿下交办的差使办好。”
  “浙江的事你做的好,应该说,你也没有哪件事做得不好的。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臣不敢。”
  “不敢不是不想。既然想了就说。”
  毛语文想来想去,“臣想向殿下求些银子支使支使。”
  “官儿不要,掉钱眼里去了。”朱厚照笑骂他一顿,随后招刘瑾过来,“去取八千两吧。”
  “臣谢过殿下。”
  毛语文心里有些乐呵。他自己手下就杀过不少贪官,也知道太子的底线在哪儿,但说实话官儿当大了,排场大,有时候没有银子不行,他要一要银子,一方面是解自己所急,另一方面也是叫太子知道他那点小癖好。
  “这次叫你来,是要你分别去一趟大同和固原。太皇太后薨逝,不久之后,边疆之地的军民也都会着素服,再加上父皇卧病日久,说不得就会让鞑靼人动了邪念,再弄些流言传播蛊惑人心。且年前边军就屡有奏报,推断弘治十八年鞑靼人会寇边,可他们也强盛不到哪里去,自然是想找一个我大明君臣都无力北顾得时候。本来这事儿找个人递信就行,但这次本宫是希望边军能够合力反击,这不是小事,非东宫亲信前往,他们那个决心是不敢下的。”
  毛语文听后又有鼓舞,又有颤栗,“微臣谨遵殿下之令!”
  朱厚照端起茶杯,踱着步仔细思考了一番,在殿门口时又想到一句话,他一开口毛语文调转屁股换了个方向冲他跪着。
  “你最擅长揣摩本宫的意思,多余的话不必多说,总之你要重视,值此大变之时,如果敌人有意推动,说不得就会乱我军心。所以你去,也要告诉他们,不管京城怎么变,我大明朝还有本宫这个太子在!”


第二百零一章 入京、复套
  如果不是白事,弘治十八年的开年本应该很忙碌才对。
  顾佐作为新任少府令要立即启程南下,王琼在赴任浙江之前要启程进京,兵部要清理空饷,礼部要举行科举。
  没一样事不是国之大事,内阁也本该忙得团团转。
  但这几日,大明帝国像是停了下来,六部九卿的主官都在陪着皇帝太子祭告太庙、奉先殿祭祀,再将周太皇太后的神主送入奉慈殿,除了军国大事,其他一概不论。
  要说影响,肯定是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弘治皇帝的身体。
  皇帝不顾冬日的严寒和风雪,坚持亲自去往奉先殿和太庙,再加上人在悲痛之中没有食欲,补充不了什么营养,所以已经有了油尽灯枯之象。
  更加让人头痛的是,这日朱厚照正在和内阁及六部九卿商议事情时,有消息传来说皇帝不再喝太医院大夫开的药了。
  朱厚照万分无奈,大臣们也一样忧愁。他们这些人这几日多多少少都劝过。
  “大司马。”
  刘大夏一愣,太子很少叫到他的。
  “臣在。”
  “你是父皇很喜爱的大臣,父皇愿意听你说话,本宫想让你去见一见父皇。”
  刘大夏自然有知恩报答之念,别的不说,他心中还是无限怀念弘治皇帝的,在此时太子还能下这样的旨,他既意外又感动,“臣万死不辞!”
  朱厚照又向着刘瑾打了打手势,“你去宫外将医学宫的谈大夫和胡大夫请进宫。太医院的药父皇吃腻了,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殿下不可!”刘阁老马上跪了下来,“陛下龙体是万千至重,不可半点轻忽,宫外的大夫如何能为陛下诊治?若是有半分闪失,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朱厚照心说,宫里的太医才危险呢。
  “刘阁老不必担心,谈大夫虽是女性,但她是不可多得的名医,京中内外命妇现在哪个不信任她?便是阁老自己家也请过她吧?”
  刘健还是想坚持,“臣内院女眷皆粗鄙之人,哪里比得了陛下的龙体?”
  “好了,这件事听我的,就这样处置。有任何事,本宫来担。”
  谈允贤的名头如今在京师之中也不算小了,原本大家还觉得女子行医多少有些抛头露面,可真的方便了许多达官贵人的女眷之后,这些声音至少在上层是听不到了。
  皇帝出了这样的事,太子也没了继续商议的心思,所以揉了揉脑袋,说道:“各位先生,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这是太子所表现出的孝道,所以一众老头儿们也不会说什么。
  就是礼部尚书林瀚到外间之后急得直拍手,他对王鏊说:“恩科之期没有推迟,还是那么多事情,陛下病重,殿下也无心政事。我这礼部的事情找谁决断呐?”
  王鏊轻拍他的胳膊,“亨大,民间有句话说得对,田要亲耕,儿要亲生,陛下与殿下是血亲父子,这些年来感情深厚是内外都瞧得见的,这个时候传来陛下不肯进药,殿下是那样的反应,不正是人子之情?你啊,还是多想开些。”
  “哎。”林瀚哪里不明白这些,“陛下一代仁君,不想还未及不惑便总是病魔缠身。上天何其忍心?说起来,自弘治十七年到今日,陛下缠绵病榻要有几个月了吧?”
  王鏊皱眉点了点头,“半年了。”
  半年了,你不要说是个生病的人。随便一个青壮的大小伙,躺个半年轻易不能动弹,你看他半年后身子骨还有没有之前好。
  林瀚看了眼落在身后宽大恢弘的奉天殿,有些话也只在眼神里,不在言语中了。
  因为国家正在大丧,他们这些人即便不办公务,也不能有什么娱乐活动,王鏊晃荡来晃荡去的到自家门口的时候,管家跟他汇报,说:“老爷,今儿有个也姓王的官老爷上门递了帖子,小的说您不在。”
  说着就把东西呈上。
  王鏊打开一看,原来是王琼。到底还是太子干练的声名传了出去,过了年王琼也没敢在河南耽误太久,算着路程,基本也是很快便动身了。
  按理来说,他一个吏部尚书,太子老师,像这样地方的布政使虽然也算不了小官了,但他不见也就不见了。
  可王琼不一样。
  这是太子主动提起的官员,当时浙江布政使选谁担任众人都没说话,太子先想起了王琼。就这么一点细节就说明,王琼这个人怠慢不得。
  “什么时候来的?他人呢?”
  “午后来的,小人和他说白天的时候老爷都得去衙门里,已经请了他明天稍晚时候过来。”
  “恩。好。”王鏊这才放心。
  王琼在河南任职,大概还不知道去年底卢叔茂引起的那桩闹剧。
  好在第二日,王琼没有再扑空,他这个人,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三教九流什么都来,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路径依赖,所以登王鏊的门还拎着茶叶,相信礼多人不怪。
  之所以登王鏊府,是因为太子那日虽然是自己提起王琼,但是也顺嘴讲了一句,是先前王鏊和他讲过,朝中的大臣对此多有议论。传到王琼自己的耳朵里,那么他怎样也要投桃报李了。
  再者,以王鏊如今的地位、份量,也够他这个地方官来抱大腿的了。
  王鏊先前则并不认识王琼这个人,只听说他治理漕河颇为干练,但眼见他拎着‘礼物’上门,心中不禁低看一份,只尽量维持了表面的尊敬。
  “德华(王琼字)不必多礼,还是先坐吧。大丧期间,没有什么好酒好茶,先将就着。”
  王琼姿态极低,连忙道:“岂敢。”
  王鏊没再说话,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王琼又是极会察言观色之人,不用提醒便主动说道:“下官这次登府,一是当面叩谢老天官东宫举荐之恩。”
  说着他又要起身。
  王鏊却阻止了,“你去浙江,是殿下心中默定的。老夫没有帮上什么忙。”
  “下官是末流小官,若不是老天官提起,殿下怎么会记得下官的名字?此番大恩下官心中铭记,往后老天官但有所指,下官无所不从。”
  这是站队、拜入他门下的感觉。
  王鏊心说这家伙果然有一些江湖匪气,什么你的人、我的人,这些习惯估计也是多年养成的。
  略微沉吟一声,先问:“你登府的第二点是为了什么?”
  王琼也没有害羞之状,直接道:“第二,便是请老天官指点迷津。浙江的事到这种程度,殿下怎么会偏偏挑了下官去往浙江?另外,殿下还要下官进宫面奏,下官冒昧,想请老天官解惑。”
  “你先不必紧张,这是殿下任免地方大员的习惯,你去也不是说,主要是听。殿下办事,主要有一喜一恶,抓住这两点,你在浙江就稳得住。”
  王琼急忙竖起耳朵,这可是跟随太子很多年的王鏊的总结。
  “这一喜,就是喜干练之官。这便能回答为何是你,因你治理漕河有功所以给殿下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至于浙江的事如何自有殿下和你交代,老夫只是吏部尚书,万不敢凌驾于殿下之上。这一恶便是做了朝廷的官却误国误民,怎样叫误国,怎样叫误民,你肯定了解,不必我多说。寻常人记得这两点足够。但你……”
  “请老天官直言。”
  “也没有什么直言不直言。便是你刚刚有句话不对。不是老夫有所指,你无所不从,你当的,是大明的官,不是老夫的官。”
  王琼冷汗直流,连连点头,“下官知错了。”
  这些提醒也算是王鏊种下的一个善因,他感觉王琼是有机会做大的,希望往后能结一善果。
  王琼这个人后来的官确实也当的很大,很多人都知道王守仁后来一路升官,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王守仁的这个‘朝中人’就是王琼。
  宁王叛乱之象王琼先有察觉,所以他特地将王守仁安排过去,而且很信任他,准许他便宜行事。
  可惜现在王琼还是个得在京里处处低头的‘小官’了。
  ……
  ……
  在西北。
  太皇太后薨逝的消息来的慢上许多,但正月底的时候,杨一清也一样接到消息了,这让他的心头上了一层阴霾。
  “……陛下事太皇太后至孝,如今太皇太后薨逝,陛下还不知如何?”杨一清的眼睛落在摆在堂屋中间的沙盘之上,幽幽的说:“许进带来了殿下要用兵的好消息,这本是西北局势的大好时机,不想翻个年就碰上这样的逆事。”
  像这种白事,来回一搞,万一皇帝再有些什么,小半年就没了。半年之后你知道太子还记不记得这事儿啊?
  杨一清当下属当了这么些年是有经验的,做事就要趁上面人关心的时候一鼓作气的做掉,不管怎样,夜长总是梦多。
  他的手下,任宁夏总兵的曹雄也在,便问道:“部堂,那咱们这《复套疏》还上不上?”
  复套,也就是收复河套。
  这是杨一清人西北三边总制以来,一直着力推动的一件事。但是还没敢向上去说,说了首先兵部就不答应。虽说太子有可能同意,但当官,你不能直接反对自己的上司去舔上司的上司。
  也就是许进过来瞎劝,给了杨一清这个太子要用兵的信息,他才又开始有这样的心思。
  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形凸起来的那个顶端那一部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八个字足以说明河套地区水草的丰美。
  鞑靼的连年掠边之所以难以制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蒙古人有河套地区作为巢穴。杨一清认为要想较大程度上缓解西北的边患,一定要把河套地区收回。
  那样关中和中原不再受威胁,河套地区还可以屯田数百万亩,内地也不必再一车一车的送粮食,还能蓄养更多、更精良的战马。
  现在如今驻牧河套地区的是蒙古郭勒津部落的火筛,他是满都鲁可汗的女婿,当然,现在满都鲁可汗已经死了,是他的儿子达延汗在执政,这两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火筛在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的大业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1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4/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