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472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7:36
  张安世和朱棣早有默契,顿时就道:“陛下,臣倒以为,万万年……只怕不易。”
  这话犯忌讳,也只有张安世才敢说。
  朱棣却是笑了笑,似是鼓励地道:“嗯?这是何故?”
  张安世毫无顾忌地道:“若要万万年,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凭我大明的大宗,可能无法做到。以臣之愚见,而是应该大明的宗亲们,同心协力才可。”
  “就说宁王殿下吧,他在吕宋,起初不过是小小一个港口,万余将士,却是四处开疆,如今,短短两年的功夫,却已筑城十七,占据吕宋最肥沃的土地方圆三百里,迁徙大量的流民,开垦荒地数十万亩不算,还建了三处港口,如今在吕宋厉兵秣马。在臣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藩王,为我大明藩屏,若是我大明多一些宁王殿下这样的宗亲,这江山何愁不能牢固呢?”
  这话若是从前说出来,大家只觉得这又是糊弄大家了。
  可现在真真切切地看到眼前这一幕的场景,想法显然是截然不同了。
  尤其是楚王,楚王心里是最清楚的,南方的土人,战斗力并不高,至少比之鞑靼人战斗力低下得多,若是有朝廷的支持,迁藩在外,可能前期会苦几年,可想来很快就可改变境遇,到时说不准还真和宁王一般。
  张安世此时笑吟吟的继续道;“若是还有其他的顾虑,其实可以先让宗亲带着军马去,等安顿下来,再迁徙家眷。臣听说,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既舍不得子孙们吃苦,却又害怕子孙们因为养尊处优,而失去了锐志。所以诸王就藩之前,都要让他们去中都凤阳务农,好让诸王知道民间疾苦,又将诸王封往各处边镇,作为我大明的藩屏。”
  “现如今,天下的时局已经改变,鞑靼人将来未必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而大明的敌人未来一定是在海上,所以陛下才用心良苦,希望继承太祖高皇帝的遗志,予以诸王重任,借诸王镇守天下各处海镇,以防不测啊。”
  朱棣听罢,心里暗喜。
  这家伙……连太祖高皇帝都搬出来了,而且这个道理,讲得通。
  没错,朕是最听太祖的话的,自然要延续祖宗之法,谁若是不从,那么可就要祭出祖宗之法来严惩了。
  朱棣一直微微笑着,只在一旁侧耳倾听的样子。
  诸王见这阿鲁台和哈儿兀歹二人,狼狈地跪在地上,面如死灰的样子。
  再见陛下意气风发,还有那高台之下的满目疮痍。
  好话说尽,威胁也已拉满。
  而且前景也已展示了,大家出去,就是去虐菜的,几乎没有什么危险。
  却见张安世又道:“所有愿意出镇的藩王,陛下念在兄弟之情的份上,一再嘱咐,要让商行给诸王的卫队,提供足够的军械和火药。嗯……就是模范营的武器!”
  诸王的目光都在无形中亮了几分。
  此时,张安世又再接再厉地道:“陛下还说,商行生产出来,先要优先供应诸王,再之后才供应官军,诸王……海外的藩地……其实也不多,若是迟了,可就占不到好地了,事不宜迟啊。”
  众王听罢,心里猛地一紧,大家都不傻,他们立即就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呀,这么多的兄弟,这么多家藩王,这西洋那边,好地方只怕也有限,若是运气好,占一个肥沃或者靠近大明近一些的地方,就再好不过,可若是让其他人捷足先登,到时人家都已就藩了,自己再被赶去海外,可就真没好地方了。
  朱棣此时适时地大笑道:“先不提这些,不提这些,今日只是观战,这些事,以后再提。模范营上下,立了大功,来人,每人赐银百两,教人取酒肉,好好犒劳模范营,这酒……得用上好的宫廷御酿。”
  姿态摆好,说罢,朱棣就再没有说什么,便兴冲冲地摆驾回宫。
  他倒是走了,却是丢下了诸王,还有那哈儿兀歹以及阿鲁台,都有些不知所措。
  诸王这时候才刚刚起心动念,心里大抵是在想,陛下你方才还不是说移藩的事吗,你倒是继续说啊,咱们看看能不能再谈谈。
  而哈儿兀歹和阿鲁台,却已是万念俱灰,又不知将来如何被大明朝廷处置。
  皇帝似乎对他们都没有兴趣。
  此时,周王和楚王却已想凑到张安世的面前。
  张安世却是乐滋滋地道:“诸位殿下,鄙人还有一些事,再会,再会。”
  说着,脚下一动,一溜烟的也跑了。
  谈?
  你越是这个时候和他们谈,他们反而会多想。
  可一旦你不打算理他们了,他们反而有些慌了。
  果然,很快张安世的府邸,便门庭若市。
  先是周王来。
  周王先和张安世宾主尽欢地谈了一下医学,突然话锋一转:“威国公,本王知道你对海外最是了解的,依你之见,这海外,去哪里最好?”
  张安世面上泰然自若,可心里正偷笑呢,显然……周王这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地方了。
  想了想,张安世便道:“若是去天竺最好,那里的土地最是肥沃,不过嘛……那地方有些远了,现在去……只怕补给还跟不上,若是我……”
  张安世倒也没有敷衍他,说着,张安世让人给取来了舆图,开始一本正经地指指点点,给他细细地说起各处地方的好处。
  周王朱橚听得极认真,最后倒是看中了苏门答腊的位置,满意地点头道:“此地很是不错……嗯……多谢,多谢。”
  顿了顿,周王似是想到了什么,随即道:“本王听说威国公在那南州,也有一处藩地,是吗?”
  张安世立即道:“哎,不瞒周王殿下,那地方,乃不毛之地,实在是鸡肋,你可看到郑公公的奏报吗?”
  周王朱橚便同情地看着张安世道:“本王还听说,这是威国公自己索要的。威国公啊,你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啊!本王不如你。”
  他说得很诚挚,他自己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皇帝你不给我一个好地方,那还是兄弟吗?
  可瞧一瞧人家张安世的境界……
  张安世只是笑:“以后殿下去了海外,在苏门答腊若是站稳了脚跟,我们应该多联络,到时,我开一条南州至苏门答腊的航线,殿下多帮衬一些,我那地方……贫穷……”
  周王想也不想,立即很是豪气地道:“好说,好说,要粮食,要木材,一句话的事。”
  周王朱橚前头应得很痛快,后头就是问:“只是这周王卫队……”
  张安世自然也很会,便道:“火器的事放心便是,早就准备好了。”
  “好,好,这便好。”
  周王心满意足。
  周王之后,其他的藩王自也是陆陆续续地上门,张安世倒也一个个的应对自如。
  很快,张安世便将自己府上发生的事,亲自奏报到了朱棣的面前。
  朱棣此时是笑开了花,哈哈笑道:“这一仗,打得太好了,真是教朕吐气扬眉啊!朕的那些兄弟,现在什么心思,朕会不知吗?张卿家……此番你给朕帮了大忙,朕想好了,要赐你一样东西。”
  这倒真是意外之喜,张安世诧异地道:“不知陛下要赐的是何物?”
  朱棣却是带着几分神秘意味地笑了笑道:“你不妨也猜一猜。来,你告诉朕,你现在想要什么?”
  张安世很是认真地想了想道:“这……臣最缺的,应该是……人?”
  “女人?”朱棣虎躯一震,顿时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不,男人!”张安世赶紧回答道。


第267章 加官晋爵
  朱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张安世。
  张安世也显得有些尴尬。
  “你但言无妨,朕也不是小气的人。”朱棣今日的精神不错。
  张安世笑着道:“陛下,臣的意思是,臣需要不少壮丁。”
  朱棣狐疑地看着张安世道:“壮丁?要壮丁做什么?”
  张安世又笑了笑道:“臣那边需要一些匠人,造一些东西,只可惜……栖霞的人力,已经远远不足了。”
  朱棣听罢,便笑道:“你既开了这个口,朕怎能不许呢?这个好办,朕命山东布政使司,还有湖南布政使司,抽调三千匠户给你便是。”
  张安世却是摇头道:“陛下……臣想的不是这个。”
  “不是这个?”朱棣就更狐疑了,便问:“三千还不够吗?”
  “臣在想,能否允许匠人可以移至栖霞……”张安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很没有底气。
  因为按大明的律令,天下的百姓,分为民户、匠户、医户等等。
  其实这承袭的,乃是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时候,为了作战,将统治区内的所有人,根据职业进行划分不同户籍,每每到了需要作战的时候,需要多少匠人、大夫、百姓,便可从中抽调,随军作战。
  而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也认为这样的制度似乎颇有可取之处。
  当然,这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比如医生的问题就是如此,医户世袭,导致医生的儿子极有可能对医术并不精通,可因为是医户,却依旧成为大夫给人治病不可。
  这军户和匠户其实也差不多,越是到明朝中后期,这个制度就越是崩坏。
  而之所以在元朝,这个制度好用,因为它确实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征调人力十分方便,至于民政还有其他的问题……
  显然,对于蒙古贵族们而言,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毕竟这些贵族在进入中原之后,在将中原直接变成牧场的问题上,还争议了很久呢。
  而与之配套的制度,除了严格的职业户籍体系之外,伴随而来的,还有不同职业户籍,往往都挂靠在了各地的官府上头。
  比如山东的匠户,往往是山东布政使司调动,哪里需要修河堤了,需要多少匠人,便可征来。
  这和军户的体系相差不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那便是……各户的人丁,不得轻易流动。
  而一旦流动,就意味着你成为了流民,而官府对于流民,是有权力抓捕的。
  当然,在民初的时候,百废待兴,天下刚刚初定,大量的征调各种户籍的人口,兴建水利措施,修桥铺路,同时开垦荒地。
  这种职业户籍制度,确实起到了不少正面的作用,朝廷等于是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将一个水利的雏形兴建了起来,同时还屡屡对当时的北元动兵,且成本极为低廉。
  若是没有这个制度,明朝能否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尚且还是两说。
  尤其是贯穿了整个元末明初的流民问题,若是不进行限制,只怕满天下的山林里都是盗匪了。
  问题就在于,到了现在,这种制度的弊端便开始显现了。
  比如栖霞缺乏人力,可其他许多地方,想要做匠人的却不是匠户。想来栖霞的人,可其户籍却在其他地方。如此一来,反而使百姓们除了安守本分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
  朱棣听罢,皱眉道:“你不妨说明白一些。”
  张安世道:“臣只说说,陛下若是觉得不好,可以当玩笑听一听。”
  朱棣颔首:“说罢。”
  张安世这才放心地道:“陛下,栖霞对人口的缺口极大,当初制定世袭制,本是为了让百姓们安定下来,可现在……却不同了。邓健那边,现在正在培育新的苗种,将来的粮食问题,一定可以大大地缓解,而且许多新粮,并不需要细耕细作,那么多余的人力,若是还留在土地上,对我大明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臣希望……不如试一试,在这上头,开一个口子,试一试是否有效。若是有效,那些愿意耕种的民户,可以照顾更多的土地,一户人家,也可得更多的粮,而那些无心务农的百姓,若是想要务工,让他们进行尝试,又有何不可?”
  “若如此,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朱棣显出了几分忧心。
  张安世干笑道:“那么不如……先试一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67页  当前第4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2/9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