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没有停下,而是沿着街道绕着市政府转圈,不断的将子弹、炮弹倾泻至市政府内。
事实证明张子辉这么做的是对的。
车队包括坦克在内没有直接冲进市政府与鬼子作战而是绕着街道机动作战,这就保证部队与鬼子拉开距离。
拉开距离的战斗显然是拥有夜视仪的八路军更占优势:黑夜中八路军有夜视仪能看到鬼子,而鬼子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顶多就是看到一个个坦克和半履带汽车的黑影从公路上呼啸而过,却什么人也看不到。
即便鬼子打出照明弹效果也不好。
原因是照明弹从市政府往外打高高挂在空中时,八路军的位置恰好就处于建筑的阴影中。
这也是城市巷战不太适合使用照明弹的原因,除非打照明弹的地方已是一片废墟或者目的是为了确认某幢建筑对其实施炮击。
步兵或车辆在建筑街道间展开巷战时打照明弹,那效果就跟放了几个烟花差不多。
不过车队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
坦克还好,它可以将整个炮塔横过来瞄准中央的市政府一边开火一边前进。
车队这时就遇到困难了……半履带汽车的夜视仪是装在车厢前部的一根支柱上,与它装在一起的还有机枪,它的射角大概是车行进方向的左右四十七度。
这原本没什么问题,半履带汽车大多是正面朝向敌人,左右四十七度足以满足绝大多数的射击需求,实在不行也可以通过调整车头方向保证火力。
但这场战斗就出现问题了:半履带汽车沿逆时针方向绕着市政府旋转,也就是目标几乎是一直处在半履带汽车左手边垂直的位置,这在半履带汽车的射击角度之外。
如果要求半履带汽车始终保持行进状态,那么机枪和夜视仪就始终无法朝向目标。
张子辉也没想到这个问题……主要是准备时间太短了,只有二十几分钟,根本没时间考虑到这些细节。
直到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在实战中发现这个问题接着上报连长,连长再通过电台向张子辉一报告,当场就把张子辉吓出一身冷汗:他娘的,这要是连枪都没法开,还打个屁!
如果只是机枪不能射击就还好,毕竟战士们手里有连发步枪,它们能在侧面甚至后方补上所有需要的火力。
但重点是夜视仪,夜视仪也无法朝向目标这就意味着发现不了敌人的具体位置。
这时做出改动已经太迟了,张子辉灵机一动,就下令将机枪射手转到驾驶室旁的踏板上站着射击,在这个位置机枪朝向就能对准侧向目标。
但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连长报告道:“射手很难固定自己,他们会被甩下汽车!”
张子辉气得破口大骂:“你们不会把自己绑在汽车上?”
于是,机枪射手就是被绑在车门并站在车外的踏板上朝敌人射击的。
这个位置无疑很危险,对于侧面及后方的敌人,机枪射手几乎毫无掩护。
因此,这一仗机枪射手的伤亡最大,而且即便牺牲了其遗体也始终绑在车门上死状极为惨烈。
不过他们的牺牲却是值得的,因为它们保证了半履带汽车对敌打击的方向……全车只有机枪装备夜视仪,连发步枪是跟着机枪火力打。
这使身在市政府内的高木信一感受到空前的压力,那子弹炮弹就像是在楼房内刮起一阵飓风,到处都是子弹到处都是帝国士兵的惨叫声。
这其中尤其是炮弹,有些居然能精准到从窗户打进建筑之后在建筑内部爆炸,其杀伤力得到了建筑的加成,内部人员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伤震聋。
没打几分钟高木信一就看到西北角一个角落被炸塌了。
这让躲在墙后避弹的高木信一胆战心惊的,心想:这要是有一发炮弹打到自己所处的房间,或者这片区域被炸塌,自己是不是就会被埋在这里连骨头都找不到了?
战后证明高木信一的想法是想多了,独立营只有十辆T44坦克,其上的100MM口径坦克炮虽然威力不俗,但还没到能短时间将市政府炸塌的地步,直到最后高木信一的办公室也是完好的。
但鬼子军队往往是这样,那些一直要求部下英勇作战为帝国尽忠的指挥官,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勇气直面死亡……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知道帝国的洗脑方式因此能将其看明白,于是就有“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
高木信一就是其中之一。
高木信一没能坚持住,而是要求参谋组织警卫队发起突围。
最终这个错误的决定要了他的命!
第1737章 有惊无险
其实从常规指挥原则来说,高木信一的想法是没错的:此时是黑夜,与其呆在原地被八路军机枪扫射再加连续炮轰,当然是突围更安全。
关键是高木信一没想到八路军使用的是夜视仪,而且还是主动式夜视仪,他们要是躲在建筑内老实的趴好,就没人能发现他们的位置。
但一旦他们跑出建筑,马上就会成为八路军的目标。
尤其在夜视仪的光圈中,八路军战士还能看见一队警卫小心翼翼的掩护着中央一小撮人,后头还跟着背着电台的通讯兵。
这一看就知道是鬼子的指挥官在突围。
没有多想,张子辉第一时间就下令围歼这批鬼子。
“火力封锁退路!”
“第一坦克排上!”
“其它部份集中火力,一定要把这股鬼子打掉!”
……
战士们马上对张子辉的命令做出反应,两侧机枪用火力封锁出市政府的出口使鬼子部队无法返回。
同时一个坦克排三辆坦克在几辆半履带汽车的掩护下用最快的速度向鬼子发起正面进攻……这是欺负鬼子没有反坦克装备,旦凡它们有几具火箭筒坦克都不敢这么干。
鬼子唯一能对付坦克的,就是抱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冲。
然而……
如果他们掩护的人是指挥官而且坦克已在他们反应过来前冲到了面前,就连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都起不了作用……用这些东西炸,是不是意味着指挥官也会被误伤?
何况半履带汽车上的战士还会为坦克提供火力掩护使鬼子无法靠近。
高木信一原本是躲在一个弹坑里,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躲不过了,因为一辆坦克就像能看到他的位置似的朝他的位置冲来其实就是能看到他的位置,而且还相当明显……一圈的警卫员保护着位于中央的几个人,傻子也知道那是重要人物。
高木信一刚从弹坑里跳起来刚想跑,却被一梭子弹击中腿部倒在地上,他无助的举起王八盒子朝冲过来的坦克射击。
“砰!”
“砰!”
……
但坦克一点都没有受子弹影响,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高木信一忍着腿部的疼痛手脚并用的想要逃出危险区域,但已经太迟了,坦克在一阵“嘎啦嘎啦”的响声中将高木信一碾压在履带下,夜空中只隐隐残留着高木信一最后一声绝望的惨叫。
几乎与此同时,八路军对城西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打城西是李云龙的决定。
许多人就像高木信一想的那样应该先打城东。
原因很简单,解放城东之后就可以发动百姓的力量包围并攻破城东。
但李云龙却力排众议坚持先打城西。
他分析道:“城东就算打下来又怎么样?打完之后还要打城西,就像在战线上跟鬼子平堆,何况鬼子手里还有毒气弹,咱们想要发动百姓的力量是做梦,到时百姓早就变成一堆堆尸体了!”
李云龙这么一说众人就都没声音了,因为这的确是鬼子能干出来的事。
过了一会儿赵刚就问了声:“那先打城西难道不一样吗?打完城西一样也要打城东,到时也无法保证百姓的安全!”
“还真他娘的不一样!”李云龙下巴一抬,露出两个门牙:“城西是鬼子主力,还有鬼子的指挥部,咱们要是的城西拿下那时就是大局已定,这时就算城东还有一部份鬼子,到时他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是活着还是一起死?只要鬼子还想活,城西就不用打,百姓也就都能活着!”
李云龙这是话糙理不糙。
两者的区别就是城东鬼子的心理状态不一样:
先打城东,这时战局输赢还不一定,再加上有城西鬼子主力在那盯着、指挥官看着,各种压力下城东的鬼子在最后关头大概率会引爆毒气弹跟八路军同归于尽。
但如果八路军已经打下位于城西的鬼子主力以及指挥部,那么输赢已经不是问题了,也没有指挥部以及来自主力方向的压力,就是鬼子自己想死还是想活的问题:
引爆毒气弹跟华夏百姓一起死,这对他们其实没什么好处。
投降,八路军优待俘虏,活下去没什么问题。
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即便是被军国主义洗脑的鬼子也会偏向后者。
因此,在独立营对鬼子指挥部发起进攻时,八路军主力也在全力进攻城西。
原本鬼子打得还很顽强,但在内部响起激烈的枪声和炮声,不久又知道指挥部被八路军摧毁后,瞬间士气就土崩瓦解陷于混乱了。
鬼子的部队通常不会出现这情况,他们在指挥官死亡之后会自动让下一级军官指挥。
比如师团长死了就让参谋顶上,参谋也死了就让联队长顶上。
但这回有些不一样,独立营是一口气把鬼子师团长及跟随在身边的几个参谋全打死了,并且用于指挥全军的电台也被打坏,在那一刻鬼子实际上是处于无人指挥状态,接的指挥部没时间也没条件组建,于是各部份才会各自为战最后在八路军的进攻下土崩瓦解。
之后的战局果然像李云龙预估的那样,当八路军拿下城西时……当时还没完全拿下城西,八路军在挨家挨户的清除躲藏在建筑中的鬼子。
然后李云龙就派出宣传部拿着两个大喇叭让翻译在其中用日语冲着城东大喊:
“你们的主力已经被击溃,师团长战死!”
“出来投降吧,八路军优待俘虏!”
“只要放下枪,我们能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
八路军优待俘虏是事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八路军都不会对鬼子俘虏下手,即便八路军对鬼子恨之入骨。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侦察大队深入敌后作战,又比如某些鬼子干了不人道的事让八路军无法忍受,那时就算投降也没用了!
就比如,这会儿如果城东的鬼子引爆了毒气弹再出来投降,那时还能优待俘虏吗?
鬼子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八路军根本就不用提。
最终,城东的毒气弹还是没被引爆,百姓有惊无险的渡过了一劫!
第1738章 新京
四平之战顺利的在天亮前结束,李云龙把四平的防御转交给之后跟上来的主力部队后,马上就挥师东进将兵锋直指新京。
在此之前还做了些准备:将“拉5”战机布署到四平机场。
这是机械化部队在白天前进的保障,也是进攻新京的基础……四平距离新京只有120公里左右,直线距离大概就只有100公里,这在“拉5”的绝对防御圈内,只要把“拉5”战机往四平一摆,新京的制空权就是八路军的了。
这也是四平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
拿下四平相当于拿下新京的天空,接下来对新京不管是公路、铁路的封锁,还是对其进行信息封锁,都看八路军的意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