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在夜间从仪表上读取数据十分困难,它能依靠的只有仪表上微弱的灯光看指针知道高度、速度、方向等。
但如果直接用发光二级管将这些数据显示出来,当然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第1721章 统一指挥
之后到的是鹰酱的红外探测装置。
看到东西时把王学新和研究员们都吓了一跳,老大的一架看起来像个天文望远镜,汽车车头的长宽比人还高出几分。
所有人包括王学新都在想:这样的体积即便把电子管换成集成电路怕是也没法缩小到一个瞄准镜大小装在枪上吧!
不过王学新一想又觉得不对:汉斯怎么就能研发出来的?
拆进去才知道这种红外线探测仪要求能探测到几十公里外从其它天体传来的微弱的红外线。
简单的说也就是精度问题,它要求的精度高而且用的还是电子管,于是就有这样的体积。
而装在枪上的这种红外线夜视仪,其精度顶多就要几百米……远了也没用,连发步枪的中间威力弹其射程不过三百米。
坦克和半履带汽车上用的夜视仪其要求可以适当高一些,不过一公里也就差不多了。
白天一公里是肯定不够的,这在鬼子92步兵炮射程范围内。
夜里一公里而且还是移动目标,鬼子想要命中就难了……鬼子可以通过打照明弹的方式发现半履带汽车,但半履带汽车如果在移动状态而照明弹又是忽明忽暗的,同时在八路军炮侦雷达的压力下92步兵炮只能打一发换一个地方,想要命中目标就全看运气了。
孙尔威对王学新进口红外线探测仪有些不解,他在电话里问王学新:“王,你们要红外线设备做什么?不会是,又在研发什么有趣的新装备吧?”
孙尔威这家伙虽然是个情报人员,但他在“刺探军情”上却过于直白了,他完全可以说:“王,需要给你们提供一些售后服务吗?我派几个技术人员帮助你们一下,你们需要哪方面的?比如……我们应该派天文科学家还是机械或者红外专家?”
王学新只要一回应说自己需要哪方面的专家,鹰酱那边马上就能猜到王学新要这红外设备是朝哪方面发展了。
这才叫“润物细无声”式的刺探,它会让人防不胜防。
在这方面如果有打分的话,孙尔威这家伙铁定不合格。
不过这似乎也不奇怪,鹰酱二战时期在情报战方面还很拉垮,不像现代又是斯诺登又是15万美元。
王学新当时就笑了起来:“开什么玩笑,孙尔威,你觉得这有可能杀死敌人吗?”
孙尔威也觉得不可能,所以笑了笑之后就不再问什么了。
将来有一天,当红外夜视仪的事情传到鹰酱那的时候,如果孙尔威来问:“王,你没有实话!”
“我怎么没说实话了?”
“你说红外线设备不是用于研发装备!”
“我可没这么说,你想想我当初说的是什么?”
“你说你们不可能用它杀死敌人!”
“是的!我们只是用它来看见敌人!”
孙尔威:……
王学新之所以要瞒着孙尔威,是因为红外夜视仪这东西并不复杂,它甚至还可以说很简单,尤其是对鹰酱这种工业能力的国家而言。
鹰酱之所以没有发明出这玩意仅仅是因为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红外线还有这用处。
一旦他们知道了,整出这玩意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二战结束不久鹰酱就有了红外夜视仪并把它装在卡宾枪上用于志愿军战场上。
当然,将来有一天鹰酱也会知道。
不过那时华夏的夜视仪已经发展成熟了,摆在鹰酱面前的又会是“造不如买”:直接从华夏购买便宜得多,还要花钱去研发吗?
而对于王学新而言,能赚一笔为什么不赚?
之后送到的就是“地毯”型干扰机,几天后日不落的“鹤嘴锄”才跚跚来迟,而且还是用鹰酱的运输机送来的……此时鹰酱和日不落正在紧张的筹备诺曼底登陆,大批的鹰酱运输机把兵力、装备和物资运到日不落再空机回来。
照想,这十套“鹤嘴锄”干扰机就是鹰酱运输机在空机返回时顺便带出来的。
这些干扰机就不用说了,肯定是装在载重量大寿命更长的“蚊式”轰炸机上:它们实施的任务只是干扰敌军电台信号而不是作战,生存率会比战机大得多同时出勤率也很高,当然是寿命越长越好。
不过王学新在意的却不是这个。
他在接收这两种干扰机后,就对赶来验收的苏礼国说道:“看看有没有办法仿制。我们拥有性能好得多的晶体管甚至还有集成电路,但在这些方面却与鹰酱、日不落等国差很多,现在还完全依赖进口!”
“是!”苏礼国有些惭愧的点了点头:“我们已经在培养相关人才了,但是……”
王学新知道困难是什么,工业基础过于薄弱相关人才太少,与列强至少有上百年的差距,想短时间追上并不现实。
不过好在现在已经在某些方面走在前头了,以后可以充分利用集成电路的优势稳中求进小步快跑,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水到渠成。
所有这些都到位后,王学新就把这一块交给陈松勇跟进。
其实不只是跟进,而且交给陈松勇指挥。
这支部队可不是表面看起来一个机械化独立营那么简单,它是有几个不同兵种的协同而且还是在夜间协同。
比如信息封锁,需要敌后情报人员、游击队的配合剪电话线;需要侦察大队依靠直升机深入敌后占领要点封锁公路铁路占领交通枢纽,甚至还要与情报人员配合封锁小路,以保证鬼子通讯兵无法通过;还需要空中干扰机对鬼子电台信号实施封锁。
而且这三者甚至还需要同步进行:
鬼子一发现电话或是电台被干扰无法联系,马上就会派出通讯兵,三者任何一个早了就会暴露战略目标,任何一个迟了就会功亏一篑。
要同步进行,就必须统一指挥,否则无法避免陷入混乱。
陈松勇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他也全程参与所有会议了解作战思想,同时引进的装备也都经过他手,由他指挥再合适不过。
第1722章 小型化
一周后研究所那就传来了好消息:夜视仪的原型已经生产出来了,而且还顺利经过了测试。
王学新赶到实验室看到原型时瞬间就明白了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体积大。
即便用上了集成电路,这夜视仪的发射部份依旧像个小风扇,而接收和转换装置则有老式显像管电视大小,电源则是一台在旁边“隆隆”作响的发电机。
这体积,就别说没法给单兵装备了,就算是坦克和半履带汽车装上都有困难!
“团长!”苏礼国兴奋的解释道:“我们只是简单的把需要的零件先拆过来,组装之后试试是否能成功,这一试发现果然能行!”
听苏礼国这么说王学新就明白了,他们其实之前一直都不太相信会有“夜视仪”这东西,尽管王学新已经告诉他们原理,他们也知道这原理没什么问题,但直觉却让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人的直觉有时很有欺骗性,比如从小到大活了几十年,尤其是那些见多识广的留学生,他们在夜视仪方面一片空白也从未见过,于是潜意识里就以为这东西不应该存在,更不相信自己能把它研发出来。
然而,事实摆在他们眼前时他们才不得不信……接收装置的显示屏上分明就显示了一圈红色的人形,当人在黑暗中走动做各种动作时,红色人形也随之变化。
在黑暗中做动作的就是苏教授,他就像捉迷藏似的一边跑一边笑呵呵的冲这边喊:“看到了吗?真的看得到?”
“没想到这世上还真有这东西!”苏欣望了王学新一眼,惊叹道:“团长,你是怎么知道可以这么做的?”
“那不是……为了打夜战吗?”王学新回答:“所以就觉得可以试试这方法,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苏欣眼里闪过一丝疑惑:
小王同学看到夜视仪成功的时候,他不仅没有惊喜反而还有些失望,这可不像是“没想到还真成功”的样子。
他这表现就像是……像是之前就见过或者知道夜视仪,而且比他看到的更先进,所以他才会失望!
不过苏欣马上又觉得这想法很可笑。
这怕是这世界上第一台夜视仪,小王同学又怎么可能看到过?
他的失望,应该是因为这体积的夜视仪没有实战意义吧!
想到这苏欣赶忙解释道:“团长,我们只是先验证一下它的可行性,接下来马上就会对它进行小型化,再给我们一点时间,用不了多久它的体积和重量就会降下来了!”
王学新“嗯”了一声:“越快越好!”
“是!”
其实研究所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他们的思路也是对的:先做出证明它是可行的,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和小型化。
这种研发路线显然更稳妥也更可靠,否则上来就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小型化,说不定这些小型化后的零件之后还不需要!
但在王学新的脑海里,这种夜视仪却是已经成型后的样子,所以看到这种“原型”时就会自然流露出一些失望。
这是王学新的错,也可以说不是他的错。
真要说是谁的错,那就是时代的代差让王学新产生的一种错觉。
之后的小型化进行得很顺利,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
电扇大小的红外发射装置变成了盘子大小……之前电扇大小的装置其实是过剩的,其发射的红外线足够照射到两公里外,现在只要求一公里,就可以缩小发射表面。
接收装甲就转换成了一个像60炮管一样的圆筒。
电源就更简单,直接换成铅酸电池就轻松解决问题。
虽然这对单兵装备来说还是太大,但用在半履带装甲车和坦克上却不成问题。
其中用在坦克上会比较麻烦一些,因为坦克上潜望镜的位置通常是方形的,圆柱形的夜视仪很难适配潜望镜的方孔。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把潜望镜换成夜视仪的接收器,那就意味着坦克在白天就无法观察了……白天红外线太强,夜视仪往往会糊成一片什么也看不清。
不过这个问题不久就被苏欣解决了。
她设计了一款全新的潜望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白天可以正常使用潜望镜,夜里只需要加上接收组件就可以当作夜视仪使用,而且这还是用数控机床生产的,高效、准确、精致。
不得不说,数控机床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装备的研发甚至对工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许多需要大批熟练技工才能批量生产的东西,甚至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生产在海量产品中只能选出几个合格的产品……这些问题在数控机床这里都不是事。
研究所原本还打算对夜视仪进一步小型化达到单兵作战的需求再批量生产,但军情却不等人。
百战旅那传来了情报:“鬼子对我军防线发起反攻!”
如果是普通的反攻王学新一点都不在乎,鬼子就连八路军新兵的防线都无法突破,何况是百战旅这种机械化部队的防线。
但既然李长富会报告,那就说明这其中肯定有名堂。
果然,李长富接着报告道:“我军伤亡三百余人!”
王学新心下一惊,三百余人对百战旅而言不是个小数字,而且……鬼子的伤亡呢?
后来看了详细的报告王学新才知道,鬼子伤亡几乎为零。
鬼子这种进攻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偷袭,而且还是用毒气偷袭。
百战旅的防线比较特殊,他的部队是被挡在几条山脉之间的出口位置。
虽然两军僵持彼此都无法从正面突破对方防线,但鬼子却会玩阴的:他们派出毒气小分队从侧面的山区绕过防线到达百战旅的后方,冷不防冲着八路军后勤部队打几发毒气弹……
百战旅正面防线上的战士都配有防毒面具,二线后勤部队就没有装备那么全了,于是就有三百余人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