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明白了王学新的意思,他代为解释道:“与他们无关,团长同志,这里的伙食和条件都很好!”
这话王学新是相信的,因为这是他特地交待过的,就算八路军过得再困难也要尽一切努力满足图灵及其团队的起居饮食问题。
王学新认为这很重要,现在正是八路军……应该是华夏需要这批人的时候,不能舍不得小钱让他们有了思想上的波动和情绪。
因此,王学新甚至不惜重金让鹰酱帮忙购买一批符合图灵等人生活习惯的家具来。
至于饮食,王学新就用不着操心了。
国外的饮食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种,不是面包就是披萨,或者就是三明治、汉堡、蛋糕……先不说做这些东西不难,华夏随便一个菜系都能把它们干翻。
这段时间图灵等一帮科学家那是轮着吃都不重样,到现在还没把吃完一半,吃到现在前面的就忘了是什么味了,又得重来!
这一来王学新就觉得奇怪了,他问:“那图灵先生这是……”
“是我自己的原因!”图灵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晶体管在王学新面前亮了亮,说:“晶体管虽好,但现在生产成本太高了,一只需要八美元!”
图灵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而我制出的计算机,你知道它需要多少晶体管吗?800只,也就是一台能实现最基本功能的计算机,仅仅只是晶体管的成本就需要7000美元,如果算上其它的材料和制作费用,这计算机仅仅只是成本都需要12500多美元!”
(注: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是1955年研制出的,一共用了800多只晶体管)
一万多美元在这时期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时代一千多美元就可以买一辆家用车了,鹰酱一个白领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300美元。
“你是在想办法减少晶体管的生产成本?”王学新问。
“是的!”图灵点了点头:“只有把晶体管的生产成本降下去,才有可能大批量生产,才有可能在发展,否则,它只会是富人的专属品!”
王学新没想到图灵还有这情节,就是希望穷人也能跟富人享受同样的东西。
不过这似乎不奇怪,因为图灵的出身就介于穷人和富人之间……他祖上比较富裕,是上流社会的商人,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没落了,他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
或许,图灵是希望至少像他父亲那样的人能用得起?
“巧了!”王学新说:“我这次来也是想跟你谈谈成本的事!”
“我知道!”图灵回答:“生产成本高,就意味着你们在军事上的需求远不能满足……”
这时图灵就有些好奇的问了声:“你们在军事上用到哪一步了?我问过这个问题,他们都不愿告诉我!”
这其实是王学新交待的。
图灵几年后还要回英国,军事机密怎么能随便让他知道。
王学新也没有透露太多,他只是说了一些现在全球都知道的东西:“比如炮侦雷达,还有空空飞弹、反舰飞弹……”
“反舰飞弹?”图灵惊叫起来:“你们居然研发出了反舰飞弹?用来打军舰?”
“是的,当然!”王学新说:“你知道晶体管的特性,它耐得住冲击,可靠性好、体积小、耗电量少,那为什么不用呢?”
然后王学新就及时收住了嘴:“我们的晶体管主要就是用在这两方面了,它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帮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敌人!”
其实晶体管的应用远不只这些,比如还有空空飞弹、激光测距仪、激光近炸引信等,它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是需要计算或智能化的设备都少不了它。
“你现在走到哪一步了!”王学新随后翻了翻图灵面前的文件并把话题拉回正轨:“我是说,在降低成本方面?”
图灵颓然摇了摇头:“我尝试了许多方法,比如使用更的廉价的材料,又或者缩小体积、减少生产工序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
图灵很尴尬的摊了一下手:“抱歉,团长同志!我一事无成!”
也许这就是图灵现在看起来如此糟糕的原因,因为没有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所以打击到了图灵的信心。
不过王学新却知道这不算什么。
历史上在晶体管发明出来后,全球科学家都在寻找降低其成本的方法,但找了十年都没找到。
直到十年零一个月,鹰酱一个研究所里,其它员工都去度假了,一个新员工因为没有资格度假独自守在空荡荡的实验室,无聊之余他就想独自折腾点什么……两周后,人类第一块集成电路就诞生了。
王学新拖过椅子在办公室前坐下,说:“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是你考虑的方向错了!”
“方向?”图灵迷茫的望向王学新。
降低成本,不就是从这三个方向吗?
要么使用更廉价的材料,要么减少工序,要么就是缩小体积也就是减少原材料的使用。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方向呢?
也难怪图灵会这么想,这是上千年来人类减少生产成本的惯性思维。
而且这种惯性思维一直以来都是对的,直到集成电路的出现。
集成电路,说穿了就是用一块芯片上当作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上千,现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更是能集成十万个以上的电子元件在其中。
这一块芯片的成本虽然没有下降,甚至还提高了。
因为它多了一道将电子元件集成在其中的工序。
然而,它的成本还是比所取代的电子元件成本之和要低得多!
第1701章 晶体管
王学新没有直接给出图纸,因为他认为这会让图灵心生怀疑。
王学新问了三个问题。
“图灵先生!”王学新问:“电阻可以用硅制作吗?”
图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当然可以,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半导体之间,这没什么问题!”
“硅可以制作电容吗?”王学新又问。
“可以!”图灵很肯定的回答,接着他脸上就带着些疑惑:“你问这个做什么?”
王学新没有回答,他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既然电阻、电容、二级管、三级管都可以用硅制作,而一个完整的电路又只需要这些,那为什么不把它们全部在一块材料上制作完成呢?”
图灵一愣:“在一块材料上制作完成?你的意思是,在一块材料上把所有器件刻出来?”
王学新点了点头。
图灵马上就明白了这个想法的意义,他惊叫起来:“上帝,团长同志!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把所有元器件刻在一块材料上,这就是把一块材料当作几个元器件用了,这,这……这如果能成功的话,就能把成本缩小到几分之一!”
王学新只是笑了笑不说话。
其实这能节省下的成本何止是好几倍!
这时代10美元只能买到一个晶体管,现代同样是10美元,就能买到集成在芯片上的两千万个晶体管。
如果把这两千万个晶体管按10美元的价格出售的话,其价值就是2亿,而且还是美元。
不过王学新当然不会跟图灵说这些,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图灵很难想像将来会有这程度的发展,就像集成电路的发明者基尔比也想像不到自己的发明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变化一样。
得到王学新这个建议后的图灵,马上就一头扎进他的试验室……他急着要把王学新说的变成现实,于是就没空理王学新了。
王学新也不介意,科学家大多都这样,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们的理论和数据,没有多少交际的空间。
接着王学新顺便去了对面的兵工厂一趟。
有时王学新都不太分得清兵工厂和研究所了。
按王学新最初的想法,是研究所专职搞研究并培养研究人才,兵工厂就负责生产武器装备。
但发展到现在,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也就是研究所里摆满了武器装备,兵工厂里也随处可见研究人员。
王学新仔细想想会出现在情况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此时是战时,研究所绝大多数都在研发武器装备基本没有民用方向的……就算有民用利益也暂时不考虑,比如激光测距仪就有很大的民用价值。但现在这时候军用都不够哪还会去搞民用的。
于是研究所自然而然的就跟兵工厂融合在一起了。
比如现在,当王学新在工厂里找到苏欣时,她正和苏礼国、陈杰风几个人在数控机床前一边看着图纸一边生产。
看到王学新上来,苏欣就迎了上来问了声:“你来了啊?”
王学新“嗯”了一声,看了疲惫的苏欣一眼,回了句:“苏厂长,辛苦了!”
苏欣眼圈一红,轻轻的点了下头,眼里尽是幽怨,不过很快就抬起头对着王学新笑了笑,回道:“不辛苦!”
虽然只是一个眼神交流,对话也很平常,但王学新却能理解苏欣的心情。
苏欣这是怪王学新这么长时间都没来看她了,这下要是能敞开了说,她准会生气的瞪起了眼睛:
“小王同学,你已经有半个多月没踏进兵工厂了吧?”
“兵工厂是后娘养的还是离你很远?就这么不受你待见?”
“怎么说这兵工厂也为国家为部队输送了那么多的先进装备,关注下有那么难吗?”
……
苏欣永远不会说“你就不能来看看我”这样的话,她会找一大堆借口。
所以她才感到委屈,但她同时又能理解王学新……
“这一仗才刚打完呢!”
“人家不是忙着吗?”
“这又是研发装备又是指挥的,还得应付鹰酱毛熊那帮人!”
“自己都知道这些,怎么还能怪他!”
……
然而,这越发让苏欣感到委屈,因为她就连生气的理由都没有,还得自己说服自己。
不过,王学新只叹了口气,带着些许苦涩朝苏欣笑了笑,苏欣就感觉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团长!”
“团长!”
……
苏礼国几个人也围了上来。
王学新看了看正在运行的数控机床,问:“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苏礼国回答:“其它的没什么问题,激光近炸引信已经试验成功了,精确度比无线电近炸引信更高,问题就在于它需要用数控机床来保证精度!”
这些王学新是知道的,他问了一声:“一台数控机床需要多少个晶体管!”
这个问题就要由负责这项目的苏欣来回答了,她说:“理论上一共需要两千多个!”
(注:第一台数控机床于1952年研制成功,一共用了2000多个电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