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亮剑之军工系统_分节阅读_第723节
小说作者:远征士兵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1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9:54
  班、陈两人霎时就惊得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班浩林才结结巴巴的说:“团,团长……这,这不对吧!咱们要是有……这技术,那为啥还要让咱俩跟他们学呢?”
  “我们是有技术没设备!”王学新回答:“你们知道的,继电器计算机对继电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我们无法保证这么多继电器能同时工作,所以才要合作!所以你们才能跟着日不落一起研发!”
  班、陈两人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然而……也只有这样所有这些问题才能说得通吧!所以这事也不容他们不信。
  最后王学新说道:“现在,你们还以为我们不能赶在日不落前头吗?难道咱们还要停下来等等他们?”


第1322章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
  在王学新的一番“盅惑”之下,班、陈两人就彻底被华夏的先进技术折服了,他们甚至从未像现在这样激动过……他们并非不希望华夏更先进,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与列强的差距心生自卑,现在突然发现华夏居然走在世界的顶端而且是独一无二,那种狂喜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电子管计算机研发相比起继电器而言没有太大的区别,总体而言就是把继电器全部换成电子管,其它的基本一致。
  之所以说“基本一致”,则是因为王学新并没有打算只是简单的将继电器计算机升级为电子管计算机,他想要实现一个跨度……
  就像之前所说的,王学新有技术知道该怎么做,那为什么又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呢?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ENIAC,但很少有人知道在ENIAC发明时其实已经有一台更先进的计算机准备上线了,这台计算机被称作EDVAC。
  EDVAC之所以没能成为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因为军方急着要有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上线运作,于是只能把当时已经可以说是“落后”但已经研发成功可以使用的ENIAC交出去……
  两者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后者使用了一种叫“水银延迟线储存器”作为内存辅助计算机计算。
  如果没有这玩意,对数据的存储就像王学新之前提的意见那样,需要用打孔的纸带。
  用纸带存储的不便性是显而易见的,数据一多纸带就有可能多成一个天文数字,这不仅成本高还有效率低耗时长且数据易损坏等缺点。
  “水银延迟线储存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学新跟两人解释道:“这东西其实就是一个水银柱,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声音传播的延迟性,把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从水银柱的这一端传播至另一端,另一端再把声音信号转换回电信号。如果传播时间需要一秒,就相当于把数据存储了一秒时间!”
  两人听了王学新这话是一愣一愣的,过了好一会儿,班浩林才问了声:“团长,如果只存储一秒……那能有啥用呢?”
  “所以我们需要为它添加一个再生器!”王学新回答:“这个再生器可以将这个信号不断的重复输入,以达到存储数据的目的!”
  班浩林还是听不懂:“团长,为了这一秒的数据……咱们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吗?”
  王学新听着不由笑了起来:“你知道这一秒可以储存多少个数据吗?”
  “多少?”班、陈两人异口同声的问。
  “1000位!”王学新平静的回答。
  这数字瞬间把班、陈两人吓住了……
  “一……一千位!”
  “能存那么多?”
  科技上的东西有时的确很难想像,一秒的时长怎么能存下一千位数据?但它其实就是在水银柱的这一头安装一个脉冲装置,这脉冲装置可以每秒发射一千次声波……确切的说不是发射一千次声波,而是根据“1”、“0”选择发射或不发射,也就是有声音代表“1”,没声音代表“0”。
  “知道这代表什么吗?”王学新问:“这代表一个这样的水银管能存下的数据,用传统方式存就需要1000个继电器或1000个电子管,输入时还需要大量的纸带!”
  班、陈两人一想觉得也是,这两者一对比显然是水银管的储存方式更经济更可靠,但他们依旧很难想像有居然还可以这样……
  沉默了好一会儿,陈杰风才迟疑着说道:“团长,虽然咱们……不想给您泼冷水,但是,咱们是没那金钢钻不敢揽这瓷器活啊,这事,咱们连点头绪都没有,可能干不了!”
  “是啊团长!”班浩林也说道:“咱们听着都像是天书一样,就更别说把这玩意做出来了?何况咱们华夏也没这设备……”
  “我没让你们做!”王学新说:“你们只需要改进!”
  “改进?”陈杰风听出了王学新这话的意思:“团长,您的意思是,这玩意已经有了?”
  王学新点了点头。
  电子管计算机虽然发明得比较迟,但“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却是在二战期间发明出来的。
  “雷达的显示器上就有用到这种存储器!”王学新说:“而咱们华夏刚从鹰酱那买了一条雷达生产线……”
  这其实是雷达特有的一种滤波设备,简单的说就是它将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存储器存储,将其中静止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相互抵消掉,剩下的就是移动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
  用这种方式使显示屏上只显示移动物体的位置,没想到这种装置之后居然成为计算机的一种存储设备。
  班、陈两人听着这话立时就欢呼起来。
  如果这种存储器是现成的,那岂不是直接用到计算机上作为存储单元就可以了?
  不过也不会这么简单。
  王学新补充道:“问题在于,雷达上的存储单元比较短,我们需要的更长的水银柱,其长度最好把握在声波传输时间一秒内,太长了会导致信号损失太多无法正确接收。另外,雷达的存储器没有再生装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再生电路,也就是把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再次作为输入信号输入!”
  “这些并不难!”班浩林信心十足的说道:“如果连这些也做不到,我们也就没脸见团长了,我们就回家种红薯去!”
  说着几个人就都笑了起来。
  这的确不是什么难事,重点是华夏自己能生产而且有生产线,那么要改进就很方便,比如要把水银柱拉长一些,这只需要跟苏礼国联系再提出要求就可以。
  看着班、陈两人离开的背影,王学新忍不住想着一个问题:计算机的发展在现代被称作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现代的鹰酱之所以能坐上世界第一的交椅,除了军事原因外,跟它引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无关系。
  现在,如果是由华夏引领这次工业革命呢?


第1323章 整合
  最终王学新也没让班浩林和陈杰风他们做多少试验,王学新直接给出了水银管最合适的数据:直径10MM,长度1500MM。
  甚至王学新还给出了整体的设计图:100根这样的水银管固定在一个像混凝土搅拌机似的圆柱筒内不断的转动。
  之所以要不断转动是因为水银柱在40度时性能最稳定不容易丢失信号,因此要保持圆柱管的温度,转动则是为了让内部水银管受热均匀每根管都在40度左右。
  王学新给出的数据和设计让班浩林和陈杰风两人吃惊不已,因为他们按照王学新所说的将这存储器制作出来后发现声波通过时间恰好就在一秒,并且也就是在40度下性能十分稳定。
  王学新给出的答案是:华夏除了你们之外还有其它研发团队,他们已经先一步对水银管进行了测试并得出了这些数据。
  这再次让班、陈两人兴奋不已……日不落那用的还是纸带及继电器存储的方式,而华夏已经成功用上水银延迟线存储器了,而且还不只一个团队,这显然已经超过日不落而且超过不是一点点。
  他们想的没毛病。
  这种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如果以每根水银管可以存1000位的话,100根就可以存10万位,也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玩意能存的数据就相当于10万个继电器或电子管,无论是从经济、速度、体积、重量还是从可靠性方面说,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都要比继电器、电子管要高得多。
  不过即便如此,这种存储器也重达一吨……水银密度大,体积看起来不大重量却很重。
  于是王学新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炮侦雷达需要带着重达一吨的存储器上战场吗?
  如果仅仅只是存储器都重达一吨,那么整台计算机有多重?
  带着这重量的计算机上战场合适吗?
  于是王学新马上给班、陈两人一个新任务:用电子管设计出炮侦雷达的专用计算机,并尽量减少所需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
  这就是程序员在写程序时为什么要考虑“空间复杂度”的原因了。
  现代的程序考虑“空间复杂度”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现代的内存动不动就是多少多少G,一个小程序在其中所需要占用的内存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多点少点无所谓。
  但这时代的计算机就不一样了。
  如果是继电器或电子管存储器的话,每一位的存储空间都要占用一个继电器和存储器。
  水银延迟线存储器虽然好得多,但考虑到要上战场需要尽可能轻量化,于是也要尽可能减少存储空间。
  至于程序……因为每个炮侦雷达的计算步骤都是一样的,都是输入三个坐标其中每个坐标有三个数分别是经度纬度和高度,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抛物线的轨迹再与数字地图的数据对照最终得到敌人炮兵阵地的坐标。
  这时代的计算机所谓的“程序”就是接线的规则。
  由于计算方法全都一样,因此炮侦雷达的程序就一样,也就是所有炮侦雷达的接线规则都一样。
  于是王学新就建议班、陈两人直接把这些接线固定下来封装而不是像计算机一样可插拔……计算机的可插拔设计是为了方便编写不同的“程序”,炮侦雷达只需要一个“程序”,于是可插拔这个功能就是多余的。
  这么做就可以进一步减轻炮侦雷达中计算部份的重量和体积。
  到这一步炮侦雷达的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
  之所以说“差不多”,是因为装备这东西并不是说理论问题解决就行的,最终还要能做出来了,毕竟“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的事在装备上时有发生。
  不过这就不是王学新需要考虑的,他也只能尽力把每一步棋走好。
  有炮侦雷达后就是火炮的问题,王学新没多想,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莱蒙洛科夫。
  这时莱蒙洛科夫要赶到利源还费了一番功夫。
  原因是此时顽军正与鬼子打得火热,顽军空域到处都是鬼子的飞机,就连重庆上空都不例外。
  在这情况下要从重庆搭乘飞机赶到利源是十分危险的,而且作战时顽军对飞机的需求也很大很难调出专机给莱蒙洛科夫,但莱蒙洛科夫还是想办法在夜里起飞第二天凌晨就赶到了利源。
  对于莱蒙洛科夫而言这个险值得冒,因为每一次他去一趟利源都收获颇丰,如果不是考虑到顽军会反对,他甚至都打算像鹰酱一样长驻利源以便随时与王学新保持联系了。
  莱蒙洛科夫一走进王学新的办公室就热情的与王学新拥抱了一下:“我的朋友,就像您猜测的那样,汉斯果然分兵两路分别进攻巴库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因为有您的提醒我们在两个方向都做了准备,汉斯自以为的偷袭并没有讨到好处!”
  王学新听到这话有些奇怪,他问:“汉斯自以为的偷袭并没有讨到好处?莱蒙洛科夫同志,你为什么强调‘偷袭’?难道说……”
  莱蒙洛科夫叹了一口气,无奈的点了点头:“您很聪明,团长同志!是的,就像您猜测的那样,虽然我们在这两个方向都有准备,但战局依旧不容乐观,我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你的提醒我们没有准备的话会是什么情况!”
  王学新心下一阵疑惑。
  不应该这样才对,史上汉斯不管是在巴库方向还是斯大林格勒都没有胜利,现在有王学新的提醒让他们做了准备,难道不应该更有优势吗?为什么还“不容乐观”?
  问题出在哪呢?难道毛熊又进行了什么骚操作?
  见王学新疑惑的表情,莱蒙洛科夫就无奈的解释道:“原本战局一直是对我军有利的,我们在两个方向的防御战都打得很漂亮,但是战斗打响一个多月后,汉斯使用了一种射程长达两百多公里的飞弹,局势就发生逆转了……”
  闻言王学新惊得差点摔了一跤。
  V1导弹?
  这玩意出现在汉斯针对毛熊的战场上?


第1324章 更改程序
  然后王学新就想明白了:既然汉斯在日不落方向上会提前使用飞弹,当然也不会放过在毛熊方向上使用,尤其在毛熊方向上还很适合使用……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汉斯原本还计划用巨炮对斯大林格勒实施轰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1页  当前第7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3/10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亮剑之军工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