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洛科夫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其实他只是保守的同意,因为他认为学习要看什么时候。
如果是和平时期,那八路军当然要学习汽车的生产,身为毛熊的一员他很清楚一个国家只有工业化才能富强。
但现在是抗战时期,是华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时候难道不应该用最短的时间积蓄尽可能多的力量先打败鬼子?这时候浪费时间、资源和人力去学习……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莱蒙洛科夫不知道的是,王学新在这方面也是有考量的。
他之所以一定要自己生产汽车发动机坚持从毛熊那进口零件而不是整车,一方面是为华夏培养人才建立工业,另一方面也是为打败鬼子考虑。
因为从毛熊那进口的整车……不管是汽车还是半履带车都不符合王学新的要求。
在运城的那批半履带汽车已经是经过好几处改装了。
此时的毛熊并不重视半履带汽车的发展,或者也可以说他们的作战模式和习惯与八路军不同:
八路军是强调保存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此时的毛熊……他们更讲究英勇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否则就是懦夫胆小鬼,将受到审查甚至被调往惩戒营。
在这情况下,毛熊不会花太多的力气去研发、改装……即便改装其方向也不一样。
因此,如果是整车从毛熊那进口的话,就意味着八路军还要把它拆了改过。
从这一点来说,还不如直接进口零件自己组装,人力和时间差不多而改进的空间却大很多。
简单的说,因为是进口零件自己组装生产,王学新可以把毛熊的装甲车整个外形推翻改成自己想要的,只要保证底盘不变就可以了。
这也是王学新此次来找阿列克谢的目的。
王学新到了阿列克谢的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设计图跟他讨论改进方案。
“首先!”王学新指着图纸说道:“我们要把两侧装甲稍稍加高……”
“可是团长同志!”阿列克谢打断了王学新的话:“那可是钢板,这样加高的话会使装甲车的重心上移重量增加,随之带来的影响可能会使性能下降!”
“不!”王学新回答:“它的重量不会增加!”
说着王学拿起笔,在其侧面挖出一道道竖长条形射孔,说道:“开上这些缺口,就能抵销掉加高的重量!”
阿列克谢看着这射孔不由一阵疑惑,他皱着眉头说:“可是,这有什么意义?让士兵躲在车内射击吗?”
也难怪阿列克谢会这么问,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八路军已经装备了AK47。
军事机密往往就是这样,有时这种装备已经投入战场敌人都对它一清二楚了,但因为军队内部依旧没有解除保密的命令,因此许多自己人反而对它一无所知。
如果八路军使用的是拉栓式步枪,不管是三八大盖还是春田步枪,那么的确像阿列克谢说的那样,这么做没有意义。
因为拉栓步枪太长了,三八大盖1.27米,春田步枪1.09米。
这么长的玩意往射孔上一架,在狭小的车厢里就是寸步难行基本没有移动的可能。
因此,它只能是控出上半身在装甲之外更大的空间里采取立姿射击,打完子弹后再缩回头装弹。
不过这么打,最大的弊端就是士兵探出上半身时目标太大……战士们在做这个射击动作时甚至比位于地面的敌人还危险。
原因是敌人大多是趴着甚至躲藏在掩体或障碍后方的,而且还在低处。
装甲车上的战士若是探出上半身作射击动作,那就是挂在半空中的一个半身靶,会成为敌人绝好的射击目标。
在这时,装甲车上钢板基本对他们没有防护作用。
这也是之前的战斗中,八路军机械化部队与鬼子作战时虽然拥有绝对的优势但还是有不小的伤亡的原因。
王学新回答:“我们装备了新式步枪,阿列克谢同志!它的全长只有0.87米,如果把枪头再探出射口一部份,就只有很短的一段留在车厢内,也就是说,它在车厢内可以施展!”
阿列克谢一听这话眼睛就亮了起来:“0.87米?”
阿列克谢不愧是干机械活出身的,他大概用两手一比划,差不多就是AK47的长度,然后阿列克谢用这长度大概往肩上靠了靠,然后就点头说道:“这长度的确可以施展,团长同志,可是……你是希望他们能在运动的车上作战么?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王学新有些奇怪的问:“为什么会太高?”
“我是说……”阿列克谢回答:“枪法,你知道的,在运动颠箥的车厢内,要命中车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与坦克在行进中无法命中目标的原理一样,因此才要发明双稳系统。
当然,坦克可以用双稳系统解决,步兵就没必要用什么双稳系统了。
王学新听着这话就明白了,阿列克谢这是以为这种新型步枪是像拉栓式步枪一样单发的……
王学新笑了笑,回答:“阿列克谢同志,新型步枪是30发弹匣,可以连发!”
这把阿列克谢惊得不行,他可从没听过有这种步枪。
第1153章 滚轮
单发步枪在射击时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它必须以精度为主。毕竟一个单位时间内射出的只有一发子弹,中就中,不中就不中,没有第三种可能。
而且下一发子弹即便瞄准的也是同一个目标,也会因为拉栓的动作时间间隔许久基本不存在连续性……英77除外,这步枪虽然是栓动步枪,但操作熟练的步枪手能打出半自动步枪的射速。
以精度为主,可是在运动颠箥的车上又没有精度,于是射击就基本是抓瞎。
AK47这种可以连发的步枪就不一样了。
它打击目标依靠的不只是精度,还有火力及子弹的数量,简单的说就是短时间内打出数发、十几发甚至几十发子弹射向目标。
这打法本身就有碰运气的成份在其中。
其每发子弹的命中率不见得会比栓动步枪大,但受不了它子弹多,此时就算车身在晃动,但这子弹打出去的是个面,不管怎么颠打出去的子弹数量在那,说不准颠一下把原本不会命中的子弹给颠成命中了。
这个概率对于栓动步枪而言就小得多,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阿列克谢不愧是过来人,如果是常人听说有这种步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非得问个清楚不可。
但阿列克谢却没有半句废话,他只是“哦”了一声,回答:“如果是连发步枪,那就没问题了!”
尽管如此,王学新还是在阿列克谢的眼里看到了震惊,或者也可以说是半信半疑……他深知八路军的工业能力,不敢相信八路军以这么简陋的设备和这么低的科技能力,却能研发出如此先进的装备。
阿列克谢马上更改了设计图,把两侧的装甲稍稍拉高再各开了三个射孔……单侧有三个射孔已经足够了,因为每辆车是一个班十人的编制,司机一人,副驾驶操纵机枪,再加上一名副机枪手,和一名狙击手,使用AK47作战的顶多就是六人。
六人六个射孔,这使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车外的动静并藏身在车内作战,不需要再像往常一样冒险探出半身射击。
见阿列克谢改得差不多了,王学新又补充道:“在车前方装一个可调节高度的钢制滚轮!”
“滚轮?”阿列克谢有些不解:“它需要动力吗?”
“不,不需要动力!”王学新回答:“只是为了增加它的越野能力和作战能力!”
阿列克谢想了想,就说道:“增加越野能力我能听明白,比如在跨越敌人战壕或是反坦克壕时,前方的滚轮就能起作用……”
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车头前没有一个滚轮,尖锐的车头就会直接怼上战壕或是反坦克壕的土墙,后方的动力轮怎么使劲往前都无济于事。
但如果加上一个长筒形滚轮,只要将滚轮调节到一定的角度,动力轮一使劲车头就会沿着土墙往上,然后就能实现跨越一定高度的土墙。
王学新这是参考了鹰酱在二战时期的半履带装甲车的设计。
只不过这个设计并没有存在多久……财大气粗的鹰酱后来就取消了这种滚轮而且吊机取代了,也就是如果遇到这样的障碍,鹰酱的装甲车可以在钩住一个固定物之后将自己的车头吊起实现跨越。
显然,鹰酱的这种方式更“高大上”也能跨越更高的障碍。
但这种先进性的代价就是成本。
八路军还没有豪到这种程度,当然就选择更廉价的一种方式。
阿列克谢好奇的问道:“但是它会增加战斗力……团长同志,一个钢制长筒形滚轮,跟战斗力有什么关系?”
“阿列克谢同志!”王学新笑了起来:“你看看这钢制滚轮的位置,平时我们可以调节它的高度挡在发动机前,那是不是就为汽车发动机增加一个护盾?”
阿列克谢“哦”了一声,然后不住的点着头。
半履带装甲车这玩意实际上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点:发动机是前置好还是后置好。
发动机前置吧,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机枪打坏……虽说前方钢板加厚可以挡全威力子弹,但如果敌人用的是大口径重机枪呢?
一上来对着车头扫射,发动机被打爆装甲车也就完了。
这使装甲车在战场上面对敌人重机枪时显得十分脆弱,基本一梭子弹就是一辆,装甲车根本无法靠近。
发动机要是后置,这重机枪的确是很难打到发动机了。
问题是人就会暴露在重机枪火力之下,人要是都死了,发动机没坏又能有什么用?
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是将发动机前置,这可以为士兵增加一道防护,宁愿发动机坏也不让士兵死伤,这样至少士兵还可以下车作战。
王学新这做法,也就是在车前头加一个钢制滚筒,就是顺便增加了装甲厚度。
如果说装甲车重量超重,那前方装甲就可以取消直接用滚轮取代也不是不可以。
但这还没完。
王学新接着说道:“最好,这滚轮的调节幅度能大一些,我的意思是,它能往前探出一米左右!”
“这是……”王学新这个建议再次让阿列克谢不解。
“地雷,阿列克谢同志!”王学新解释道:“像这种半履带装甲车,最怕的就是敌人的地雷不是吗?但如果前方有一个钢制滚轮,必要时往前探出碾压地面……”
阿列克谢叹服的点了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团长同志!那时,每一辆半履带车都会成为一辆扫雷车,是吗?”
“当然!”王学新回答。
阿列克谢长叹了一口气,他发现自己的智商被王学新按在地上摩擦。
这些想法,尤其是装滚轮……这可以说是用一个简单的做法就完成了跨越障碍、防护及扫雷三种功能。
最重要的还是,这要实现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甚至可以说是简单。
因为这个滚轮完全不需要任何动力。
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那就是在调动高度和前探一米这两个功能上需要动些脑筋。
第1154章 产量
除此之外王学新还在驾驶室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之前的驾驶室是封闭式的,这一点对毛熊或许很有必要,因为毛熊在冬天时气温很低,半履带汽车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时候是用来运送补给而不是运兵的……驾驶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司机能够长时期驾驶而不会被冻僵,后车厢如果是用来运货的就不需要考虑保温的问题,半履带的设计能使它没那么容易在冰雪覆盖的公路上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