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王学新就认为是时候让反坦克导弹前进一步的时候了。
于是就解释道:“我的错,孙尔威,这段时间把我忙晕头了,很少关注斯金奈的项目。这样,你可以给他带去一句话,如果无线控制不理想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用导线控制,简单的说,就是用一根细导线连接着火箭弹,这样无论是适时性还是灵活性,还有抗干扰性都会比无线控制好得多!”
孙尔威脸色变了变,这想法即便是他这个外行也听得懂。
因为此时无线遥控技术还不太成熟,斯金奈只想着控制火箭弹只能用无线遥控,因此精度始终无法提高实验结果也一直不理想。
但如果简单粗暴的用上导线……原则上技术问题就全都解决了,接着就实现的问题。
孙尔威缓缓点了点头,心下暗道:还好没有选择制裁八路军,否则,这些技术或许全都是毛熊的。
孙尔威回到望兴机场时,第一时间就把王学新的建议告诉斯金奈。
斯金奈愣了好一阵子,然后就生气的挥起铁锤把他们正鼓捣的无线控制设备全都砸得稀烂。
一边砸还一边骂:“去他娘的,我们一直都在朝无线方向努力,谁也没想到居然可以装导线!”
孙尔威有些无奈,谁能想到在火箭弹后方装上导线来实现对它的控制呢?
第996章 导线
其实王学新在这方面也有深远的考虑。
在鹰酱那发展反坦克导弹一方面会给八路军省很多事……八路军同样也需要反坦克装备。
虽说此时八路军手中的火箭筒完全够用。
但军事装备的研发是必须走在需求的前头的,否则,当战场需要这款装备时再研发,那时就已经太迟了。
火箭筒的确好,它有生产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命中率低、射程近、穿甲厚度小。
这其中尤其致命的穿甲厚度,以八路军此时的工艺,生产出能穿透50MM厚度装甲的火箭筒几乎可以说是极限了。
其实这不只是生产工艺的问题,更是火箭筒本身的问题:
如果说要穿甲厚度更高,就应该更多的装药。
如果有更多的装药,就意味着火箭弹更大、更重。
而如果火箭弹更大、更重,就不适合单兵作战……
因此这其实是矛盾的而且几乎无法解决。
不是说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更大、更重的火箭弹,就失去了火箭筒灵活、机动、易隐藏的优点,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反制,于是就失去了实战意义。
这就要求八路军需要开发一款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度更高的反坦克装备以应变将来的战场。
反坦克导弹显然能满足这个需求。
王学新其实考虑过更远……将来有一天,鹰酱与志愿军相遇如果多了一款反坦克导弹,会不会对志愿军装成影响?
王学新认为这影响不大。
原因是志愿军几乎没有坦克,同时这场战役鹰酱在装备上全面占优,炮火能把志愿军阵地反反复复的轰个几遍,鹰酱还需要用反坦克导弹炸么?
更何况,志愿军与鹰酱打的是坑道战,反坦克导弹又有多少机会能派上用场?
再退一万步说,这是鹰酱与八路军合作研发的,如果鹰酱有,是不是说八路军,将来志愿军也应该有?
反坦克导弹对于火力全面占优的鹰酱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在志愿军手里就不一样了。
鹰酱有坦克,而且还有大量的坦克。
志愿军战士手里的反坦克装备奇缺,他们还是用手榴弹、炸药包组织爆破小组上去炸,因此,志愿军几次在战场上包围了鹰酱部队都被他们用坦克强行突破包围圈。
在这情况下,为志愿军加强了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是不是给志愿军增加了许多战机甚至可以说是补上了短板?
王学新是考虑到这些问题,才没有顾虑的把线导导弹的想法告诉了斯金奈。
斯金奈得到这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后如获至宝,马上就着手研发线导技术。
不得不说,鹰酱一出手就是不一样。
线导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它难吧,它其实就是用一根导线连接弹体实现对其控制。
说它简单吧……直做起来却会有一大堆的问题。
就比如八路军研发的X1,其导线是用普通的细铜线,因为铜线不够线只能喷上漆绝缘。
但它长度一长依旧超重。
王学新是用了两端设置滚筒的方法解决,但射程依旧很难超过三百米。
这不是导线够不够长的问题,而是铜线一长全部拉开,铜线本身的重量就能将铜线扯断……铜线一断,显然就无法控制了。
另一方面,X1可以使用铜线的另一原因,就是X1的飞行速度不快,飞行速度不快就没有那么大的冲量不至于将导线扯断。
然而,难道X1就不发展了?
如果要发展,将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显然就是要提高X1的速度增加X1的射程。
而决定这两个指标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会归结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导线。
导线的粗细以及韧性决定了X1的射程和速度,没有一个合格的导线,一切都将停滞不前。
这原本对王学新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八路军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工业基础,无法生产出又细又有韧性的导线。
但这个问题却被斯金奈这个反坦克导弹的项目解决了。
因为有这个需求,鹰酱马上就动用他们的科研人员,在鱼雷导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开发反坦克导弹的导线……
这个项目是在鹰酱国内做的,八路军这没有这样需要的设备。
据说鹰酱第一时间就把研究最先进战机以及改进型鱼雷的专家都紧急调来研发这种导线了。
鹰酱不愧是鹰酱,仅仅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研发出合格的导线。
这种导线也是铜质的……铜的导电性好,即便细如发丝也能准确的传递信号。
但铜的质地偏软,做细了就很容易被扯断。
鹰酱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细铜线外包上一层尼龙纤维增加其韧性,而且是用精密仪器包裹的,成品依旧细如发丝,如果不用放大镜看根本就无法发现它外层还有一层东西。
导线制作完成后马上就用飞机运往华夏送到斯金奈手中。
斯金奈把导线装在火箭弹上一试验,效果出其的好,精度比之前高了许多,火箭弹可以在射手的控制下飞行并奔向目标。
虽然依旧没有命中目标,但那是因为射手控制不熟练……线导反坦克导弹就像玩游戏一样,用摇杆和按钮控制火箭弹飞行,射手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把握控制的“度”。
因此,斯金奈就高兴的把电报发向国内:“我想我们已经找到其中的决窍了,他(指王学新)没有骗我们,的确是可行!我想,X1也是这样操作的!”
斯金奈的想法很正常,他认为反坦克导弹可以用这种方法,X1当然也可以。
问题是……
斯金奈没有考虑到一点: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环境相对稳定,几百米的范围而且还有射手控制,相对较容易。
X1所在的环境就不一样了,那是战机发射出去的,周围到处都是强劲的气流,如果没有控制系统将弹体稳定住,只怕还不等射手控制,X1就被吹得到处拐弯做无规则运动了。
而斯金奈的这个成果,具体说应该是导线,自然就被王学新移植到X1上。
第997章 两手准备
王学新跟斯金奈那边说的,当然不会是把导线用来改装X1的。
开玩笑,这要是让鹰酱方面知道了,鹰酱就明白又多了一个卡八路军脖子的地方。
其实,由于技术和工业的原因,鹰酱卡八路军脖子的地方还是挺多的。
比如近炸引信、比如陀螺仪,还有现在的导线。
同时因为抗战的需要,八路军也没必要跟鹰酱翻脸,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种状况,彼此都因为利益而继续合作。
但王学新却明白这种合作是短暂的,不远的将来就会因为华夏国内的变化鹰酱会跟八路军翻脸。
这个“将来”甚至都不会等到志愿军时期,一把鬼子打跑抗战一结束也就意味着八路军跟鹰酱之间的合作关系就要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在没有鬼子的情况下,鹰酱在八路军和顽军之间选择,它更愿意支持哪一方?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顽军。
这不是什么有没有战斗力是否腐败的问题……其实也是这些问题。
因为出于国家利益考虑,鹰酱总是希望在别国支持起一支没有战斗力、没有独立意识、内部鹰败不受人民支持的政权掌控国家政权。
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乱、才会内斗不止、才会始终需要鹰酱的帮忙于是鹰酱才能控制这些国家。
比如某南亚小国,鹰酱为什么要支持由遗留下来的不得人心的伪军政权?
再比如棒子,南方势力同样也是鬼子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得人心的伪军政权。
同样的,鹰酱在华夏肯定更愿意支持顽军而不是八路军。
尤其八路军现在就有建立自己工业体系掌握独立话语权的意识……鹰酱要是支持八路军,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投入资金后得到的却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鹰酱掌控的国家,鹰酱又得到什么?
顽军就不一样了。
虽然这支军队没有多少战斗力在对抗鬼子时总是让鹰酱“恨铁不成钢”,但恰恰是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权才好掌控,他们居然会傻到把钱存在银行而不买飞机,直到战时才发现这些存在银行里的钱已经买不了多少飞机了。
这样的羊毛不褥白不褥,这样腐败无能的政权难道不正是鹰酱想要的?
此时,鹰酱之所以还会与八路军合作,仅仅只是因为顽军在对抗鬼子时太过无能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切肤之痛下,鹰酱不得不与八路军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简单的说,鹰酱的政策就是抗战时偏向八路军,抗战结束后就偏向顽军。
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是个人感情或是曾经“合作关系”能改变得了的。
就像王学新在支持鹰酱和毛熊之间,王学新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相对较弱的毛熊一样,鹰酱在八路军和顽军之间,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相对较弱、更容易控制的顽军而不是八路军。
王学新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从来都不会对鹰酱有太多的奢望,与鹰酱的合作一直以来也都比较保守。
比如关于导线的事,王学新对孙尔威说的是:“这种反坦克火箭弹既然是联合研发的,那么八路军也需要实现独立生产,这不过份吧?”
孙尔威对此当然没意见。
开玩笑,合作研发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双方都能拥有这项技术,否则就没有合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