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新会这么问,是因为反正这玩意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每秒25次和每秒42次能有多大的区别?
不过在这方面王学新还真是想错了。
苏教授回答:“怎么没试飞过?但因为频率不足,飞行途中会有明显的顿挫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火’的精度!”
和志民补充道:“这种精度影响是致命的,因为它不同于风向压力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来自内部的顿挫而且持续整个飞行过程,会使‘高火’毫无精度可言,只能算是飞往目标方向,至于在什么位置俯冲命中哪里……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
听到这王学新就大概明白了。
每秒燃烧25次与42次还是有区别的。
这就像是看动画片,一秒钟播放25帧,人眼能明显感到中间的停顿,到42帧时就已经很顺畅几乎察觉不到了。(注:人眼最高能分辩55帧每秒)
脉冲发动机也是如此。
这种脉冲速度不足的情况如果是放在汽车发动机上还算不了什么,顶多就是汽车里的人会感觉到发动机的震动。
但如果是飞机上,尤其是自动飞行要命中目标的“高火”上,这种震动就是致命的。
因此,汉斯制作这种发动机时会把频率定在每秒42次,肯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然后就在这时,系统“叮”的一声:“检测到宿主需要改进方案,军工系统90000……”
这他娘的,后头的零多得把王学新给吓到了,这几乎就是把王学新这些日子攒起来的军工币全都搜括光。
就不能给人留点活路吗?
但是转念一想,这可是关系到能否直接打到鬼子的机场从而争夺制空权,他娘的贵一点也值得。
于是一咬牙,就用军工币给买下了。
然而,给出的答案却差点让王学新晕了过去,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增设一个燃烧室!”
王学新在心里骂了声:“我去,就这?就这玩意就把军工币给刮干净了?!”
不过买都买了,王学新也只能认命,谁让自己没想到呢?
苏教授与和志民两人,则莫名其妙的看着王学新,他这脸上一会儿不舍一会儿惊讶一会儿又气愤的,偶尔好像还在自言自语的骂人……
王学新见到两人一脸奇怪的表情才猛然惊醒,赶忙说道:“其实也不难,咱们就给它增设一个同样的燃烧室!”
“增设一个燃烧室?”苏教授摇着头:“这与喷口的频率有关,如果增设一个燃烧室,很可能会不但不起作用,还会增强震颤!”
王学新明白苏教授的想法。
这就有些像波的叠加。
如果恰好是波峰与波谷叠加,那就会减弱。
但如果是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震颤反而会加倍。
然而,王学新用了那么多钱买来的改进技术,肯定不会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
王学新掏出笔记本,一边画一边解释道:“苏老、和老,咱们不是可以做出25次的燃烧室吗?咱们增设一个燃烧室,两个燃烧室共用一个喷口,然后在两个燃烧室间建立起一个联动机制,这个燃烧室开另一个燃烧室就关,于是当这个燃烧室在燃烧工作的时候,另一个燃烧室同时也在做准备工作。这时间的重叠,就使其能实现每秒50次左右的燃烧!不知道这个想法可不可以实现?”
苏教授与和志民两人愣了好一会儿也没说出话来。
虽说他们还不确定这方案是否行得通,因为它还没做出来。
但理论上这么做是没什么毛病的,两个燃烧室共用一个喷口,再加上一点统筹分配和联动机制,就完美的实现了频率的增加……这比改进单个燃烧室要简单太多了。
尤其是这种脉冲发动机十分粗糙,增设一个燃烧室一左一右的并列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想着,苏教授就重重的点了下头,说:“就这么办!我们马上生产几个来试试!”
说着苏教授就朝王学新手里的笔记本扬了扬头,说:“你那草图……”
王学新“哦”了一声,赶忙把刚画的那页草图撕下递了上去。
苏教授与和志民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路上和志民深喘了一口气,说:“老苏,你就别故作镇定了……”
“去去,别说话!”苏教授往后偷瞄了一眼:“别让那家伙太得意了!”
“我倒是没看到他得意!”和志民叹了口气,无奈的说:“就是咱们……自愧不如罢了!”
第949章 盗版
在苏教授与研究员们的努力下,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脉冲发动机就成型了。
成型后的第一件事,苏教授就是把它放在实验台上测试。
实验台很简单,就是一根支架支撑着脉冲发动机,支架下方连接着一个特殊的拉力器,它可以实时测出脉冲发动机的推力以及进行各种转向变化时推力的变化。
王学新也去参观了这次点火试验。
试验进行得很成功,点火后只见“蹬”的一声,发动机后方就冒出一道火焰。
理论上说,这火焰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点火衔接起来的,每秒50次左右,只是因为这点火速度太快了人眼无法识别,于是看到的才只是一道火焰。
等发动机燃烧一会儿后,和志民就报告道:“推力稳力,315公斤!”
实验室里马上就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因为这几乎就意味着发动机已经成功了。
(注:V1导弹脉冲发动机的推力270公斤,主角的发动机经过系统改进,频率更高推力更大一些)
然后就是进行各种转向操作实验,各项数据都很让人满意。
以至于苏教授都在感叹:“不可思议,这款发动机简直就是与‘高火’设计的,它们几乎可以达到完美的结合!”
也难怪苏教授会感到奇怪。
飞行器这东西,往往是先有发动机然后才有飞行器的外形的。
因为有发动机就确定了其推重比等数据,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外形设计,一架飞机就出来了……这其中尤其是战斗机,因为战斗机几乎就是一个“抱着”发动机飞上天的东西。
而此时,“高火”却是外形先出来,后出的发动机居然与它会匹配,就像是设计好等着这款发动机的出现似的。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王学新的“高火”就是按V1导弹的样子给的设计图,原先用的火箭发动机才是不“匹配”临时使用的发动机,现在使用的这款燃料发动机才是真正V1发动机。
实验一直进行了两小时才结束。
之所以进行两小时,是因为想要知道它的寿命有多长……毕竟是一次性用品,无法重得使用,第二次再实验就没有多大价值也没有参考意义了。
而两小时的寿命也大大超出研究员的意料之外。
“我们大概只需要二十分钟就够了!”和志民计算一番后说:“以三百多公斤的推力和‘高火’的重量,时速应该能达到六百多公里。飞行二十分钟就能飞两百多公里。但它却能飞两小时……”
“这是好事!”苏教授激动的说:“一方面,发动机的寿命有冗余,可以减少飞行中的故障率。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使用这款发动机后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和志民补充道:“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很可能只是增加燃料空间或者是换过一种燃烧值更高的燃料,就可以再次增加它的射程……到时,也许三百公里的射程都不是不可能!”
这话让在场的研究员们瞠目结舌,他们不敢相信这世上会有什么装备居然能打两百多三百公里。
但王学新却觉得很正常,因为近现代比这射程远得多装备都是见怪不怪了。
因此,王学新很淡定的问了声:“苏老、和老,生产改进型‘高火’不难吧?还要多久?”
“不难不难!”苏教授回答:“测试数据堪称完美,几乎只需要生产出来装到‘高火’上就可以了。不过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需要几周的时间实机测试,然后再批量生产!”
王学新满意的点了点头。
实机测试也是有必要的,否则到了批量生产阶段再发现有什么问题,那时再改动就要大费周章了。
就在王学新打算和苏教授进一步讨论测试方案时,张宗平就拿着一封电报向王学新报告道:“营长,首长来电!”
王学新接过一看,只见电报上写着:“情况有变,速来大槐村商议!”
王学新看着这电报不由皱了皱眉头。
这可不是寻常事,通常在这时候,总部是不会把王学新叫到远在几百里外的大槐村开会的,因为王学新正在做的事极其重要也耽搁不得。
另外,这事还不方便在电报里讨论非得见面商议……看来是发生大事了。
王学新原本还以为这次会议又是像往常一样召集的团级大会,但赶到之后才发现只有李云龙、孔捷两个团长。
王学新猜,这次的事件可能与运城有关……李云龙和孔捷两个团驻扎在运城。
王学新猜的没错,当他坐下接过警卫员递上来的开水时,首长就将文件分发到几个人手里,打趣道:“你们这是把鬼子打急了,到国外搬救兵去喽!据我们的情报显示,汉斯派了一支顾问团到华夏协助鬼子对我军的作战!”
王学新脑袋“嗡”的一下炸开了。
汉斯?
那不就是“高火”的发明者?
自己这个盗版的……
但转念一想,娘的,自个心虚啥呢?
此时汉斯的V1导弹还没成形,而自己的“高火”已经用在战场上了。
谁盗版谁啊?
首长轻拍着面前的资料说道:“这是我们情报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好几条人命换来的情报,我们估计……汉斯可能是希望鬼子在华夏取得全面胜利,由此给鹰酱更大的压力,使鹰酱无力增援乃至直接登陆北非!”
此时的北非战场正进行到关键阶段,汉斯与日不落帝国正在防线上僵持,若鹰酱的军队在北非登陆,几乎就意味着汉斯在北非的失败。
汉斯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于是就通过这种方式希望拖住鹰酱。
不过……
王学新认为汉斯很可能还有另一个图谋。
汉斯很可能是惊讶的发现他们正在研发的V1导弹已经出现在华夏战场成型并投入使用了。
如果说“高火”与V1导弹没什么相似的地方也就罢了。
问题是“高火”从外形到原理甚至体积、重量等,都惊人的相似。
这难道全都是巧合?
第950章 军事顾问
王学新猜的没错,因此汉斯派到鬼子那的顾问河野真太少校,他既是军事专家又是军工专家……汉斯像这样的人才很多,比如那个被刺杀的军官,既是田径十项全能又精通音乐、滑雪、帆船、骑术等等,既是神枪手又是神剑手,甚至还亲自驾驶战机升空作战。
河野真太之所以有一个鬼子名,是因为他原本就是日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