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志民没有继续往下说,他手中的钢笔飞快的在笔记本上又是画图又是排公式,过了几分钟后才最终得出结果,说:“原型机最终的射程,很可能依旧是50公里左右!当然,具体是多少,还要装药之后实测才知道!”
周围的研究员听了又是一阵振奋。
虽说这射程已经打了折扣,但依旧远超计划,何况这射程还可以通过改进发射药或增加发动机延长。
王学新认为这射程已经足够了,至少对于应对目前的运城危机是够了。
只要这玩意能顺利研发出来,鬼子的重炮部队还能跑到哪里去?
重炮部队也许会在几分钟之内转移,也许不会。
因为鬼子不认为八路军有能威胁到重炮的装备,除非是飞机……重炮可是能打十几公里的玩意,八路军陆地没有任何东西能打这么远,而如果用飞机轰炸,鬼子老远就能用雷达为其示警了。
这时候,就是这种“高精度火箭弹”发挥威力的时候。
即便鬼子意识到八路军有能威胁到重炮的装备,“高精度火箭弹”依旧能对其构成威胁。
王学新脑海里展开了另一番计算,或者也可以说是来了一场模拟炮战:
鬼子重炮打出第一发炮弹,就意味着他们的炮兵阵地已经暴露,八路军炮兵侦察兵会在这时计算敌人炮兵阵地的坐标。
当鬼子打了几发炮弹也就是几分钟后,我军炮兵侦察兵应该已经算出坐标并将其发送给“高精度火箭弹”部队了。
鬼子用的是重炮,其炮身重转移困难,至少需要十几分钟时间转。
这些时间已足够做好准备的“火箭弹”部队将“高精度火箭弹”发射出去,接着时速300公里,走完二十公里只需要四分钟,重点是每枚原型机装着800公斤的炸药,这要是一发下去,附近几百米都是寸草不生……
“王营长,王营长……”苏教授将王学新从模拟炮战中拉了回来:“我们是不是该赶去原常机场了?重要的是原型机的数据……”
苏教授这话是说对了,他们现在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尽在这试飞,为的全都是原型机的数据以完成原型机的“自动驾驶”。
如果原型机无法自动驾驶,用人飞着这些“火箭弹”冲向目标肯定不现实,那不成了鬼子的“樱花炸弹”和“回天鱼雷”了吗?
王学新应了声,然后就跟苏教授等人一同搭上了汽车朝原常赶。
车上,王学新就对苏教授说道:“苏教授,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这事就交给我吧,这不是什么技术性的活,我和我的部下……”
说着王学新朝身边的几名警卫员扬了扬头:“咱们其它的活帮不上什么忙,这些体力活就交给我们啦!”
苏教授像是看怪物一样看着王学新,心道:“这小子是在成心嘲讽我们这些老家伙吧?其它的活帮不上什么忙?明明全都是你这家伙整出来的,是咱们这些人帮不上忙好不?”
不过苏教授心里是这么想,嘴上却没说,他只冷冷的回了一句:“行,你看着办吧,反正这都是你指挥的,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咱们没权作主!”
王学新碰了这根软钉子心里就有些奇怪了,他不明白自己哪得罪了苏教授,让他老是针对自己给自己摆脸色。
第852章 数据
原常机场只有20公里远。
这是因为原计划是以为原型机只能飞30公里,扣去原型机降落的燃料再抛上一些,于是就设置在20公里。
当王学新一行赶到的时候,就见周元凯正坐在机场旁包扎。
王学新赶忙上前问了声:“周队长,没事吧?”
周元凯马上跳起来敬礼:“报告营长,没事!就是电台没固定稳当,降落的时候磕我脑门上了!”
周围的人听着全都呵呵笑了起来。
王学新没说什么,一挥手,警卫员就把降落在机场上的原型机保护起来并着手记录数据。
王学新刚要上前却被周元凯给拦住了。
“营长!”周元凯吞吞吐吐的说道:“有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有屁快放!”王学新眼睛一瞪,回道:“你这不是在问了吗?”
“是!”周元凯呵呵笑着,然后朝原型机扬了扬头,说:“营长,我就觉得奇怪,这小飞机能派上用场吗?咱们折腾这玩意……”
话说到这周元凯又抢着申明:“营长,我这可不是怕了,对任务也没想法,我这就是有点好奇!”
王学新“嗯”了一声,然后邀着周元凯的肩膀说:“周队长,你知道,这小飞机的驾驶舱为啥没有窗看不到外头吗?”
这也是周元凯感到奇怪的地方之一,这要是都要地面指引着飞,那还叫飞机还能上战场打仗吗?
周元凯想了一会儿没想明白,就摇了摇头,回道:“不知道!”
王学新回道:“因为那驾驶舱原本就不是让人钻的,那里是放炸药的,八百公斤炸药!”
周元凯听着这话不由瞪大了眼睛半张着嘴。
他是个军人,当然知道八百公斤炸药意味着什么。
不过他其实也不知道。
因为他从未见过八百公斤炸药,他之前在顽军那开的飞机都是往下方投掷几公斤重的迫击炮炮弹,这家伙一来就是八百公斤,这几乎就是巨型航空炸弹啊!
过了好半晌,周元凯才“咕噜”一声吞了下口水,说:“营长,这玩意好啊,带劲!往鬼子那一飞……”
说到这周元凯又不理解了,问:“营长,那人往哪钻啊?”
王学新没有多做解释,说道:“咱们这不在折腾吗?这要是折腾成功了,那就不用人,它自个就会飞到鬼子那!”
“自个飞……”这更是让周元凯吃惊得合不拢嘴。
不过想想,周元凯就觉得这事八成是真的,因为原型机上有许多记录数据的仪器,那不就是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到时碰到什么情况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吗?
想是这么一回事,但具体怎么实现,饶是周元凯是读过军校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整了。
不过这些事当然不需要他操心,他只需要想着营长肯定能解决就对了。
好家伙,这可是能飞五十公里的玩意,那还不是老远就指哪打哪了?
这事可得跟李东成好好说说,咱们俩可不是在做无谓的冒险,而是在参与研发一种打鬼子的利器啊!
想着,周元凯心底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暗道这事可不是谁都能碰到的,两人一定要尽一切努力完成任务。
不过,这其实是周元凯多虑了。
因为王学新正在暗中使手段帮他们作弊。
记录数据的方式,是警卫员在里头打着手电读数据,然后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来,外头两个警卫员负责记录。
这是因为原型机下一次还需要飞行,所以仪器不方便拆拆装装,只能用这种方式读取。
王学新上前,毫不客气的从警卫员小林手里接过记录本和笔,扬了扬头,说:“去去,别让人靠近,这里交给我了!”
“是!”
警卫员还道王学新是担心机密外泄让他们加强保护,于是解下背上的步枪就加入警戒的队伍。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
王学新马上从系统里调出了精确的数据……他娘滴,仅仅只是这数据就花了他五千万军功币,这要是兑换成美元都有四百多万美元了。
四百多万美元啊,用这些钱,王学新到哪都能吃香喝辣的舒舒服服的过上一辈子了,居然还要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想着怎么才能吃得饱穿是暖。
没办法!
谁让咱们是华夏人呢!
王学新一边想手里一边记,警卫员那报来的数据他都没怎么听。
其实也有听,只不过一组来自警卫员的数据一组系统的数据,又或者隔开两组。
总之,就是把来自系统的精确的数据穿插到试飞数据里了,确切的说应该是替换,以免总数据过多引起研究人员的猜疑。
数据足足记录了半个多小时。
这是因为苏教授用于记录数据的仪器十分原始,用的就像是个机械表一样东西,周元凯的每次操作它都能记录下数据并在纸带上打出几个点,这几个点记录的就是时间、角度等数据,然后把各仪表的时间一对,就是一组反应动作所对应的数据。
数据记录好后马上就送到了苏教授那。
至于原始数据嘛,当然就由王学新保管了……作为指挥官,这点假公济私的能力还是有的。
而且,苏教授等人要是想查阅这原始数据还得经过王学新同意。
这不是王学新有意为难苏教授或不相信他们,而是王学新担心他们一查原始数据发现跟记录的不对……诶,这有问题啊!而且不对的数据反而是最精确的,这里头肯定有鬼!
到时王学新找什么借口才能解释得清?
然而,王学新为的是这个,苏教授那可不这么想!
苏教授接到记录本时就对和志民“哼”了一声,说:“你看看那家伙,把咱们当间谍防了!这原型机都是咱们造的,原始数据却不让咱们看,万一要是记错了怎么办?谁负这个责任!”
“好了好了,老苏!”和志民笑着劝道:“人家也是为了保密嘛,谨慎点总是好的,这东西非同小可,再怎么小心都有必要!何况……”
和志民拿着记录本抖了抖,说:“人家第一时间就把数据给咱们了不是?”
苏教授再次“哼”了一声:“谁知道他给的是不是假数据,说不定真数据在他自己手里呢!”
和志民有些无语,他不明白苏教授怎么老是用挑刺的眼光看王营长。
第853章 运气
不过很快和志民也对数据产生“怀疑”了。
这不是说数据不对,而是数据太对了,对得都让和志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按和志民的估计和计算,这试飞和数据的优化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整组数据只要有一点偏差,包括记录数据的仪器也有误差,那么这组数据就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飞、修正,然后再试飞再修正,直到最终趋向于完美。
而原型机所要面对也就是需要修正的数据却是个海量,在海量级别的数据上还有无数次试飞和修正……这无论如何都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然而,在和志民和苏教授将数据用于第二架试飞的原型机后,却发现这其中有许多数据居然无需修正可以直接使用。
苏教授与和志民拟定的试飞方案是这样的:
周元凯驾驶一号原型机用于获得数据。
一号原型机是拆除陀螺仪自动驾驶装置的,它是完全由飞行员手动驾驶,只不过增加了记录仪器全程记下飞行员的操作。
李东成驾驶的二号原型机则用于验证及修正数据。
二号原型机没有拆除自动驾驶装置,但同时也可以由飞行员手动驾驶……飞行员的优先级别高于自动驾驶,这样在必要时,飞行员就可以接管原型机避免因为自动驾驶不成熟而导致的坠机事故。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东成所进行的二号机的实验更困难也更危险,因为他还需要判断自动驾驶是否是正确的,是否需要人为干涉。
和志民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尤其是试飞的初级阶段。
原因很简单,自动驾驶装置在初级阶段几乎没有“准确”的数据,它至少需要在成百上千次试飞才能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