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起来就完美了:前方的碉堡、炮楼可以防游击队渗透,后方的防坦克壕可以反坦克,至于前方那些碉堡和炮楼能否挡得住坦克会不会成为坦克履带下的炮灰……用伪军不就行了?
因此前方碉堡大多都是伪军,可怜的他们一看到八路军坦克上来就知道自己没戏了,守又守不住逃又逃不了。
守,怎么对付八路军的坦克?
逃,马上就会遭到后方鬼子的扫射!
进退两难说的或许就是如此。
聪明的伪军,就第一时间干掉指挥顺带监督他们的鬼子(一队伪军通常会有一个鬼子指挥),然后从碉堡射孔里伸出白旗投降。
因此,防坦克壕以西的战斗打得十分顺利,总共出动二十辆T26另加几辆鬼子的坦克,只有一辆被鬼子迫击炮发射的流弹命中发生故障停在战场上,其它的毫发无伤。
但打到防坦克壕前就有些麻烦了。
防坦克壕后布置的就是鬼子一个大队的兵力。
鬼子标准的一个大队是1100人,但这只是正规甲级师团才能达到的标准,因为兵力奇缺的原因,通常一个大队达不到1000人。
然而,鬼子驻守在运城防线的竹村大队却是例外。
竹村优太是鬼子第101师团的一个大队长。
第101师团,在华夏参加过太原会战和娘子关战斗,其只用了五个大队就包围了阎老西的四个师。
当时鬼子的一个大队还不满一千人,五个大队的兵力不过三千多人,却能包围阎老西的四个师近四万余人。
而且不仅是包围,鬼子这五个大队在连续的进攻下还打垮了阎老西的部队,还抓了2000多名俘虏……俘虏人数都快赶上鬼子的兵力了。
之后101师团就被投入到武汉与顽军作战,直到最近运城告急冈村宁次才紧急将其调回运城。
因为长期与顽军作战,因此作战经验就不用多说了。
此外,竹村大队在进驻运城后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兵力补充……冈村宁次也知道驻守运城的独立团在不断壮大,于是相应的,帝国驻守运城防线的竹村大队也应该投入更多的兵力。
在一系列断断续续的补充后,竹村大队补充到了一千五百余人。
以往常的兵力对比,一千五百余人对付八路军一个师都绰绰有余了,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只有五千人左右,何况帝国军队另外还有两个伪军营的辅助。
不过,冈村宁次也知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独立团可是拥有坦克、大炮,甚至还有飞机协同的独立团,不可能再用以前的兵力对比,现在的一千五百人未必就能挡得住李云龙。
因此,冈村宁次还有一个杀手锏……第101师团,是一支曾经在武汉用过毒气弹的部队。
第827章 机枪曲射
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敌我双方都有准备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鬼子利用防坦克壕构筑起一道防御,其凭借的是在防坦克壕后略高于西面的地势……这地势使八路军很难强行跨越防坦克壕,另一方面也使八路军步兵也处于仰攻的不利地位。
鬼子大队长竹村优太是个很有经验的指挥官,他在防坦克壕后用轻重机枪布设了一个个交叉火力,再辅以手持三八大盖的步枪手,后方再用掷弹筒及迫击炮押阵,一度将八路军步兵压制在防坦克壕前的一片空地前动弹不得。
竹村优太明白:防坦克壕可以挡住敌人坦克,但却挡不住敌人步兵。
因为敌人步兵可以跃入防坦克壕再从另一端爬出来冲向帝国军队的防线,甚至敌人的工兵还可以跳进防坦克壕对其实施爆破,只要将防坦克壕侧壁炸塌一部份将壕填上,再用沙袋或石头稍加填补,轻型坦克T26就有可能从这缺口通过防坦克壕。
因此,压制住敌人步兵就意味着将敌人坦克挡在防坦克壕之外。
竹村优太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在战前就一遍又一遍的交待部下:“别管那些坦克,我们的任务,就是阻止敌人步兵靠近防坦克壕,明白吗?”
部下在战斗中也坚定的执行竹村的命令,他们没有以坦克为目标……事实上,就算鬼子以坦克为目标也对它们无可奈何,他们根本就没有能远距摧毁坦克的装备,就算这些坦克距离他们只有不到一百米的距离。
在这种作战方针下,鬼子的机枪子弹居高临下的向坦克侧面及后方扫射,将跟在坦克侧后的八路军战士成片成片的打倒。
这方面,竹村在战场上多年的战斗经验发挥了作用,他并不是将机枪安排在第一线,而是将机枪布设在距离防坦克壕四百多米到五百米的位置。
竹村这个举措甚至让参谋感到不解,他问竹村:“少佐阁下,八路军进攻时通常都是在夜里,机枪布设在四百多米外……射手可能无法看到目标!”
“白木君!”竹村不答反问:“射手可以看到敌人坦克吗?尤其我军还有照明弹!”
“当然!”参谋挺身应道。
黑暗中想要发现一个跃进的敌人或许不容易,但要发现一辆坦克却不是什么难事。
“那就行了!”竹村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子弹打向坦克,明白吗?”
参谋马上就明白了,应了声“是”,然后就按照竹村的命令去布设机枪阵地。
参谋的确是明白了。
因为如果将机枪布设在阵地前沿也就是距离敌人太近的话,就会存在几个问题:
一,敌人坦克高大的车身很容易挡住机枪子弹在其后方形成一个宽大的射击死角,也就是机枪无法对躲在坦克后的敌人构成威胁。
二,机枪阵地距离坦克太近,很容易成为坦克的攻击目标。
现在,竹村少佐有意把机枪的距离拉远,机枪子弹就会因为距离和重力的原因在空中以弧形运动打向坦克后方……这种射击方式常在部队冲锋时使用,部队冲锋时会挡着后方机枪的射角,这时机枪枪口稍往上抬,也就是射向空中,子弹就会越过己方部队以抛物线的方式打向敌人阵地。
这种射击方式用在步枪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步枪打的是点,这种方式命中目标的概率太低了,但机枪打的是面,用这方法就没有问题了。
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机枪距离远,还能使自己不容易被敌人坦克命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种打法在战场上的确起了作用。
子弹就像雨点似的往坦克后方落,有时打在坦克装甲上还会发出爆豆般的撞击声。
这些子弹虽说没法击穿坦克装甲,但却会形成散射的跳弹,以至于躲藏在坦克后的跟随步兵一队队的倒在血泊中,战士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也有些想不明白鬼子的子弹怎么能拐成弯打到坦克后方。
指挥这次进攻的是四营长孙铭。
之所以首批就让孙铭的四营上,是因为四营在步坦协同方面比其它营更胜一筹。
这其实并不奇怪,孙铭原本就是晋绥军的副官,早就见识过坦克当然也知道一些战术,再加上他的四营也大多都是从晋绥军那边拉来的老部下,没有八路军一贯的“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作风……
这并不是说“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作风不好,而是战场上应该因地制宜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
比如之前在装备不足几乎没有其它兵种协同的情况下,那就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否则这仗就没法打了。
但如果有其它兵种协同,再盲目的发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精神就是无视部下伤亡乱打一气了。
李云龙从王学新那取到经后,回头拉上独立团的几个营长一阵数落,然后来个实战演练……发现其它营长都他娘的习惯了以前的打法,虽然给他们下了命令,但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就想不到呼叫坦克和炮火。
就只有孙铭的四营例外……不只是孙铭,还有孙铭手下的连长、排长,都有一定的协同意识。
于是没办法,打前锋的硬生生的由一营给换成了四营。
李云龙还怒气冲冲的对其它营长吼了一通:“你们全都给我在后头好好看着,看看人家怎么打!”
此时的孙铭,看着自己的部下成片成片的被敌人机枪打倒在坦克后,他的心就像刀割一样在滴血。
他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鬼子机枪的位置,再看看坦克,然后就明白鬼子玩的是什么花样了。
这一套在战术里称作“机枪曲射”,孙铭之前在部队里也有听说过,只是从来没用过,今天算是开了眼界,看来眼前这支鬼子还不是好惹的主。
坦克后头躲不了,步兵就没有跃进的掩护,结果就是坦克也被防坦克壕所阻而寸步难行。
孙铭没有多想,马上就对通讯兵下令:“接炮兵!”
第828章 独轮车
这要是其它人,比如一营长张大彪、二营长沈泉等老八路,面对这个问题就难了。
他们由于习惯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想到炮兵……这都是“穷”惯的人,从还是红军起就没有这种有问题想炮兵的习惯,就算李云龙在战前提了几次甚至还做了演练,但仗一打起来往往还是以前怎么打现在就怎么打。
竹村优太显然对八路军有研究的,他知道四百多米的距离对八路军已经可以说是安全距离了。
神枪手?
在黑夜里很难命中四百米外的目标,即便机枪枪口有火光。
五零小炮。
射程不过三百米,就算能打到四百米也很难有准头。
机枪火力压制?
独立团现在虽说比较“富有”了,但想跟鬼子比弹药量还是略显不足……鬼子单兵携带的弹药量一百多发那只能算是一场战斗的基数。
因此,其它团要是面临这情况,基本就只有两个选择:正面突破或是侧翼穿插。
而这两选择无一不是要做好牺牲战士生命的准备,最后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孙铭这个干过晋绥军副官的营长就不一样了。
李云龙在战前一提醒,他马上就记在心里。
然后战场一碰到困难就第一时间想到了炮兵:能用炮兵解决的问题,又为什么要人命去堆呢?
于是,炮兵观察员花了几分钟时间计算和测量……这对炮兵观察员而言并不是难事,他们可以根据敌人机枪枪口发出的火光精确的计算出其高度、距离,然后把这些数据一一报告给炮兵。
然后随着李云龙一声令下,在运城内的炮兵就开火了。
炮是鬼子在华夏广泛使用的八九式150MM野战炮,一共有十七门,最大射程达18公里,炮弹的重量就有40公斤。
李云龙原本也没想把这炮用在进攻上的,他一心想着用这炮防御运城,主要原因是这炮弹缴获虽然不少,但依旧是打一发就少一发,他这个铁公鸡舍不得用。
被王学新那一提醒,就明白不应该有这种“舍不得用”的心理。
一方面是如果该用时不用,取而代之的就是要以牺牲战士们的生命为代价。
另一方面,平时舍不得用,那是不是代表着炮兵得不到煅炼?是不是代表着部队也不可能有步炮协同的意识?
步炮协同可不是说说就可以,如果大家伙都舍不得炮弹不敢请求炮火,哪还有什么“协同”可言?
于是李云龙一咬牙,就在心里下了决心:“用,必须得用!大不了炮弹用完了再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不过李云龙还是恶狠狠的交待着老酒:“你们给老子瞧清楚喽,要是打不准,全都给我滚回去挖红薯!”
老酒挺身应了声“是”,但私下却嘟囔了几句:“咱们这炮是能打18公里的,能瞧清楚吗?”
老酒这话说的是,这不是瞧清楚的问题,因为十几公里外的目标根本就看不到。
其实别说十几公里了,这些重炮是布署在运城城内的,城外鬼子的防线不过就三公里多,这距离人眼再加望远镜的确有可能看到,但中间隔着重重房屋还有高大的城墙,一样也是“视线外”的目标。
因此,完全没有“瞧清楚”的问题,而是前线炮兵观察员算得准不准,炮兵诸元是否准确,另外再加上一点运气。
老酒的运气不错,经过三发炮弹的试射后成功将炮弹引导进目标区域,紧接着就是三发急速射,51发重型炮弹呼啸着直奔鬼子方向,然后“轰轰”的一通巨响当即就把鬼子阵地炸成一片火焰和烟尘,直接就把鬼子给炸懵了。
在后头观摩学习的张大彪摘下帽子摸着自己的光头说道:“乖乖,四营长打得干脆,几十发炮弹过去就完事了!”
张大彪原本还想着碰到这情况至少还要血战大半个钟头甚至还可能需要其它营增援呢,没想到就这样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