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332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差事不可耽搁。”王守仁郑重嘱咐他,“近水楼台,差事办好了,大明军务你便能了然于心。”
  “下官谨记!”
  “当真心甘情愿,考那靖国武略科?”王守仁有这一问,是因为唐顺之的殿试策文看得费宏心头发痒,极为希望唐顺之将来往民政的方向发展。
  唐顺之叹了口气:“下官策文里没有提大明缺银之事,若要设银行,岂能没有银宝数百万两常储各地以应支取?多要解缺银之患,只怕是要开疆拓土、觅得银山的。陛下既说宝庄之策甚好、名以银行,下官岂能不解此忧?”
  王守仁放下了心,点了点头:“那便五日一次,放值后到我宅中。”
  “学生谢先生不吝赐教之恩!”
  远在泉州的俞大猷并不知道今科状元郎成为了他心目当中的竞争对手。
  但武举殿试和来年二月的制科,已经点燃了大明不知道低品官员和底层将卒甚至民间勇士的情绪。
  朱厚熜在养心殿里听完了张镗的汇报,开心地连连点头:“是英雄好汉的,都来!朕这辈子,就喜欢英雄好汉!”
  张镗和黄锦感觉有点奇怪,因为陛下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为何刻意拿捏了一下语气腔调,然后就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朱厚熜感受到了史书上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快乐。
  大明如今万象更新,他朱厚熜胸中还有大大的蓝图,缺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新血。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303章 武将大比,文官京察
  唐顺之竟然自己提出了铸定额银币的法子,这已经是国务大臣们当时都没提出来的方案。而银行、储备金、货币信用的思想,他也有。
  这个状元,实至名归。
  现在,朱厚熜更加期待起十月份的武举殿试起来。
  想到这里他问了一下:“陆炳和严世蕃考得怎么样?”
  “回陛下,陆炳名列亲军舍人试第三。严小公子年幼体弱,在卫学试里没中,听说拳搏一项还受了些伤。”
  “……不是还扬言要夺武状元吗?朕还以为他真练了些本事。”
  “……严小公子在卫学里便惯爱夸口。”
  “没人家壮,又是独眼,打不过很正常。”朱厚熜有了些期待的心思,“回头遣人代朕勉励一下他,让他下科再试。”
  且看严世蕃这一世能走出条什么路来。
  这辈子,严嵩不可能因为“深受道帝宠信”就像历史上一样能安排严世蕃做什么“小阁老”,朱厚熜也不会倚仗他们父子俩搞钱和稳朝局。
  性格本有些偏激的严世蕃若真能往从军的方向走,倒是能期待他把这股狠劲和自信用在对敌上。
  前提当然是得好好打磨了。
  严嵩是个极聪明的人,知道了皇帝要什么,会换种法子教育儿子的。
  此刻,严世蕃正躺在家里。
  脸上挨了三拳,鼻青脸肿,胳膊正被管家请来的大夫推拿着。
  “那厮仗着王指挥,毫不将小爷放在眼里!大老子十岁,还在武学里赖着!”严世蕃呲着牙,“袁红瑁,你给小爷等着!”
  “……公子,先莫乱动,伤势要紧。”
  让严世蕃吃瘪不能晋级的,是当初被王佐从广东东莞带回来的袁红瑁。
  管家已经得了严嵩的嘱咐:皇帝要能办事的干才,既然有心为严世蕃指条路,除了本事,为人处事也极为重要。
  此刻大夫在旁,管家不便多说什么。
  等到大夫离开了,他才苦口婆心地说道:“公子,这今科武举,更加重武艺。公子学问和谋略,岂是他们能比?但年未及冠,本就吃亏。旁人知道公子身份,或许还留一手。那袁红瑁何许人也?”
  严世蕃在锦衣卫卫学里几个常来往的同学,管家自然是知道的。
  “不就是木匠儿子吗?”严世蕃愤愤不平。
  “……公子也知道他仗着王指挥。”管家知道他并非不懂,但还是说道,“陆炳是陛下乳兄弟,将来虽会顾念王指挥栽培之恩,但这恩还能大过陛下信重?公子也有老爷照拂,只有那袁红瑁,那全赖王指挥提携啊!如今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岂会不想数年所学能出人头地?”
  屯门海战中的烈士家族,袁氏里奉旨荫的一子名额被推到了袁红瑁头上。但如果没有王佐的栽培,袁红瑁也只会是锦衣卫中极为普通的一个校尉罢了。
  但王佐作为骆安之后、陆炳上位之前的第一个过渡人选,是在皇帝为了推行新法最要用些手段的时候做那锦衣卫指挥使。
  将来若有人要翻他的旧账,除了奉旨栽培陆炳这样的恩情,自然要有自己更加能靠得住、将来能报恩的力量。
  袁红瑁,就是他培育的这种力量之一。
  所以袁红瑁不会管严世蕃的身份。
  “就是不公平!”严世蕃仍在气头上。
  管家无奈地看着他:谁让你才这么点大,刚长高一些,非要去跟那些身强体壮的人同一科比试?
  到了快入夜时,黄锦安排的小太监到了严家。
  听到是陛下关心过,而且口谕勉励,严世蕃颇为激动,管家更是连连谢恩。
  “再给我用些狠药!”小太监走后,严世蕃咬牙切齿,“明日我就要继续熬打筋骨习练拳脚!三年后,我严世蕃必夺那武状元!陆哥也只是第三,学问谋略更是平平,他肯定拿不了武状元。我只用武艺比得过他们,那武状元必是我的!”
  管家一脸问号:养伤的事,是只用上狠药就行的?你消停点好不好?
  他十分想念老爷。
  严嵩很想立功回京,也有出于培养儿子的考虑啊。
  被皇帝恩典送去锦衣卫卫学,栽培之意已显,那是一条好路,严嵩自不能将他带在身边。
  但儿子毕竟到了最年轻气盛、需要管束教育的时期了!
  ……
  在大明辽阔的土地上,像严世蕃这样的达官子弟毕竟是少数。
  武举也好,文举也好,实在是太多底层子弟更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宣传到了,气氛到了,普通百姓参加武举的热情比之前确实高了不少。
  在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某处,县里的差役一坐一站。
  “这武举恩科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报名的!要里甲保举,要先能搬起这石墩子!别围得这么紧,一个一个来!”
  人群之外不远处,有个如同乞丐一般的半大小子。
  他的脖子上还有一道未褪的红印子,眼神里已经没有属于年幼孩童的天真稚嫩。
  此刻,他静静看了看那在人群之中若隐若现的石墩子,然后抬起自己的手臂看了看。
  应该是能搬起来的,那并不比破庙里的神像重。
  但是,不会有人保举他。
  况且他才虚岁十二。
  家已经破,父母皆亡,在那破庙里搬动神像、用庙里的破布为绳,自绝未遂后,他觉得这是天意,是神不让他就这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举……以后,没机会再继续读书了。但按先生所说,他毕竟已经距离秀才的身份只差一个考试而已。
  天生臂力就强的自己,若再好好习练武艺,加上继续自学,也许武举才是更好的路。
  但不能在这里,他已经犯了事。眼下既然没死成,说不定明日就要面临追捕了。
  得快些离开。
  去哪?
  没有离开过南昌的他,很快从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里选定了方向。
  沿着长江走,不去下游那些富庶之地,去四川。
  再改个姓,就用母亲的姓吧。
  原姓龚的刘显,在虚岁十二的这一年开始了自己流浪的生涯,徒步乞讨入川。
  但他不是最惨的。
  此刻在大明北疆之外的大青山以南,这片名为丰州滩的地方日渐兴旺。
  因为北元的土默特部在这几年里渐渐入居于此,放牧、兴农、筑城……听闻,土默特部的领主俺答已经有意将这里改个名字,叫做土默川。
  在新筑的板升城里,还有大量汉民。
  这些汉民里,成分很复杂。有主动归顺的贫困边民,有被掳掠来的边民,也有居心叵测的人,比如白莲教徒。
  板升,就是房子的意思。蒙古人游牧,居无定所,而这建房定居的汉人,如今却是俺答颇为倚重的力量。
  俺答如今虚岁十九,雄心勃勃。
  阿拉克汗能上位,有他俺答的功劳——博迪早年是作为质子生活于土默特部的。若没有俺答的支持,博迪就稳不住右翼三万户。
  如今,右翼三万户表面上的首领衮必里克济农是俺答的亲哥哥。但俺答很清楚自己哥哥的德行,成天与那些从代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娼妓淫乐,他活不久。
  相反,汉人很有用。
  板升城里,他们耕田、做匠人,对于土默特部实力的增长很有用。
  但仅靠归附,还不够。
  再像去年一样劫掠几次,打疼了汉人之后,再派人去表面上请个贡,才好谈条件。
  十九岁的俺答规划着他土默特部的未来。
  虽然如今这板升城规模还很小,仍以被掳掠来的汉人奴隶放牧为主。
  但会多起来的。
  听说南面的大明皇帝正在搞什么新法。向来这样搞,必定会有大乱子,前年不就有了一次叛乱吗?
  只要南面兵荒马乱起来了,汉人都会有不少往北逃。
  俺答继续筹划着今年是不是再添一把火。
  现在大青山南侧的一处草场上,两个蒙古人正纵马赶着一个半大孩子。
  这孩子衣衫褴褛,赤足奔跑着,身后时不时传来马鞭击打在空中打来的刺耳脆响。
  这马鞭现在还没挥到他身上,但如果他慢下来了,后背的鞭痕和血迹就说明了一切。
  “跑得比绵羊还慢,怎么替大汗赶好牲畜?不许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3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2/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