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331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他喃喃自语。
  能在这一科殿试夺状元,那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都得好好看看。
  这样的题目,已经与新法息息相关,已经是很具体的政务。既然出了这样的题,这三人的策文定有极为出彩之处,甚至可能代表着与钱法有关的许多后续改革方向。
  两人一时忘记了武举乡试报名难的问题,也忘了去看那可封伯的制科消息,更忘了先安排下面拿这个消息去吸引更多民间百姓报名。
  “……此人,此人……”左布政使已经在看后面某版上唐顺之的文章了,看着看着,嘴里就只能惊讶地嘀咕着。
  “真宰辅之才!”参政赞叹着,然后以他的眼光评价着,“虽未考新学,此人实因深明新学被陛下点为状元!”
  左布政使凝重地点了点头。
  既然要推广新学,还有什么比状元更好的招牌?
  但不光如此,这唐顺之的策文,确实颇有见解。
  “……三钱并行至渐稳钞值,铸银为宝免秤兑火耗,新钞代旧而行以银票……”左布政使陷入了沉思。
  银票,自然是早就有的。
  宝钞最开始也是大面额的,只不过后来就渐渐贬值了。
  但要让一文不值的宝钞,最终变为价值最大的银票,那可是相当之难的。
  唐顺之给出了渐渐改变这一点的办法:首先是让如今的宝钞确实能买到东西,而且是必须的东西。比如说铁农具的普及,既然要给补贴,不如把这成本算在如今宝钞的回收上,让百姓直接能拿宝钞买到官府组织贩售的铁农具。像那惠民药局、中小学院学费,将来诸多惠民善政都可以这么做。
  朝廷自然会因此承担很大的成本,但钞不能轻废,废之生乱。先把旧钞大量收回,再造印新钞,最后一些旧钞可兑新的通宝、银宝,而新钞则直接作为最大额的银票来用。
  为此,朝廷既然已经成立了十八个企业,户部为了银钱往来方便,为免解送当中的折耗、等候之苦,何不效仿民间钱庄,于各府设官方宝庄?
  “……真是胆大……”参政感慨着,“各行商会,各地钱庄,不可小觑。以官庄取而代之,毕竟书生之见。”
  左布政使则瞥了他一眼,淡淡说道:“商人?官绅?如今谁敢有二话?谁能有二话?税课司设后,若课税皆由官庄收运,商人银钱从哪里支缴更为方便?”
  “……信不过啊。”
  “若真想改旧钞为新钞,朝廷便要立信。”左布政使的经验还是更足一点,“何况,却不是有乡贤吗?”
  参政呆了呆。
  是的,有乡贤。受了官府推选和陛下委任,总能响应一二。
  这毕竟是个缓慢的过程。
  “……这策文,实在实在……”左布政使再度从头快速浏览着,“点他为状元,还因这行文,无一字不落在实处啊。所议虽国策,却正如策题一般,从细处入手,有具体可行之法。”
  “……藩台大人,那制科魁首封伯……”
  书办这么屁颠屁颠地来提醒,是因为知道衙门里最近愁什么事。
  左布政使这才如梦初醒:“对对对!且待我好生瞧瞧!”
  他翻回头版,这消息是放在头版的,与殿试结果一起说的。
  头版两篇新闻,《殿试放榜,常州唐顺之评为状元,五百进士入宫赴宴》,《御诏制科将于嘉靖六年二月举办,天子恩许两科魁首荣封伯爵》。
  现在,将封伯爵的震撼再次来到两人心头。
  定国安民科,靖国武略科。
  一文,一武。
  没有考较学问和文采的科。
  现在重要的,还包括应试资格。
  宋朝时,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还向布衣平民开放,曰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科,则向有官身的人开放,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后来,应试资格还改为必须有两位大臣作为推荐人。
  而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两科,只允许有官身的人参加,只允许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参加,限定在虚岁三十五以下,更必须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意味着,大明大量的知县,如果拿到了推荐,也可以参加。
  但相应的,每个推荐人,只能推荐最多两人参与。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共就这么多,这已经决定了这次制科考试参加的总人数。
  而考试的内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难。
  第一项仍旧是进卷。要上交平日里的策论五十篇,这是第一道筛选。通过了的,才允许入京参加策试。
  这策试,将由国策会议的参策们主持出题,考试地点就在国策殿。在一天五个时辰的考试时间里,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论。
  这一场也通过了,就是御试。皇帝将只出一题,但必须在乾清宫内当面完成。完成后,还有奏对环节。皇帝当面询以三问,要立即对答。
  山东左布政使喃喃说道:“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应试资格,这说明被推荐的人有不错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个正四品大员的欣赏。
  能过了进卷这一关,说明他们也不是全靠人际交往能力。推荐人堂堂正四品以上,总不能胡乱推荐亲信之人在皇帝面前打自己的脸。
  而策试,直接便是如今大明最重要的二十四个重臣一起考。能过这一关,哪怕最后一关过不了,那也将是得到至少数个参策的欣赏,将来官运亨通不在话下。
  最后一关御试,既答策题,又要奏对。摘魁封伯倒在其次,天子青眼有加是一定的,将来文者宰辅、武者进侯封公世袭都只待再立新功。
  “……青云之梯!”参政看到的却是机会。
  两人都不具备应试资格了,但却有推荐资格。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随后目光都亮了亮,并且多了一些感慨。
  “新法推行,知县以下若想登上这青云之梯,今年岂敢怠慢?”参政啧啧有声,“效死命的时候到了!”
  推行新法的责任首先压在各省大员的头上,而地方府县,如果没有进取之心,那么敷衍从事、尽量少得罪人是一定的。
  但是先得到正四品大员的青睐,再得到参策的青睐,甚至可能一飞冲天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诸省大员手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好不好好干?不推荐你哦!
  如果把今年新法推行政绩和陛下关心的实事落实情况作为抓手,那么推荐上去的人哪怕过不了第一关,那也有功!
  “妙啊。”左布政使突然思路打开,心情舒畅。
  自己能推荐的两人,一个作为种子选手,一个奖励有功的官员,这个原则要统一!
  山东正四品以上的人,很容易就数出来。加在一起,足足能推荐多少个名额?
  他笑裂了:“督台必定再召省务会议,不急,通盘计议!”
  他不急,报纸没避着谁。
  历经半年,那新式印刷机正渐渐造办,《明报》已经越印越好,越印越多,做手抄营生的人感到生意渐渐艰难。
  但只经过五天就运到山东的《明报》已经让山东官场和民间炸开了锅。
  一方面是那殿试策题之难,是直接讨论钱法带来的诸多议论,一方面是新科进士们的荣耀,尤其是对状元唐顺之、榜眼唐枢、探花王慎中的议论。
  “若是往年,只怕状元郎是这王慎中!看看这文采!”
  “也只因为文采,才取了探花郎吧?一甲前三,总要有个文采好一点的。”
  “此言差矣!兄台当真以为这状元郎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
  “唐顺之,唐枢,一甲前三里倒有两个姓唐的!我唐氏当兴!”
  “……一个常州府人,一个淮安府人,都是南直隶的,与你南仇唐氏有何渊源?”
  “祖上自然同宗!我南仇唐氏也是青州唐氏迁到临淄的,山东唐氏昔年南迁者不知凡几!”
  而官场之中,则都口干舌燥地看着那制科的消息。
  正六品及以下,都有资格参与。
  这正六品,很微妙。大明知县,都是正六品。新科进士当中,哪怕状元,一开始的授官也不会超过正六品。
  现在有些人自知其实没什么机会,但毕竟是一个自己的策文能直达中枢的机会,将被朝堂重臣看到。有抱负的,想进步的,都在跃跃欲试。
  还有些知县和更低品的官则根本不指望这些,他们却也不缺乏政治智慧。
  看到这消息之后,只是连连唉声叹气:“苦也!”
  上官手里又多了一条鞭子。
  不好好干?敷衍?
  可以。
  但是考绩之时,一句进取之心不足的话是会给的。
  没想一飞冲天,不代表一辈子就满足于只爬到正六品。
  如今乡试恩科年年开,副榜举子和副榜同进士必定越来越多。
  万一正六品的好官位也保不住,被挪到其他清苦衙门呢?
  消息继续往南传,到了淮安,刘天和自然开心得不行,同时又有点忧愁:突然高中榜眼,那还能很容易地把唐枢请到河道衙门吗?
  消息再传到南京,南直隶勇夺前二,一甲之中独占十席,文教以南直隶为最的局面仍旧没改。但在南京吏部任郎中的徐阶却怅然若失:因严嵩提携,升得太快了,他有点希望自己还是正六品的知县。
  消息再传到南京东面、杭州西北的常州府,状元的荣耀属实点燃了这常州府。而唐顺之出生成长的武进县,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唐顺之的老举人父亲喜极而泣,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还在连连恭贺:“唐翁,这还早呢!状元公雄文我已拜读,以应德之才,明年制科夺魁再封伯爵,那也是大大有望!明年此时,这里只怕就是伯爵旧宅了,唐翁也少不了一个封赠!”
  消息到了杭州,严嵩琢磨着举荐谁,提携哪个。
  消息到了福建,这里正组织武举乡试的报名。
  泉州府出了一个探花郎,龚用卿也名列一甲二十四,俞大猷一边高兴,同时盯着那“靖国武略科”几个字。
  制科要写那么多策文,那终究还是儒将。武将当中,有几人能考?
  这可能是他最好的机会!
  唐顺之、唐枢、王慎中这些人,他们的目标自然是那定国安民科。
  而定国武略科,考的必定就是兵法韬略。他们这些“文曲星”,又有几人精于这些?
  赵本学家里,他这个赵宋皇室后裔看到朱厚熜又效仿宋朝再开制科,心中好感再加不少,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对俞大猷的特训。
  “这是你最好的机会。封伯之后,将位低不了!为师一生所学,就盼你传承衣钵,再复山河!”
  这时北京城里,唐顺之也刚刚到了兵部报道。
  为了制科,这一科的一甲,都没再像前科里有些人一样先回一趟老家享受荣耀,又或者成亲。
  唐顺之授职兵部主事,正六品。
  而他到兵部的原因很简单:王守仁是兵部尚书,也是对新学精研最深的人之一。
  王守仁还有赫赫军功,文韬武略一样不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3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1/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