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分派(中)
甘露殿。
李善神色淡淡的说:“孝有大小之分,孝有父母之分。”
“他抛妻弃子,臣得母亲抚养,愿为母孝,一切皆愿听从母亲之命。”
“且臣得陛下信重,微有功勋,得以列入宗室,爵封嗣王,难道让他得亲王位吗?”
呃,嗣王一般就是亲王嫡长子。
李渊、李世民对视了眼,都没说什么……魏嗣王太妃朱氏入宫觐见,在御前言辞激烈,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情。
甚至朱氏都点出了,李德武受伤……八成另有隐情,平叛当日,李德武都能逃走,而且他早就知道裴淑英有杀夫之心,怎么会被一个弱女子刺伤?
李渊倒是不在乎李德武,只是有些担心李善日后的名声,所以在朱氏出宫之后,特地召见了李善……既然厌恶,不如打发的远远的,丢到江南做个小吏,此生不再相见就是。
显然,这种方式对李善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名声不受损,同时也不用怕李德武攀附。
但李善却说只听从母亲……朱氏的想法很明确,许李德武在京兆养伤,伤愈后立即启程往岭南,不得逗留。
“怀仁……”李渊还是有些迟疑,“虽不能大白于天下,但……至少原太子中允王珪已经知晓。”
“总不能十全十美吧?”李善笑了笑,“侄儿不欲仿冠军侯,一样被抛弃,他能认父,但侄儿却是被生父亲手送入绝境,若非巧遇苏定方,早已身死山东。”
一直没吭声的李世民在心里想,或许李善也有自污的想法,父欲杀子,这等事不会宣传出去,那日后很可能会流传父不慈,子不孝的流言。
“罢了,那便如此吧。”李渊叹了口气,心想自家二郎此生颇为传奇,而怀仁此生同样颇为传奇,甚至更为传奇。
李渊不再想这些,沉声道:“补充的军械都已经调拨,诸军驻扎咸阳、新丰等地,明日一早启程,赏赐的财帛都已经让民部侍郎调拨,不会少一文。”
这支骑兵的大部分都是河东、延州、灵州三地赶来京兆的,连续奔波作战,加重赏赐在情理之中,李渊也不会舍不得这些小钱。
“诸将如今在皇城等候。”李渊起身握住李善的双手,“怀仁乃当世名将,朕无有担忧,唯独一点。”
“朕已严令韩良、苏定方、温彦博诸人,无论何时,不许魏嗣王李怀仁亲自冲阵。”
“侄儿知伯父好意。”李善嘿嘿一笑,“只是此言当赠予太子殿下。”
李渊一愣后,连连点头,“二郎亦如此,如今为监国太子,何能亲身上阵,若有损伤,为父何以自处?”
“父亲说得是,是孩儿之错。”李世民丢给李善一个白眼,泾阳一战中,他亲自渡河查探军情……好些年了,难得有上阵机会,或者说难得有再次作死的机会。
“伯父放心,小侄当于年前返京。”李善笑着说:“十一娘正月临盆,若不回返长安,只怕岳丈大人要严责。”
走出甘露殿,绕过两仪殿,李善、李世民往承天门走去。
“孤已然去信河北,调集魏州、相州、洛州、贝州等地兵力。”李世民一边走一边说:“定州总管双士洛其人,乃天策府属官,勇猛善战,魏州总管田留安与怀仁是旧识,另黄君汉已升任幽州都督,不过河北诸将中,最有韬略的还是洛州总管程名振。”
“程名振其人,军政皆一流人物。”李善点头赞同,“此次败北,齐善行过于轻敌,且无后手,以至于寿阳被攻陷。”
“刘弘基乃晋阳老人,熟知河东地势。”李世民继续道:“雀鼠谷难行,突厥掌灵石、贾胡堡、高壁岭,怀仁何以破解?”
“其实过雀鼠谷不难,臣已然询问信使,晋州、汾州虽未降雪,但一直有雨。”李善显然也已经考虑过,“以步卒过雀鼠谷摆阵,骑兵穿插北上,突厥必然不会坚守。”
李世民笑着点头,“怀仁已有成算,孤也放心了。”
李世民提点的关键就在于,李善调用的都是骑兵,如果以骑兵过极为狭窄的雀鼠谷,很容易遭到突厥的当头痛击,急缓之间,最容易失措。
如果是以步卒通过雀鼠谷,再使骑兵穿插,既能保证安全,也能让突厥看到唐军的意图……魏嗣王领大军而来,突厥人不可能在距离并州这么远的地方还要坚守,集中兵力是最起码的,这是李善赫赫威名的直接效果。
“此外,抵达霍邑之后,若要联络河北诸军,可使信使从统军川绕行泌州、潞州,从山路取道可至并州东部,之前信使走的就是这条路。”
李善一一应下,低声叹道:“不知朔州局势如何……”
李世民也叹了口气,朔州信使前日也来了一批,走了很远的路才抵达长安,按照时日计算,现在粮草已经不多了……毕竟已经一个多月了。
刘世让是李善的嫡系旧部,而李世民也很重视李世绩。
顿了顿,李世民问道:“兵力足够吗?”
“够了,突利可汗手中兵力约莫在六七万,留了部分兵力在朔州,如今在并州一带的兵力应该在四万到五万之间。”
李善已经查阅过之前河东送来的战报,也计算过了,“如今不计并州军、代州军残部与河北兵力,任国公刘弘基手中尚有六七千兵力,蒋国公屈突通麾下大都是步卒,约莫不到两万步卒。”
“此番再调集各地骑兵,河东回援的骑兵六七千,延州骑兵六千左右,灵州、宁州、原州各地调集骑兵两千余。”
“此外还有陇州、岐州南撤的兵力,再加上原先京兆骑兵约莫四千余。”
“共计步卒两万有余,骑兵两万左右,足以迎敌。”
李世民点点头,兵力是倒是不吃亏的,而且李善之前历次战事,每一次大捷,兵力都不占优势,擅长利用地形的变化来增加己方的优势。
此时已经出了承天门,两人走进了北衙禁军官衙,一片喧闹立即安静下来。
李世民指了指主位,笑着坐在了旁边,李善有些迟疑,一旁的韩良将主位拉开,李善这才坐下下去。
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分派(下)
众人坐定之后,李善一句场面话都没说,径直道:“河东有变,并州两县被攻破,陛下、太子决议,骑兵明日启程,汇集绛州、晋州步卒北上。”
“军械已然调配齐全,运送至新丰、泾阳、咸阳等县,粮草在华洲永丰仓领取。”
“骑兵以延州、京兆、陇岐泾宁四州、灵原两州汇集,兵力共计两万上下,骑兵总管由苏定方兼任、刘黑儿、尉迟恭为副手。”李善加重语气道:“在座众将,多有某李怀仁旧,当知晓厉害。”
“某不管你是陛下嫡系,还是太子爱将,再或是某李怀仁近人旧部,无论何人,不尊军令……”
“段志玄可为前车之鉴!”
段志玄一脸的无语,这时候把我扯出来作甚?
再说了,当年被你赶回长安的又不是我一个人……常何不也在那边坐着吗?
在座众人大都曾经是李善的旧部,人人神色肃穆,大家都心里有数,李善也就资历稍微弱了点,但其赫赫战功,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因为三度救驾而得陛下、太子信重,早就抹平了资历的不足。
斩将,李善不太可能做……但如果被赶回长安,那脸是丢尽了,陛下、太子都不会做主。
谁都不会去冒这个头……没看见太子殿下都来压阵了吗?
一旁的李世民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笑容,这一战虽然很可能是走个过场,但也未必没有收获。
李善扫了眼众人后,“左军以刘黑儿领军,以段志玄、侯洪涛、张宝相、曲鸿、安元寿为辅,领六千骑兵,明日启程,自龙门渡过黄河,经慈州,沿姑射山入晋州。”
好几道视线投向了刘黑儿,不管是资历还是战功,刘黑儿都远远不能与在座的诸多将领相提并论……除了两次救驾之外,也只在原州雪夜下萧关时候有过功勋。
但有苏定方、张仲坚珠玉在前,众人都没吭声……嗯,主要是因为张仲坚,苏定方毕竟早年名声不大,但终究不是无名之辈,但张仲坚却是实打实的草根出身。
泾州一战,李善指定资历极浅的张仲坚独领前军,而后者也不负众望,用完美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原州、灵州陆续立功,以至于如今独掌灵州军。
而最近一年多,李善曾经在公开场合几次点评,声称刘黑儿不逊苏定方、张仲坚。
李善看向刘黑儿,“入晋州后,不可贸战。”
“是。”刘黑儿应了声,“当抢占雀鼠谷口,勾连驻守霍邑的任国公麾下大军。”
李善点点头,一旁的李世民看了眼刘黑儿,如果之前李善没有与其商议的话,此人的确颇有韬略。
“战报提及,晋州、绛州边界处有突厥偏师盘桓,四处劫掠。”李善看向了尉迟恭,“敬德兄领右军,以胡演、李孟尝、马三宝、樊兴、常何为辅,领六千骑兵,自风陵渡口过河,与左军南北夹击,必要破敌。”
尉迟恭应了声,心想刘黑儿的左军从龙门渡河,而自己是从更南侧的风陵渡口过河,速度上要稍微慢点。
但刘黑儿疾驰,一方面是支援霍邑的任国公,另一方面也是截断突厥偏师退路,主攻还是自己。
“首战要迅如雷霆,但左右两军有先后之别,你二人可商议一二。”李善朗声道:“首战破敌,使任国公率步卒入雀鼠谷,缓行北上,敬德兄率右军殿后。”
尉迟恭连连点头,雀鼠谷极为狭窄,崎岖陡仄,山道盘曲,而且不像其他的关隘那般短,全长近三十里,骑兵倒是能迅速通过,但一旦遇敌,很难展开队列。
突厥没办法利用聚散之术,但唐骑也没有办法发挥冲阵的优势,除非是追击破敌,否则还真不如步卒。
这方面尉迟恭很有心得,因为当年他就是在晋州被击溃,然后李世民亲自率兵追击,在雀鼠谷一日八战,将宋金刚、尉迟恭杀得大败。
“步卒出雀鼠谷后,右军穿插两翼,若是突厥不退,困住高壁岭、贾胡堡、灵石县,等刘黑儿率左军出雀鼠谷。”
“若是突厥退走,许追击,但不得越过介休县。”
秦琼在边上默默听着,心想魏嗣王在指挥上与太子殿下区别颇大。
以当年柏壁一战做对比,李世民只择大略,选择坚守不出,选择遣派兵力邀战,选择遣派偏师绕行截断敌军粮道,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刻率军进击,选择三日两夜不下马的追击。
但李善在指挥上却相对来说更加细致,以京兆一战来说,兵力的调配,攻击的重点和时机,虽然都由不同的将领来选择,但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安排和部署,甚至会提前就做好各种预备方案。
很难说谁高谁低,秦琼也没什么异议,他当年也是跟着先后两次击败尉迟恭,很清楚从霍邑入雀鼠谷,出谷后有贾胡堡、高壁岭等关隘,过了灵石县后也颇有山脉遮挡,但介休县附近却地势相对平坦,能展开兵力,过了介休县更是一马平川,魏嗣王命尉迟恭追击不可越过介休,是正确的选择。
“孤领中军自龙门渡河,以苏定方领军,秦琼、张士贵为辅,领剩余骑兵,尔朱焕、王君昊领孤亲卫,余将均随中军进发。”
“右军自风陵渡口过黄河,过绛州时,使步卒拔营北上,蒋国公即将回京修养,以泾州刺史钱九陇为主将,在雀鼠谷南端并入中军。”
李善一一部署完毕,转头看了眼李世民。
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这已经是最快速同时也相对最稳妥的行军策略了。
李善再看向温彦博,“河东兵力粮草如何?”
“十余日前即从陕东道调粮草入河东,同时华洲永丰仓粮草充盈。”温彦博身为民部尚书,这些是他的本职,“绛州唐军大营以及霍邑均不缺粮草,不过突厥游骑肆掠各地,难以进剿。”
“无需担心。”李善点点头,“首战之后,敬德兄率右军北上,左军分千余骑兵,留驻绛州,以保粮道不失。”
“河东战事,粮道以汾水为先。”李世民开口道:“此战步卒数万,不可轻忽。”
李善思索片刻,“不知河DTZ如今粮草如何……”
“并州总管府长史窦静于并州屯田已有数年,且代州于五台县附近也行屯田。”温彦博摇摇头,“祁县、寿阳被攻破,只怕突厥不缺粮草。”
李善在心里盘算了下,淮阳王李道玄紧急南撤之前,一把火将雁门关、代县的粮草都烧了,或许突厥攻破祁县、寿阳,就是为了粮草。
“此战谨慎为先。”李善扬声道:“若无大变,不可浪战。”
关于河东战事的发展,李善、李世民已经讨论过多次,如果唐军能顺利的通过雀鼠谷……应该是问题不大的,虽然雀鼠谷狭窄难行,但突厥很难阻拦。
通过雀鼠谷,在介休之南,相对狭窄的地势中,突厥很难发挥出优势,很可能会一路北撤。
如今突厥的主力应该是在汾州、并州的交界处……因为他们刚刚攻破了祁县。
但如果唐军援军主力出介休,考虑到并州军的主力屯于榆次、晋阳、清源等地,突厥很可能一路撤到晋阳以北的阳曲县附近。
那样的话,李善就能轻易的解并州之围,与李道玄、李道宗汇合,兵力占据优势,是来一场大战,还是目送突厥北返,再或是关键时刻遣骑兵突击,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李善在心里计算时日,“今日是十月十七日……十月十九日,左右两军应该能赶至晋州……”
思索片刻后,李善看向刘黑儿,“命任国公刘弘基遣派信使,过统军川往并州东部,命河北唐军……十月二十二日出兵至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