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轨心想,以李善的战功,若是宰辅出缺,说不定真的能顶上去了,可惜现在不仅宰辅,就是如中书侍郎、黄门侍郎都是满员的。
远远眺望,前面爆发出如雷的吼声,城门已经打开了,山丘上的张士贵命亲卫挥旗传令,最善步战的阚陵与最为勇猛的宁州刺史胡演,以及最为迫切的灵州总管郭孝恪率兵扑了上去。
李善瞄了几眼不再关注,只道:“这些时日,还请窦公襄助一二。”
“分内职责。”窦轨一口应下。
就在一个多时辰前,城内厮杀正烈的时候,刚刚赶到的李善召见众将,下令大军一分为三,等待调令……之前几个月,大半个关内道的兵力都汇集在原州,现在拿下了萧关,收复灵州、会州主要是用骑兵,而且还有稽胡骑兵助阵,大部分的步卒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部分府兵留驻原州,毕竟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一部分兵力会北上灵州,但其他兵力会有其他用途。
李善下令,萧关左右的兵力由赵国公苏定方节制,以薛万彻、张仲坚为辅,固原附近的兵力由原州刺史张士贵统领,以淮阳王李道玄、原州长史李乾佑为辅,百泉县附近的后军由长史温彦博统率。
这条调令影响最大的就是军中副帅窦轨,但让很多将领意外的是,向来性情直率火爆的窦轨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同时这条调令也正式将苏定方推到了前台,毕竟接下来的战事主要是以骑兵为主,而如今唐骑基本上都在萧关左右,换句话说,苏定方已经实际掌控了大军。
喊杀声越来越低了,看来战事即将落幕,李善突然幽幽道:“窦公,小侄可还有上阵之机?”
这一世的夺嫡之争,如果是李建成获胜,那一切休提,如果是李世民登基为帝……虽然天台山一战死伤惨重,但还是英才济济,那么多留名青史的大将在摩拳擦掌,更别说还有在代州盼着突厥来的代国公李药师。
自己还有可能重归战场吗?
以自己如今的身份地位,一旦上阵,必是主帅,就算李世民不介意,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将领的意愿。
李善不禁自嘲,对于男人来说,充满血腥的战场永远有着最为独特的吸引力,即使自己第一次上战场那般的恐惧,就算划破一个小口子都怕破伤风,而现在却如此念念不舍。
一旁的窦轨没有吭声,但神情略有些恍惚,记得五年前,大胜而归的秦王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舅舅,孤还有重回战场之机吗?
片刻后,窦轨的视线集中在被押送来的梁军将领身上,心中却在想,或许还是有机会的,毕竟秦王就在那一年末,再度持槊跃马,率兵征伐河北。
其实李善也如此想,李世民登基之后,估计自己是没戏了,但在武德年间,说不定还有机会。
第九百八十七章 落幕(下)
梁洛仁是昂着头的,并不是因为他自诩勇武,也不是想展示不畏死的气概,他也知道斩首对自己都是宽恕,他只是想抬头仔细的看着那位端坐在马背上青年。
从根本上来说,梁国即使有突厥为后盾,也难与大唐一争长短,但从战事走向来看,半年之内,梁军几度大破唐军,几有在关内西北扎根的迹象。
半年内多少场战事,若说其中关键几场,不过是天台山、泾州、固原三战,而这三战都是面前这个青年郡王一手定夺,可以说梁国的命运就是毁在此人手中。
这样的仇恨,在下九泉之前,梁洛仁如何能不细细打量,牢牢记住这张脸?
不过李善可没有打量梁洛仁的心思,只笑着对张士贵说:“多谢武安兄了,此次回京还能带上此僚。”
“李怀仁,李怀仁……”
李善像是没听见似的,“泾州、原州两战,得士卒奋勇,更得诸位用命,方有今日,待得收复灵州、会州后,朝中必有封赏,此番孤先行回京,还望诸位再建新功。”
众将齐齐行礼,在这三四个月内,李善做到了他所承诺的一切,不以派系而有别,功过分明,甚至做到了众人想不到的地步,两场战事的胜利都是以李善本人为发起点的,众将如何不心悦诚服。
“李怀仁!”梁洛仁在地上挣扎起来,似乎那位邯郸王对自己的蔑视比砍头更让他难以接受。
李善眉头一皱,王君昊还没来得及动手,刘黑儿已经跳下马背,一只大脚猛地踹在了梁洛仁的脸上,登时血花四溅,满是血污的脸庞,嘴角还有两颗牙齿。
两个亲卫像拖死狗一般将梁洛仁拖走,估计等待这位的很可能是腰斩……这种刑罚比千刀万剐好不了太多,因为被拦腰砍断,一时半会儿人死不了,极为凄惨。
李善瞄了眼被士卒押送的梁军将校,指了指面色灰败的老者,“当日言土鸡瓦狗,可是虚言?”
那老者就是几个月前数次以使者身份去唐军营地的陆季览,梁师都麾下重臣,听了这话只能低下头,谁能想得到在除夕那般风雪中,这位邯郸王亲破萧关,一举扭转战局。
“放你回去。”李善笑道:“梁师都若自缚出降,只一刀枭首,不连累家族,若是部将献上头颅,当能封爵。”
“殿下用计,神鬼莫测。”陆季览长叹道:“萧关一失,上下无不破胆,灵州、会州各地梁军只怕也相仿,殿下无需如此了。”
李善却正色道:“即使只是一个士卒,若后续战事能因此不死,世间少死一个儿子,少死一个丈夫,也少死一个父亲。”
陆季览怔了怔,看着李善的神色,突然拜倒在地。
“看来你是知晓为何了。”李善笑着说:“稍后有书信予你,若能劝降一二,必有恩赦。”
如今梁军必然军心不稳,李善对苏定方的能力有着绝对的信心,但能少死些人总是好事,劝降其实是有必要的,不过梁军随突厥攻入关内道,杀戮甚重,绝大部分的梁将都下场堪忧,身为梁师都心腹的陆季览倒是个好人选。
唐军正在陆续入城,李善也没进去,准备稍后就启程回长安,这一次他带走的人不多,张仲坚、侯洪涛、何方都是在职的将官,自然要留在军中,他们也是苏定方执掌大军的重要帮手。
所以李善只挑选了王君昊与刘黑儿,带着两百亲卫,另外准备路过百泉县的时候将张文灌带回去,他已经接到了母亲的来信,三月份就要成亲,张文瓘是选定的傧相,就是不知道李昭德要不要跟着回去。
如今长安的局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郭孝恪那份奏折也没闹出太大的风波,李善在心里琢磨,此次回京,李渊会如何安置自己?
出征之前,自己出任司农寺卿,同时与苏定方一同节制北衙禁军,执掌宫禁,但这次回去,只怕是没希望了……裴世矩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
自己将北衙禁军的节制权交到柴绍手中,这是东宫或者说裴世矩可以容忍的,因为他们知道平阳公主夫妇即使有倾向秦王的可能,也不会有明确的立场,总的来说还是选择中立。
但如果自己回京再将节制权从柴绍手中接回来,一方面这就代表了平阳公主夫妇实际上已经选择立场了,至少裴世矩是心里有数的,而这正是李善不想看到的,他并不希望平阳公主被卷进去。
另一方面这也是裴世矩绝对难以容忍的,一旦如此,很可能会成为事变的导火索……凌敬已经来信,隐晦提及,只怕李世民也不希望太过冒进。
在天台山一战之后,李世民的心思那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位秦王希望,也很有希望取代李建成入主东宫……李善更知道这厮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是追求完美,李二原始空中也不会到最后时刻才完了一场兵变。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希望能保持平稳。
不过,李善对此不太看好,从权谋角度来说,裴世矩比才二十多岁的李世民和自己都强得多,说不准就能找到什么机会。
每每想到这儿,李善就有破口大骂梁师都的冲动,若不是这厮,自己也不会自请出征,那自己和苏定方牢牢控制住北衙禁军,再找个机会将常何调走,控制住玄武门,那基本就处于不败之地了。
那边刘黑儿、王君昊已经准备好了,李善下令启程,临行前召来即将北上萧关的新任灵州总管郭孝恪,以及新任陇州总管杨则。
“如今萧关内外,由赵国公苏定方主持,不必讳言,定方兄乃是孤王亲卫出身,故承孤王之意。”
“他不会因为你那份奏折而刁难你,也不会因为你乃秦王爱将而优待你。”
郭孝恪羞愧难当的拜倒在地,“必遵殿下之令。”
李善略为点头,看向杨则,“陇州兵力一部分要随郭孝恪北上灵州,一部分要留驻原州西南,把守六盘关、陇山关,但陇州防务不可懈怠。”
“是。”
李善加重语气,“如今萧关在手,突厥又有内乱,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南下,但若是南下,很可能会走凉州或者延州。”
杨则脸色微变,“大震关?”
“嗯,武德五年,三千突厥偏师由会州入凉州,破秦州,入陇州,攻陷大震关,长安震动。”
李善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历史的车轮似乎有着自有的惯性,在夺嫡即将分出胜负的时刻,突厥会不会像原始空中一般饮马渭河呢?
第九百八十八章 人选
正月十六,在度过元宵节之后,终于开印上朝了,关于邯郸王李怀仁启程回京的事情也已然传播开来,整个长安城,上至朝中官员,下至坊间,无不议论纷纷。
很多人都猜测李善自解兵权回京,与年前的流言蜚语有着直接关系,拥兵自重是最为皇帝忌惮的。
也有人猜测是李善自己的选择,毕竟功高难赏,就算晋爵嗣王,但实际上与郡王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职务上也很难给这位邯郸王挤出一个合适的位置。
对于这些传言,李渊不以为意,大早朝后的两仪殿中,他还饶有兴致的提及,突厥或许自以为计成呢。
今天要议的事不多,第一件事是关于音乐的。
乐在朝政中占据的地位不能说重要,但却是不可缺的一部分,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前隋,律法都是用的《开皇律》,音乐上也一样,用的是隋朝定制的九部乐,但最近两年,因为一统天下,又屡败突厥,去年末李渊就有意履新。
在这方面,太子李建成人脉比秦王要强,推荐太常寺少卿祖孝孙,此人乃是幽州人氏,前隋出仕,熟习梁、陈、齐周及隋朝旧乐、吴楚之音及吴戎之伎。
李渊考量后点头应下,命祖孝孙修订《大唐雅乐》……如果李善在场,肯定会对“祖”这个姓非常感兴趣,是出了祖冲之的范阳祖氏啊。
事实上,范阳祖氏一族人才济济,前两年李善对有些成语的典故不太清楚,曾经问过“中流击楫”的来历,凌敬告诉他是来源于大名鼎鼎的祖逖。
这位祖逖引出的成语除了“中流击楫”之外,还有“闻鸡起舞”、“南塘一出”、“先吾着鞭”,后来北朝有个神童祖莹,引出了“映炭夜读”、“自出机杼”,就前几年祖君彦还写了一篇檄文,“罄竹难书”就典出此处。
简直就是成语世家啊。
第一件事很轻松的就过去了,而第二件事……李建成又与李世民杆上了,前者虽然如今势弱,却振振有词,毫不退让,后者依旧绵里藏针,得到了陈叔达、封伦的力挺。
李渊其实是倾向李世民的,这是由其皇帝的身份决定的,开国之初,因为前面几百年的乱世中,常有大将反叛甚至弑主立国的先例,所以李渊坚持使用宗室子弟领军。
李世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此而年少领军,纵横沙场不败,但除了李世民之外,相当多的宗室子弟也都立有功勋,而这些与李渊同曾祖兄弟、同高祖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全都被封为了郡王。
所以,封伦在去年末的一次议事中提及,或可使无功郡王降爵。
这件事遭到了东宫极为强烈的反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太子李建成向来对宗室子弟宽柔,但依附东宫的是襄邑王李神符、庐江郡王李援这种废物,依附秦王的虽然有也很废材的淮安王李神通,但也有淮阳王李道玄这样的大将。
李渊心里有数,现在就几十个郡王了,后宫还有十几个亲王呢,以后肯定是要降爵的,不管是谁接任皇位,这都是肯定的……这也是他对太子不满而倾向秦王的原因,据说太子私下许诺,郡王传承不降爵。
如果不降爵,只需要三四代,那就能折腾出数以百计的亲王、郡王了,而且这些人也不止生一个儿子吧,长子承爵,其他儿子也可能会降低一等封爵,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不过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秦王一脉提出这件事,实在有点不智,反而便宜了东宫……李渊瞄了眼封伦,琢磨这是封伦自己的主意,还是房玄龄、杜如晦、凌敬劝二郎的。
事实上,现在的李世民一肚子的气,他的确与房玄龄、杜如晦、凌敬商量过,最终的决定还挺狠,所有无功的郡王全都降为县公……这也意味着再往下县候、县伯、县男、县子,四代之后就是平民了。
当时在场的还有其他幕僚,封伦就在其中……天策府内,封伦的地位极高,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宰辅,参与天策府内部很多秘事,只是因为他曾经与李善有怨,所以李世民没有让其知晓李善的身世。
而这件事就是封伦在没有提前告知李世民的前提下向李渊建言的,事后倒是有理由解释……这种事还是让陛下来做的好,殿下何必背这种黑锅呢?
李世民还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个建言在天策府内部,最早就是封伦提议的。
坐在后面半闭着眼睛养神的裴世矩瞥了眼封伦,在座众人中,只有他与封伦是前隋重臣,他也非常了解这位同僚,这是个很能观望时势,同时喜欢几边下注的家伙。
前隋时候,封伦得杨素赞誉,还娶了杨素的堂妹为妻,但杨素病重,封伦立即与杨素的政敌苏威搅到一处,等到苏威被隋炀帝杨广不喜,封伦又迅速攀上了最得杨广宠信的虞世基的大腿。
即使后来宇文化及江都弑帝,后北上在中原地区连续兵败,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内史令的封伦顿足济北观望局势,最终在宇文化及、李密都败北的情况下才最终选择了投唐。
两边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李渊最终决定了暂时搁置。
现在只剩下了最后一件事,关于邯郸王李怀仁回朝后,灵州行军道总管的继任人选。
而这时候,门下省侍中陈叔达从袖子中取出了一份奏折,“陛下,适才刚刚才收到的灵州道行军副总管酂国公窦轨的奏折。”
裴世矩不由得心里暗骂,陈叔达这厮捧秦王的臭脚倒是挺殷勤的!
想想都知道,自己也是门下省侍中,却没见到窦轨的奏折,显然是被陈叔达隐了下来,明显是针对自己的。
灵州道行军总管这个位置非常的重要,但有资格继任的人选却是不多的,这几日裴世矩多番劝说,才使得太子李建成最终选择支持代州总管代国公李靖。
但还没等李建成的举荐说出口,人家陈叔达就出手了……其他人未必有数,但裴世矩心知肚明,肯定是李善留下的后手,这是那厮一惯的手段。
第九百八十九章 结局
李渊一目十行看完奏折,嘴角挂起一丝笑意,顺手将奏折递了出去……犹豫了下才先递给了太子,毕竟在这种场合,不能给出太明显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