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528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愿为殿下效死。”皇甫忠的神色振奋且激动,他知道邯郸王一定会用自己,但没想到等了这么久,更没想到殿下的格局这么大。
  虽然大雪已经停了,但久立屋檐之下相迎,也显示了殿下的期盼和托付。
  “进屋谈吧。”李善的视线扫了扫皇甫忠身后的范十一。
  范十一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裹,将一张地图铺在桌案上,而李善没有先去看地图,而是转头道:“光朴兄可有消息?”
  “月余间,三两封信,其中两次是门客带来的,但都没提及战事。”皇甫忠恭敬的说:“还望殿下恕罪。”
  “这话就错了。”李善沉声道:“如此大事,关系全族生死,犹如屠刀悬颈,自当慎之又慎。”
  “谢殿下体谅。”
  李善温和一笑,低头看向地图,伸出手指在羊皮上慢慢移动,“皇甫一族以安定为郡王,久居固原,熟悉地理,此事非足下不可,无论成败,孤均许诺,不问汝父降敌之罪,若是功成,当禀明陛下,论功行赏,举荐出仕。”
  范十一瞥了眼勉强保持镇定的皇甫忠,等了等干脆径直道:“原州境内,多山多水,如今又如此大雪,想寻一条进军通道,还要避开人烟密集之处,可选的路其实并不多……”
  “的确如此。”皇甫忠解释道:“而且还需要考虑到渡河,有的河流是结冻的,有的河流因为地势高低是不结冰的,需要寻找可以渡河的地点,或是桥梁或是木舟。”
  “有的山脉难行,不得不绕行,有的山脉人迹罕至,甚至都无路可走,都需要一一探明。”
  “而且还要准备过夜的地点,最好是山洞之类,可以烤火取暖,毕竟气候严寒。”
  李善一边听的仔细,一边在心里盘算,总的来说,道路难行,驻点极少,同时需要加强保暖。
  听了好一阵后,李善叹息了声,握住皇甫忠的双手,“都托付足下了。”
  “必不负殿下。”皇甫忠郑重道:“此行除了殿下遣派亲卫,在下另从族人、姻亲中挑选二十人,每人均有亲族死于梁贼之手,必不会泄露消息。”
  李善转头看见窗外又飘扬起雪花,轻声道:“你先去准备,范十一,你从库房中挑选棉衣、斗笠。”
  “是。”
  亲自将皇甫忠送出屋外,李善凝神看着这人的背影,低声问道:“其妻子还在军中?”
  “嗯。”范十一应了声。
  李善在这个时代是以怀仁举义而立足,真正能窥探他内心世界的人并不多,母亲不知道,朱玮不知道,李渊不知道,李世民、平阳公主、李楷、张文瓘更不知道。
  也就凌敬、马周知晓一二,而从山东战事开始一直承当斥候、刺探的范十一也知道一些,他很清楚,自家这位郎君可不是个真正的君子。
  不过这也是好事,真正的君子可没办法在这个时代立足,更别说从底层一跃而至此。
  说白了,李善许诺收皇甫忠之子为徒弟,但实际上还是将其妻子、儿子扣在了手中,以保证皇甫忠不会有二心。
  “若有异动?”范十一试探问。
  “不过试一试罢了,即使不成也无妨。”李善冷笑道:“你与皇甫忠同行,不管何事,均由其做主,你只需要看着。”
  “是。”
  看着范十一也悄然离去,李善在屋檐下久久伫立,不知何时,窦轨、温彦博两人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启程了?”
  “嗯。”
  “有些冒险。”温彦博微微摇头,他并不是不知兵事的儒生。
  窦轨却很赞同,“若是得手,接下来的战事就能风卷残云了。”
  温彦博盯着李善的脸庞,略为青涩,鼻梁高挺,眉头紧皱,嘴唇抿紧,突然压低声音道:“殿下不可妄为!”
  李善愣了愣,展颜笑道:“彦博公还是不肯谅解小侄啊。”
  温彦博正色道:“此乃军国大事,当称殿下。”
  窦轨也反应过来了,上前几步,附和道:“不比泾州一战,殿下不可轻身返险,若事有不协,即使败敌,大军顿失主将,只怕梁贼反而占了便宜。”
  “两位说的是,说的是。”李善将双手插入袖中。
  就此战又聊了会儿,窦轨、温彦博才离去,他们都有些担心,这位名扬天下的青年郡王看似温文儒雅,但临阵从不会退缩,只怕又要亲身上阵。
  “以怀仁为字,凌公可谓殿下知己。”
  听温彦博如此说,窦轨沉默了会儿才点头赞同,他心里也有数,按照正常的节制,大军将会在百泉县左右驻扎,等明年开春,冰消雪融之后再以重兵攻克固原……虽然必定伤亡惨重,但终究是能攻克的。
  而李怀仁却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冒险的道路,若是失败那无关大局,若是成功必能扫荡梁军。
  从李怀仁的角度来说,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朝中无论哪位将领,即使是秦王亲自出马,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伤亡。


第九百二十四章 平阳(上)
  长安,平阳公主府。
  “从东西两市起源?”
  “嗯。”柴绍揉着眉心,瞄了眼看似平静的平阳公主,知道妻子这次是心头大怒。
  平阳公主咬咬牙,“肯定是有人指使,不然不会这么快传遍全城!”
  柴绍其实不太想管这些事,只含糊道:“或许吧,不过怀仁广接善缘,仇家不多。”
  “不会是裴世钜。”平阳公主哼了声,“若是逼得怀仁回京,父亲只能启用二弟,对东宫有何好处?”
  柴绍顺着妻子的话说:“难道是天策府?”
  最有可能干这种事自然是最想重握兵权的秦王……只要李世民再归战场,那李建成屁股下的太子之位,基本上就算了塌了大半了。
  这方面实在不是平阳公主的强项,她犹豫了会儿,“听闻凌敬深得二弟信重?”
  意思很明显,凌敬与李善是生死之交,而且得李善大恩,若是李世民干的,凌敬应该会强烈反对,甚至会提醒李善。
  柴绍打了个哈欠,他如今执掌宫禁,节制北衙禁军,昨晚很迟才睡,今儿一大早被妻子叫起来,又忙活了一上午,实在是困得紧。
  看妻子皱眉苦思,柴绍随口道:“反正怀仁自己说了,仿薛家兄弟先例,天策府那边有凌敬,东宫那边也有人手……你担忧什么?”
  “虽先后有顾集镇、苍头河、泾州数战,但商路没有断绝。”柴绍继续说:“东西两市多有胡人……你可别忘了,最忌惮怀仁的可不仅仅只有裴世钜。”
  “胡人?”平阳公主眨眨眼,“是突厥?”
  “前后三任可汗兵败,被追杀的这么狼狈,光是汗旗就缴获了四面,据说大唐邯郸王之名在草原令人闻风丧胆,可止小儿夜啼。”柴绍笑道:“你让都布可汗、突利可汗如何不恨?”
  顿了顿,柴绍补充道:“应该不会是突利可汗……之前泾州一战被怀仁放归,应该是阿史那·社尔,此人的确如怀仁所说,有些韬略。”
  平阳公主想了会儿才点点头,正要说话却见丈夫坐在那儿已经头垂了下去,还一点一点的,不禁失笑道:“回屋睡会儿吧,晚间还要巡视皇城。”
  “呃……”柴绍强行睁开眼皮,牢骚道:“还不是怀仁……选谁不好,非要选某!”
  “不选你选谁?”平阳公主一瞪眼,“苏定方、窦轨都随军出征,张瑾年迈,难道让罗艺来节制北衙禁军?”
  柴绍哭笑不得,拱手认输,妻子坐月子结束之后,元气恢复,现在精神好多了……而且他也心里有数,天台山一战,虽然不是自己的锅,但自己没能及时赶到,在李渊眼里也是扣分了的,李善也是好意。
  “对了,大郎、二郎学业如何?”
  平阳公主随口问了句,柴绍又是一阵牢骚……大意就是,李怀仁那不是个好人啊,将两个儿子都带野了,现在屁股上跟长了疮似的,在书房里压根坐不住。
  “以后就让怀仁这个舅舅管着。”平阳公主抿嘴一笑,“不指望大郎、二郎日后文韬武略,无所不能,但也要能学来一两样本事。”
  “嗯,反正怀仁学识驳杂……”
  看着丈夫回屋睡觉,平阳公主才收拾了收拾,喊了贴身几位女护卫,径直出了门入了宫城……非要给怀仁讨个公道不可!
  的确,很可能是都布可汗使的反间计,但这么快就能传遍全城,必有幕后人推波助澜,这一点平阳公主还是想的明白的。
  甘露殿内,此刻正其乐融融,之前几个月,先是大军败北,李渊险些在天台山被梁军生擒,之后大军第二次败北,几乎全军覆没,突厥猛攻泾州,有饮马渭河,兵临长安之兆,李渊心忧不已。
  但泾州一战之后,李渊终于放下心了,斩首四万有余,俘获马匹、牛羊万余,突厥逃窜回草原,虽然还没能收复三州,驱逐梁师都,但李渊并不担心,他也是沙场老将,很清楚梁军占据大半个原州,此战无法速胜。
  所以,到了年末,李渊开始了寻欢作乐……呃,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是恢复了本性,之前小半年,他一直勤于政事。
  其实在天台山一战之前,李渊算不上个勤勉的君主,因为一方面三省承担了大部分的政务,而东宫那边也承担了一部分,这使得李渊有大把的时间……不然也没办法在短短几年内生那么多崽啊。
  而天台山一战之后,李渊开始了他建国以来最为勤勉的一段岁月,这也是朝堂风向的一个转变,三省无所谓,但东宫的权柄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再加上李世民开始行使尚书令的权力……如今朝中氛围颇为诡异。
  太子不甘心,秦王也没有乘势进取,从而使朝局虽然诡异,但也平静……当然了,这也有之前突厥席卷三州的因素。
  趁着年末,李渊处理完政事,将长子赶回东宫,将次子赶去尚书省,好不容易找了个空闲时间与嫔妃、子女饮酒作乐。
  斜卧在软榻上的李渊听着丝竹乐声,手还在膝盖上打着拍子,随口问道:“三胡,选址已经定了吗?”
  天台山一战的时候,力劝李渊即刻启程回长安的李元吉遭到了李渊极端的排斥,但无奈后面出了个拖延出兵的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倒是因祸得福。
  在李渊看来,四郎文不能吟诗作赋,武不能纵横沙场,但毕竟孝顺啊……当时建议即刻回京,不也是孝顺吗?
  就是蠢了点。
  不过蠢点也好,大郎就是太不蠢了,太聪明了,所以才会干出那种丧心病狂的事来!
  “选了玉华山。”李元吉笑着回道:“去岁父亲拜祭黄帝陵回程时候路过,此地林木葱郁、流水蜿蜒、千峰翠色,而且三面为山,一面临湖,风光颇佳。”
  李渊对关中也熟悉的很,想了想才问:“好像距离黄帝陵不远?”
  “五十余里,位于坊州宜君县。”李元吉又补充道:“之前问过尚书令杨公,言此地居中遏子午岭,往东扼守南北大道,距离长安百多里,最宜营建行宫,兼自然之趣。”


第九百二十五章 平阳(中)
  听到李元吉这样的回答,李渊笑着点点头,心想三胡也学乖了,没有去问大郎、二郎,也没有去问封伦、裴寂、裴世钜,而是去问了杨恭仁这个彻头彻尾的中立人物。
  如今众多宰辅的立场,因为朝局的变化已经渐渐分化开来,裴寂、裴世钜是不能回头了,前者是因为长期依附东宫,后者自然是因为李善。
  其他几位,封伦现在还兼任天策府司马呢,而陈叔达渐渐向秦王靠拢,萧瑀与秦王一度闹得不太愉快但毕竟有些香火情,也就中书令杨恭仁是真正的中立派。
  “父亲,孩儿愿主持修建行宫。”李元吉小心翼翼的试探。
  李渊琢磨了下,“无需大动土木,略略修建,以你为主,让将作少监何稠、坊州刺史佐之。”
  没办法啊,明年夏天肯定还是要外出避暑的,其实隋唐历任皇帝,基本上夏季都不在长安渡过,隋文帝杨坚死都死在仁寿宫,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别说夏季了,冬季都不在长安,一年能有两三个月在长安就不错了。
  但仁寿宫,李渊是绝对不会再去了,所以才会另选址建立行宫。
  李元吉压抑内心深处的兴奋,“还请父亲赐名。”
  李渊沉吟片刻,“仁智宫。”
  这时候,有宫人传禀,“陛下,平阳公主到了。”
  李渊直起身子,皱起眉头,看向走来的女儿,“平阳,不在家中修养,入宫作甚?”
  “是啊,有什么事,让嗣昌来说就是了。”万贵妃起身迎了上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5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8/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