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420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李善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柳濬的说清,毕竟当年是他救了柳濬,而不是柳濬救了他,但李善也暗自恼怒,才会第二天就在司农寺放出风声,三日之后启程,巡视关内粮仓。
  在这种情况下,赵元楷请出了荣九思。
  而且还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偷偷摸摸的半夜去找荣九思。
  荣九思在长安有些名望,但各个方面都并不冒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一点,他是齐王李元吉的心腹幕僚。
  李善拿起杯子喝了几口水,心想自己当时的直觉是对的,赵元楷没能得到李建成、李世民的接纳,所以在万般无奈或者其他因素的推动下,最终选择了李元吉。
  这次自己将赵元楷逼到死角,对方才最终联络了荣九思……或者是齐王李元吉安排荣九思出面的。
  赵元楷是李元吉的人,这件事不算什么,李元吉身为李渊的嫡子,开府建牙,虽然领军能力以及品行受人诟病,但不得不承认,他也是有继承皇位的可能的。
  李世民如果能击败李建成,得李渊的许可而入主东宫,凭借的绝不应该是战功,所以在资格上,李元吉并不比李世民逊色。
  但在一位穿越者眼中,这不是一件小事……史书记载,在抗衡秦王的时候,太子李建成曾经向齐王李元吉许诺,立其为皇太弟。
  有时候史书不比野史的可信度更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元吉一定有夺嫡之心。
  李善联想到那么多,那么多……自然是有由头的。
  当日听崔信提起赵元楷主责粮食积储、仓廪管理的时候,李元吉这个名字就突然跳到了李善的脑海中。
  一切还是从当年的玉壶春事件说起,王仁佑起了个头,杜淹就急匆匆的冲上来,还请了太子家令韦庆嗣出手,最后李善将事情直接捅到杜如晦面前才得以解决。
  虽然事情是解决了,但终究和杜淹结了仇,因为杜如晦将西市中的一处规模不小的商铺送给了李善……而那商铺是杜淹的母亲郭氏留下的产业,杜如晦的父亲和杜淹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更别说之前凌敬抢了杜淹的位置,之后还是房玄龄让贤才得以解决,杜淹和凌敬之间也是有一份恩怨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善盯住了杜淹,当时负责这件事的就是范十一。
  很快李善就发现了异常,杜淹接手玉壶春之后,圣人就下了禁酒令,虽然对京兆杜氏这种门阀没太大的约束力,但也要课以重税,但玉壶春的销售量却是一日高过一日。
  杜淹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来酿酒?
  关中米价一日高过一日,如果没有便宜的粮食,酿酒说不定都是亏本的买卖。
  范十一沿着这条线查到了坊州,而且还查到了杜淹和封伦表面没什么来往,但经常在宵禁之后有来往。
  但之后范十一就跟着李善北上代州,临行前举荐了族兄范丰,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年人这一年多来一直留在长安,替李善盯着几个人。


第六百九十八章 怀疑(下)
  年初雁门大捷之后,李善返回长安一段时间,范丰曾经禀报过,他查到了坊州都督府的司库参军,此人乃是中书令封伦的女婿,每个月都会来一趟长安拜访封伦。
  每一次的第二日,齐王府的记室参军荣九思就会拜访封伦,然后入宫……应该是去了武德殿找齐王李元吉了。
  李善在返回代州之后,嘱咐范丰盯着封伦,但很快封伦就成了宰辅,目标就转到了荣九思的身上。
  这次返回长安,范丰曾经禀告过,玉壶春生意兴隆,现在酒都买到蜀地去了,至于粮食来源,依旧是坊州。
  京兆周边的大型粮仓有两处,一处是在华州,另一处就是在坊州。
  可以确定,荣九思、封伦、杜淹是一条线,如今又加上了个司农少卿赵元楷,从坊州粮仓盗走大量粮食用以酿酒,赚取暴利……司农寺主掌粮仓,没有赵元楷的遮掩,只怕这件事还不一定能成,这也是李善放眼要巡视关中粮仓,赵元楷就抵触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试探一二,李善一方面是不准备来背这个锅,另一方面是好奇于李元吉到底想干什么?
  李善心里始终有一个难以解释的疑问,这件事齐王是肯定参与其中的,但关键是这位是亲王,就算贪财,也没必要用这种手段吧?
  更何况,不提赵元楷,封伦是中书令兼天策府司马,杜淹也是天策府属官,两人都是秦王一脉,一旦被人发现与齐王有手尾,那无论是封伦还是杜淹,怎么向李世民交代?
  李元吉本人倒是不用向李世民交代,但他怎么跟太子李建成解释?
  东宫招揽天策府将领幕僚,至今也没什么成果,洛阳大战之后好不容易笼络的原国公史万宝在魏州惭愧自尽,前段时间招揽来的常何守卫玄武门受尽了当年同僚、上司的白眼,而你李元吉居然能招揽来封伦、杜淹这样的人物。
  一个出任中书令,是当朝宰辅,另一个出身京兆杜氏,还是李世民左膀右臂杜如晦的叔父。
  所以,肯定有其他原因,或者说李元吉肯定有其他目的,李善相信,这个目的应该和夺嫡有关,而且不是为了东宫,而是为了李元吉他自己。
  “郎君。”门外张仲坚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张仲坚推开门,手里拿着一件棉袄,“夜深风大,老夫人让侍女送来的。”
  “嗯。”李善随口应着,披上棉袄,“三郎,以你之能,小吏太过委屈,他日大军出塞,有用你之时,别太心急。”
  “不急。”张仲坚轻声道:“即使此生宿卫李宅,亦不后悔。”
  李善哪里不知道张仲坚的心思,摇头道:“有左思先例,三郎不必妄自菲薄。”
  左思同样出身寒门,而且面目丑陋,还口吃,但最终以才华扬名,写就的《三都赋》传遍天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文赋。
  张仲坚脸颊动了动,他知道李善这是好意,不过这个例子举的不太恰当,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毕竟如今还没有一本公认流传的《晋书》,这本二十四史之一的史书在历史上是贞观年间才编纂的。
  左思之所以最终名扬天下,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妹妹左棻,据说这位女子也面目丑陋,不过被选入宫中,成为晋武帝的妃子。
  张仲坚突然想,这个例子也恰当的很啊,左思有个妹妹,我找了个主君……
  哎,张仲坚其人,和苏定方、王君昊等人不同,有着强烈的仕途进取心,这次跟着李善回京,很大程度是因为恶了李靖,想借李善这条线在长安谋取官职。
  对此李善倒是没什么排斥,介绍给了平阳公主、柴绍,力述其勇武,可惜这对夫妇虽然很欣赏,但实在没办法安排……那副尊荣,大白天都能吓哭了孩子。
  呃,不是形容,是真的……那天柴哲威就被吓哭了。
  自那之后,张仲坚意志消沉,沉默寡言,每天宿卫门房。
  听了李善的劝解,张仲坚咧嘴笑了笑,“他日郎君出塞,还请带上。”
  “那是自然,到时候将王君昊那厮赶走,你来出任亲卫头目。”
  李善身边的亲卫头目前后两位,苏定方、王君昊都先后封爵,这可是个福位呢。
  闲聊了几句,李善随口问:“最近几日,庄子里可有什么事?”
  张仲坚想了想,“昨日应国公夫人来东山寺上香,老夫人作陪。”
  英国公……李善脑子转了两个弯才反应过来,李绩现在还叫李世绩,爵位是曹国公,张仲坚说的是应国公武士彟。
  噢噢噢,已经生了吗?!
  李善饶有兴致的问:“弄璋弄瓦?”
  “听说是个女儿。”
  李善啧啧有声,一代女皇诞生了……以后住在延寿坊,可以多去隔壁转转,要不要制定个萝莉养成计划呢?
  听说武则天幼年时候,几个兄长曾经对其母杨氏不恭……这个不恭有很多解释啊,自己要不要接来呢?
  想想也奇怪的很,杨氏怎么说也是弘农杨氏出身,其父杨达在前隋出任宰辅,其伯父杨雄更是一代名臣,怎么会那么惨!
  隋唐交界时候,弘农杨氏的势力实在不可小觑,杨恭仁如今是中书令,杨师道是兵部侍郎,历史上也出任过中书令……还有哪个大臣姓杨的?
  “啪!”
  张仲坚怔怔的看着拍案而起的李善,后者面色铁青,目光闪烁不定。
  “郎君?”
  好一会儿之后,李善才缓缓坐下,依旧一副神思不宁的模样,只挥手让张仲坚出去。
  怎么会忘了他?!
  历史上是哪一年李善不记得了,但要么是今年要么是明年……
  自己怎么会忘了杨文干……这厮也姓杨啊!
  李善咬着嘴唇在脑海中回忆这件武德年间笼罩着重重乌云的诡秘事件,后世的人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大致的意思是,这是太子、秦王夺嫡中最典型的事件,最终太子无胆谋反,而秦王得圣人许诺正位东宫,最终却是一切照旧,而东宫幕僚王珪、韦挺以及天策府属官杜淹都被流放岭南。
  而身临其境的李善突然发现,东宫、秦王府都在这次事件中遭到了重创,而齐王没有,显然,李元吉是事件中唯一的获利者。
  而在李善探查出的这条线中,偏偏又有后来被流放岭南的杜淹……这是巧合吗?
  或许不是。
  至少这一世应该不是,因为杨文干如今就是坊州都督。


第六百九十九章 思绪
  司农寺内,如今气氛和睦。
  李善和赵元楷的矛盾早就解开,前者大方的设置了小厨房,专门从东山酒楼调来了厨子,赵元楷让上林署、钩盾署送来不少精挑细选出来的羊肉、香料,甚至还让石门温汤监送来了冬日难得一见的各式蔬菜。
  李善甚至还在书房里弄了个烧烤炉子……结果被宇文士及与崔信撞破了,第二日御史中丞孙伏伽就上书弹劾,李善还被李渊叫去笑骂了一顿。
  吃饱喝足之后,李善懒洋洋的躺在铺着皮袄的躺椅上,他上任之后基本什么都没干,下面的各署、监出了诸屯监之外全都不插手,就等着明年挑个好地方开始推广棉花了。
  所谓的棉甲在经过军器监几位匠人的改进后已经成型,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军队给订单的操作模式,少府那边据说也有些意见,但以邯郸郡王的身份,加上平阳公主的力挺……少府已经答应收购,不过价格还需要到时候再说。
  其实李善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大部分时候躺在这儿也睡不着,脑子转个不停,在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比如明日就要去东宫赴宴,比如李乾佑那边昨晚递来消息,齐王李元吉也准备下帖子了,而李世民可能要排到最后一个了。
  再比如杨文干。
  史书上是如何描绘的,李善基本都记得清楚,据说是太子给曾经担任过贴身侍卫的杨文干送兵器、铠甲,但押送货物的人突然反水,跑到行宫告诉了正在避暑的李渊。
  李渊那叫一个震惊啊,太子居然要造访……这位皇帝被吓的一溜烟连夜跑了,直到天明才战战兢兢的回行宫。
  之后李渊传召,李建成犹豫了好久要不要直接反了,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当时也在行宫所以没有把握,最后孤身一人去了行宫,被李渊软禁起来。
  李善琢磨,李渊当时应该是惊惧交加,但又因为太子孤身来拜又有点怀疑,所以没有用东宫或者秦王府的人,而是用了齐王李元吉的人,时任司农卿的宇文颖去传召杨文干……然后杨文干就起兵了。
  这也是让李善怀疑的一个点,如果说东宫、秦王府争斗而两败俱伤,导致齐王渔翁得利还好说,但那么巧杨文干起兵却与李元吉有关,之后被流放的杜淹也能与李元吉扯上干系。
  之后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了,李渊让李世民去平定杨文干叛乱,许诺立其为太子,将李建成改封为蜀王……再之后,李渊将自己说的话吃了回去,而且是各打五十大板。
  李善翘着腿,眼睛盯着天花板,现在可以确定了,前世那场杨文干事件,齐王李元吉肯定是插了手的,而这一世……似乎李元吉也准备好了。
  不过前世杨文干是不是坊州都督……李善对此就不太清楚了。
  但以前世杨文干事件来看,李元吉差不多是置身事外,但好处却捞了不少……李元吉有这样的心思和手段吗?
  那两个押送铠甲、兵器却反水的东宫属官,到底是秦王府的暗间还是李元吉的人呢?
  李善隐隐察觉到,这件事很可能与封伦、杜淹这两个天策府属官有关。
  封伦历经三帝,是个出了名的老狐狸,至于杜淹也不是那种无能之辈,凌敬曾经提过,房玄龄私下对杜淹的评价是,狡诈多智。
  其实封伦、杜淹两个人在天策府内的地位本就有点尴尬,杜淹与杜如晦这对叔侄有仇,而且又抢了房玄龄的记室参军,很不受人待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4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0/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