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235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李善微微颔首,他知道马周的意思。
  贺娄一族前两辈均有天下闻名的人杰,今日贺娄善柱挑选出来的几个人,虽然败落,但也是有些根基的。
  换句话说,之前这些年,刘武周、苑君璋时常来袭,前者甚至席卷大半个河DTZ又时常南下……但从今年开始,先是河北刘黑闼授首,之后高满政举朔州投唐,苑君璋又大败而归,李唐一统天下,对抗突厥的局势已经明朗。
  代县这些势族有意进取……说白了,就是想借李善这个圣人面前的红人,达到子弟入仕的目的。
  天下世家门阀势族,无不如此,没有好处的事,是不肯做的……这关乎一族,不是一人意愿。
  所以,没有利益相关,这些势族和李善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真正融洽……而李善借代县之地奋起,又不可能玩什么民主,或多或少都要借助这些势族之力。
  就像之前的秋收,虽然李善亲力亲为,但如果没有贺娄一族相助是很难完成的。
  “郎君。”
  “石榴来了。”李善随口问:“安置如何?”
  此人是朱氏子弟,朱八的堂弟朱十六,李善取了个石榴的诨名,后来入太医署,被指为护兵之首。
  “大抵仿太医署安置,器具不全,尚在打制,约莫半月完工。”朱十六恭敬的回道:“护兵均住在后院。”
  李善点点头交代了几句,一旦有战事,这些人都是要充当战场急救兵的,担架这种不难制作但很有用的东西需求量不少。
  朱十六小声说:“伤口洗涤……”
  “不碍事。”李善摇摇头。
  李善眼神幽深,和塞外通商是很犯忌讳的事……草原部落以及云州、朔州需要什么?
  铁器、药材、盐、茶叶这些是急需的。
  但这些都是明令禁止出关的货物,就算小批量走私,利润也不高。
  但有一样,利润足够丰厚,而且可以出关,那就是烈酒。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去信李世民的原因之一,想在这儿酿酒,就要处置好和京兆杜氏之间的关系,杜淹那个老不死的在族内地位是比不过杜如晦的。
  虽然李渊几个月前下禁酒诏,但实际上一方面效果不大,另一方面主要区域是在关内道和京兆,河东这边影响不大……不过李善给李渊的信中是提到了这件事的。
  李善的视线落在门外,贺娄兴舒正和那些势族子弟叙话……利益相连,我现在不能承诺仕途,但钱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别以为这些势族不重视商贾,不喜欢钱……虽然他们更希望子弟能在朝中谋一个职位,但是丰厚的金钱回报足以让李善能驾驭他们。


第三百五十八章 马政
  代县的李善紧锣密鼓的在做各种准备,长期计划,短期规划,长期的利益相连,以及可以很快就能看得到的眼前利益。
  代县不能说没有资源,但能让现在的李善撬动的资源却很少,为此,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家底掏出来……这一年多来,凭借各式生意,李善已经有些家底了。
  酿造烈酒,其他的都还好说,但粮食却是要提前囤积的……正巧今年因为高满政投唐,苑君璋两度战败,河东道并未受到突厥的侵袭,秋收顺利,河东粮价并不算高,至少比关内道要低的多。
  李善遣派人手南下,在太原府、汾州、仪州各地购粮,为此还特地写了封信给故交薛忠,河东薛氏是河东三望族之一,主要集中在汾州、晋州两地,帮了李善不少忙。
  此时此刻,承乾宫内的李世民正饶有兴致的看着手边的这封信,瞄了眼对面的长孙无忌,“辅机如何视之?”
  虽然房玄龄、杜如晦更受李世民倚重,但论信任,小舅子排在首位……这是没办法的,清河房氏、京兆杜氏都是世家大族,而洛阳长孙氏自从长孙晟病逝后,虽也颇多出仕者,但也大幅度衰落,唯一的指望就是依附秦王。
  长孙无忌憋了半天才道:“如殿下所言,在哪儿都能折腾!”
  “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正是如此。”
  李善在信中描绘了很多……虽然没往深里写,但显然没有临行前李世民交代的……发现不对,赶紧南窜的念头。
  “虽身处险境,仍奋勇前行,不愧少年英杰!”李世民低头又看了几眼信纸,“也罢,由他折腾。”
  长孙无忌微微蹙眉,“此等事……若是有人上告暗通突厥……”
  “怀仁虽然年少,但向来处事精细。”李世民摇头道:“若没料错,当会上禀……”
  话音未落,外间传来敲门声。
  “殿下,圣人传召。”
  “殿下神料。”
  李世民在心里想,从信中来看,李怀仁在代县欲大显身手,但起点却在商贾事上,虽然说巧思妙想,另辟蹊径,但也可以从中窥探此人所好。
  联想起在长安独树一帜的东山酒楼,联想起李善推行的算盘,以及去年洛阳于志宁信中提到的李善计筹粮草事……对了,淮阳王弟还送去大量财物,很明显,李善其人,虽怀仁好义,但对阿堵物颇为上心。
  麾下群英汇聚,房玄龄是尚书令的不二人选,杜如晦明刚执强,理应执掌门下省,不过门下省是三省中唯一设两位长官的,可以以凌敬补上。
  李世民盘算着,其他位置就不太好说了,还需要考虑朝中平衡,如陈叔达、萧瑀、温大雅、杨恭仁等老人,不过李善……倒是能入户部,他日或能为计相。
  走进甘露殿侧殿的神龙殿,李世民不意外的看到了太子李建成和平阳公主,后者出现在这儿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李善身为代县令,上书圣人,必过六部,私下上书,通过平阳公主是最合适的。
  而太子……前些日子的流言蜚语,李渊看似冷眼旁观,实则心中不悦,偏偏李建成不能、不敢也不愿意跳出来自证清白,一种微妙的变化在父子两人中出现。
  当然了,李世民很清楚,父亲并没有易储的念头,今日召太子前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没有寒暄,李渊径直将信递给了次子,其他两人都已经看过了。
  李世民大约看了看,大致和给自己的信差不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郎曾经略河东,以你观之,如何?”李渊神色有些凝重,虽然近年来和次子之间有所隔阂,但他也清楚,论将略,自己虽然是父亲,却是父不如子,所以平日偏袒,但军事上非常重视李世民的意见。
  李世民略一沉吟,干脆利索的回道:“可行。”
  “细细说来。”李渊眉头挑了挑,适才太子言或可一试,而平阳言绝不可行,而次子却言可行。
  李世民这次的回答更为简略,上一句还两个字,这次就一个字,“马。”
  李渊神色微动,思索片刻后微微颔首。
  后世都觉得汉初缺马,天子之驾都找不到六匹同色马,直到汉武帝远征西域之后才渐渐以骑兵称雄。
  宋朝也缺马,王安石弄出个保马法、户马法,坑的无数人家破人亡。
  明朝也缺马,河北之患以马为最,最终刘六刘七都打到北京城附近了。
  但唐朝,是个骑兵称雄草原的王朝,应该是不缺马的……但事实上,唐初非常缺马,缺的让上至李渊、李世民,下至军中将校无不挠头。
  前隋时期就一度缺马,后来贺娄子干经略关西陇右,散民众,以畜牧为事,一度拥马数以万计,可惜后来隋炀帝先是迁都洛阳,之后南下江都,陇右被渐渐恢复元气的吐谷浑所占据侵袭。
  等到李渊于河东起兵,不惜失气节向突厥称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丝帛珍宝从突厥那儿换来了三千匹良马。
  之后李渊攻入关中,建国登基,下令搜罗良马,也不过只有前隋留下的两千匹马,别看唐军往往骑兵败敌,但军中还是以步卒为主,也就李世民麾下有一支杀手锏的骑兵编制。
  李世民的军事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毫无疑问,那支玄甲军是他的杀手锏……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能杀得敌军闻风丧胆,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支这个时代少有的重骑兵。
  战马上下都披着玄色护具,骑兵身穿黑色铠甲,冲锋陷阵,所向睥睨……这样的重骑兵,没有精锐的战马是不可能的。
  而挑选这么精锐的战马,是需要大量战马为基础的……而唐朝没有这样的基础,当年为了组建玄甲兵,李世民几乎找遍了所有的马场。
  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洛阳大战之后,河北山东也是产马的,只是马种不佳,李世民看重了陇右……也就是后世的甘肃、青海一代,这是北魏、北齐、前隋的主要产马地。
  今年李渊下令柴超率军西征讨伐来犯的吐谷浑,也有着方面的考虑……柴绍得胜回京后,李渊遣派太仆寺在陇右多设马场,只是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什么成效。
  倒是已经入京朝见的吐谷浑可汗伏允,进贡良马五百匹。
  父子俩有一点是一致的,想对抗突厥,就不能缺少马匹。
  而天下马匹,最主要的聚集地就在草原上,在突厥的掌控中,所以,李善的建言恰恰挠到了李渊、李世民的痒处……不管多少,能捞多少都是好事。
  多一匹马,日后对抗突厥就能多一份力量。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主动背锅
  这时候,一旁的太子李建成突然开口,“草原非仅有良马,还有牛。”
  “大郎说的是!”李渊抚掌笑道:“需良马以征伐天下,更需牛以耕作。”
  牛和马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作用最大的大型牲畜,前者让这个农耕文明迅速发展壮大,后者是征战沙场最有利的武器。
  文明和战争,看似是矛盾的,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共存的。
  特别是在唐初,特别是在唐初的关中,粮食减产,突厥虎视,牛和马都是如今朝廷最需要的资源之一。
  李渊在心里盘算,怀仁能从突厥那弄来多少牛马……但如果想从突厥那儿弄来牛马,还只能走这条路。
  不说两国已经断了互市,即使有互市,突厥人也是不讲规矩的,抢劫是一本万利……噢噢,不,是完全没成本的生意。
  也就是如今朔州投唐,而苑君璋又刚刚新败,突厥很可能今年难以破关劫掠河东,这种走私方式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突厥今年不能破关,等到明年……至少要六七月份才可能大举南犯,大半年的时间,如果顺利,怀仁应该能换回不少牛马。
  不过,有些物资还是不许出关的,李渊手指敲着椅背,“茶、盐均许,铁器不许。”
  “茶、盐非突厥贵人不能享用,但铁器却能装备敌手,理应不许出关。”李建成点点头,笑道:“也不知怀仁欲售何物,能换回多少马驹。”
  李渊瞥了眼面沉如水的平阳公主,“怀仁早有打算,只是此事还需二郎决断。”
  心知肚明的李世民拱手道:“还请父亲吩咐。”
  “草原寒冷,烈酒暖身。”李渊似笑非笑,“二郎?”
  李建成一愣后立即跟了上去,“正是如此,二弟……为兄听闻,玉壶春……怀仁被驱之门外?”
  几个月前玉壶春一事已经渐渐传播开,不管实情如何,事实是京兆杜氏把持玉壶春,至今还在大肆售卖,而玉壶春的创始人李善早就丢开了这摊子。
  从明面上来说,是京兆杜氏夺人产业……而杜氏的头面人物杜淹、杜如晦都是天策府属官。
  换句话说,李世民也是要承当舆论指责的。
  所以李善在代县想酿烈酒,就不得不得到李世民的支持。
  “孩儿领命。”李世民神色平静,眼角余光瞥了瞥李建成,心想这厮居然到现在还不知道是他的太子家令捣的鬼吗?
  给了李世民一个难堪,李建成笑着继续说:“父亲,商队出关,可以遣派人手混入商队,打探突厥内情,以备来日。”
  “大郎近日多有进益。”李渊捋须笑着点头,“怀仁人手不足,可让刘世让派遣人手。”
  在遭到多日冷遇之后,李建成很快察觉到了李渊的心思,即使他心里依旧有着迁都的念头,也绝口不提,反而显示出对突厥的态度……反正只是嘴炮而已。
  “刘世让为人倨傲……”李建成建议道:“左武卫大将军江夏郡公李高迁如今驻守雁门。”
  “雁门乃必经之路。”李渊笑道:“倒是顺路,此事大郎处置吧。”
  一直不吭声的平阳公主霍然起身,“还请父亲三思。”
  李渊咳嗽两声,想了想一时间没找到什么话来搪塞……救命之恩,女儿有这态度也是正常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2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5/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