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176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再过几年逍遥日子吧,等李世民登基了,再挑个贤惠的、漂亮的、身材好的,最好还是内媚的。
  李善从没想过李世民会失败……他觉得自己这个穿越者带来的连锁反应,还不至于让李世民的谋划落空。
  来到这个时代两年了,又经历了山东战事,和秦王府子弟相交颇深,再加上凌敬如今在天策府内大权在握,李善有着非常确定的认知……李世民希望通过正常的方式取代李建成。
  李善靠在榻上,两条腿伸长,周氏小心的捶着,小蛮捧着盒子,将黑紫色的桑葚塞进李善的嘴里。
  杨文干事件应该就是这两年发生的吧,李渊向李世民许诺太子之位,但之后又后悔了……正是这件事让李世民彻底失望,也正是这件事让李建成、李元吉开始肆无忌惮,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李善神思乱飞,还想着能过几年逍遥日子的时候,长安城延寿坊的一处大宅后院,张氏正在训女。
  “你可知,与外男书信相传……”
  “母亲此言差矣!”崔小娘子昂首道:“李怀仁诗才遍传长安,表兄闻新诗,亲手誊写送来,让女儿赏玩而已。”
  张氏被气得身子都发颤,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居然铁了心心悦那位李怀仁,居然都跟自己顶嘴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文瓘……
  还想着将女儿许给侄儿张文瓘呢,而后者居然为李怀仁传信……张氏刚刚听闻这件事后的第一反应是,还好没跟嫂嫂杨氏提起这件事,不然脸都丢完了!
  张氏喘了几口粗气,竭力冷静下来,劝道:“近日那位朱娘子几乎每日入城,显然是在为李怀仁选妻……要知道李怀仁当日斩杀崔帛,此事已绝!”
  看女儿一副油盐不进的表情,张氏忍不住起身,扬起手在空中……一直沉默的崔信一把抓住,“不至于此,不至于此。”
  嗯,翻译一下……有话好好说嘛,怎么可以打女儿呢?
  劝了好一会儿后先让妻子出门,崔信坐下笑着问:“长安坊间传闻,李怀仁非推敲不能成诗,不料一日成诗,还不拿出来让为父看看?”
  崔小娘子犹豫了下,取过一张纸,提笔写下……那封信早就被张氏撕碎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看了前两句,崔信抬头看了眼脸庞微红的女儿,他也想起去年那日女儿与李善遥遥相望的一幕。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信怔怔站在那儿,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不负盛名,不负盛名。”
  赞其美,叹旧事,诗中幽怨之意溢于言表……崔信这时候才知道为何妻子为何如此大怒。
  若是这首诗传出去,李怀仁特地写了这首诗给清河崔氏女……再联想到李怀仁去年曾驻足清河县,很容易让人猜到女儿和李怀仁曾有会面。
  会面无所谓……但李怀仁的母亲如今正在择媳,而崔信入京也有择婿之意,很容易传出这一男一女有旧情的流言蜚语。
  崔信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想了好一会儿拉着女儿坐下,低声道:“为父不瞒你。”
  “李怀仁其人,实是少年英杰,心机手段、才学文略均是上乘之选,但此次入京方知,此人身世诡异,为父也打探过,无人知其来历。”
  崔信顿了顿,他感觉到李客师是知晓内情的,只是不肯说而已。
  “科举入仕,既不依附东宫,又不偏向秦王,虽有名望,但根基太薄……”
  伸手止住女儿插嘴,崔信轻声道:“当日凌敬、魏玄成都曾言,李怀仁目光长远,又有料事于前之能,想必不会如此不智。”
  “再等等吧。”
  崔小娘子张了张小嘴,想说什么但又没说出口。
  崔信笑道:“今日为父拜访陇西李氏丹阳房李客师。”
  “是表叔?”崔小娘子歪着脑袋,“记得三表兄与李郎君交好?”
  李客师的姑奶是崔信的祖母。
  “嗯。”崔信轻声道:“那位朱娘子为子择妻,但李怀仁并不热心。”
  “虽奉养寡母,但李家诸事,均是李怀仁做主。”
  这是在说,李怀仁短期内不会定亲……李客师与李善以叔侄相称,这等话自然是有些分量的。
  看女儿脸上终于有些笑意,崔信忍着心里的酸楚安慰了几句,转身出了门,脸色立即变的阴沉沉的。
  娘的,你个小兔崽子,既然短期内不想定亲,却要写这等诗来挑拨我女儿!
  别让我找到机会,非抽你不可!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太医署(上)
  从武德五年十一月末开始,李善这个名字先后扬名山东河北、长安两地,从圣人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及朝中宰辅,到北地各门阀世家,无不知晓。
  托李楷、王仁表、张文瓘等好友的福,李善在长安内名声鹊起的同时,也戴上了各式的面具。
  眼见突厥屠杀村落,激愤出手相援,这是义。
  数万大军阵前,换回淮阳王,力劝突厥北返,智勇皆备。
  助魏州总管田留安坚守馆陶,又筹谋大败刘黑闼,这是最符合这个时代谋士的做派。
  天策府内,凌敬叹了口气,去年抵达长安,第一日密议,李善口口声声答应……安静一点,少惹是生非。
  但凌敬没想到,两个月后,一首《春江花月夜》让李善这个名字开始传遍天下。
  瞄了眼桌上的公文,这是褚遂良递来的请拨钱款的公文,弘文馆内的学士大都不贪财……但在这个时代,读书向来是上层人士的专利,笔墨纸砚哪样不需要花钱?
  而且弘文馆那些人,用的都是顶尖的……不一定好用,但肯定都很贵,而李世民对此颇为优容,巴不得他们用贵的,将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打出去。
  凌敬签了名,盖了章,笑道:“他日有暇,还请登善留字。”
  二十六岁的褚遂良是弘文馆的馆主,管理日常事务,听了这话有些意外,躬身行礼,“不敢当凌公之赞。”
  一旁的房玄龄这两日一直在天策府,笑着问:“凌公亦知登善擅书?”
  凌敬大笑道:“怀仁虽不擅书,却言,千百年后,登善当不让王右军专美于前。”
  这是无与伦比的赞誉……王右军即王羲之。
  褚遂良连连谦虚,房玄龄对此倒是不在意,只随口勉力几句,等前者出门,才说:“这两日清闲下来,在坊间闲逛,倒是听了些闲言碎语。”
  “玄龄何等人也?”凌敬笑着摇头,“他日必为朝中栋梁……”
  说到一半,凌敬住了嘴,他看见了房玄龄脸上并没有什么笑意,略为顿了顿,前者低声问:“与怀仁有关?”
  “嗯。”房玄龄微微点头,“坊间传言,怀仁有活死人医白骨之能……”
  凌敬松了口气,“当日苏母中箭,怀仁持匕首开胸剖腹……赞一句活死人医白骨,也不为过。”
  “若非有此能,当日道国公也不会许其于馆陶设伤兵营了。”
  房玄龄低声道:“进士科,如今唯独怀仁尚未去吏部选任。”
  “天策府司马为吏部尚书,怀仁愿退避三舍。”凌敬立即回道。
  房玄龄忍不住笑了,“久闻凌公明晓时局,见事犀利,更通晓兵法。”
  凌敬也笑了……刚才那句话,攻守兼备。
  点出了吏部尚书封伦曾让李善落榜,而退避三舍……可不是谦虚。
  重耳流亡国外,得楚王收留,许诺他日对阵,愿退避三舍……结果呢,重耳倒是真的连退九十里,然后集中兵力,大破楚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李善的行事做派的确显示出类似的性格特点,长乐坡、山东,都是主动退避,而后反击。
  沉思片刻后,房玄龄身子微微前倾,低声道:“在下知晓,怀仁至今尚未选试,实有苦衷……”
  听了这句话,凌敬眼神闪烁不定,难不成秦王将李善身世告诉了房玄龄?
  但紧接着,房玄龄继续说:“虽不知内情,但如今……坊间流传,怀仁乃孙思邈之徒?”
  凌敬呃了声,这个……这个……好像是李善当日逼问俘虏时候胡扯的吧?
  武德年间,孙思邈在关中、河东一带名气相当的大,事实上,他在开皇年间就名声大噪,杨坚曾经召其入朝为官,但孙思邈坚拒,隐居太白山、钟南山。
  看看凌敬的表情,房玄龄也差不多知道答案了,苦笑道:“太医署有意召怀仁入内。”
  “什么?!”凌敬脸色大变。
  半个时辰后,凌敬敲开了李宅后院那间温房的门。
  “开玩笑吧?”李善听得莫名其妙,“太医署?”
  “是专为皇室诊治的医者?”
  “太医署,南朝刘宋始创,原为门下,如今隶属太常寺。”凌敬解释道:“虽为显贵诊治,但主责授医术,类国子监,分科考核,升、降、留、退均有规。”
  李善大为感兴趣,这和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完全不同,倒是有点像后世的医科大学,“如今太医署有多少人?”
  “约莫三四百人。”
  李善倒是想过,自己的医术在这个时代……终归有一部分能发挥作用的,至少战场急救、设伤兵营很有用,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操持起来难度太大了,但若是能借助太医署……
  说白了,如今的太医署主要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培养医疗资源,李善在心里盘算,军中医者,若是能以战功而论,应该能组建起一支小规模的医疗队……关键是要给这些医者上升的通道。
  嗯,现在还不行,要等到李世民登基……凌敬之前就说过,李世民对设伤兵营非常感兴趣。
  看李善居然一脸向往的神色,凌敬都被气笑了,“房玄龄非那等妄言之辈,若是你入太医署……”
  “也不是坏事。”李善小声嘀咕,“不过吏部选试,也能入太医署?”
  “能。”凌敬很确定的说:“太医署每年都会从民间挑选医者。”
  “如今想想,这段时日,坊间流传你医术极高……怕是有人推波助澜。”
  “会是李德武吗?”
  “杜淹?”
  “王仁佑?”
  凌敬咽了口唾沫,“长安城内,你还得罪了谁?”
  李善挠了挠下巴,“今日张文瓘来访,倒是听他提起……那首诗递去,崔信颇为不悦。”
  “你还真的将那首诗送了去?”凌敬目瞪口呆,“你不是绝了与清河崔氏联姻之念吗?”
  “一首诗而已……”
  “呸!”凌敬戟指骂道:“若是此诗流传开,怕是崔信视你为敌!”
  李善有点委屈,又不是情诗艳曲,唐朝……不是女人都挺开放的吗?
  凌敬在小院子里疾步来回,“若是封伦不移位,吏部选试……就算过了,万一将你打发去江南、巴蜀……”
  “理应不会吧?”李善心想,李道玄那边都说过了,李渊是认可自己在山东战事中的功劳的。
  不过,李道玄也曾提到过,李渊当日决定在科举后召见自己……都半个月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1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6/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