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161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便在吏部外长廊,怀仁穿的少了。”李迁和李楷交好,这一科选的是明算科,所以对李善颇有好感。
  李善呃了声,虽然唐初科考人数少,虽然科举制度刚刚开始,但这考场也太过了吧?
  就算没有专门的考场,难道不能在礼部贡院?
  再不济去国子监借个场所啊!
  至于只在吏部外长廊考试吗?
  这也太寒酸了吧!
  一旁的青年侧头低语几句,有仆役递来一件厚衣。
  李迁介绍道:“这位是姑臧房李义琰,少有才名,善诗赋、音律,这一科是怀仁的对手呢,也选的是进士科。”
  李善接过厚衣,行了一礼,“谢过李兄。”
  “勿需相谢。”李义琰声音清亮,不急不缓,“久闻李怀仁之名,日后还要多多唠扰。”
  寒暄了一阵后,李善在脑海中找了又找,也没想起历史上有没有这个名人……他毕竟不是历史专业,更不是专研唐史的,自然不知道。
  李义琰,陇西李氏姑臧房子弟,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出任宰辅,爵封国公。
  时辰差不多了,有吏员点名查看文书,考生排列成队,李善转头看了眼已经看不真切的李德武……等着吧,是你逼我的。


第二百四十一章 赴考(下)
  吏部尚书封伦束手站在门外,凝视着走过来的考生,心里默念,陇西李氏两人,赵郡李氏三人,清河崔、太原王均无,范阳卢氏一人,荥阳郑氏两人,博陵崔氏一人。
  其余的都是次一级的世家子弟,如河东柳氏、京兆韦氏等等。
  封伦的视线在考生中来回打转,很快就注意到了李善,不禁眉头微皱,他认得李善。
  其实李善的报考资料是不齐全的,虽然唐初科考不像明清时期要上查三代,但也不是谁都能报考的,李善户籍资料中,父祖一栏是空着的。
  封伦出身渤海封氏,名门之后,早年辅佐杨素,结为姻亲……呃,身为中书令的杨素曾经指着自己的坐榻,声称封郎必当据吾此座。
  哎,类似的事件中,杨素的出场次数实在太多了。
  虽然资料不全,但李善在年前年后名声鹊起,秦王府幕僚房玄龄还曾经私下拜托……封伦在去年兼任天策府司马,被视为秦王府一员。
  如今秦王一脉在朝中的势力也渐渐膨胀,李世民本人兼任尚书令,宇文士及出任中书侍郎,封伦为吏部尚书,主责选官。
  不过,封伦注意到李善,并不是因为他认得李善,今日到场的都是名门子弟,封伦认得的人多着呢。
  而是因为李善在众人中有些鹤立鸡群……周围人都能感觉到李善不同寻常的气质。
  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李怀仁信心十足。
  而李善自己的心理活动是……都让开,我要装个大比了!
  不过,今日最受瞩目的人并不仅仅只有李善,还有一位长须中年男子。
  封伦走下台阶,笑道:“伏伽此举,乃陪子侄辈嬉戏,以大欺小,胜之不武啊。”
  中年男子躬身行礼,并未开口。
  一旁的李迁低声道:“此人乃清河武城孙氏子弟,孙伏伽,前隋即出仕,武德元年因进谏得圣人赏识,如今任御史中丞。”
  李善有点愕然,一方面是因为孙伏伽这个名字,如果没记错,这位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公,贞观年间名臣。
  另一方面是……娘的,有点不要脸啊,都出仕了还跑回来和我们抢饭碗!
  李善前世对唐朝官制就有不少了解,这一世从魏征、李乾佑那打探了不少……御史中丞乃是御史台的副手,上面就一个御史大夫,虽然品级不高,只是正五品,但权责极高。
  而且唐朝中后期是不设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基本上就是御史台的一把手……三法司之一的一把手啊!
  这样的人物,跑回来参加科举……你的脸呢?!
  很快,封伦说完场面话,直截了当的开始考试……也没什么搜身的程序,都不糊名呢。
  等跪坐在矮案边之后,李善觉得……真要多谢李义琰了。
  冷,是真冷。
  阴森森的长廊,没有取暖的火盆,却有穿堂寒风,李善都有点哆嗦了……要不是李义琰借的那件厚衣,还真有点撑不住。
  真是想不通,科考时间为什么要定在初春……放在六七月份不好吗?
  李善侧头看了眼砚台,墨汁都被冻住了,只能再用砚滴取水,拿起墨锭用力磨墨,持笔舔了舔,继续奋笔疾书。
  对于他来说,这次科考难度真的不大,前面的贴经题一气呵成,现在的释义题也比较有把握……至于最后的诗赋,那就要选的那首诗能不能得考官青睐了。
  原本李善以为科考是礼部主持,毕竟宋明清都是礼部负责科考,没想到唐朝却是吏部主持科考。
  如今的科考还只是个雏形,连名字都不糊,监考官……呃,只三两个小吏偶尔来转一圈,没必要监考嘛。
  不过李善敏锐的发现,每次小吏来转悠的时候,视线总会在自己身上逗留。
  一方面是因为李善的名声鹊起,另一方面是因为李善折腾出的算盘……去年参加科考的只有三十八人,而今年是七十二人,几乎翻了一倍。
  多出的考生大部分都是考明算科的……所以,长廊里噼里啪啦拨算盘的声音不时响起。
  敢来参加科考的,都是熟读经书的世家子弟,很快就填完了贴经题,写完了释义题,考明书科、明经科、明法科的另外有卷子,明算科的都在拨算盘,停下笔皱眉苦思的都是进士科的考生。
  秀才科?
  抱歉,一个报考的都没有!
  进士科的考生加试的是杂项,其实就是诗赋,大部分考生都有过投卷的经历,有的准备用旧诗,有的写了新诗……李善觉得,前者和自己也大差不离。
  所谓投卷,其实不是唐朝专属,隋朝就有了,来参加的没有一个寒门子弟,顶多是中层世家……在知晓内情的人眼中,李善也算不上寒门子弟。
  其他人都投卷,只有李善没有,而且拒绝了宇文士及为其扬诗名的计划……对此,宇文士及在不快之后,力赞李善有手段。
  为什么?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光是这两首,已经足以扬名了。
  今天,李善有着自己的计划,他先提笔写下第一首诗,思索片刻后向小吏招手。
  “何事?”
  “纸张不够。”李善表情很平静。
  小吏眨眨眼,看了眼桌上那张只有四句诗句的纸,还不够吗?你要写多长?
  装比,是个很有技术的行业。
  装的小了,别人都未必能发现。
  装的过了,人家心里会暗骂,甚至嫉妒。
  而且装比,也是需要选中目标的,不能自吹自擂,必须要震动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物。
  算盘声已经渐渐停了,最早离去的是明书科、明经科,之后是明算科、进士科,最倒霉的是明法科……
  唐朝到现在都没有一部正儿八经的律法,只能以《开皇律》为基础,补充些春秋断狱的片段,是对是错那真是天知道,关键是要看谁来判卷……真的,罗教授来了都没辙。
  李迁考的是明算科,很早就走了,倒数第二个离开的是李义琰,他考的是进士科,虽然走的迟,但神情颇为轻松,路过李善身边随意看了眼,脚步一顿后才走开。
  “义琰,如何?”
  “德谋兄来了。”李义琰端谨的行礼,才说:“贴经、释义均无虞。”
  “十日前圣人命吏部尚书与门下省侍中江国公判卷。”李楷想了想,“江国公乃江南人氏,喜华美文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李义琰不在意的笑了笑,“长廊已空,唯怀仁尚在疾书。”
  李楷有点奇怪,“为何还未出来?”
  “怀仁两次索要纸张。”一旁的李迁笑道:“墨汁淋漓,笔走龙蛇,必有佳作!”
  但李楷还是觉得有些奇怪,他和马周、凌敬有着共同的判断……如果李善无诗才,再等一科就是,再不济可以显贵举荐出仕。
  即使不想涉入夺嫡之争,以李善如今的名望,请个世家为其举荐出仕,并不难,更何况李善在山东战事中有大功于国,至今未赏。
  所以,李楷觉得,李善肯定是早就预备好了,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出来?
  哎,这首实在有点长啊,而且李善那笔字……努力写的端正一点,自然比其他人慢。


第二百四十二章 我真的不在乎
  “怀仁!”
  “总算出来了!”
  “德谋兄。”李善伸了个懒腰,埋怨道:“胡凳难道不好吗?”
  李楷笑着附和了几句,其实如今胡桌胡凳早就在长安流行了,只是皇城注重礼仪而已。
  “谢过义琰兄,今日可真是冷飕飕的。”
  “应有之义。”李义琰轻声道:“在下祖籍陇西李氏姑臧房,但生于魏州昌乐,长于魏州馆陶。”
  山东战事中,李善助唐军坚守馆陶,奇思妙想使唐军大败刘黑闼,所以李义琰才有此语。
  “那就不是外人了。”李善挥手道:“走,喝酒去!”
  李楷想说些什么,但最终没开口,只翻身上马随之而去。
  要聚饮,自然是去东山酒楼,虽然是订餐制,但酒楼始终每日都会留两个包厢以备不时之需。
  刚到酒楼外,还未来得及下马,前方传来马蹄声,李善侧头看去,一位中年男子趋马陪在一辆马车边,面带忧色,愁眉不展。
  李楷咳嗽两声,翻身下马,行礼道:“拜见霍国公。”
  众人均随之行礼。
  “德谋。”中年男子略略点头,无焦点的视线在众人脸上一扫而过,胯下马未停,依旧陪在马车边。
  一旁的李迁低声说:“霍国公,领十二卫的右骁卫大将军,尚平阳公主,军功累累……”
  噢噢噢,是柴绍啊!
  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当然,最传奇的是他的妻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1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1/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