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令,光复骑军暂归本帅节制!”
“王辅臣所部五千骑,为全军先导,高得捷、郭恪,各为左右护军”
“其余后军部万骑随本帅居中,五日之内,必须抵达苏尼特部!”
一面面令旗挥舞传达,天子就在后面,自然是谁也不敢有疑义,全部都迅速动作起来。
-------------------------------------
而土台之上,眼见这一幕发生的诸部头领们,或是心中忧惧,或是暗自庆幸,不一而足,却都是不敢抬头看坐在首位的天子。
但既然有埋在鼓里的人,自然也有早就有所知晓,并且做了十足准备的人。
额璘臣和昆克勿纷纷代表鄂尔多斯、喀喇沁部请战
“陛下!微臣屡沐天恩,无以为报,愿提所部兵将,以微薄之力襄助张都督!”
昆克勿当即拱手请声
一侧的多尔济闻言,心中暗自吐槽
虽然昆克勿是条老狐狸,和明清双方都打过不少交道,但要说他本人能临时想出什么“屡沐天恩”的文酸话来,多尔济一百个不信。
十有**,这厮是早有预谋,估计就是等着这时候,在所有人面前表忠心呢。
但这二位此时的表态,却是进一步明确立场,同时也是逼其余所有人表态。
出不出兵其实不是很重要,苏尼特和阿巴哈纳尔又不是啥兵强马壮的大部落,满打满算凑一块,能有七八千骑兵都够呛。
张名振此番出征奔袭,麾下骑兵就有两万五,更别说明军的装备对于草原上“亦兵亦牧”,连铁制箭头都凑不出几支的部落游骑而言,几乎是碾压性的。
你以为当年西汉“一汉当五胡”是因为汉兵个个武艺超群吗?
一边是粗制滥造的猎弓,一边是大黄弩;一边是皮革毛毡,一边是铁片扎甲,打个屁!
但站队态度必须要有,哪怕你只出几十号骑兵去旅游一趟呢?
当然,喀喇沁和鄂尔多斯还是相当认真的
各出所部三千骑北上,鄂尔多斯本来就是漠南西路的大部,而喀喇沁在吞并科尔沁左翼以后,也壮大近半,两家的表态,已经相当于整个漠南四分之一的实力了。
其余头领纷纷面面相觑
他们都不是傻子,都说汉人喜欢权谋内斗,而草原部落淳朴,其实恰恰相反,那只是因为以他们的文明程度,还没有进化到需要什么狗屁“权谋”来内斗的地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有意见直接带兵开干,草原上哪年没有互相争夺和兼并的战争?
能站在这里的,俱是其中幸运儿,他们自然懂得
对苏尼特两部下手,不仅仅只是表态站在明廷这一边
同时,也是对漠北几个大部的示威,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苏尼特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子,归根到底,还是土谢图汗、车臣汗两个漠北强蕃给的底气。
而漠北这两年,据说又和准噶尔走得很近……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啊
但还是那句话,漠南距离大明实在是太近了
如果是过去那个保守,只是在长城以南修堡自守的大明也就罢了。
现在,对方先是灭亡并连根拔除了原本的漠南霸主,而后又一左一右成功拉拢到了两个大部,再加上控制着东北,又与叶尔羌通气。
几乎从三面完全压制住了整个漠南草原
他们别无它选
多尔济只是稍稍思忖不到片刻,就带头出声,躬身下拜
“草民亦愿效犬马之劳!”
随着多尔济的表态,越来越多的声音汇集
“愿为大明皇帝陛下讨平叛逆!”
“愿为皇帝陛下差遣!”
……
朱由榔面上再次露出笑容
“好!很好!”
“这就对了嘛,只要是诚心与朕,与大明相交的,朕绝对不会亏待。”
而后扶起为首的额璘臣、昆克勿、多尔济三人,这三位是眼下察哈尔、科尔沁相继覆灭后,漠南实力最强的三部。
接着对所有人道
“此番战事,大家也都不必全部出动,张都督所部数万铁骑,足以踏平!至于额璘臣、昆克勿二位卿家的忠心,毕竟是朝廷的招讨使,不好拒绝,便允二位为张卿扈从,战后必有封赏。”
“谢陛下信任!”
二人当即谢恩
“至于其余诸位嘛,这样吧,多尔济”
“草民在!”
多尔济立即应声
“朕听闻当年皇太极驱逐林丹汗后,与漠南诸部会盟于沈阳,共同推举其为博克达彻辰汗,从此,这蒙古大汗便落入满洲皇帝身上,可否?”
多尔济闻言满头大汗,迟钝应声
“伪帝窃据汗位,乃是……”
朱由榔直接打断,厉声道
“不必遮掩什么,强者为尊嘛!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连自己一亩三分地都解决不了,何况大漠草原?林丹汗刚愎自用,亦是自取其辱。”
“败了就是败了,胜了就是胜了!”
凌厉目光扫过
“可既是如此,今天站在这里的胜利者,是朕!”
“尔等明白吗?”
第10章 会盟(下)
额璘臣和昆克勿两位知晓内情的,当即跪地大呼
“皇帝陛下当为蒙古大汗!”
其余众人见状,先是一愣,随后也相继离席扑倒
“陛下当为大汗!”
“大明皇帝当为蒙古大汗!”
声音由近及远,纷纷响应,其中许多言语,朱由榔听不懂,但不难知道是啥意思,只觉得一时心潮澎湃。
无论如何,对蒙古乃至于整个北地的攻略计划,第一步算是完成了,未来明廷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算是暂时没了后顾之忧。
“朕说过,只要真心相投的,绝不亏待!”
“今日可在此立言,但今日参与会盟部落,日后但有争端、是非,均可直报于朝廷,直报于朕这个蒙古大汗御前!”
“朕一定给诸位一个说法!若是有天灾**,牧民受难,朕和朝廷绝不旁观。”
“长城沿线诸多互市关口,会渐次重新开放,南北互贸,交流,内外一家,如有奸商、墨吏,压迫剥削牧民过甚,诸位大可以奏陈直报与朕,必为尔等做主!”
这几个条件可谓都相当诚恳了
要知道,在明代的草原贸易中,漠南部落其实才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也是明清之际晋商集团能够崛起的原因,就是利用双方之间的单方面贸易优势,进行垄断。
当然,早在姜镶起义以后,多年战乱中,晋商集团被削弱得比较严重。
而其中几家比较庞大的,如范氏,眼下还在明廷查抄之列,已经被缉捕封存。
不同于后世某些段子里动不动就是晋商富可敌国,恍若背后**oss的人设。
明军从中并未查抄出多少真金白银来
也不奇怪,也许天启、崇祯之际,这些人的确富可敌国,但后来天下大乱,打到山西的李自成会管这个?怎么可能会绕过顺军拷饷政策。
至于多尔衮入关秉政以后,江南失陷,财政失血,清廷也不大可能留着晋商这块肥肉不动。
早就被搬空了。
当然,晋商集团虽然在清军入关之前,多次充当满清控制关外贸易和销赃的白手套,但事实上,人家的生意都是来者不拒。
以“中开法”给明军筹粮,李自成来了又成为拷饷对象,走私铁器给蒙古,啥能赚钱就干啥。
只是在崇祯年间,最赚钱的行当莫过于走私铁器给后金而已
但归根到底,以商人集团却能够稳固站在明清双方之间,恐怕还真不是几个商人能做到的,这些生意里面,当年天启、崇祯,上到京师朝堂滚滚诸公,下到边军十数万军将,又有几人逃得了干系?
一个公平的商贸秩序,对于蒙古诸部而言,也十分重要,毕竟内地的许多商品,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必需的消耗品。
可以说过去近百年间的双方摩擦,十有**都是因为边贸互市,或是岁赏问题引发的。
不过既然有胡萝卜,当然也就有大棒,朱由榔的话并未说完
“但同样的,既然朕予尔等庇护,那你们,自然就要以大明为尊,以朕这个蒙古大汗为尊!”
“但凡今日会盟部落,不得私自互相征伐,不得袭扰掳掠内地,不得私下与外勾连,不得僭越名号!”
“尔等可明白?”
“草民等谨遵大汗圣谕!”
众人俱俯首
自从北元遁入草原以后,其实蒙古诸部和明廷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一方面,为了和南面互贸或者受岁赏,部分部落会向明廷朝贡。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己拥有一套独立于明廷之外,并列的权力体系。
简单来说,对于草原部落而言,蒙古大汗和明朝皇帝,是同等的。
林丹汗当年就说过
“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
这也是他和皇太极争端诱因之一,从中便能看出,至少在蒙古大汗的眼里,自己和南面的“南朝天子”是相提并论的,而非是如朝鲜那种朝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