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安之手中可用的兵力实在不多,除了骑兵占优以外,在兵力上,反而落入下风。
能够勉强支撑住防线,并在晋西南、西北等地,得到突破,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但随着徐州战役结束,山东光复,东路战场长驱直入后,中路军也在破灭清军黄河决堤的阴谋之后,越过黄河,抵达晋南地区。
中路军援兵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山西战场
这也是阿济格等人毫无迟疑跑路的原因。
当然,文安之也不可能就这样坐视对方撤出关外,立即动员全军骑兵追击。
而由于山西绿营新军中,将领祖可法主动倒戈,令明军迅速占领太原,竟是出乎了阿济格等人意料,导致原本还未出城的清军步卒主力被堵在南面,进退不得,眼看就没救了。
但阿济格还是没有像明军想象中那样回援,而是二话不说,只带着全军骑兵,扔下那些个绿营将领,乃至于部分正白旗步军营不管,加速逃离。
清军骑兵马匹充足,又是惊弓之鸟,虽然身后光复骑军也紧追不舍,多次截击得手,但在阿济格一次又一次的断尾求生之下,硬生生,还是从围追堵截之中,逃出了四千多骑。
阿济格知道,关内全部沦落之后,靠近长城外侧的漠南地区,也必然不再稳固,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一路不停。
先是经由还能控制得住的察哈尔,又裹挟了千余残兵,然后向漠北逃遁,又被苏尼特部接纳了几日,得到补充,成功遁入漠北残喘。
苏尼特部不是什么草原霸主,之所以敢这么干,其实乃是由于身后背景的利益。
因为苏尼特部的背后,其实站着的,是漠北大部谢图汗的附庸。
不同于南边漠南蒙古诸部的零散状态,漠北作为喀尔喀蒙古的主体,在后世历史上,直到康熙年间,多伦会盟以后,才算完全归属于清廷。
也就是说,此时的漠北诸部大藩们,处于一种中立状态。
尤其是川陕战役之后,由于明军与蒙古接壤,南面的信息北传,原本在皇太极以后,在态度上逐渐靠近满清的漠北诸部,都暧昧起来。
但是,当明军北伐,尤其是阿济格逃亡大漠之后,他们的态度又反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就像明廷不希望北面有一个强大统一的草原帝国一样。
这些漠北大部,又何尝不害怕明廷未来可能的向北开拓?
故而,土谢图汗和三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共同都倾向于,保全北逃的阿济格,以作为未来制衡明军北上的可能。
当然,他们也知道,只凭借阿济格、满达海这点人马,并无大用。
所以,就在阿济格北逃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草原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
就在阿济格从苏尼特部离开的同时,漠北诸部便开始主动和西边的准噶尔联系……
-------------------------------------
察哈尔东南方向,在皇太极征服漠南后,先后被归属于正蓝旗和多伦诺尔部的一个集镇中。
这里往南,是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被命名为“上都河”
是的,这里就是曾经的元朝都城之一,上都镇。
作为曾经的蒙元政权发祥地之一,眼下却已经完全荒芜,只留下大量的断壁残垣。
朱由榔的大帐耸立其中,前面天子龙纛、伞盖纷纷而立,迎风猎猎
最里面是御前司三千甲士,而后是光复后军,或者说安北都督府的兵马连营十数里,外围还有刚刚前来汇合的光复骑军万余精骑。
来自漠南诸部的近百名头领,在半月间先后抵达
所有人心中都颇为忐忑
他们不敢不来,漠南不是漠北,并非什么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而朱由榔此番也并非孤身而至,还带来了八万步骑大军。
要知道,在此时人口匮乏的蒙古草原,整个漠南加一块,都凑不出八万脱产人马来。
为首的是鄂尔多斯部头领额璘臣,和喀喇沁部的昆克勿
这二位算是投明投得最彻底的,倒是在战战兢兢之余,颇有一些自得和庆幸。
可以想见,在未来以明廷为主导的漠南秩序中,二人都将占有额外优势。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二人均被赐了爵位,且在新成立的安北都督府中担任职务。
额璘臣安北都督府左路招讨使,昆克勿为右路招讨使,作为安北都督府的外围武装统领存在。
二人的长子,均被赐姓,派入御前司听用
此番更是直接穿着明廷勋贵,御赐的蟒袍,出现在众多曾经相熟的各部头领面前,昂首挺胸,与头顶光秃秃尚未长出来的头发相衬,倒是显得有几分滑稽。
所有人都到齐后,确切的说,并非所有人,少部分,如苏尼特部,头领就没有过来。
但会盟还是如期举行
数十面大鼓、长号相继奏响,上都镇昔日宫殿遗留的土台之上,随着一面金黄色龙纛的到来,所有漠南蒙古诸部头领纷纷大礼参拜。
没办法,因为随着这些仪仗抵达的,还有左右上千全副武装的钢铁骑士。
朱由榔身着白色衮服,先是颇为客气的虚扶起诸人,而后又对额璘臣嘘寒问暖,对其人这几年于西北配合西路军开拓河套表示赞许和欣慰,并下旨加赏对方锦缎四百匹,茶百石,以作嘉奖,其实这没多少东西,但额璘臣还是相当感激,因为这是天子在表达态度。
对其他与会的头领,朱由榔亦是和颜悦色,先是给众人赐座,然后又随性询问些草原上的杂事。
时值晚春,草原转暖,让大多数人都逐渐放松下来,但身侧那手持兵刃的甲士,还是让人无法忽略。
就在一派平和之际,朱由榔却是突然开口询问
“苏尼特部头领到了吗?”
此言一出,原本稍显喧嚷的会场,忽然寂静无声
朱由榔也逐渐将笑容收敛起来,转头向主持会场的张名振继续询问
“漠南诸部,发文相邀的,有几家未至啊?”
张名振当即肃然拱手答道
“回禀陛下,苏尼特部,和其相邻的阿巴哈纳尔部均未至。”
朱由榔恍若未觉地点了点头,而后转首对下方一位头领问道
“多尔济头领可知,苏尼特和阿巴哈纳尔距此多远啊?”
朱由榔言语轻缓,但在闻言人耳中,却是字字如山
多尔济乃是阿巴嘎部的头领,距离苏尼特和阿巴哈纳尔两部最近,当然知道具体情况,只能小心答道。
“距此……大约骑马六七日路程。”
朱由榔闻声,接着颔首感叹
“六七日啊,那朕就等等吧”
此言一出,大家都送了口气,以为天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但其中部分人,心中也不乏轻视,明廷刚刚收复中原,到底还是不敢立即对蒙古诸部下手。
可朱由榔却是转头又向张名振道
“安北都督张名振!”
“臣在!”
“骑军也听你调用,与你十日,够吗?”
“十日之内,必踏平此二不臣之辈!”
张名振突地振甲拱手应声,而后按刀告退
就当着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翻身上马,大声传令
“击鼓聚将!”
鼓角声不绝连绵,由于草原一马平川,十几里外的情势都看得清楚,何况众人还坐在土台之上。
只见远处遮天蔽日的连营和旌旗,逐渐缓缓开始移动。
之前才松一口气的多尔济见状,一下子都不知该出何言,只是愣愣无声,其余众人,亦是忽然如芒在背。
第9章 会盟(中)
此时正值午后,日头刚刚过了正中
又是暮春之下,草原青草离离
本该是一派平和景象,却突然被阵阵马蹄声以及滔天烟尘笼罩
在上都镇正中土台之上,看得最为清楚
多尔济等人敢肯定,明军绝对不是这位“笑里藏刀”的天子临时起意才会发动起来,绝壁是早有预谋!
因为只是张名振刚刚策马出去传令点将以后,全军大营就都动作起来。
鼓号声连绵不绝,延续十数里,一队队甲士、骑兵,向着草原之上的空旷地带汹涌而出。
阳光映衬之下,闪烁锐利的矛头,互相碰撞,发出“锃锃”冷然声的甲胄,以及那黑洞洞的枪口,反射出金属色泽的铜铁炮身。
自成化以后,明廷对于北方草原的战争中,规模就已经很少超过一两万了。
这倒不是说一定是明廷军事实力在衰弱的缘故
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到了明清时期,草原游牧部落也在衰弱
过去,如汉、唐,五代、宋元那种草原上动辄“二十万控弦之士”,甚至三四十万的景象,在明代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个时代的草原,已经负担不起这么多人口,自然,军事实力也就大大削弱
这一点,从满清这种统合东北、蒙古,最后能聚集的总兵力也没有超过十万便能看出
如果放在气候温润的隋唐时期,光高句丽,或是东西突厥,随便挑一个,举国能战之兵都不下二三十万。
可在明中期以后,与北方游牧部族的摩擦记录,基本上都是几百骑规模为主,上千的都罕见,至于过万,那都能引起朝野震动了。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战国到唐初那种古典军国主义体系已经在唐末以后完全解体,而近代国家机器,以及法国大革命后那种广泛的公民义务兵役制又尚未建立。
明军能保持一支超过五十万的脱产军队,本身就已经冠绝整个十七世纪的世界。
可以说,整个漠南草原,包括当年林丹汗和皇太极角逐之时,清军动员几乎大半个漠南的兵力外加自身八旗精锐,也没凑出十万人马来。
而眼下,随着察哈尔、科尔沁先后被拔除,喀喇沁、鄂尔多斯投明,朱由榔在上都镇聚集的这八万步骑,几乎足以涤荡整个漠南。
当然,张名振不会带所有兵力出发,这些主力,主要是用来震慑与座之人的。
张名振一边着甲按刀,策马至大营外的安北都督帅旗之下,点将出发
事实上,这场行动早在数日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大家只是等一声令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