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要消耗超过五千发炮弹,光造这些炮弹所用的铁,都有两三万斤,锻成兵刃,够几千兵马用的。
想那满洲、蒙古兵丁,都是在关外过惯了苦日子,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豪横糟蹋东西的啊。
尤其是那些连铁质箭头都宝贝的蒙古兵丁……
诶,人家明军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对不起,就是有钱呐
战争归根到底,打得还是经济,虽然进入春夏之交后,明廷方面,粮草供应稍显紧张了些。
但在其他方面,却没什么好节约的
工部下辖矿务局,冶铁公司,在湖广、广东、江西、南直,有工坊不下二三十,仅光烈六年一年,工部统计的总冶铁量,是两千万斤。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永乐年间,明朝全国的铁产量,是一千九百万斤。
此时的光烈朝廷,靠着半壁江山,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
(其实也不稀奇,明朝中后期的铁产量,应该是比永乐年间还要多得多,这和国家强不强没关系,主要是技术成熟,生产力客观进步了,只是这些生产力主要分散在民间,而明廷办官营产业的能力,又实在太挫……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冶铁总量,都在世界领先,因为农业社会,需要需要大量铁制工具,人口基数摆在那里)
而且,这还是朝廷废除了铁课(官府向匠户分配的冶铁指标)的情况下,而且没有计算,在广东、江浙地区广泛存在,且规模不小的民间冶铁工坊。
明军实在是不知道什么叫节约,五千发不够那就一万发,多大点事?
吕梁山清军破防了
这山寨又不是城池,哪里能经得住这般造?
先后派出数批人手向正在镜山的图海告急。
图海也别无他法,事到如今,本来想先凭借吕梁山防线,耗一耗明军锐气,没想到人家几天就给你捅到嗓子眼了。
只能提前出动主力,和明军决战。
收到求援信的第二日,图海派出精锐的正红旗骁骑营骑兵,从吕梁山北侧迂回,袭扰明军侧翼。
受到情况后的李定国,马上决策
吕梁山前的刘文秀四个师先别攻了,马上停火,就地转入防御
镇口闸的骑兵立即脱离战场往北,只需牵制住清军骑兵即可,不必与之正面交战。
接着,在黄河畔又停了好几天不动的李定国,才带着四个师人马,沿着黄河,继续往前,丝毫没有往吕梁山那边掺和的意思,大军就沿着黄河岸边行军,速度相当缓慢,日行不过三四十里,丝毫没有以往明军,尤其是光复左军,百里奔袭,来去如风的作派。
-------------------------------------
“明军有不攻了?”
正领着八万多主力大军,行至吕梁山北三十里外的图海,看着手中军情,颇为皱眉。
之前几日,明军又是骑兵,又是大炮,四处出击,搅得天翻地覆,眼看就要全军压上,战云密布,风驰电掣的架势。
结果自己这边把主力一摆上来,对方又立马偃旗息鼓,原本猛攻吕梁山的刘文秀直接就地防御,在镇口闸耀武扬威的李来亨直接脱离战场,不与清军正面交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只剩下李定国,带着那四个师,沿着黄河慢吞吞地走。
莫非明军被自己主力大军给威慑住了?
怎么可能!
李定国天下名将,谁人不知?
可眼下图海也没有太多办法,只能派人通讯徐州方面的瓦克达,一方面报告情势,另一方面,请求对方派一支偏师,前往黄河畔,正与李定国隔河而望的房村集地区,准备渡河策应,并监视对方动向。
同时传令各部注意戒备,不给明军奇袭钻空子之类的机会,大军亦不急着行军,尽量保持秩序,和阵容稳定,不给对方可趁之机。
-------------------------------------
黄河之畔,听闻这隐隐的波涛声
今日明军只行军三十八里,可谓相当缓慢了,一到傍晚就转入宿营,营地挨着黄河畔,稀稀拉拉十余里。
黄河虽然是地上河,但也得分地方,至少夺淮入海以后,在淮北这一段,并不严重,所以黄河决堤多在中上游,河南境内,下游反而不容易决堤,但在雨季却容易受上游影响,发洪水。
此时春汛已过
所以哪怕沿着黄河宿营,李定国也不担心清军搞出个决堤什么的,决堤也不是在这掘,起码得跑到徐州西北面百余里外,砀山、丰县,黄河入淮的地方还差不多,而那里此时全都在图海控制之下。
李定国正在夜中灯光下读书,帐外,白文选恭声进来,帮忙挑了挑灯烛。
说起来,白文选也算是左军悍将,屡立战功,在李定国麾下,仅次于已经升任中军都督同知的冯双礼,但这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停在总兵位置上,连李来亨这种年轻将领都已经升任都督佥事了,要说心中没有些郁闷和着急,那是假的。
李定国放下手中书卷,看着专门进来呈递军报的白文选,叹道
“毓公(白文选字)放心,此战之后,无论如何,我也要上书陛下,保你一个都督同知的位子。”
“此前也是阴差阳错,要我说,朝廷军制还是有些问题的,四五十万大军,却只分五军都督府下,有些过于庞大,战时集中事权倒是不错,战后肯定还会有拆分。”
白文选只是连连谦让,恭声致谢,却瞥见对方刚放下的书卷
“末将观节帅最近都在读《南史》?”
《南史》,即是唐人所编纂,关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各代的史书。
李定国颔首,道
“之前堵学士就告诫过我,为将者,就算不须通经义文章,也该读一些史书,的前人之鉴啊。”
说到这里,却是向白文选笑着问道
“你知道我这几天都在读南朝谁的传记?”
白文选自是不解,他这几年倒是也喜欢请军中先生给自己讲古,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也算知晓
李定国正色道
“刘裕”
白文选面色一白,大惊失色,背上冷汗都快出来了
李定国见状,先是一愣,不知对方这是咋了,良久才明白过来,又气又笑地怒道
“你想哪去了!”
第57章 却月(中)
白文选闻言,更是直接跪下,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节帅三思啊!”
李定国都被气笑了
“我之前还觉得你委屈,如今看来倒是高估你了,就你这脑子,别说同知,总兵也浪费!”
“合该给你个把总,就顶天了!”
白文选这才回过味来
“节帅……我还以为你要造反呢……”
李定国直接把手边书卷拍到他脸上,气道
“反?谁跟我反?你吗!”
白文选只是尴尬挠头
倒也不怪他多想,只是眼前这状况,提什么刘裕,实在是容易让人想歪。
要知道,当年刘裕可就是在北伐之后,篡了晋恭帝的位,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
同样都是丧失北方后退居江南,同样是大军北伐,同样是战功彪炳的将帅。
这夜里忽然招来军中大将,又拿出什么《南史》,刘裕来说事,很难不让人多想……
但白文选倒也很快就反应过来
李定国篡位?怎么可能?
真要有啥心思,当初在贵州龙场驿,早就能把朱由榔一刀宰了,何至于今日?
就算他李定国真的猪油蒙了心,就是想现在反,又能拉动几个人?
其他人不说,就说他白文选,自西军时起,就与冯双礼一同入李定国、刘文秀麾下,近二十年,算是李定国的头号亲信了吧?不照样吓成这样吗?
遑论他人
更别说自参将以下,军中基层军官,泰半出于教导师、兵学苑,以及遍布军中的政宣参事、典军主簿、录事参军,一个风吹草动,后方都听得一清二楚。
何况李定国固然威望彪炳,那天子的威望又何尝是虚的,真要出了意外,亲手带出来的左军尚且跟筛子似的,何况于百里之外的光复后军?
“那节帅的意思是……”
白文选这才尴尬地小心翼翼问道
“唉,所以说让你多读书啊”
李定国感叹后才道
随即严肃道
“此战,遂敌众而我寡,但彼辈兵械、战力俱远不如我,唯一当担心的,便是骑兵之利。”
“且大河将清虏分作两部,原本后军方面挺进,如此布置倒也不算错,可如今后军被岳乐牵制后,清军再这般隔绝开,却显得呆板了,我军应当在瓦克达率南岸主力渡河之前,就先重创图海。”
说到这里,李定国才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我欲效宋武帝故智,于黄河之畔,诱歼清虏主力!”
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趁后秦内乱,兴师北伐,晋军势如破竹,兵逼洛阳,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
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
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三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
刘裕北伐
这一背靠黄河,以战车、强弩、精锐步卒反制骑兵的战术,被形象的称呼为“却月阵”。
而此时明军的状况,却是和当初的刘裕颇为相似。
同样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尤其是骑兵数量,远逊于对方。
但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又比敌人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