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7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后来的康熙、雍正等人,甚至都还蓄发,只是扎成辫子而已,大概满洲人自己也知道这玩意丑。
  “蓬!”
  盾牌和人潮碰撞在一起,爆发出阵阵喊杀,伸出丈余,锋刃淋漓的长矛、朴刀,刺入只穿有简陋皮甲的清军丁壮身体内。
  “噗呲”
  刺耳的入肉声和嚎叫传出,明军钢铁方阵毫不受影响地不断一步步朝前移动,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放在冰雪之上,瞬间将对方融化成零散的液体。
  “掌雷!”
  明军后排军官一声令下,十数枚黑乎乎的物体越过十余步距离,滚入敌群,冒出“呲呲”响声。
  辽东地区这些留守的满清丁壮,由于多尔衮多次广泛征召兵员,剩下的素质实在不高,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还没反应过来。
  “轰隆!”
  电光火石间,数百清兵惊慌失措,轰然爆炸声中,倾倒一片,四处飞驰的破片,扎进肢体之中,带起一片腥风血雨。
  浓烟升腾,巨大的火光中,由竹筒制成的掌雷,不仅更加轻便,而且其中还掺杂有不少兵工公司工厂里用余的铁屑、铁片,造成破片伤害。
  如果何洛会在这里的话,就会发现,此时的明军掌雷,怎么比之前在军山湖之战遇到的威力大多了。
  自从明军的火器化进程不断增大后,如何提高火药的威力,也成为了武备局的重要科研项目。
  最后还是宋士意带着一众高级工匠,尝试了不少配方后,找到了关键。
  白糖
  这还是一名江西的野道士,在几个府县内拿些杂技招摇撞骗,骗了不少钱财。
  靠的就是些什么“伏火术”、“炎龙术”之类剧烈爆炸。
  结果被一名因病回老家休假的武备局官员看见了,眼睛大放异彩,直接联系本地的锦衣卫百户,把人给逮了,差点没把那野道士吓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经过一番审问,这厮被强行逮进了兵工公司,最后才研究出来,关键就在于白糖。
  白糖作为有机物,在传统火药中掺入后,尤其是火药中的硝粉(硝酸钾)和白糖相作用,就能形成初级炸药。
  宋士意经过多次试验后,得出两者以1:2的比例掺杂后,威力最大。
  这种炸药无法作为发射药使用,但可以装填进掌雷里面,配以大量碎片,增加杀伤。
  (大家过年放炮仗可以试试,将白砂糖按照一比二的比例掺入黑火药,如果是硝酸铵就更刑了,效果非常莱斯)
  这还是新式炸药第一次投入实战,这时候炸药配方还是机密,一直没有广泛装备,直到海军北上之前,兵工公司才调运了一批给陈举和刘国轩的铁人军。
  巨大的一连串爆炸声,让阵中的士卒都有些耳鸣,清军步卒更是直接蒙了。
  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像八旗劲旅那样,经历过两军对阵时的连天炮火,眼前情况实在是超乎了他们的平常认知。
  铁人军将士保持严谨队列,钢刃铁甲不断往前推进,犹如压路机一般平推过去。
  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矛头和朴刀,不断将眼前的敌人搅碎。
  两刻钟之后,明军钢铁方阵步步紧逼下,清军队列开始崩溃。
  恐慌情绪一传十,十传百,纵使阿哈尼堪再怎么勒令、镇压也无济于事。
  正当此时,战场侧后方一股烟尘袭来。
  远远望去,那赤红色的“明”字旗和三辰旗,便知是明军援兵。
  阿哈尼堪长叹一声,遗憾愤然道
  “把溃兵捞回来,撤回城内。”
  身边四百精锐骑兵分作两翼出击,放箭掩护溃退的步卒大队后撤,进入海城。
  -------------------------------------
  清代盛京(奉天)地图
  战后,正在盛京的何洛会听闻阿哈尼堪已经和明军接战,还吃了亏,立马勒令对方退入辽阳地区,严守防线。
  各部不得擅自出击,依靠辽东地区广泛的营垒、堡寨坚守。
  而此时,明军抵达辽东的消息,在快马加鞭之下,终于传到了北京。
  “什么!明军已经打到盛京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迅速将整个清廷高层炸开。
  多尔衮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江淮前线距离辽东数千里,明军怎么蹦过去的?
  但结合之前朝鲜那边的消息,不难猜测,明军是从大海之上,乘船浮水而来。
  反应过来后,多尔衮马上封锁消息,严禁关外的消息传入关内,必须先稳住人心。
  而后以换防,祭祀太祖太宗陵寝的名义,命多罗郡王瓦克达领镶黄旗八千多人马出关,经由锦州,驰援盛京。
  除此之外,就是要稳住科尔沁等和满清关系较近的蒙古诸部,辽东这个地方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处在东北、北直、蒙古三方的交界处,多尔衮担心明军的到来,会动摇蒙古诸部的忠诚。
  毕竟,之前明军拿下川陕以后,就已经和漠西部分蒙古部落产生了联系,造成了极恶劣影响。
  也许此时这些部落还不敢作乱跳反,但难免会暧昧中立起来。
  已经失去了江南地区输血的满清,不能再失去蒙古这个武力补充了。


第77章 归正女真
  海军的陈举、刘国轩部约七千众重甲步卒全部登岸,几乎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西侧。
  清军退守辽阳后,坚守不出,明军虽说都是精锐,但毕竟人数有限,还要分出人马清理各地堡寨、农庄,兵临前线一带的也就是一两千众。
  辽东不是关内,一方面,辽东沦陷已有数十年,在这里,明军并没有江南那种深厚的社会基础,而且人口稀疏,虽说多尔衮入关之时已经将大量八旗勋贵族人带入关内。
  但依然还有一半左右的满洲族人留在关外。
  当然,其实也没有多少,按照顺治五年时的统计数据,八旗包括满蒙汉加在一起,有七十多万人口,其中满洲占三十万,蒙古十四万,汉军二十五万。
  除此之外,还有一百万左右的包衣。
  此时的辽东,人口估计也就是一两百万而已,其中一半是满洲女真各部和汉军旗的家属族人,以及大量包衣。
  这些人也许对满清称不上多么忠诚,但对明军肯定不会有多亲近。
  所以大军每进展一处,都得先清理控制这些聚居地才行,否则一不小心,自己也会被人给“游击”了。
  尤其是相较于内地,这里的民众族群混杂,又多有弓马,一旦呼啸聚集起来,便是一支支游骑兵。
  面对这些棘手的堡寨、农庄,明军也没法一个个攻拔,否则反而会让情势更加恶化,那样整个辽东的各族民众,很可能会倒向清军那边,到时候真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了。
  所以明军采取的策略,还是拉一派打一派,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也不难做到,满清的八旗制度之下,是极其严苛的奴隶制,大量女真、蒙、汉、朝鲜等族百姓沦为包衣农奴、牧奴。
  郑成功提出主要政策纲领,“释奴分土,惩凶救民”。
  即否认所有满清八旗制度下的奴隶关系,所有原本被束缚于满蒙贵族奴役下,包括女真各部贫民的包衣、农奴,都获得解放,并将原有土地效仿关内民屯令中的政策,重新分配。
  这迅速让远道渡海而来的明军,在辽东站稳脚跟。
  正如同生活在中原、江南的农夫,不会因为皇帝新建的宫殿而获得益处,游牧与游猎民族的文化中,阶级压迫更为深重,在直隶、山东跑马圈地的毕竟只有军事贵族,跟真正在大小兴安岭里挖鱼刨参女真部落有什么关系?
  恰恰相反,自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后金在十数年的女真诸部统一战争,兼并、攻灭了大量部族,叶赫部不过是其中之一,其中绝大多数女真游猎人口,也只能沦为八旗制度下的包衣奴才。
  当然,相较于被数次入关劫掠所得的汉族人口,这些女真奴隶的生活水准要稍好些。
  就在刘国轩率步军主力,基本控制了辽东半岛西岸同时,一批来自江南的补给船队抵达。
  随船而来的,除了数千斤火药,一批兵工公司专门调拨的轻型火炮外,还有数百名特殊的明军将士。
  其中为首的,为副将衔,唤作杜尔德,从这名字上来看,就不像汉人。
  是的,他就是当初在浙江,主动反正,生擒满清多罗郡王博洛,原镶白旗梅勒章京,叶赫那拉,杜尔德。
  除他之外,随行的数百人也都是,在过去几年里,各个战场中,主动投降反正和被俘后投降的八旗军士,而且都是满洲人。
  经过了两年多时间,杜尔德头上的“金钱鼠尾”早已了无踪迹,重新蓄起了头发,再加上明军赤红色的军服和制式甲胄,而且其人自己本来就是满清当中的少见的文化人,北方官话相当流畅,如果不说,恐怕很难能看出对方是满人。
  对于这帮子投降过来的八旗军士,朱由榔还是相当优待的,除去手中确有血债的,如博洛那种,难逃一死,对于一般基层军士,还有如杜尔德这种非爱新觉罗嫡系出身的将佐,如果主动投降,还给机会效命,若是战败被俘,则会被分配到攻城前线的“赎罪营”,侥幸不死的话,也还有机会。
  杜尔德当初投降之前,受到手下郝文兴的“指点”,立志要当一个大明朝的“金日磾”,所以相较于其他人,更加积极,再加上其人本来也不废物,居然混得相当不错。
  朱由榔甚至还专门建立一个“归正营”,专门收拢投降反正过来的满洲、蒙古军士。
  按照此时明廷官方声讨满清的公文里说法。
  并未将蒙古和女真诸部全部一杆子打死,而是表示,“努尔哈赤者,本国朝边廷旧将,得赖朝廷荫蔽,方承一隅之土,不思恩荣之报,反以刀兵,裹挟建州诸部,危凌海西、黑水,使良民涂炭,赤子沦为奴婢,是诚可恨。”
  将漠南蒙古、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尤其是爱新觉罗部进行切割,也算是明廷政治攻略的重要一环。
  墙倒众人推。
  眼下,只要不是个瞎子,都知道,自川陕光复以后,明清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扭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满清先是没了多铎、博洛手里最为重要的野战集团,接着又丢掉了江南这个钱粮袋子,现在还失去了吴三桂这个急先锋,以及川陕的地理战略优势。
  说是只剩下半条命,都算奉承了。
  除了归正营的满洲出身军士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吴军残部的军官,当初吴三桂、祖大寿等人降清后,满清为了提防辽东将门集团,将其部家属迁移到了锦州地区,方便监视。
  最早吴三桂刚投降的时候,满清一度将他监视在锦州地区,就是害怕对方在前线搞事,直到后来前线实在吃紧,才不得不用吴三桂平定西北、西南。
  这两拨人的到来,让郑成功极为惊喜。
  自肇庆以来,明军屡战屡胜,直到光复江南、川陕,除去朱由榔笼络团结各个势力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此时的抗清复明事业,在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有着巨大的社会基础。
  明军也习惯了打这种仗,每到一地,前脚攻下城池,后脚朝廷就可以直接派驻官员,然后和地方士绅民众联络,重新构筑政权,履行职能。
  比如光烈三年东征之时,一开始前线粮草还需要从湖广、两广调运,但攻入江西后,不到两月,江西本地就能供应大部分。
  归根到底,满清不是李自成,也不会“均田免赋”,所以相较而言,虽说明廷也是王八蛋,但起码没满清王八蛋,而且近三百年的惯性在这里,只要军事上大势一成,重建政权并不难。
  杜尔德抵达辽东后,将手下几百号人,分成十多个队,负责跑到辽东各地安抚策反女真诸部,尤其是海西女真,和那些在努尔哈赤统一战争中,积累血仇的部族。
  此策一出,立竿见影,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旁系的满洲军官,辽东这地界不大,女真各部本来人口也少,部族内部关系密切,这些“满奸”跑回自己老家后,不难说服“家乡父老”一同反正,大大消除了其和明军的对立情绪。
  毕竟此时距离努尔哈赤起兵也就几十年,距离皇太极凭空造出一个“满洲族”来也就才十几年时间,女真部落之间还真没多大凝聚力。
  给爱新觉罗卖命是卖命,给老朱家卖命就不行啦?当年又不是没卖过。
  明清双方最终在辽阳城外对峙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