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对于茶马贸易,也是下了大力气支持。
用朱由榔的话来说,茶马贸易不仅仅是骑兵建设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不是只靠战争就能完成的,经济文化交流耳濡目染和同化才是关键。
临洮府河州县的榷场上,羌、藏、回族的牧民,拉来一队队马匹、牛羊,上面还载着羊皮、牛角、马鬃之类物产。
而从江西、福建等地,远道万里而来的商贩们,也是带着一车车满载货物。
主要以茶叶、铁器为主,还有部分丝绸,主要是针对一些乌斯藏贵族的商品。
河州知县,同时也兼任榷场主事的,是来自浙江的举子沈平鸿,这小子在浙江干完度田工作后,先是被分配到江西当了县丞,后来不久,川陕光复的消息传来,朝廷从内地抽调一批官员填补空缺。
沈平鸿就升任了河州知县,按照光烈朝的政治生态,越往边地分配,越容易被提拔,许多同僚都对沈平鸿表示祝贺。
但真的跑到了这鬼地方,还是颇为难熬的。
全县户口,只有一万出头,还不如江南一个大点的镇子。县城也是残破不堪,只有一百多户居民。
好在沈平鸿的主要任务也不是种地产量,而是边境榷场。
光烈四年第一个季度结束,沈平鸿开始带着文吏,统计贸易数据。
三个月,统共交易得牛八百四十五头,马一千三百四十匹,羊三千七百余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其中牛、羊会一般被各个府县收购去,分配给民屯户,而马则是由军队直接收购,进行筛选。
不是所有马匹都能作为战马使用的,首先要进行“相马”,肩高太矮的不能用,脾气过于暴躁的不能用,有其他疾病的不能用,还有年纪、体格等等条件,母马也无法作为战马使用,一般必须是青幼年的公马才行。
一般这一千多匹马里,最多只有四百匹合格。
当然,其他剩下的马匹,也可以作为换乘马、驮运马使用。
挑选之后,还要敲上马蹄铁,配上鞍具,进行至少一年以上的训练,教习战马听从指令,熟悉阵列,和骑手培养感情,最后才能作为战马使用。
从去年到今年三月,从四川到陕北的一共十一除榷场,统共交换到马匹一万八千多匹,但最后被征募为战马的,只有七千五百匹。
这个数字距离明军的发展目标还是有些距离,按照枢密院的计划,北伐之前,全军的骑兵规模,包括整建制的和分散各部的骑兵,统共需要五万五千骑。
整编了姜镶、关宁、松潘三部,再加上原本前军剩下的那不到三千骑后,解决了其中一万八千骑。
但还有三万七千的差额。
按照现在的进度,少说也要四年才能补齐,这个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文安之也只能尽量想办法。
最近,他已经上疏朝廷,让理藩院派人协助,想要派出使团深入甘肃,去漠西蒙古和西域,一次性达成较大的买卖。
此时中国的西部边陲,处于“三国演义”阶段,分别由三股势力控制。
分别是由蒙古固始汗控制了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控制了后世新疆、甘肃地区的叶尔羌汗国,以及盘踞在今蒙古国西部和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的,大名鼎鼎的准噶尔汗国。
其中以准噶尔汗国势力最为庞大,实力也最为雄厚,叶尔羌和和硕特都深受前者影响。
自从皇太极以后,盘踞在漠南漠北,蒙古核心地区的喀尔喀蒙古被满清控制,雄心勃勃的准噶尔汗国与满清在草原上的博弈就越来越多,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一直不断。
对于准噶尔部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怎么担心和忌惮大明的复兴。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于明廷这种中原王朝而言,只需要草原部落们稳定的称臣纳贡,就基本没啥事了。
农耕文明,对于广袤无垠的草原,并没有多少渴望,撑死也就是获得了河套之类易耕易牧的地区就满足。
反倒是满清这种游猎民族起家,在崛起过程中和蒙古部落渊源极深的政权,更加值得警惕,才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第66章 叶尔羌(上)
沈平鸿很郁闷,因为他才刚刚忙活了半年多的边贸工作,又被调动了。
光烈四年,五月
来自理藩院的官员抵达了陕西,他们将要组织起一个使团,翻越数千里,前往那大明已经很久涉足的地方——西域。
成吉思汗以后,整个亚洲都遍布了蒙古人的身影,除了被朱元璋赶到了大漠的北元,其余整个中亚乃至于西域、漠西地区,也在蒙古余部的分割之下。
不同于汉唐时期,随着气候和地缘形式的变化,丝绸之路已经断绝,西域也逐渐凋敝,不再复往昔荣华。
而对于大明而言,自明初时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控制,还对西域有一定影响,但土木堡以后,整个国家的战略顿时转变为保守,西域和中原王朝,已经上百年没有音讯了。
其实准确来说,自当年唐中安史之乱,安西和北庭都护府被调往中原平叛,随后安西孤军坚守数十年,销声匿迹,后来虽然也有张议潮的归义军想要重归东土,但也最后失败。
中原王朝对于西域,已经有近千年的隔绝了。
以至于后来清朝乾隆时期,平息准噶尔后,才有“故土新归”的新疆之意,本是千年故地,奈何雨雪霏霏啊。
(有一段时间,对于中亚和西域历史比较感兴趣,看了很多资料后,不得不感叹,其实乾隆真的挺厉害的,尤其是对于边疆的战略上,若是生在汉唐时节,也算封建时代的雄主了,可惜历史潮流不等人啊。)
沈平鸿将跟随一众理藩院官员,带着一百多匹马和骆驼,从甘肃卫出发,穿过吐鲁番地区,延牙儿干河,前往叶尔羌汗国腹地。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以伊犁为中心,兼并额鲁特蒙古诸部,并压迫西方的哈萨克人。
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到达后来康熙时期,逐渐统一整个西垂边境,延伸中亚的庞然大物。
所以明廷的主要谈判对象,还是盘踞在西域地区的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首都在莎车,这是当年汉朝西域都护府和大唐安西都护府的重镇之一。
此时的西域地区,受伊斯兰教影响很深,叶尔羌内部,也有极其尖锐的教派斗争,这也是后来它被准噶尔灭亡的主要原因。
16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伊斯兰教的“和卓”一派即开始进入叶尔羌汗国,后来,又有新的白山派进入,最后两派为争夺主导权,先后爆发血腥冲突,造成政治分裂。
此时的叶尔羌统治者是来自吐鲁番的阿卜杜拉,这个时期也是叶尔羌汗国历史上最后的辉煌,阿卜杜拉死后,国家就会陷入分裂与内战之中,直到被准噶尔有机可乘。
沈平鸿跟着理藩院的使团,从甘肃卫开始出发。
虽然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许多准备,包括充足的淡水,干粮,以及防身武器。
锦衣卫专门抽调了执行司和探马司的精干力量数十人,加入其中,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使团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虽说成立三年多了,锦衣卫在关内的情报网也比较完善,但对于西域以及关外的大漠草原,还真是两眼一抹黑。
虽说,短时间内,锦衣卫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满清身上,但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很多东西,还是要提前布局的好,哪怕只是留下几根钉子呢?说不定日后就有功效。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沙阵阵吹拂过,两百多人组成的使团,在朝阳渐起的嘉峪关外,显得额外渺小。
这里是近千年来中原王朝所控制的势力范围边缘,再往西走,就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他们在这条数百年前,曾经繁荣不比的商路上,也显得额外亮眼。
因为这些年来,尤其是明末以后,这边别说是官方使节,就算是民间商贾也很少到西域来了。
使团首领是理藩院郎中,名叫陈焕之,因为当初在广西时,有跟随王夫之招抚土司卫所的经历,所以这次矮子里面拔高个,被挑出来当了主心骨。
还有几名翻译,都是之前通过边境榷场互贸时找到的。
虽说由于商贾不通,这条路上马匪、响马已经很少了,但毕竟不敢拿生命打赌,多以队伍里的武器装备还是很齐全的。
哪怕是沈平鸿、陈焕之这样的文官,也是一人一杆火铳。
而且队伍中的护卫,除了火铳以外,还都是军中挑选出,善于骑射,武艺超群的。
毕竟在这种一两百人的小规模作战里,个人武艺和弓箭的威力,还真就比火铳要强。
队伍在六月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吐鲁番,和叶尔羌的边缘政权联系上了。
在此之前,他们经历了两次小部落的劫掠,好在这些小部落都是欺软怕硬的主,使团一把武力亮出来,一通箭雨、铳弹下去,就屁滚尿流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时吐鲁番地区的当家人,是可汗阿卜杜拉之弟,名唤苏里唐。
苏里唐听说有来自明廷的使者来到后,非常热情的将一行人接入城中。
让原本以为还有一番勾心斗角的陈焕之、沈平鸿等人不知所措。
事实上,早就在明军光复川陕后,作为一名精明的政权首领,阿卜杜拉就已经准备和明廷建立联系了。
这样的选择其实不难理解。、
在此之前,叶尔羌看似在阿卜杜拉的领导下重新焕发生机,但他本人知道,自己的政权事实上是前有狼,后有虎。
往东,是满清影响控制下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的步步蚕食,往北,是日益显露出野心和征服**的准噶尔汗国。
内部,持续多年的教派之争只是被短时间压抑,日后一旦情势发生变化,必定会趁机反弹。
相较而言,环顾四周,似乎只有在游牧民族们心目当中,对于草原和大漠,没有什么额外野心的大明朝廷,最为顺眼。
事实上,在明末之前,叶尔羌也一直保持着跟明廷的关系,甚至进行过多次朝贡。
但随着清兵入关,东边打得不可开交,西边的准噶尔也趁着这一良机大肆兼并扩张,叶尔羌汗国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
“尊敬的客人们,快快请进。”
苏里唐亲热地将一行人接入城中后,大摆酒宴。
在面前一头雾水的大明使节面前解释道
“各位尊敬的客人,来自天朝的使者,请接收我们对于天朝皇帝陛下的敬仰和祈祷。”
“之前我兄长已经嘱咐过我,要时常注意东边的消息,只是由于喀尔喀那帮人一直在监视着,我们也不好直接派人与你们联系,倒是没想到天朝使者先来了我们这里,实在不胜惶恐。”
第67章 叶尔羌(下)
此时的西域地区,人口比较稀疏,尤其是汉族人口,更是占比较少,后世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已经逐渐成型。
虽说当初蒙古人横扫欧亚,所向无匹,但军事上的强大抵挡不住文化上的武器,从中东到东亚的大量蒙古政权,在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内,迅速被当地宗教伊斯兰化和佛教化。
中原王朝周边的四大蒙古势力中,漠南、漠北的喀尔喀部、青藏的和硕特、中亚的准噶尔汗国都以藏传佛教为主,唯有叶尔羌是个例外,以伊斯兰文化为主。
所以在各部之中,也是最为凸显和孤立的一个。
这也难怪阿卜杜拉对于明廷使者的到来,如此热情了。
苏里唐非常热络的招待了两百多名使团成员,酒酣耳热之后,自然也就说到了来意。
苏里唐非常爽快地道
“我知道诸位贵客的来意,在天山南北,我们有着最为广阔和丰茂的牧马场,驯养出最为矫健的骏马,一定会让远道而来的诸位满意。”
叶尔羌的君臣也不是傻子,自己对于大明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他们还是能想明白的。
这话说得不错,天山南北,是中国最为优质的牧马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