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55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内阁通过法令规定,凡个人名下,未超一千亩的,补交十年税款,可以重新登记,超过一千亩,且未登记的隐田,全部抄没,若有在查证检点过程中,有隐匿、勾结、贿赂、抵抗等行为的,抄没全部田土。
  途中当然遇到了各种情况,有想贿赂官员逃脱的,有暴力抗法的,有拿出祖上恩阴求说法的。
  但在皇家铁拳之下,都只得偃旗息鼓。
  六个月内,光因行贿受贿、暴力抗法、造假欺骗等等原因想要逃脱度田,而被判处斩立决的,就超过三千人。
  其中除了士绅地主外,还有三百多人是参与度田的官吏。
  朱由榔在综合内阁和户部、都察院意见后,制定了“三查”制度,也就是参与度田的,各地临时组建的“巡视组”,并非常设,先由本省不同府县的巡视组查一道,再让不同省巡视组查一道,最后由南京衙门临时打乱安排的巡视组再查一道。
  三方得到的结果相同,才能过关,如果一旦有不同数据,之前主持度田的带队官员就必须给出说法。
  初步结果,江南各省,不包含已经完成的湖广、两广、云贵和刚刚拿下的四川,其余浙、直、闽、赣四省,共查抄田亩近七千万亩。
  这个数字,足以安置一千二百万以上的失地流民。
  内阁又颁布《民屯令》
  规定各级官府组织民屯事宜,当然这个所谓“民屯”,其实就是分田,只不过并非免费。
  凡失地农民,均可向官府报备,分与定量田土,按照土地肥力不同,田土数量有所出入,但总的而言,人均中田在四亩以上。
  失地农民成为民屯户后,前三年除税负外,还要缴纳两成官租,后三年减为一成,从第七年开始,土地就完全归属民屯户。
  同时,早在四川战役都还没完全打完之前,内阁又推出了《民垦令》,就是鼓励江南地区向经过战争破坏后,人烟减少的四川移民。
  此时的四川,还没有到历史上康熙年间那种赤地千里的地步。
  虽然后世清朝把四川人口稀少的锅甩给了张献忠,但那种逻辑实在是不堪一击,毕竟要知道,张献忠之后,四川先后作为永历朝廷、吴三桂的根据地,还能再支撑二十多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如果在张献忠入川后就人烟断绝,怎么可能?
  莫非李定国、吴三桂都是大魔法师,会招阴兵?
  事实上,根据后世残留的诸多府县纪事,和私修史书,当事人的通信、回忆录(明晚期士人尤其流行写回忆录,基本都是不出版的)等等,不难还原历史真相。
  四川在明末清初人烟断绝的惨像,不是一个张献忠就能办到的,人家满打满算才在四川呆了多久?就能把近千万人口杀绝?鬼子当年拿着机枪大炮武器都没这本事吧?
  真实记载是,直到三藩之乱时期,四川虽然民生凋敝,人口锐减,但没有到达如此惨状,而四川真正变成一片白地,是三藩之乱平息之后的事情了。
  从崇祯年间开始,四川先后沦为官军和民军,民军和清军,清军和三藩军反复拉锯的战场,常年战乱和封建军队的恶劣作风,反复蹂躏数十年的结果。
  其中尤以三藩之乱时,清军突入四川后所造成的破坏为甚。
  真要论起责任,那清军手上的血,可比只在四川呆了没多久的张献忠多太多。
  这个情况有点类似于河南,只是四川地理环境封闭,外来人口不容易流入,所以人口恢复得更慢而已。
  故而到了康熙年间,还要动员江南、湖广百姓入川充实户口,由于人烟稀少,导致山野虎患猖獗,不少移民葬送虎口。
  如果真是张献忠干的,距离此时,都过了五六十年了,就算元气未复,也不至于赤地千里。
  所以此时的四川,虽然人口锐减,经济生产被大为破坏,但还远远没有到达“千里无鸡鸣”的地步。
  内阁和户部预计,只要能动员十八万户,八十万以上百姓入川,便足够逐渐恢复当地经济生产。
  老百姓自古安土重迁,一般不会轻易背井离乡,再加上这又是数千里漫漫长途,而且所分的土地也大多抛荒多年,要重新开垦。
  所以朝廷给出的条件非常优厚。
  为此,朝廷专门发行专项“重建天府”国债,每名愿意移民的百姓,都能分得八两安置银,成人可得四石粮食,未成年两石,并且所需农具均由官府免费提供。
  途中各省军队、官府,要沿途安置护送,提供必要饮食、栖居。
  入川后,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半税,从第六年开始,才征收全税。
  而且入川移民所分土地,虽然都是抛荒地,但却能比江南地区多分两成,要知道四川盆地的土壤,只要开垦得当,产量可不比什么湖广、浙直差。
  内阁细细核算了一下,发现整个移民政策下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竟是毫不比一场全面战争少多少。
  至少得花九百多万两白银,粮食近四百万石。
  占朝廷一年赋税的四分之一以上。
  当然,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作为国债发行出去,无需朝廷当年支付,但债务总归是要还的不是。
  可朱由榔还是坚持批准了这个政策,这是百年大计,不能忽视。
  充实四川,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四川是连接青藏和西北的关键所在,如果四川不充实,朝廷又怎么控制青藏等地呢?
  不一定只有流血的,才叫战争。


第51章 平西
  陕西布政使司,咸阳县。
  这里位于泾水北岸,往南数十里外,就是西安府治,同时也是陕西省会——长安县。
  这里河流交错,平原广阔,是关中地区的菁华所在,一千年前,泾渭平原是全天下最肥沃的农业生产区。
  但现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的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以及水利设施逐渐荒废,关中地区已然不复汉唐荣华。
  但在贫瘠苦寒的西北地区,关中,依旧是那颗难以忽视的明珠。
  而现在,咸阳县城外,却涌动起阵阵烟尘,上万马蹄轰隆作响,绕行其外。
  孟乔芳收缩关中后,将主要兵力排布在金锁关到黄河一线的北方防线抵挡姜镶,和华阴、潼关一带,防范可能西窜的山西抗清义军。
  但失去了陕北高原作为天然屏障后,想要防住漫长的边界线,实在是太困难了。
  王辅臣两千精锐骑兵,一人双马,只带几日干粮,自真宁沿泾水南下奔袭三日,终于抵达泾阳城下。
  由于姜镶和山西义军的威胁都来自外围,关中腹地的城池从来没想过对方大军能杀到这里,恍然无措,王辅臣先是带人假装清军,突入城内后夺下城门,不到两个时辰,就拿下了泾阳。
  虽然干净利落,但这肯定也就暴露了自己的存在。
  王辅臣知道,必须在清军完全反应过来之前,进一步扩大战果,只休整一夜,随后又往南奔袭咸阳。
  咸阳距离长安县不过一河之隔,这顿时就引起了驻守西安的清军恐慌,毕竟关中几乎所有军事力量都被孟乔芳抽调走了,现在腹地城池只有少量兵丁维持治安而已。
  面对突然不知从哪杀来的骑兵,由于明军一人双马,烟尘滔天,城池上清兵也看不清楚,只觉得无边无际,怕是有近万之数。
  长安县城门四闭,严令进出,咸阳则更加干脆,知县带头献城投降。
  随着明清战争的逐步发展和流转,人们的心思也在不断转换。
  如果是当初在肇庆时,这种知县带头献城的事情恐怕很难发生,因为那时候清军横扫关内,无所匹敌,只要是明眼人,都不愿意和明廷一起陪葬。
  但现在不同了,眼看明廷再差也是个东晋、南宋的格局,投降说不得也是一条出路,何必死磕呢?
  何况明军都能打到这长安、咸阳腹地来了,南宋能吗?
  形势比人强。
  面临突如其来的兵锋,各地府县要么坚守不出,要么开城投降,王辅臣也不耽搁,只是取了补给以后,也不再渡河去找长安县的麻烦,而是将投降的城池交给当地有抗清意向的士绅,而后掉头向东。
  王辅臣独自行动的第七日。
  姜镶已经快支撑不住了,好在还是从山西义军那里,通过黄河渡口运来一小批,再加上宰了些骡马,才勉强凑够了一批粮草。
  最多只能再坚持五日了。
  可就在此时,王辅臣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通过在关中腹地溜了一圈,作为孟乔芳后勤动脉的泾渭平原一下子风声鹤唳,后勤补给中断。
  而后王辅臣率骑兵北上,直插清军的前线基地,富平县!
  两千骑兵奔驰呼啸,如果对方闭门不出也行,只是粮草无法转运,如果敢出来,就是王辅臣的主场。
  孟乔芳此时已然知道了这边发生的事情,派出三千绿营骑兵和五千步卒南下应对。
  结果被王辅臣利用对方新编绿营,训练不足,步骑脱离的弱点,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截杀步卒,斩首数百,溃敌过千。
  王辅臣乘胜逼逐,一度距离金锁关前线不足二十里。
  消息传到金锁关,引起一片哗然。
  明军骑兵烟尘遮天,隔着十几里就能看到,根本瞒不住。
  而孟乔芳手下过半都是刚刚征召的农兵,心理素质本就很差,纪律性也不强,见状更是士气低迷。
  而且清军补给也告断绝。
  本来快要濒临绝境的姜镶见状,顿时峰回路转,信心倍增,亲自督军,加强对金锁关攻势,逼迫孟乔芳无法派出更多人手对付王辅臣。
  孟乔芳再次派出数千人马与王辅臣对阵,想要击溃其部,整顿军心。
  这一次王辅臣不再取巧,两千骑就在距离金锁关前线十几里的平原之上,和两千清军骑兵以及四千步卒相对。
  此战,王辅臣亲自率部前突,纵马驱驰。
  如果说在这个年代,还有什么兵种对个人战斗力因素更为凸显的话,那一定是骑兵。
  这位在历史上,于大同城下,以骑兵对骑兵,给多尔衮和阿济格留下深刻印象,将八旗士卒打得风声鹤唳,以至于“莫有撄其锋者”,让北京的满人军士,都以和“马鹞子”交过手为荣的悍将,开始显露自己的锋芒。
  王辅臣先是率部诱敌,而后厮杀一轮,佯装溃败,引得清军骑兵追逐,随后突地反身杀来。
  丈余长的马槊,刺杀数人后折断,而后拔刀相向,斩杀对方军官,身中数矢,血染甲袍,以至于难以分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明军骑兵在主将带领下,分为小队猛突,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击溃了清军骑兵,王辅臣还让人追逐溃败骑兵,让他们冲击清军步卒阵列,带对方显现混乱后,又将骑兵分作两翼,先以骑射、火铳,进一步扰乱,待对方混乱渐起。
  而后拔刀从薄弱处猛力突进,大溃其部。
  一个半时辰,六千步骑便在距离金锁关前线十几里的地方,在众目睽睽之下,轰然溃败。
  这变成了压倒士气的最后稻草。
  其实究其根本,此战除了王辅臣出人悍勇以外,也并不意外。
  孟乔芳看似四万大军,实际其中有真正训练经验的只有不到两万绿营。而更多的两万多人,干脆就是临时征募的屯田农夫而已。
  这些农夫的田地都在关中腹地,如今明军骑兵从关中方向而来,说明那些地方很大可能已经易手,本就心中焦急,士气如何能高?
  再加上王辅臣所部两千骑,都是大同骑兵最后的精华,就算比八旗不足,打绿营和临时应征的农夫还是绰绰有余的。
  孟乔芳知道,自己恐怕已经坚持不住了。
  他倒是也设想过这个情况,毕竟自己看似是四万大军对付姜镶两万余人,但姜镶手下都是边军精锐,而自己手里要么是农兵,要么是未经战阵的绿营。
  当初陕甘的精锐绿营,大部分都被抽调到襄樊前线和四川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5/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