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将名唤刘国轩,乃是之前家叔在漳州募兵时,一员应招的原漳州清兵小校,后提为把总,镇江之时,其人立有殊功,臣爱其才,便将之拔擢到身前听用。”
刘国轩……这个名字朱由榔还是有印象的,好像是历史上眀郑后期的名将,也是眀郑后期事实上的军事统帅。
江东桥不同于一般城内小桥,并不是很狭窄,大概三丈左右宽,铁人营以五纵队列成紧密阵型,快速从江东桥通过。
与此同时,桥后明军阵地整整一个炮营五十多门火炮抵近至三里以内,河面上三十艘战船同样炮口冷冷相对。
只待城头上清兵的炮火刚刚响起
“通通通……”
从河面到桥后,上百门火炮同时激发,一瞬间就将对面城头上的炮火声掩盖下去。
飞舞的弹雨冰雹般砸在城头上,接受过基础数学教育的炮营军官依据炮击效果不断调整,由于没有其他任务,教导师的士卒也被李来亨打发过来给炮兵们打下手,就当是实习了。
一开始清军炮火还能给迅速过桥的明军造成一定杀伤,毕竟南京城头的火炮配置也不少,自从当年嘉靖年间有过倭寇一路打到南京城外的丢脸事后,南京城头便配备了大量千斤佛郎机,比如这江东门上,便有十二门大型佛郎机。
可另一方面,南京城防火炮也久未更新,大多数都是万历年间的货色,更是一门红夷大炮都没有,面对炮营和海军的新锐火炮,又在数量上被绝对压倒,不足半个时辰,就全部哑火。
半个时辰间,上百门火炮发射了过千发炮弹,把城头女墙轰得支离破碎,遍地残砖烂瓦,清兵干脆潜入城楼之内,不敢露头,更别说组织炮火反击,当然,也没有火炮可给他们用了。
铁人营冲到城下,却是先落后一步,焦琏、王兴两部选锋,抬着云梯先赶了上来,开始架梯攻城。
刘国轩左手擎盾,把长刀负于背上,快步领头登了上去。
明军炮火一停,清兵在长官驱赶之下,终于从城楼之后露出头来,以准备好的滚木礌石之类泼下,弓弩、火铳之类纷纷开始逞威。
对此城下焦、王两部火铳手直接列队,往城头轮射,算是火力掩护,将刚冒头的清兵给压下去。
南京外郭不算太高,但五丈也有十余米了,相当于后世三四层楼的样子,刘国轩天生勇力,动作迅速,不到半刻钟就攀援而上,率先杀入敌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城下火铳手也停止射击,装上刺刀紧随大队攻城。
“刺啦!”
刘国轩先以盾横撞一卒,而后一柄长刀霹雳而出,直接将眼前清兵头颅断下,鲜血飚溅数步,将两百多年的青砖染上腥污,身后明军士卒鱼贯而入,不断扩大突破口。
铁人营将士全身甲胄,极难被伤,若是遇到同样重甲的八旗步兵也就罢了,面对着甲率也就两成上下的绿营,基本上是按着打。
登上城墙后,明军将士纷纷三五人聚做一团,背靠背,只以长刃对外,步步推进,无人可挡。
清军阻击兵力其实也就四千多而已,被这般挤压,城头阵地越来越大。
火铳手的登城为此战画上句号,列队而立的火铳方阵一旦在城头站稳脚跟,清兵便只有被收割的份了。
炒豆般的铳声和弥漫硝烟中,剩下的两千多残军要么丢盔弃甲不顾一切地往城内跑,要么就地投降。
整场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江东门便就此易手。
这一速度很显然出乎了清军所料,因为此时洪承畴还在收缩外郭兵力,一听闻有溃兵过来的消息,马上下令封锁京城十三门,能收回来的兵马就收回来,收不回来的也就放弃了。
原本就议论纷纷的城内百姓见此状况更是差点炸开锅,谁都知道,官军夺回南京只是时间问题了。
至于外郭,南京不是一般城市,即使是外郭,居住的人口也有三四十万,自然是喜迎王师。
无数士绅自掏腰包购买鞭炮,沿着江东门到秦淮河之间的道路噼里啪啦放起来,朱由榔下令张贴安民告示。
一曰此乃官军护拥天子还旆京师,士民不必惊慌,亦不要过多聚集,以免阻碍军队调动。
二曰凡军中扰民者,各级将佐严加看管,伤人偷窃者刑,杀人奸淫者斩,若有私瞒不报,以教导师内政宣参员巡视各部,百姓可告之。
不得不说,虽然大明朝到了晚年也不得人心,但京师毕竟是京师,近三百年两京重地,群众基础还是颇为深厚的,再加上满清残暴政策对比之下,更是箪食壶浆,无不配合。
清兵退缩内城后,明军一路席卷外郭诸地,此时对于朱由榔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继续谋划怎么攻城,而是赶紧下令派人接管保护内城外的大祀坛(相当于南京的天坛)和孝陵。
南京
百善孝为先,封建时代,这东西不能含糊,当年朱棣靖难,拿下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孝陵哭丧,朱由榔自然也不能例外。
于是乎,天子銮驾和龙纛一路东行,经过小半个外郭城,越过雨花台、秦淮河,北上孝陵卫。
由于当初的天子銮驾那六匹马被朱由榔宰了吃肉,只能骑着一匹从李定国那顺来的战马勒缰行在队伍中间,倒是颇有些马上天子的英雄气概。
第108章 火起(上)
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南京内城东面,本来外面专门设有孝陵卫守护陵寝,但弘光以后,自然早就灰飞烟灭了,不过两三年的光景,如今看来竟是有些荒芜。
教导师护卫之下,朱由榔身着衮服,头戴翼善冠,朝着孝陵再三祭拜。
典礼并不隆重,眼下只是出于这个年代的道德准则,朱由榔必须先来祭祖而已,真正的大祭,还是得等拿下南京之后再说。
与此同时,十万大军四面合围,开始逼近内城十三个城门,隔着秦淮河,便能一眼望见那赤红色的猎猎旌旗,大军连营从莫愁湖畔绵延到雨花台前,旗鼓、号角之声阵阵远波,传入城中百姓的耳中。
光烈二年九月二十九
大明光复海军三辰旗下,二十多艘载炮战船从秦淮河经由莫愁湖直驱城西水门。
拿下外郭城后,海军舰船顿时得到了一个在内河的停泊地——莫愁湖
郑成功让郑鸿逵带着全军能够进入内河河道的上百艘中小战船进入莫愁湖水域下锚屯驻,于是对于清军而言,原本作为南京城防重要依凭的护城河体系一下子就成了令人头痛的存在。
明军仗着战船大炮,在河道中横行无忌,今天轰一下清凉门,明天吓一吓石城门,弄得原本就精神高度紧张的清军疲于奔命,再过了两三天,也许是发现对方只是恐吓而已,就不怎么管了。
但这次,却没这么简单了。
李过将随军两个炮营中的一个搭载上海军战船,加上原本的海军船炮,二十艘船搭载不下二百门火炮,顺流而下,列队轰击南京水门。
南京水门和三山门紧靠在一起,常常被统称为水西门,为秦淮河进入南京的入口,也是南京水路的主要通道,水门之后,便是传说中的“秦淮风月”所在了。
于是乎,当水门外两百束火光开始吞吐,整个南京城都被震动起来,洪承畴别无他法,最后只得将城内的许多渡船、画舫搜集起来,于水门之后自沉,从而堵住水门。
但这般行动却是让城内恐慌与躁动更加高涨起来,毕竟水门附近都是南京繁华之地,隔一条街便是应天府衙,炮声隆隆,半城百姓都能依稀可闻。
-------------------------------------
“所以你们还是打算在聚宝门动手?”
门前萧索的南京贡院内,一间原本作休息的耳房中,一名秀才打扮的少年和一名仆从打扮中年人轻声对话。
自从清军南下后,出于安抚士绅的需要,倒是在顺治二年开过一次科举,但当时江南抗清斗争如火如荼,由于剃发令的执行,士人和清廷的关系十分生硬,根本没几个人来考。
至于明军东征以后,多铎更是没心思和这些士绅玩游戏了,贡院一直闲置下来。
不过眼下,这里倒是密谋的好地方。
中年人正是雷潜,闻声回应道
“已经打点妥帖了,张洵那边能拉得动手下亲信百来人,这几日城外炮声不绝,绿营各部将佐士卒心中也早已揣揣,其余虽然不知情,但事发之后,必然也会观望。”
那不到二十的少年人皱眉
“可我听说那洪贼已然把城门用木石堵死,就算动员出人手,也开不了城啊。”
南京城墙高大,在城门被堵死的情况下,倒不是说不能通过云梯、绳索之类攀上去,但时间上肯定比较慢,无法迅速以绝对力量控制全城。
年轻人正是夏完淳,弘光元年,其人年方十四,跟随其父夏允彝参与抗清起义,事败后,夏允彝投水自尽,夏完淳便只得跟着自己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如今虽然才刚满十八岁,但却已然有了四年多流落四方、组织起义的经历,论起气节、行事,恐怕比侯方域之流强多了。
冒襄去联系张洵后,整个陈子龙这边和锦衣卫的联络工作都交给了夏完淳负责,事实上他也完成得相当不错,并未有过任何失误,让清军发现端倪。
雷潜声音低沉道
“之前我们通过画舫,运了几百斤火药进来,现在估计还藏在武定桥那边,届时可以用来将堵门的木石炸开。”
几百斤火药,若是想要炸开城墙肯定是不够的,而且他们也不可能现在去挖地道,但炸开洪承畴临时用来堵住城门的木头、石头,还是够用的。
夏完淳思索一二,接着问道
“人手呢?我记得你们把人藏到监狱了吧?”
城内戒严后,原本潜入南京的锦衣卫执行司成员们难以找地方聚集,最后赵纪想到了监狱,毕竟所谓灯下黑,只有这地方不会引起清军的格外关注。
雷潜先是通过之前打通的一个清军千总关系,把二十多个手下送进了应天府监牢,而后继续打通各方关系,不断零星的以不遵守戒严的犯人名义把人员送进去。
大概就是接着贿赂,表示“我看那几个人早就不爽了,大哥你帮我个忙,我想亲手整他”之类,伪装成了一个有钱的商人,把自己对手商行上下一两百个老板、小厮诬陷入狱,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至少看在银子的面上,没人有啥疑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如此,锦衣卫成功把两百个执行队员隐藏在监牢当中,可问题在于,这些人此时都是赤手空拳,没有家伙事啊。
这就是雷潜今天来的目的了。
他笑着轻声道
“夏兄弟放心,届时我们会先发动城内其他松散的人员,闹出事端,让清兵疲于奔命,然后嘛,就得看你们的了。”
除了人员聚集在监狱外,锦衣卫的武器更加敏感,于是思来想去之下,赵纪通过陈子龙、冒襄等人的士人关系,将其隐藏在南京府学当中。
“将军的意思是?”
夏完淳疑惑
雷潜正色道
“届时,清兵必然分散四处,城外王师也会发起佯攻策应,刘良佐注意力都在各处,府监那边必然空虚,我们需要你们的人手,进占府监,把里面的人放出来就行!”
夏完淳有些迟疑,吞了吞口水
虽然他也经历过抗清起事,但像如今这般刺激,于敌人眼皮子底下,袭击就在应天府衙不远处的监狱,还是有点让人生畏了。
雷潜见对方年轻,有这般反应倒也不奇怪,安慰道
“夏兄弟不用怕,府监那边我们早就安插得有人了,你们过去并非强攻,而是里应外合,而且据我所知,清虏在府监没留几个人,撑死也就一两百,等事发之时,四面火起,恐怕更是分散,不堪一击的。”
“而且我们会派几个人帮你们,不必太过担忧。”
夏完淳闻言只得毅然点头。
府学之中,有大概六七十个陈子龙他们串联起来,被动员的士子,加上他们的亲信家仆等人,合计大概有两三百人,锦衣卫当然不会放心这些人的战斗力,故而专门派了五个精干人手过来,帮忙组织指挥,并且迅速教他们如何使用武器。
火器发明后就这点方便,这些人也不需要使用啥精密家伙事,一人一杆火铳,一把佩刀,还有一些掌雷,就这玩意随便示范几遍,小孩子都能学会,更别说读书人。
更重要的还是教他们如何列队,也不许多好,勉强不乱就行,反正也没啥要他们强攻的,能唬住守监牢的那百来个绿营小卒就行,监牢内部已然插有内间,两面夹击之下,用不了多少功夫。
三日后,午夜刚过,凌晨时分,天将拂晓
府学之内,士子们相当紧张,这时许多人第一次摸武器,但同时也心潮澎湃,他们并不傻,而且能被陈子龙发展进来,主动参与起事的,都是些胆大的家伙,知道如果今天自己能成事,日后天子入主南京,重定河山之时,这得是多大的政治资本?比特么什么举人、进士的狗屁功名强多了。
青史留名,在此一搏!
第109章 火起(下)
夏完淳作为士子当中的领头人,把文人青衫的长袖挽起来,腰间别上利刃,一手持新式火铳,站在众人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