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安侯_分节阅读_第172节
小说作者:漫客1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7:38
  毕竟老百姓不能活不下去,活不下去了,这个统治也就结束了。
  这一点,与后世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因此,在孙太后看来,不管是朝廷里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李家传宗接代,都没有小皇帝给她生个孙子来的重要。
  对于孙太后,皇帝心里还是畏惧的。
  毕竟他十岁登基以来,名义上虽然是皇帝,但是朝廷里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这位孙太后。
  中书一些需要皇帝才能拿主意的大事情,都是递到坤德宫交给太后娘娘做主的。
  因此听到了老娘的话之后,皇帝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开口道:“母后,既然您坚持,那立后立妃的事情,您就多费费心,到时候儿臣配合您就是了。”
  见儿子服软,孙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口道:“那个北齐赵家的女儿……”
  她看了小皇帝一眼,问道:“你准备如何处理?”
  小皇帝有些无奈,开口道:“都依母后的意思。”
  孙太后眉目舒展,缓缓的说道:“按哀家的意思,这个赵家女子可以进宫来封个贵妃,毕竟咱们李家的公主,也有不少在燕都,我儿娶一个赵家女,也不算吃亏,而且还能免除一场兵祸……”
  “这样罢,明天娘派人把她请到宫里来,见她一见,人家毕竟在建康这么久了,一直晾着她不见也不好。”
  “旁的事情,等见了她之后再说。”
  小皇帝沉默了一会,默默说道:“母后,纳她进宫自然可以,但是……”
  母子连心,他只说了半句话,孙太后就已经会意,这位大陈目前地位最高的女子,面色平静,低眉道:“我儿放心,她不会有子嗣的。”
  后宫里什么药都缺,就是不缺让人生不出孩子的药。
  孙太后作为上一届后宫大乱斗的最终“冠军”,这些手段可以说是手拿把掐了。
  小皇帝默默点头,起身对着母亲低头行礼,然后告辞离开了坤德宫。
  离开了坤德宫之后,他坐上自己的辇驾,一路回到了书房甘露殿。
  在甘露殿里闭目休息了一番之后,皇帝陛下睁开眼睛,低眉道:“高明,今天贡院春闱,没有出问题罢?”
  高太监低着头,开口道:“回陛下,贡院那里有好几个衙门的人手看着,这会儿已经开考了,不会有什么问题。”
  “嗯……”
  皇帝陛下微微点头,他扭头看向高太监,突然问道:“高明,你说朕应当娶个什么样的皇后?”
  高太监吓得跪在了地上,叩首道:“陛下,奴婢焉敢议主……”
  “叫你说你就说。”
  小皇帝吐出了一口浊气,开口道:“朕自小在东宫的时候,你便在东宫陪着朕了,咱们主仆之间,什么话都说得。”
  高太监依旧跪在地上,叩首道:“陛下,奴婢觉得,陛下应当娶一个中正仁德,可以执掌后宫的皇后娘娘……”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小皇帝皱眉,然后挥了挥手,叹了口气:“罢了,你下去忙你的罢,多盯着贡院那里,不要出什么岔子。”
  “那里都是朕将来的门生。”
  高太监低着头下去了。
  小皇帝一个人坐在甘露殿,看着眼前已经堆积很高的奏书,微微叹了口气:“以前小时候,听父皇说他是孤家寡人,我还不理解,现下朕终于理解了,我将来的结发妻子……”
  小皇帝看向甘露殿外,目光有些出神:“会是什么模样呢?”
  这个时候,皇帝陛下还是很希望有个人出来能跟他讨论这个问题的,但是很可惜,他站的太高,身边并没有什么可以说话的人。
  就连自小陪着他长大的高明,面对他的时候也战战兢兢,一句实打实的话都不敢说。
  ……
  另一边的沈某人,还在贡院里艰苦奋斗。
  会试第一场的考题是墨义以及帖经。
  这一关对于绝大多数举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关,只要不出太多错漏也就行了。
  不过正因为大家都会,想要在这一关上出彩,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沈毅花了半天时间去审题,写草稿。
  到了会试第二天早上,他睡饱之后,才起床开始誊录试卷。
  誊录的过程,沈毅写的很是用心,毕竟是关乎前程的一场考试。
  当然了,科举考试是没有后世那种“卷面分”的,因为卷子收上去之后,大家的试卷都会被专人重新誊录一遍,然后再涌纸糊上姓名,以形成笔迹统一,防止有考官借由字迹认出考生的身份。
  不过该认真还是要认真。
  中试之后,原卷是可能会被公布出来的。
  第一场会试从二月二十四早上进贡院,二月二十六下午日落之前沈毅便从贡院里走出来了。
  回到家之后,沈毅没有敢吃刺激性的食物,只跟着沈陵几个人,简单吃了点粗茶淡饭。
  毕竟这个当口,如果身体不适或者是拉肚子了,都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考试流程。
  二月二十七早上,沈毅再一次进入考场,开始了会试的第二场。
  这一场是杂文,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作文题,人家给一个题目出来,用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出来。
  这些题目,多半是出自四书五经,或者是圣人以及太祖的一些语录。
  至于第三场的策论,则是有些类似于问政的味道,多半都是写与时政有关,需要考生给出一个对策。
  这么说吧,第二场考文采,第三场考得更多的则是眼界见识加上文采。
  二十七早上,沈毅倒没有什么困意,老老实实的坐在考房里等待考题。
  等到所有考生进场之后,有礼部的官员敲响了铜锣,然后衙差开始一个考房一个考房发卷子。
  沈毅的黄字二十七号考房,地方有些偏僻,等到他拿到考题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巳时初。
  沈毅接过考题之后,便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翻开考卷第一层的白纸之后,沈毅终于看到了今年春闱第二场的考题。
  “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亲亲也。”
  看到这个题目,沈毅先是一愣,然后立刻皱起了眉头。
  不是因为太难,而是因为不难!
  正因为不难,大家都会,想要在几千个举人里头出头出彩,就是千难万难了!
  沈毅刚想到这里,就听到了附近考房里哀嚎一片。
  很显然,大家都跟沈毅一个心思。
  很快,有衙差怒喝了一声。
  “噤声!”
  “再大声喧哗,立刻驱赶出贡院!”



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生转折!
  所谓亲亲,就是指亲近亲人。
  而所谓国家九经,语出中庸,是指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九种治国方略。
  按理说杂文的题目,多半是四书五经里两句不相关的话截搭在一起为题,从而让考生强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比较难,但是这一次会试的题目,却是中庸里的原句。
  这种原句很好破题,因为只要读过书蒙过学,就一定背过这一段,了解过这一段句子背后的意思,所以在座的诸位考生,绝大多数都能以此为题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出来。
  大家都会写的情况下,只要注意不跑题,那么就只能看谁写的更出彩了。
  考房里的沈毅,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这个考题,陷入了思索当中。
  国家九经,乃是治国的方略,正巧这会儿小皇帝亲政一年,而且刚刚正式掌权,会试起这种题目,会不会让小皇帝误会?
  或者说,两位总裁官出这么个题目的用意到底何在?
  想要借考生之口,教导皇帝如何治国?
  还是皇帝想要问政天下?
  想到这里,沈毅用手在桌子上敲了敲,在心里暗自猜想:“不对,如果这是殿试,皇帝多半会亲自看考卷,但是这是会试,一切由两位主考官来决断,因此绝不是皇帝问政。”
  “所以,不能按照皇帝问政的思路来写……”
  “两位主考官里,那位御史台的御史大夫钱颐是什么成分不清楚,但是吴勘吴侍郎的成分非常清晰,他是铁定的皇帝一党……”
  当初因为沈毅向出云公主泼茶的事情,礼部的两个侍郎都被皇帝迁怒,丢了自己礼部侍郎的差事,而吴勘吴侍郎正是借着这个当口,成功跻身礼部侍郎,成为了前途无量的“储相”。
  这种储相不同于翰林院里那些所谓的储相。
  翰林院里的那些人,都是刚考中功名没多久,虽然被人说是什么储相,但是十个翰林能有一个拜相就不错了,而六部之中的礼部,绝对是六部之中拜相几率最高的一个衙门!
  因此,吴勘这个人的成分想也不用想,绝对是皇帝一党。
  身为皇帝的死忠,自然不敢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皇帝怎么去做皇帝,怎么去施政。
  那么这两个思路就都不能写了。
  不能当作皇帝问政来写,更不能教皇帝怎么做皇帝,那么这个题目的重点,就不在第一句的国家九经上,而是在后一句的“亲亲”上。
  沈毅花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详细理清了脉络,有了具体的思路之后,这个作文就很好写了。
  二十七日下午,沈毅来说在稿纸上写作文,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凭借着优秀丰富的写作文经验,沈毅很顺利的把一篇杂文给写了出来。
  他按照顾老头批改“作文”的方式,把自己写的这篇杂文给批改了一遍,然后又休息了一个晚上,在二十八日上午开始誊录在正式试卷上,到了三月一号交卷离场。
  三月二号,沈毅又在一大早进入贡院,开始考三场考试之中最重要的一场!
  时务策论!
  自世宗南渡以来,大陈朝廷便开始重视“实用”两个字,也就是所谓的事功之学。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事功之学的盛行,主要还是因为六十年前那位凭借一己之力稳住了南陈半壁江山的读书人,自那位读书人之后,南陈便开始重视事功两个字,这一点体现在科考上,主要就是策论逐渐取代了经义,成为了取士最重要的标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安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