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闻言顿时骇然,脸上也露出了震惊和恐惧的神色:“你这是在找死!”
话分两头。
此时在北面的开城,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营,明军各部以及朝鲜军各部围绕开城驻扎,绵延二十几里的营垒蔚为壮观。
同时,这段时间也有不少朝鲜兵马从汉城、江原道等各地赶来,纷纷投靠在李倧的麾下。
虽然此时朝鲜各地消息满天飞,说李倧死了、跑了的消息大行其道,但是李倧毕竟当了多年的朝鲜国王,最基本的威望还是有的。
更何况此时明军军威正盛,对于朝鲜各部的震慑力也是十足,所以不少兵将本来就是打着向明军投降的算盘,顺便投靠在李倧的麾下。
短短时间内,李倧手中的兵力就从三十八万增加到六十万左右,李倧也将陆续投靠过来的兵马重新做了调整,三个副将每人统领十二万人,李光同时二十万人,李倧统领的御林军兵力依然是四万人。
只不过这四万人马又经过了一番筛选,从六十万人马之中精选了最为强悍的兵卒组成。
至此,刘衍与李倧的联军兵力也暴涨到了一百多万,如此庞大的兵力,所需的钱粮数目也是非常恐怖的。
即便是刘衍,此时也不得不找到李倧,要求朝鲜国承担军费开支的四成。
李倧苦着脸向刘衍“哭穷”,此时朝鲜国各地的府库几乎都是空的,各地百姓生活困苦,已经有不少地方发生民变了,但是李倧都没有精力去应对。
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李倧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的。
刘衍见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下令所有朝鲜士兵没有军饷,以日后作战获得的战利品抵扣所欠的军饷。
同时,所有朝鲜兵将的粮草供应,也要削减两成,朝鲜军中的战马草料更是要削减三成五!
面对如此大量的削减,上到国王李倧、大将军李光,下到普通的朝鲜士兵,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
别看朝鲜兵马已经有六十万人之众,可是算上战力的话,估计明军出动一到两支国防军就能将其彻底击溃。
所以刘衍削减朝鲜大军钱粮的办法很快就落实了下去,而且也并没有引起朝鲜各部兵马的动荡。
朝鲜人的态度让刘衍有些不爽,暗道自己是不是有些仁慈了,也许再多削减一些,朝鲜人也不会闹事的。
当然这只是刘衍想了想而已,自然不会真的再去削减一番。
很快,朴自荀调集兵马进驻杨州的消息传来,随后夜不收又将朴自荀调集兵马进攻仁川的消息送到了开城。
此时虽然明军各部全都驻扎在开城,可是各部的夜不收将士却一直在向南探查,可以说朴自荀部大的兵力调动,几乎都逃不过明军各部夜不收的探查。
刘衍收到消息后不禁大笑起来,明军各部在开城驻扎的这几天,刘衍还曾想过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朴自荀手中的兵力调开一些,以免其部大军全都聚集在汉城,给己方攻打汉城造成麻烦。
这下好了,朴自荀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竟然自己帮了刘衍一个大忙,直接将兵力一分为三,只留下几万兵马驻守汉城。
刘衍随即召集各部总兵官议事,并且将李倧和李光也一并找来。
刘衍先是将两份情报通报了一下,然后笑着对众人说道:“如此看来,朴自荀是在找死!”
不等其余众人说话,李倧率先激动的站了起来,行礼说道:“恳请阁老下令,小王愿率朝鲜各部为大军前驱,南下杨州,进攻汉城!”
明军各部总兵官见状,都是心中发笑,这个李倧好歹也是朝鲜国王,如今在明军营中却好像是一个将领,心甘情愿的充当起刘衍的部下。
当然论权势和实力,刘衍的确是在李倧之上,可李倧毕竟是一国之君,现在这个局面,只能让众人对刘衍更加仰视和崇拜。
刘衍笑着宽慰了李倧几句,然后说道:“各部将士在开城已经休整一段时间了,现在朝鲜各方的局势也逐渐明朗,叛逆朴自荀、叛逆金自点各自纠集了一批贼人,此二人都是我军要讨伐的对象!”
“所以,本公命令:各部将士从今日起开始整顿,两天之后大军挥师南下,进攻杨州!”
“得令!”
随后刘衍看向李倧,说道:“大军出动之时,还需殿下率部为大军前驱,尽量招降沿途朝鲜兵将,为朝鲜国多保存一丝元气。”
李倧不疑有他当即领命,甚至心中还满是感激。就连旁边的李光也是心中暖洋洋的。
刘衍则是在心中暗道:“如此,大军南下的速度会快一些,我军将士的伤亡也能最大程度的减轻,日后也能多一些朝鲜兵马充当攻日的炮灰!”
当日军议上,刘衍部署了一番南下的方略,便宣布散会。
而李倧和李光走出中军大帐后,心中都是畅快无比。
李倧还对李光说道:“早知道阁老如此仁义,当初直接向阁老投降请罪就好,哪里还会有如今的祸事!”
李光点头赞同不止。
第六百八十八章 方略
崇祯二十年五月底,北京城。
刘衍写给内阁的《对朝鲜国方略变动疏》送到了内阁官署,参谋部尚书陈新甲召集各部尚书召开了内阁会议,开始讨论这份奏疏。
此时的陈新甲满面红光、中气十足,可以说是越活越精神,干起事情来也是干劲十足。
此时陈新甲的声音正在内阁官署内回荡着:“在开战之前,朝廷对朝鲜国的策略是灭之,在朝鲜重建汉之四郡。可是如今局势突变,朝鲜国大将军朴自荀突然发动政变,朝鲜政局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一国之内竟然出现三个国王,朝廷之前制定的对朝鲜方略已经不再合适,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说到这里,陈新甲拿起了刘衍的奏疏,语气赞叹的说道:“阁老的这份奏疏诸位已经传阅过了,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高瞻远瞩!”
“阁老提出:要扶持李倧为傀儡,以朝鲜人制衡朝鲜人,将朝鲜国变为我大明的东部屏藩,将朝鲜之人力、财力、物力供应我大明,以节省大明之国力。此举,真乃千古第一妙计。”
在座众人也是纷纷点头。
按照华夏中原王朝以往的做法,对于周边藩属国通常都是,藩属国进贡一两银子,朝廷便要回馈赏赐三、五两,甚至是十倍之利,如此才能彰显中原王朝的大气,让周边屏藩感恩戴德。
当然,历史上在满清之前,不论是汉唐还是大明,虽然对外豪爽,但是总体上也是以国家利益为先,一旦周边国家有异动,历代汉家王朝都会以实际出发,或是结交、或是联姻、或是出兵征讨,并不会像满清那样自居“天朝上国”,总是赶出光怪陆离的事情来。
而此番刘衍的做法则更进一步,完全将朝鲜国作为大明的“供应商”,只要大明有需要,朝鲜国就要倾尽全力付出,而大明则只需要付出甚少的成本。
财政部尚书岳明说道:“按照阁老的方略,我看朝廷完全可以将辽东重建的部分开支抛给朝鲜国,等王师平定朝鲜之后,便向朝鲜国摊派。”
商务部尚书宋功明也说道:“而且还可以让朝鲜国开放商埠,朝鲜国必须允许大明商贾在朝鲜国任意经商,而且不得向大明商贾征税等等,我商务部可以拿出一份具体的细则来。”
有了岳明和宋功明开头,其余各部尚书也开始顺着这个思路畅所欲言。
这场会议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最后经过陈新甲的总结,众人拿出了一份“内阁意见”来。
在内阁众人看来,将来朝鲜国平定之后,必须要按照内阁拿出的这份意见来执行,如此大明发动的这场战事才算是胜利。
如果此时刘衍看到这份“内阁意见”的话,肯定会大为吃惊,这份所谓的意见完全是一份“条约”,而且还是一份不平等条约。
例如:大明商贾可自行到朝鲜国各地经商,朝鲜国不得向其征收税赋、徭役,大明商贾不受朝鲜国律法的约束,如有犯罪,需移交大明处置,朝鲜国不得处理。
又比如:大明有权在朝鲜国各地驻军,兵马开支由朝鲜国支付,驻军营垒周围,朝鲜官民人等不得居住、逗留等等。
众人商议妥当之后,便由陈新甲带着这份“意见”来到宫中御书房,向崇祯帝禀报。
此时太子朱慈烺也在御书房内侍奉,正在向崇祯帝谈起自己随军出战辽东的事情。
陈新甲进入御书房之后,便先后向崇祯帝、太子朱慈烺行礼。
“陈尚书请起,赐座!”
“谢陛下!”
随后陈新甲便将内阁拟定的“意见”呈报给崇祯帝,说道:“陛下,这份方略是根据刘阁老的最新意见,由内阁重新拟定的,请陛下过目朱批。”
崇祯帝看过之后,便将“意见”递给了太子朱慈烺,说道:“太子也看看吧。”
太子朱慈烺恭敬的接过来,看完之后,便对陈新甲问道:“内阁拟定了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朝鲜国方面会答应?”
陈新甲说道:“太子放心,如今朝鲜国王李倧已经被赶出了汉城,如果没有阁老率领大军的扶持,别说是王位了,性命都难保。所以此时我大明提出什么条件,李倧都会同意的。”
“那如何保证战后朝鲜国一定会执行?”
“驻军!”
陈新甲说道:“刘阁老此番改变对朝鲜国的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朝鲜国驻军,并且逼迫朝鲜国与大明通商。”
“朝鲜国高丽参、皮货等都是上等,而且朝鲜还有金矿、银矿,我大明商贾可以在朝鲜获得大利,朝廷也可以获得不少的税收。”
“有了驻军在,朝鲜国不敢毁约,所以殿下请放心。”
朱慈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时崇祯帝说道:“在他国驻军,而且还是我大明的屏藩,是不是有以大欺小之嫌,传出去有损我大明国威,此举朕以为不妥。”
太子朱慈烺想要说什么,但是却组织不起语言,犹豫着没有说出来。
陈新甲则说道:“陛下,刘阁老有言:如今泰西诸国势力膨胀,甚至已经到我大明沿岸发展据点,可见如今之世已经不再是汉唐之时的局面了,正所谓大变之时,当行大变之事,朝廷的对外之策也要随之变革!”
“如今诸国之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大明如果不能跨出疆域向外拓展、争利,化外之利就会被泰西诸国尽数收入囊中,假以时日,我大明将会被泰西人甩在后面,这才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刘衍早在出关剿灭满清之前,就曾与内阁众人促膝长谈过,当时便向众人谈及大明未来的发展轨迹,那就是对外开拓。
不管是拓展疆域,还是向外争夺利益,或是向外扩展势力范围,都是对外开拓的范畴,这将是为大明后世子孙争取生存空间,是功在万代的功业!
崇祯帝闻言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陈新甲的一番话语显然与崇祯帝多年的所学所知不相符,但是太子朱慈烺听完却双眼发亮,连连点头,激动的说道:“陈尚书所言在理,刘阁老之方略大善,如此施行,我大明才能无敌于天下!”
崇祯帝看向太子朱慈烺,眼神有些诧异,也有些落寞,随后说道:“朝廷对朝鲜国的方略,暂时就按照刘阁老的意思办吧,只不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切不可堕了我大明的国威和仁德。”
“是。”
当日陈新甲从御书房出来,便急忙赶回内阁公署,方略已经朱批完毕,陈新甲便尽快部署落实下去。
与此同时,在朝鲜国忠清道道治公州城内,金自点和大将军李现正在商议着什么,二人的脸色都非常的凝重。
“领议政,你选好了出使日本的人选?”
金自点说道:“是的,是我的心腹金越秀。”
“是他!”
李现不满的说道:“此人是有名的小人,让他担当向日本求援的使者,当真合适?”
金自点说道:“那大将军还有别的人选吗?”
李现摇头说道:“向日本求援之事我本就不同意,哪里会有什么人选!”
“那不就成了?”
随后金自点说道:“日本当今的征夷大将军是德川家光,此人可不是一个善茬,而是真正的枭雄,所以派去的使者不能太强势,最好是能够让德川家光喜悦的人,所以派去一个小人最合适。”
“那你给出了什么条件?”
金自点说道:“全罗道。”
“全罗道!”
“全罗道。”
李现猛地站了起来,怒声说道:“你这是割地卖国!”
金自点冷声说道:“命都要没有了,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只要咱们借助日本兵马击退了明军,夺取了朝鲜的天下,只需要休养几年,便可以重新夺回全罗道。”
李现怒极而笑,说道:“你以为日本人都是傻子,会等到我们朝鲜重新振作起来?我告诉你,日本人一旦在全罗道站住脚,便会以此为跳板,重演当年倭乱之事!”
“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