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21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有些消息:属下带人抓了两个奴贼斥候,审问了一番得知:奴贼在锦州城外挖掘了壕沟,企图隔绝锦州与外界的联系,不过好在城内守军还算得力,几次冲击取得了些战果,现在奴贼的奸计还没有得逞。”
  “现在锦州的情况总体来说比较危急,属下等在锦州外围已经看不到守军的夜不收活动了,到处都是奴贼的斥候和小股兵马,可见守军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刘衍点了点头,看来清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合围,现在就等着明军的援兵赶到,就可以围点打援了。而且刘衍算着时间,此时清军围困锦州的时间比历史上稍稍提前了一些,就不知道清军此次动员了多少兵力?
  “还有什么情报?”
  吴国金说道:“大人,属下见在锦州一带无所作为,便带着众兄弟深入辽东各处,特别是去了沈阳、辽阳周边,想打探一下奴贼后方的情况。这一去还真是收获巨大!”
  刘衍诧异的说道:“现在辽东各处的百姓都被奴贼强迫着剃发了,你们是怎么混进去的?”
  吴国金苦笑着说道:“我们几乎是昼伏夜出,每日专走人迹罕至的荒野,只要是看到人烟,我们就直接避开,这么长的时间,一顿热饭都没吃过,算是遭老罪了!”
  “真是为难你们了。”
  刘衍能够想象在敌境中打探消息的难处,吴国金能够带人打探到消息,然后全身而退,已经是非同一般了,可见吴国金的确是个人才,大明的锦衣卫也的确名不虚传、人才济济。
  只是现在这个世道,有才能的人终归是无法出头的,否则大明也不会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刘衍心中感叹了一番,然后问道:“说说吧,这一趟都有什么收获?”
  “大人,奴贼现在可以说是有备而来啊!”
  吴国金面色凝重的说道:“在沈阳和辽阳周边,奴贼建起了大批的工坊,从关内掳掠的工匠以及辽东本地的工匠,大多都被集中到了辽阳和沈阳城外。现在沈阳、辽阳城外兴建的大批工坊,都是打造兵器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专门打造火器、铸造火炮的工坊!”
  刘衍大吃一惊,问道:“消息准确吗?”
  “准确!”
  吴国金说道:“属下等人遇到了几个逃出来的工匠,奴贼对那些工匠盘剥之重从未见过,每日至少要劳作八个时辰以上,不但没有工钱,而且打骂都是常事。如果有人制造出来的火器不合格,全家都要被奴贼当众处死。”
  “那几个工匠就是忍受不了压迫,所以拼着性命逃了出来。不过随后就被奴贼骑兵追上,家小全部被杀,只有两个工匠命大,被砍伤丢在路边,属下遇到他们的时候,还吊着一口气。”
  刘衍眉头紧锁,说道:“看来奴贼是被咱们的火器打怕了,所以也开始发展火器。”
  历史上,清军其实就不是以骑射打天下的,而是以火器加重甲步兵,辅以骑兵的方式征战各地的。
  现在因为刘衍的出现,让清军重视火器的进程又加快了一些,这也算是一个坏消息了。
  在刘衍看来,即便清军的火器因为质量原因、技术原因,或是火药的原因,威力和射程多半是不如青莱镇新军的,可是蚁多咬死象啊!
  满清怎么说也是一个政权,刘衍再强也只是大明的一个军镇,以一军的实力对阵一国的国力,怎么看都赢不了。
  “所以,必须要在清军火器军刚刚起步的时候,直接给丫灭掉!”
  刘衍心中想着,然后说道:“你立即将沈阳、辽阳的情报整理出来,此事事关重大,我要连夜去见洪督臣,不能耽搁。”
  “是!”
  深夜时分,刘衍带着一队护卫匆匆赶到了督标营大营,在中军大帐内见到了洪承畴,随即拿出了整理出来的情报。
  洪承畴眼见刘衍深夜来访,心中事关重大,急忙展开情报看了起来,看完之后神色异常凝重,问道:“刘总兵,当初的济南之战,本督曾详细了解过作战经过,本督记得当时奴贼军中就有成建制的火器兵。以刘总兵之见,奴贼的火器兵战力如何?”
  刘衍坦言道:“当初奴贼的火器兵已经算得上是训练有素了,由汉奸尚可喜统帅,装备的火铳也算精良。如果以尚可喜所部遇到我军普通兵马,应该是稳赢的!”
  “况且,此番奴贼是以一国之力打造火器兵,可见奴酋决心之大,督臣不可不防,必须要早做应对之策!”
  洪承畴眉宇间的忧色更浓了,说道:“这份情报非同小可,奴贼几次在刘总兵手中吃了大亏,定然是要扩编火器兵了,看来锦州之战的变数又增加了。”
  “奴贼本就有铁骑、兵甲的优势,在野战中也是胜多败少,如今再加上火器的加持,奴贼的战力定然更加强悍,本督担心此战堪忧啊!”
  随后洪承畴问道:“刘总兵是使用火器的名将,以刘总兵之见,此战有何破敌之策?”
  刘衍沉吟许久,说道:“别无他法,唯有以火器对火器,就看哪一方的战阵更坚挺,哪一方的兵马更顽强!除此之外,别无取巧之法。”
  洪承畴倒吸了一口气,显然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火器对射不同于弓箭对射,在巨大轰鸣声中,在浓浓的硝烟中,所有的火器兵都要忍受炮火和火铳带来的伤害,这份隐忍和胆识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
  此时洪承畴甚至能够想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两支大军结阵对战,无数火铳和火炮互相对射,密集的铅弹和炮弹穿透双方的战阵,数不清的士兵变成的残缺的尸体,在轰鸣声和惨叫声的交织中没有了气息。
  这样的场景光是想一想,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就算是久经沙场的洪承畴,此时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如此,则我军此战的胜面更加不明显了!”
  此时,洪承畴早已没有了出兵之时的底气,心中隐隐有些发虚,于是坐下开始思考对策,不知不觉间就陷入了沉思。
  刘衍看着眉头紧锁的洪承畴,心中也是沉重,此时松锦之战爆发的时间就已经比历史上提前了不少,再加上清军大造火器,到时候兵力肯定更强,此战的胜负还真是难以预料了。
  于是刘衍也不准备藏私,直接说道:“督臣,末将以为,可以让各部将士多多准备麻袋,到了战场上可以用麻袋装土,摆放在大军阵前,如此可以有效防止奴贼的火炮轰击,对于火铳的射击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还要让各部将士多准备盾牌和盾车,如果可以的话,也要多准备一些精良火器,督臣可以让兵部紧急运送大批的火器来,为各部将士临时装备一些。”
  洪承畴点头称是,说道:“本督这就连夜些奏折,派快马送往京师,请兵部立即筹措火器和盾牌等装备,尽快运抵锦州城下。”
  “至于刘总兵所说的几点建议,明日本督就召集众将中军议事,向各部总兵官通报。”
  「感谢书友13461009964投的三张月票,东仙会再接再厉,好故事已经上路,敬请期待!」


第三百二十一章 总动员
  明军中军大帐内,刘衍、杨国柱、王朴、曹变蛟、李辅明几人小声议论着,对面,吴三桂、马科、唐通、王廷臣坐在一起,也是低声说着什么。
  白广恩和左光先则是眉头紧锁,二人都没有说话,不过目光却停在洪承畴的身上。
  此时洪承畴微微皱眉,从桌案上拿起一份情报,正是吴国金带人冒死带回来的那份。
  “诸位!”
  众人纷纷看向洪承畴,大帐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这份情报是青莱镇刘总兵部下带回来的,事关重大,所以本督一大早便将诸位请来,共同商议对策。”
  随后洪承畴便将清军大肆打造火器,准备倾全国之力来战的情况说明了一番,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很不好看。
  吴三桂先是惊讶,紧接着便眉头紧锁看向刘衍,想不到刘衍麾下竟然有如此得力的夜不收,可以打探到这么重要的情报。
  这时马科说道:“督臣,这份情报上说,奴贼在沈阳和辽阳打造火器,深入敌境这么远,消息可靠吗?”
  洪承畴没有说话,而是看向刘衍。
  刘衍早就看不惯马科那阴阳怪气的样子,再加上马科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逃跑将军,于是便怒怼道:“本镇提供的情报都是十分可靠的,当然如果马总兵不想信,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今日的军议马总兵就可以不参加了,请便!”
  马科猛地站了起来,恶狠狠的瞪着刘衍,刘衍也不甘示弱,缓缓站起来,冷声说道:“怎么?马总兵不服?本镇陪你出去练练如何,又或者,咱们各自集结兵马,当着督臣和诸位将军的面,演练一番!”
  马科怒气冲冲,却又不敢再说下去,刘衍那双利刃一般的目光,已经让马科心中发虚了。
  此时马科脸红脖子粗,僵持在那里一言不发,众人见状纷纷劝解,吴三桂一把拉着马科坐下:“马总兵不要动怒,刘总兵提供如此重要的情报,大家一起商议才是,都是为了军中故事,谁也没有私人恩怨,不可伤了和气!”
  马科哼了一声坐下,刘衍的脸上挂着一丝冷笑,也坐了下来。
  洪承畴见状先是佯装训斥了刘衍、马科两句,二人纷纷抱拳赔了不是,然后洪承畴便说道:“刘总兵向本督上报这份情报的时候,便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随后洪承畴便命各部立即准备麻袋装土,准备盾牌和盾车,多装备火器等等。
  众人都是牢记在心,就连马科、唐通等人也是如此,毕竟刘衍的战功在这里摆着,此时大明论起火器的行家,刘衍决定是头筹。
  “好了,今日军议就到这里,诸位快些回去准备,明日大军继续前往宁远城!”
  与此同时,在大明各路入援大军浩浩荡荡由向宁远城进发的时候,在满清都城盛京,也就是沈阳城,皇太极等一众满清酋长也在为锦州战事争论不休。
  满清在大明的细作无孔不入,再加上大明各地商贾吃里扒外,以至于不断有情报传来。此番明军各路入援大军的大概人数、兵种构成等等,都陆续送到了皇太极的面前。
  从皇太极以下,清廷对情报一向重视,情报收集也非常详尽,大明有哪些重要将领,哪些重要官员,倾向如何,能力如何,都有一一记录在案。
  他们的情报传递,主要由天津等地进入辽东半岛。不过此时辽西一带,大明边军也加强了戒备,各处都在严防细作,又不断有明军集结,所以此时清廷的情报传递也变得很不易。
  刘衍所部青莱镇新军的情报,更是清廷重点关注的对象,很多关于青莱镇新军的消息呈报在皇太极面前。
  在这些情报之中,刘衍兵力约有八万数千人,其中骑兵一到两万人,还有庞大的车营及炮营,内中火炮数目不详,估计不会少于一百门。
  “刘衍来了吗?”
  对于刘衍,此时满清上下都极为重视,皇太极连连召对众臣齐聚崇政殿议事。
  就连在锦州前线的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也被紧急召回,便于皇太极询问前线之事。
  崇政殿上,一众大臣都在恭维皇太极制定的锦州战略,此番明国果然倾九边精锐而来,只要此战围点打援成功,歼灭了明军主力,此后天下将任由大清铁骑驰骋。
  皇太极却只是摆摆手,只见他脸有忧色,说道:“明军浩大,此番崇祯是孤注一掷,将明国所有精锐都调来了,绝不可轻敌!特别刘衍率领的青莱镇新军,兵势极壮,介时锦州之战,定有一场苦战。明国还好,我大清却输不起,此战若败,则我大清必有灭族之祸,如何应对。众卿一一道来。”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久在前线,最知道锦州当地的情形。他们围困锦州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就组织了数次蓟辽援军往救。虽然暂时失利退却,聚集在宁远城观望。但前线的清军应付他们,也有些吃力。
  更何况现在更有二十多万明军即将到来,还有威名远播的青莱镇新军在,洪承畴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筹码,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感觉压力极大。
  二人都希望皇太极尽快派出援军,总兵力最好不要少于二十万,特别是济尔哈朗,更是直接建议皇太极御驾亲征。
  济尔哈朗大声说道:“我军盘据锦昌堡、乳峰山一带,前有明营,后有锦州之敌,此为腹背受敌之势。洪承畴几次往救,每每自南山向北开炮,祖大寿则从锦州城头向南开炮,我军前后被击,无地容身,然不扎营二处,又无围困之势。现洪承畴赶回关内搬来了明国大军,我前线大军兵力不敷使用,形势非常凶险!此战关乎我大清国运,奴才恳请皇上,御驾亲征。”
  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此时四十余岁,在满清素有处变不惊、有勇有谋、谨慎稳重之议。现在就连济尔哈朗都这样说了,可见锦州之势确实危急,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不过济尔哈朗要求皇太极御驾亲征,还要求锦州的兵力不得少于明军,在殿中众臣看来,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毕竟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清军对战明军一向是以少胜多,数百清军就敢进攻数千明军,而且还能战而胜之,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满清文武大臣的骨髓,轻易是改变不了的了。
  而现在济尔哈朗要求前线总兵力不要少于二十万,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众人的攻击非议,济尔哈朗耐心解释道:“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战力不可小视。我大清兵围困锦州来,攻打锦州,松山,杏山各城不下百次,红夷炮狠打,挖掘地道,火药炸城,明军都死战不退。辽人守辽土,他们奋战之心,不会少于我大清勇士。现在明国二十数万精锐到来,更有刘衍这种狠人在,岂可等闲视之?要知道输了,我大清就有亡国之忧,怎可轻慢小视?”
  殿内众人都是沉默,连非议最响的豪格等人,都是闭口不言。豪格即使没与刘衍交过手,但是刘衍的战绩摆在那里,虽然豪格看不起多尔衮和多铎,但是并不否认他们二人的能力,连他们二人都在刘衍手中几次吃大亏,可见刘衍新军的强悍。
  虽然清军围困锦州,并不是真想攻下城池,不过从崇德五年起,清军多次攻打松山诸堡,有时假打,有时真打,都可看出辽军与往年大不相同,洪承畴任蓟辽总督以来,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现又有无数明国九边精锐到来……
  面对济尔哈朗的请求,皇太极只是摆摆手:“朕知道了。”
  接着皇太极问道:“朕只想知道,若明军二十数万援兵到来,我大清如何应对?”
  多尔衮说道:“只要皇上御驾亲征,盛威之下,明虏定然灰飞烟灭。”
  皇太极双目一冷,又转到了济尔哈朗头上。
  济尔哈朗从去年起,奉命到锦州一带与明军作战,也是竭尽全力,了解锦州各处情形,也非常关注大明援军的动静。
  对洪承畴此人,他仔细了解过,知道他很有战事阅历,在辽军中很有威望,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手,现在更加上威名赫赫的刘衍,他更慎重了。
  想了想,济尔哈朗说道:“明国兵力雄厚,粮草也充足,对付他们,需以谨慎之心,奴才在锦州时,也实地了解过锦州各处地势。”
  在他请求下,皇太极在崇政殿展开了一副巨大的辽西舆图,同样绘制精确,连皇太极,还有殿内众臣,都围绕舆图前观看。
  济尔哈朗说道:“我军细作早己探明,洪承畴的救援方略,就是与祖大寿商定的‘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之策。洪承畴这人谨慎,两年来,他自宁远数救锦州,每次都是集兵一处,逼以车营,不言轻战,若到时他还是集兵一处,我大清就有可趁之机。”
  他指着舆图上,松山堡、杏山堡、塔山堡几个城池,说道:“明国的粮草,多集于杏山与塔山等处,到时我大清军,可在松山和杏山间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可如在锦州一样,挖掘长壕,隔断明军联络,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为三个孤立的城堡,无法相互援救,这样一来,明军定败。”
  殿内众人轰然议论,都觉得镶蓝旗主这方略很高明,很有可行性。
  皇太极只是摇头,说道:“若明军只有洪承畴一人,此略可行,然现有刘衍在,他们定然重视粮道。光是刘衍一人的兵马就有八万多人,刘衍的建议,定可得到大部分明将的支持,就连洪承畴都会重视起来,此举怕是不行。”
  殿内众臣同声叹息,这些年众人对刘衍都下苦心研究,知道刘衍这人,重视粮道到了变态的地步。连自家的辎重营,往往有随军食用一到几个月的粮草,想断他粮道?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1/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