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吴三桂不明白刘衍对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诧异的看了刘衍一会儿,便脸色一寒,退到了一边。
洪承畴看在眼里,也满是疑惑,不过此时却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说道:“此外,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现在驻兵宁远城,在那边也操练了几营精兵,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大军出关之后,便在宁远城那边与其兵马汇合。”
“呵呵,再加上刘总兵的青莱镇新军,此战我大明的兵力将达到二十五万之巨,此战我军必胜!”
众人此时心气大升,二十五万大军,还都是各地的精锐,这样规模的大战,国朝已经多少年不曾见过了,就连当年的萨尔浒之战也没有这样的规模,恐怕当年的朝鲜之役也要稍逊于今!
洪承畴随即看向刘衍身后的陈勋、苗绍等人,刘衍也是一一为洪承畴等人介绍。
“嗯,都是猛将,今晚本督设宴,诸位将军也要参加!”
众人纷纷抱拳谢过。
“本督已经为青莱镇将士准备了扎营之处,就在中军大营东面三里外,刘总兵先让部下去安营扎寨,然后尽快来中军议事。”
“是!”
此时众人说话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这才注意到,远处的数万青莱镇新军将士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好像数万尊雕塑一般,肃穆、威严。
“都是好兵啊!”
吴三桂神色复杂的看向刘衍,心中暗道:“这个刘衍,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操练出这样强军的?也难怪他如此傲慢了!”
半个时辰后,刘衍率部在中军大营东面扎下大营,各营将士以亲卫营和炮营为中军,在周围环形布防。
随后刘衍带着陈勋、王越、汪博、张义、沈拓、苗绍、许铭、钱樰前往明军中军大营议事,命荀景云暂时留守大营。
没过多久,刘衍率众抵达中军,在中军大帐内,其余一众总兵官已经先一步到了,各镇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将军几乎将大帐内坐满。
众人见到刘衍率众走了进来,齐刷刷的都看了过来,或是崇拜,或是忌惮,或是喜悦,或是嫉妒,刘衍瞬间成为众人之中的焦点所在。
“呵呵,刘总兵入席吧,本督已经为刘总兵诸位留好了位置。”
刘衍等人抱拳谢过,只见洪承畴坐在大帐上首,右手边坐的是吴三桂和一众部将,左手边便是给自己留下的位置。
“看来我在洪亨九的心中地位还挺高的啊?”
刘衍带着众人入席,随即洪承畴下令上菜、上酒,一道道肉食、果蔬被亲兵端了进来,一坛坛烈酒也被抬了进来,中军大帐内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十几名亲兵游走在众人中间,为众人倒酒。
洪承畴也端起一杯清茶,笑着说道:“本督不胜酒力,便以茶代酒,诸位将军今晚可畅饮,不过从今晚过后,军中便要禁酒,还请诸位将军配合!”
“谢督臣!”
“来,今日大军齐聚,本督敬诸位将军一杯,为诸位将军贺!”
“为督臣贺!”
喝了几杯酒之后,刘衍与杨国柱、王朴、曹变蛟喝得热闹,山西总兵李辅明也端着酒杯凑了过来,刘衍也是大笑着拉着李辅明一同喝酒。
唐通、马科、王廷臣、左光先几人则是连连敬吴三桂,几人喝了一会儿便聚到了一处。
白广恩则是与众人喝了几杯后,便自顾自的吃肉喝酒,好像不是很喜欢热闹。
众人酒过三巡之后,洪承畴示意众人安静,众人全都看了过去。
“各路将士远道而来,甚是辛苦,暂且先在这里休整两日,然后再……”
还没说完,帐外的亲兵便进来禀报:兵部来人了!
洪承畴急忙起身,一众将领也是小声议论着,刘衍思索了一下,便想起来了,一定是兵部派监军来了。
果不其然,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走进了中军大帐,二人先是拜见洪承畴,然后便拿出了一份兵部调令。
张若麒笑着说道:“呵呵,督臣,这是兵部的调令,卑职与马主事会以监军的身份,随大军一同出关,还请督臣关照一二。”
此时杨嗣昌已死,陈新甲继任了兵部尚书,此二人正是陈新甲的心腹。
特别是张若麒,历史上松锦之战时,正是张若麒不断兵部和圣意向洪承畴施压,才让洪承畴不得不仓促与清军决战。
所以刘衍对这两个监军也没有什么好感,站在人群中冷眼旁观。
洪承畴笑着说道:“既然是兵部的意思,本督自然欢迎。今日我军二十余万将士齐聚京师,本督摆下酒宴为诸位将军接风,二位监军也请入席。”
马绍愉伸手说道:“督臣请慢,卑职还是先传达一下兵部的军令吧。”
洪承畴微微皱眉,点头同意。
“……特命蓟辽总督洪承畴即刻率部进驻京师城外,待天子召见、兵部检阅各军之后,立即出关,以解锦州之围!”
第三百一十六章 进驻京师
“这么急?”
洪承畴很是诧异,此战国朝二十多万将士出关作战,相关事宜繁杂无比,单就后勤补给的事项,就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
可是从兵部的这道命令来看,朝廷,或者说是崇祯帝已经等不及了,此战的基调就是速战速决。
洪承畴心中沉甸甸的,抱拳说道:“本督知道了,有劳二位传令,明日本督便率各路将士进京。”
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很高兴,见洪承畴很上道,二人便对此番监军之事充满了期待。国朝多少年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事了,此战不但聚集了海量的钱粮,也是博取功劳的大好机会,马绍愉和张若麒笑着入席,坐在了吴三桂的上首,紧挨着洪承畴,随后便与众人觥筹交错,对即将展开的战事丝毫不担心。
刘衍看着二人,以及吴三桂、马科、唐通等不断向二人敬酒的几个总兵官,不由得眉头紧锁:“看来此战的情况并不乐观,光是有这几块料,这一战就平添了不少的变数!”
刘衍又看向洪承畴,先不说洪承畴的人品如何,单就统兵能力而言,保守的说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名,历史上的松锦之战如果不是崇祯帝不断催促,洪承畴继续稳扎稳打,最终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
刘衍看着洪承畴满面忧郁,眉头紧锁的沉吟着,显然也在担心此战的吉凶。
“说到底,还是钱粮的问题!”
历史上松锦之战中,大明连十三万明军的供给都支撑不住,现在集结了二十五万大军,几乎比历史上的兵力翻了一倍,以此时朝廷的财力来看,肯定是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大军还没出发兵部就派人来催促,也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上的松锦之战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几乎将大明的财力拖垮。现在看来,朝廷能支撑半年就已经算是乐观估计了!”
于是刘衍打定主意,如果战事不顺,自己也要早做打算,这八万多新军将士是华夏的希望,不容有失!
在刘衍和洪承畴的担忧中,在马绍愉、张若麒等人的笑声中,在曹变蛟、杨国柱等人的疑虑中,这场酒宴草草收场,众人各自返回大营。
次日一大早,洪承畴擂响战鼓召集众将,当众宣布大军开拔,全军前往京师待命。
通州位于京师的东南方向,但是洪承畴率军向京师进发,并没有直接向西前往朝阳门、东直门方向,而是一路向北,全军从京师北面的德胜门进京。
北京城的各处城门都有各自的专门用途,德胜门便是专门通行大军的,取“得胜凯旋”之意。
刘衍所部被安排在洪承畴督标营的后面,足以看出洪承畴对刘衍部的重视。
此时大军已经可以远远望见北京城那巍峨的城墙,刘衍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时代的北京城,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墙,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宏伟,饶是刘衍见惯了后世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也见识过济南府城、青州府城等大城,但是在见到北京城的那一刻,依旧被这座大明帝国的心脏震撼了!
没过多久,亲卫营的夜不收来报,以内阁首辅范复粹为首,吏部尚书李日宣、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李待问等人,以及一众京师官员、勋贵等等,己等候在德胜门外十里,奉崇祯帝诏令迎接大军将士。
刘衍也是微微动容,这样的待遇,在这个时代可谓极为的隆重优厚了,在刘衍的记忆里,崇祯帝好像还没有准备过这样的排场,这是头一次,恐怕也将会是最后一次,可见崇祯帝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此外,探听消息的夜不收还回报,在德胜门外,还聚集了无数闻讯而来的京师百姓。
锦州之战关乎大明国运,京师百姓久在天子脚下,自然对国家大事极为关注,见识也远在别处百姓之上。此战自然引得万民关注,朝野上下更是无不关切,据说大军刚刚汇集在通州的时候,京师内各大茶楼、酒肆,每日就在议论此事,甚至还有说书先生已经开始编排段子,准备在大军出关后宣讲一番,博个彩头。
此战关乎国运,上至高官显爵,下至黎民百姓,对率军驰援的众将信息都极为关心。特别是号称有天下第一强军之称的青莱镇新军,更是引得无数人关注。
此时各路大军的大致情况已经传遍了京师,听闻各路大军合计有二十五万之众,光是号称大明第一强军的青莱镇新军就有将近九万人马,京畿百姓无不沸腾,甚至有好事者已经在预言:此战大明必胜,东奴必将惨败,自此战之后,东事之患将不复存在!
刘衍策马率军行进,前方和后方都是遮天蔽日的旌旗,不得不说,此时各部兵马都是明军之中最为精锐的,一路行进时,各部的军容也都算整齐,让见惯了乞丐一般明军模样的百姓震惊不已。
此时在通往德胜门的官道两旁,连绵十数里都挤满了京师的百姓们。众人翘首以待,都期盼着传闻中青莱镇新军将士的英姿雄风。
对此,刘衍自然不会放过展示青莱镇新军的好机会,命各营将士一边行进,一边高唱《从军行》和《凯歌》,八万八千余名新军将士随即高歌起来,引得其余各部明军士兵纷纷侧目,随后也被歌声所感染,跟着哼唱了起来。
洪承畴听着青莱镇新军的歌声,脸色微变:“这个刘衍,提升士气的手段还真是精妙,此人不同凡响!”
很快,迎接人群中忽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来了!来了!”
歌声如海潮,此时官道两侧的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密密麻麻人头,只往北边望去。
只见远处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大军未至,声威先至,而且伴着大军行进,还隐隐传来悠扬雄壮的行军鼓乐声音。人群更是哗然,所有人都极力扯起脖子。
忽然,两杆巨大并列的大纛旗出现在众人的眼帘,一杆书写着“青莱镇总兵官,刘”,一杆是血红浪涛日月旗,此乃明军的军旗。
这两杆大旗,皆高大无比,载在大车之上,以健马拉之,猎猎大旗后面,是密密的大鼓车,上面鼓手敲着行军拍曲,每敲一下,皆震人心野,后面鼓手一色应之,又有筚、鋩、篞等乐手应和。
在行军鼓乐中,人马随之密密踏步行进,《从军行》的歌声也随之飘来,让官道两侧的百姓心神巨震。
青莱镇新军如此气势出场,让围观人群欢腾呼喊,均觉心满意足,很多人还对大旗车上翻腾的浪涛日月旗指指点点。
在青莱镇大军前方是无数的骑手护卫和夜不收将士,众人个个明盔明甲,铁甲闪着寒光威严无比。随在后面的,又是一列又一列身着明盔罩甲的铁骑将士,这是骑兵营。接着是整齐而行的各营步军将士,最后是炮营和辎重兵马。
新军将士们军服整齐、全部披甲,整肃而沉着的行走着,军靴敲打在路面上,一片整齐的轰响。京师百姓在外,所有人都极力展示自己的威武,众将士个个都是高昂着头,目不斜视,只是肃然行进。
夜不收哨长许明德和旗长小东子策马走在大军最前方,二人心中都很紧张,比上战场还要紧张,生怕自己哪里出了糗,坏了新军的威武。
后营左部左总队长沈文也是脸绷得紧紧的,将鸟铳紧靠在肩头上,随着鼓点乐曲,将脚高高抬起,使劲跺下,放眼全军皆是如此,就是前面的旗长老白也是一脸肃穆,全军行进的步伐,引起大地整齐的轰响声。
看着大军洪流滚滚而来,不说那些京师百姓,迎接的内阁首辅范复粹诸人,也是个个欢喜赞叹,皆道:“有此强军,锦州无忧矣。”
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是对青莱镇新军颇为赞赏,心想:“刘衍治军果然不凡,如此强军竟然有数万之众,此战国朝必胜,我这个兵部尚书也要走运了,也许可以接着此战之威,争一争内阁首辅之位……”
大军来到前方,范复粹忙率众人迎上去,洪承畴也率领各镇总兵官等将领下马走来。
范复粹先是与洪承畴相互吹捧了一番,然后便询问哪一个是青莱镇总兵官刘衍,刘衍随即站了出来,向这位内阁首辅行礼,引得吴三桂等众人又是一阵羡慕和嫉妒。
范复粹笑着赞叹了一番,摇头晃脑的说道:“旌旗猎猎,马蹄隆隆,口号军鼓响应,壮哉,我青莱镇新军,真是壮哉,我国朝大军……我,咳咳咳咳咳咳咳……壮哉……”
内阁首辅范复粹毕竟老了,一句话没说完就连连咳嗽,不过他还是坚持歌颂完毕。
随后,礼部的官员代表朝廷宣慰劳军,二十五万将士都有不等的赏银赏布,又再告知入援大军安排诸事。
今日大军在京师外扎营歇息,明天崇祯帝将在大殿召见蓟辽总督洪承畴与各路总兵官,后天在城外进行阅兵,阅兵之后,各路兵马立即从阅兵场开拔,出征辽东。
洪承畴与刘衍等各路总兵官纷纷领命,各路明军的扎营地点,就在安定门与德胜门附近,都在北京城的北城外。
刘衍所部被安置在德胜门外五里处,刘衍带着一队护卫巡视了营地周边,望着不远处巍峨的城墙,自己也是神游北京城。
话说永乐大帝迁都北京之后,就在北京驻扎了七十二个卫,合称为京卫。
京卫在京城各有营地,如安定门内驻扎武德卫营,后来讹变为五道营胡同,阜成门内驻扎济州卫营,后来讹变为机织卫胡同,京军三大营的大教场设在德胜门外和安定门外。
到了万历年间,由于战事频繁,京营的官员建议将教场改设在城内以利安全,于是位于宣武门外,但还是在南城之内开设了新教场。虽然教场占地庞大,不过京师百姓,还是习惯将新教场称为小教场,原教场称为大教场。
二十五万出征大军自然不可能进入京城扎营,只能驻扎在大教场附近,也是再好不过了。
待到各路大军的营垒陆续成型,刘衍等各路总兵官便聚集到了中军大营内。
此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来到营中,与蓟辽总督洪承畴走在营中谈笑风生。
二人看到陆续赶来的各路总兵官,便招呼众人过来,刘衍也随着众人来到近前。
陈新甲最关注刘衍,以浓厚的川音问道:“此次各路大军出师二十五万余,听闻刘总兵麾下,就有新军悍卒八万八千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