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是。”
  过了一阵,王炆镇换上了指挥同知的官服,迈着四方步来到暖阁内,此时那十几个百户、总旗官已经等得急不可耐,终于见到了王炆镇,便一窝蜂的围了上来。
  “大人不可如此!我们交了钱,可就要破家了!”
  “大人啊,小的贪的那点银子都打点上官了,现在去哪里弄钱补上啊?”
  “哎哟我的大人,小的就有五、六个家丁,都是相交多年的兄弟,如今我怎么人心让他们自谋出路啊,这么做不合适啊!”
  王炆镇本就心烦,此时听着众人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当即大声斥责道:“够了!大晚上的,本官没工夫听你们在这诉苦!”
  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王炆镇瞪着众人,示意众人先坐下,然后说道:“本官知道你们难,大家都不容易,可是你们想没想过,当初你们贪墨银子、侵占军屯耕地的时候,是何等的风光舒服,难道就没想到过今日吗?”
  “哼!养几个家丁而已,让你们裁撤了,还觉得割肉一般,本官一队上百人的家丁,早就自行解散了,本官都能做到,你们有何不可!”
  众人或是低头不语,或是互相看着,没有人说话。
  王炆镇见状以为自己镇住了众人,便说道:“你们都想一想,以你们的能力,能顶的过操守大人吗?如今操守大人只是让你们交回脏银、退回土地,然后再解散各自的家丁,然后再降一级留用,这已经是开了恩,你们可不要不知好歹!”
  说到这里,王炆镇的语气也变得有些阴森:“你们可别忘了,夏河寨前千户所城外可是挂过几百颗人头,那里的血迹到现在还没干呢!”
  说完,暖阁内便安静了下来,王炆镇满意的看了看众人,只道是众人都已经被自己镇唬住了,于是便准备下逐客令,却见到一人猛地站了起来。
  王炆镇认得此人,乃是中千户所百户耿国隆,是出了名的能闹腾。
  “怎么,耿百户想搏一把?到时候可别怪本官没提醒过你!”
  耿国隆抱拳说道:“大人见怪!属下等人深夜到访,原本是想着能扶大人一把,接着此次操守大人整顿灵山卫的时机,将其弄下去。可是大人却敢于人下,我等属下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王炆镇说了一声愚蠢,然后说道:“你们难道不知道戴璟彬吗?当初他就是操守大人的副手,可是如今呢?那戴璟彬的坟头草都有一人高了!你们自己想要闹腾,可不要连累本官!”
  “既然如此,那属下等便告辞了!”
  那耿国隆等人纷纷起身离去,王炆镇看着众人的背影,此时已经睡意全无,思索了片刻,便急忙命人备马,连夜来到指挥使衙门,向刘衍揭发耿国隆一众。
  刘衍听完了前因后果,便问道:“耿国隆一众可有兵马?”
  王炆镇迟疑了一下,说道:“他们手中的墩军、家丁加在一起,也就是一、二百人,而且都是乌合之众。”
  “那他们可有靠山?”
  “这倒是没听说,只是这些人都是各处的刺头,不好安抚。”
  刘衍笑着说道:“他们无兵无权,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王同知不用多想,今晚你能过来知会本官一声,本官心中很高兴。至于这件事情,王同知就不要再参和了,后面的事情本官自会处理。”
  王炆镇等的就是这句话,抱拳谢过,便踏踏实实的回家去了。
  次日,百户耿国隆等十几人聚众出城,闹闹哄哄的声称要去即墨营城,向上官告发刘衍排斥异己、打压同僚。
  刘衍闻讯下令各部不得阻拦,任由耿国隆等人前往即墨营。
  随后刘衍派人前往济南府城,向卢象升禀报此事,并且声称自己治下不严,准备率军前往即墨营城,将耿国隆等人抓回来从重处置。
  随后一连几天,王炆镇这边已经完成了刘衍的交代,不但追回了不少官员贪墨的钱粮、土地,还抓了几个不开眼的贪官。同时灵山卫上下官吏也全都解散了自己的家丁,刘衍整顿灵山卫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
  在此期间,刘衍根本没有调集兵马的意思,而是在等。可是苗绍、许铭等千总却坐不住了,要知道耿国隆等人已经到了即墨营城,不知道正在给刘衍上什么样的眼药。
  “别着急,再等等。”
  面对稳坐钓鱼台的刘衍,苗绍、许铭等人只能干着急。
  又过了两天,卢象升派来了一名督标营的参将前来,直接到了指挥使衙门。
  刘衍带着苗绍、许铭等一众千总出门迎接,将其迎入正堂内。
  “呵呵,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众人落座后,那参将笑着说道:“我,姓卢名怀英,现任督臣麾下亲将,接替了之前陈安将军的职务。”
  刘衍微微一愣,然后试探的问道:“将军也姓卢,那与督臣……”
  “哈哈,巧合而已,刘指挥使不必多想。”
  “呵呵。”
  刘衍赔笑几声,然后问道:“卢将军前来,可是督臣有令传下?”
  卢怀英说道:“此前灵山卫是不是有十几个百户、总旗跑到即墨营城去闹事了?”
  刘衍故作惊讶,说道:“是有这回事,属下正准备派人将他们抓回来,按照以下犯上的罪名论处,只不过这几日军务繁忙,还没有顾得上此事。怎么,这件事情督臣有命令?”
  卢怀英说道:“我来这里的时候,督臣已经派人去即墨营城了,专门去给那边的参将下令,让其将耿国隆等十几人就地拿下,以扰乱军务、犯上颜的罪名下狱,严处!”
  刘衍抱拳说道:“此事本应该是属下去办的,却让督臣操心劳力,真是不该!”
  卢怀英笑着说道:“督臣今日派我过来,是有话让我转告刘指挥使。”
  “卢将军请吩咐。”
  “督臣说了:刘衍乃是国之干城,本督为其削除掣肘之人,可让刘衍放手经营灵山卫,为朝廷练兵、屯粮、守卫地方。你到了灵山卫可告诉刘衍,只管放手干,有事往本督身上推,直说便好,不要再耍小聪明。”
  刘衍闻言大笑起来,说道:“知我者,督臣也!”
  当日,刘衍在府衙内设宴款待卢怀英,杯酒之间,刘衍得知卢怀英原本是关宁军中将领,在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手下充任游击将军,也是个敢打敢拼的悍将。
  只是卢怀英看不惯马科吃空饷、贪赃敛财、临阵脱逃等做派,所以与马科的关系一直很不好,托人到兵部使了不少银子,才调任到山东都司,安排在卢象升的手下。
  “那将军这笔银子花的值啊,从游击将军升参将了。”
  卢怀英笑了笑,然后感激的说道:“是督臣,督臣从兵部那里打听到,我以前也立过一些功劳,不过却被马科给夺了去,所以为我打包不平,不但上书兵部提拔我为参将,还安排我在身边充任亲将之职,对此我感激不已。可以说,督臣就是我的大恩人,今生都报答不完!”
  刘衍也感叹了一番,同时心中也有了结交卢怀英的想法,毕竟自己扩充势力的时候,有些事情还是不惊动卢象升的好,卢怀英有督臣亲将这层身份,日后许多事情都好办许多。
  况且此人既然有银子到兵部跑官,就说明手脚也不太干净,那就好办了。
  于是刘衍说道:“今日我与卢将军相见如故,今晚将军便在这里住下,明日我亲自送将军出城。届时我为督臣准备一些礼品,还请将军帮忙带回去。”
  “呵呵,好说。”
  次日,刘衍将卢怀英送到城外,然后从苗绍的手中接过礼单,递给卢怀英说道:“这份是送给督臣的,都是些山货、衣物,至于钱财之类的督臣肯定是不会要的。”
  “呵呵,刘指挥使放心吧,我一定带到。”
  刘衍又拿出一份礼单,递给卢怀英,说道:“这份是送给卢将军的,此番有劳将军起来送信,我又与将军一见如故,将军要是不嫌弃,以后咱们便兄弟相称,将军大我几岁,便是我的兄长了!”
  卢怀英接过礼单顿时双眼冒光,然后激动的说道:“刘指挥使乃是山东闻名的悍将,能与刘指挥使相知,乃是我卢怀英的荣幸!”
  “今后兄弟有事但说无妨,就算是掉脑袋的事情,哥哥我也给你办了!”
  待到送走了卢怀英一行,苗绍站在刘衍的身后低声笑了起来,刘衍回头瞪了他一眼,却听苗绍说道:“二百两的礼单,就让堂堂参将如此激动,真是好笑!”
  “那可是督臣身边的亲将,平日里没多少油水的。这二百两,估计抵得上卢参将一年的军饷了!”
  回到指挥使衙门,刘衍见到管屯官张耒已经等在这里,便问道:“何事?”
  “大人,如今已经是二月了,春耕之事已经准备就绪,属下特来禀报。”


第二百零四章 南洋老农
  刘衍说道:“那好,坐吧。”
  刘衍与张耒分主宾坐下,然后张耒将目前春耕的准备工作汇报了一下。
  现在灵山卫各处的耕地有四十八万三千六百余亩,分布在三个千户所各处,其中八成都已经分在各处军户名下,每户有三十到一百亩不等。
  其中九千余名新军将士已经有四千四百多人分到了实实在在的耕地,所需种子、耕牛和农具等已经全部发放到位。剩下的大约五千名新军将士则是选择了将一百亩耕地的产出,折合成银子,每月直接拿钱。
  另外各处原有的墩军经过裁撤,还有数百人,分布在各处火路墩和屯堡中,每户墩军也分到了大约三十亩耕地。其余各地军户目前只能分到三十亩左右的耕地,等到农闲的时候,张耒准备继续带人想办法开垦部分荒地,只不过数量不会太多。
  “大人今年的春耕,我灵山卫准备充足,可以预见,只见今年老天爷做美,没有太大的旱涝虫灾,咱们灵山卫一定是一个丰足之年!”
  张耒整日埋头在田间地头,虽然是灵山卫的千户管屯官,可是骨子里却和普通的军户一样,都有着一颗农民的向往之心,一想到丰收的景象,心中便满是喜悦。
  刘衍也非常高兴,问道:“那你估计,今年咱们能有多少收成?”
  张耒说道:“现在咱们灵山卫主要种植小麦,每亩产量的话,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上等的熟地大约能有两百斤,中等地大约能有一百六、七十斤上下,下等生地只能有个一百二、三十斤的产量。”
  “按照大人制定的田税政策,各地军户要向灵山卫缴纳每亩五十斤的税粮,再缴纳每亩五十斤的军粮,如此将好地、差地综合一下,军户一亩可以结余大约五十多斤的粮食。以现在每户军户最低三十亩的数量计算,每户军户一年余粮一千六百多斤。”
  刘衍算了算,如此每户每月平均下来也就是一百四、五十斤的粮食,一户四、五口人,每人每日也就是一斤粮食,这还不算其他的花销。
  于是刘衍摇了摇头,说道:“太少了!如此一来,各处军户百姓根本过不下去。这也怪我,没有具体细算一下,就直接定下如此高的税赋数额。”
  张耒自然知道这些,说道:“属下已经在灵山卫北面的铁撅山一带勘查了一段时间,那边也可以开垦部分荒地,今年属下会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
  刘衍说道:“现在灵山卫可用的耕地少,亩产也少,最好的熟地,竟然亩产只有两百斤!”
  刘衍清楚的记得,史料上曾有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山东各地的亩产就已经达到了两百五十斤以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则是达到了每亩四百二十六斤左右。
  可是现在灵山卫最好的耕地,亩产只有两百斤,还没有西汉时候高,这是越过越回去了!
  张耒说道:“大人,现在咱们灵山卫各处的水利设施虽然经过大整修,但是许多地方依然很薄弱,耕地长时间缺水,不是几天时间就可以荫过来的,耕地的地力需要时间来养,假以时日,各处耕地的亩产会不断提高的。”
  刘衍知道张耒说的是实话,但是现在自己先要让各地的军户有饭吃,至少不能饿肚子,否则自己治下肯定会闹出事端。
  于是刘衍说道:“本官会让赵经历拟一份公文发下,从今年开始,每户军户上缴的田税和军粮都要降低,都改为每户每亩上缴二十斤,先要让各地百姓喘口气!”
  “大人仁德,属下佩服,我灵山卫的百姓这是有福啦!”
  “唉!”
  刘衍挥了挥手,此时感叹道:“要是有那些高产的作物种子,该有多好啊!”
  刘衍此时无比怀念后世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怀念杂交水稻,可是这些东西都不是这个时代具备的。
  虽然在历史上番薯已经在明末的时候,在陕西和山西等地有所种植,但那是没有经过改良的品种,此时的产量并不高,所以朝廷在强行推广种植的时候,遭到各地百姓的极力抵制,甚至还因此引发了民变,到了后来不得不将推广番薯的事情给停了。
  到了刘衍此时,曾经有所推广的番薯秧苗早就不存在了,甚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事。
  一旁的张耒只道是刘衍在感叹百姓之艰难,可是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又说了一些春耕的事情,便告辞回去了。
  刘衍随后派人通知了赵民,让其尽快通知各处千户所、百户所,立即将军户百姓上缴的田租和军粮数额降下来。
  这边刚刚处理完,王炆镇便兴冲冲的找来了。
  “大人!”
  人还没进屋,声音便已经随风飘了进来。
  王炆镇大步走进正堂内,抱拳说道:“大人,属下向大人举荐一个人才!”
  “哦?什么样的人才?”
  王炆镇冻得搓了搓手,然后笑着说道:“呵呵,是耕地的人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