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又是一阵激动,急忙让王承恩将那份捷报呈上来,却是高起潜送来的捷报。
崇祯帝微微皱眉,打开看完之后,却长叹一声。
高起潜在这份捷报中写着,自己率领关宁军南下进击,与清兵激战数番,不过还是让清军撤走,就连击杀的清军尸体也几乎全部被清军抢走。
不过此番高起潜还是有不小的收获,率领关宁军各部截获了大批被清兵掳掠的百姓,以及海量的钱粮辎重,也取得了一场大捷。
看完之后,崇祯帝有些不满的将高起潜的捷报摔在桌案上,让王承恩也看一看。
片刻之后,崇祯帝冷声说道:“那些人口和钱粮物资,到底是清兵主动放弃,被高起潜捡了便宜,还是真的如高起潜所说,是率军截获的?”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只是王承恩不敢明说,此时只是说道:“战场之事,老仆也不好说。不过高监军能够有如此缴获,也算是一场大捷了,陛下还是应该嘉奖关宁军各部将士的。”
崇祯帝看了王承恩一眼,也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便是要安抚关宁军各部的军心,让关宁军的那些骄兵悍将们说不出什么来。
此时崇祯帝感叹一番,说道:“如果天下兵将都如同卢象升、刘衍一般,朕当可高枕无忧!”
王承恩闻言低头不语,眼神中也闪过一丝遗憾。
十二月底,卢象升、刘衍率部抵达京师南郊。
数日之后,高起潜也率领关宁军各部抵达京师南郊,押解着两万多解救的百姓和大批的钱粮物资,在距离卢象升、刘衍所部十几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崇祯帝闻讯非常高兴,当即下令王承恩传旨,命卢象升带着刘衍、杨国柱、虎大威入宫觐见,同时命高起潜也入宫觐见。
第一百九十一章 唇枪舌剑
乾清宫的大殿上,朝中文武大臣齐聚一堂,崇祯帝也非常罕见的换上了只有举行大典才会穿的冕服,端坐在龙椅之上。
此时杨嗣昌已经知道了巨鹿大捷,冷着脸站在大殿上,一众东林党人也是不太高兴,全都低头不语。
此时,王承恩大声说道:“宣:督师卢象升、宣府镇总兵官杨国柱、陕西镇总兵官虎大威,山东都司灵山卫夏河寨前千户所防守官刘衍上殿觐见!”
“宣:关宁军监军高起潜、前屯卫总兵官王廷臣、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密云镇总兵唐通、玉田镇总兵曹变蛟上殿觐见!”
话音刚落,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刘衍一同上殿,在满朝文武大臣的注视下,昂首走了进来,然后在卢象升的率领下,众人三叩九拜、口呼万岁。
紧接着,高起潜也满面春风的走进了大殿,身后跟着前屯卫总兵官王廷臣、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密云镇总兵唐通、玉田镇总兵曹变蛟等人,众人在卢象升、刘衍等人的旁边跪了下来。
崇祯帝看着众人喜笑颜开,说道:“众爱卿,请起!”
“谢万岁!”
众人起身,紧接着刘衍、杨国柱、虎大威三人便看到了旁边的高起潜,三人毫不掩饰的怒目而视,刘衍还能忍住,可是杨国柱和虎大威都是老将了,此时已经将怒火明明写在脸上,引得满朝文武都诧异的看了过来。
卢象升见到高起潜也是心中恼怒,不过此时崇祯帝和满朝文武都在,卢象升很有涵养的将心中怒火压下,冷冷的瞪了高起潜一眼,然后便不再理会。
高起潜见状也不甘示弱,直接瞪了回去,甚至还轻轻的冷哼了一声。
至于前屯卫总兵官王廷臣、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密云镇总兵唐通、玉田镇总兵曹变蛟等人,马科和唐通看着卢象升、刘衍几人也是满脸冷色,没什么好神情。而王廷臣与曹变蛟,则是面露愧色,同时看着卢象升的眼神,还有几分崇拜和敬仰的神色。
崇祯帝也注意到双方之间剑拔弩张的架势,于是便开口说着,先是赞誉了此番大捷,然后又盛赞卢象升所部和高起潜所部将士浴血奋战,为国家杀贼立功。
可是此时让崇祯帝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儒雅的卢象升却在带头谢恩后,直接站了出来,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弹劾高起潜拥兵不救,坐失歼灭清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奏请崇祯帝严惩高起潜和关宁军众将。
这下,满朝文武都傻了眼,杨嗣昌的眼中更是闪过一丝寒光。
紧接着,杨国柱和虎大威相继弹劾高起潜,二人的言辞更是激烈,甚至虎大威直接在大殿上“咆哮”了起来,认为崇祯帝如果不严惩高起潜,那宣大、山东军将士的鲜血就白流了!
刘衍虽然也很像当场弹劾高起潜等人,只是自己的官职太小,此番之所以能够面圣,完全是因为巨鹿大捷的缘故,这里还是没有自己说话的份,强行发言,也只能平白让高起潜等人抓住把柄攻讦一番而已。
崇祯帝眉头紧锁,这个场面是自己没想到的,便看向了王承恩。只见王承恩凑过来小声说道:“陛下再看看!”
崇祯帝便明白了,本来此番功劳就是卢象升所部更大,可是封赏却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关宁军一众肯定会不满。正好借此机会让卢象升等人打压关宁军一众,自己也好借着机会分别封赏,侧重卢象升所部。
于是崇祯帝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竟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卢象升、高起潜等人。
高起潜见状还以为崇祯帝这是偏向自己,于是便高傲的说道:“卢督师这是什么意思?杂家虽然不懂兵事,可是麾下关宁各部大将,哪一个不是百战悍将?如果驰援巨鹿战场真的能围歼清军,杂家就算百死,也会毫不犹豫的率军驰援!可是真的如此吗?”
密云镇总兵官唐通紧接着跳了出来,说道:“奴贼数万精锐汇集巨鹿一地,就连卢督臣也要避其锋芒,被奴贼合围,只能苦苦支撑,我军就算驰援,最好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到时候朝廷精锐一朝败亡,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山海关镇总兵官马科冷笑一声,看了杨国柱和虎大威一眼,说道:“恐怕几位心中只有战功,而没有朝廷安危吧?”
一旁的王廷臣和曹变蛟对视一眼,二人却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站在那里,不敢直视卢象升、刘衍、杨国柱、虎大威。
“混账!”
“放肆!”
杨国柱指着唐通和马科怒声说道:“我军一战斩首五千多级,奴贼的实际伤亡人数,至少在八千以上,甚至可能过万,如此惨重的伤亡,只要关宁军来援,奴贼定然会崩溃,一战便可解决东事,可是你们却拥兵自重,是何居心!”
虎大威怒声斥责道:“我等与奴贼浴血奋战,你们却跟在后面捡便宜,如今与我等一同在这里,尔等还不知廉耻的向陛下邀功请赏,还要不要脸了!”
此时虎大威已经气急,竟然当着崇祯帝的面,直接骂了起来,一旁的一众御史当即跳了出来,根本不理会双方的是非曲直,就揪着虎大威言辞上的疏忽,开始纷纷弹劾虎大威“御前失言”。
虎大威见状便与众人争吵了起来,一人与数个御史吵成一团。
马科和唐通见状也加入战团,与几个御史一同围攻虎大威,杨国柱见状便开始声援虎大威。到了最后,就连卢象升和高起潜都开始加入到争吵的行列中,乾清宫大殿上顿时乱成一团,让崇祯帝目瞪口呆。
此时刘衍看着众人,也察觉到王廷臣和曹变蛟并没有参与其中,心中对二人也多了几分好感。毕竟王廷臣和曹变蛟在历史上都是明末的名将,对内围剿闯贼,对外鏖战清军,都是屡立战功,最后二人也都是与清兵血战到底,力战殉国的,担得起英雄二字。
随后刘衍又注意到大臣之中的一个人,那边是杨嗣昌了。
虽然刘衍并不认识杨嗣昌,可是却认得正二品的官服,再加上年纪等因素,也能推断出此人便是杨嗣昌了。
“那几个御史都是杨嗣昌指使的!”
刘衍刚才便看到杨嗣昌与几个御史“眉目传情”,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惜了!”
刘衍感叹一声,杨嗣昌此人其实还是非常有才干的,提出围剿流贼大军的“四正六隅”之策,同时主张对满清议和。
说实在的,以现在大明面临的局势来看,这两点其实都是非常正确的,只可惜“四正六隅”之策没能贯彻执行下去,而与满清议和之策,也因为同党东林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屡屡掣肘,杨嗣昌也不敢继续坚持。
杨嗣昌的才干很好,却都不能真正的挽救局势,同时杨嗣昌还热衷于党争,对于历史上卢象升的战死,杨嗣昌就应该负主要责任!
刘衍冷冷的看了杨嗣昌一眼,随后便将注意力放到还在争吵的两方人身上。
此时虎大威和杨国柱正在与唐通、马科以及几名御史针锋相对,几人围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已经面对面了,虎大威那咆哮的声音震得一些文官畏惧不已。
而卢象升也正在跟高起潜争论不休,卢象升不断摆出事实,强调巨鹿之战的惋惜。可是高起潜却始终避重就轻,根本不跟卢象升辩解什么,只是强调卢象升好大喜功,总是拿着不切实际的方略来强求自己。
就在这时,崇祯帝用手敲了敲御书案,旁边的王承恩便一挥拂尘,向前迈了一步,高声说道:“肃静!”
正在争吵的双方顿时安静下来,纷纷回到各自的位置上,连忙向崇祯帝请罪。
崇祯帝看着众人,脸色也不是很好看,自己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崇祯帝先是分别斥责了卢象升等人和高起潜一众,并且赞扬了没有参与争吵的刘衍、王廷臣和曹变蛟,然后说道:“高监军虽然有解救百姓、缴获大量钱粮物资,可是毕竟没有参与巨鹿血战,即便理由再充分,但是卢爱卿等人心中有恨,也是人之常情,高监军、唐爱卿、马爱卿,你们就忍一忍好了。”
高起潜、唐通、马科见状纷纷称诺,那几个御史见状纷纷看了杨嗣昌一眼,只见杨嗣昌微微摇头,几人也全都偃旗息鼓,不再聒噪了。
随后,崇祯帝笑着对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说道:“三位爱卿血战有功,朕心中明白的。”
“还有刘爱卿,虽然只是小小的防守官,却已经两次取得大捷,可见刘爱卿之才干,乃是当世罕见,朕心甚喜!”
卢象升、刘衍、杨国柱、虎大威急忙叩拜谢恩。
随后崇祯帝对卢象升、高起潜两方人马各自夸赞了一番,便叫出杨嗣昌,说道:“如今国朝迎来大捷,此乃普天同庆之事,爱卿当好好审议,尽快拿出一个封赏方案,尽快嘉奖有功将士,以安将士之心、功臣之愿!”
此时刘衍才算是领教了什么叫做“演技派”,只见杨嗣昌浑身颤抖的叩拜在地,带着哭腔说道:“臣,听闻巨鹿大捷欣喜若狂,曾对着陛下的方向嚎啕大哭,我国朝终于涌现出精兵强将,可以重创奴贼,此乃陛下之福,国家之幸,臣,激动之至!”
说完,杨嗣昌竟然真的趴在地上哭了起来,一旁的许多文官都跟着嚎啕大哭,刘衍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东林党人,心中对于这些大臣也充满了鄙夷。
崇祯帝却很迟这一套,见状也是衣袖掩面,显然是落泪了。
杨嗣昌赚了崇祯帝的眼泪之后,表情猛地一转变,直接从激动哭泣,变成了正义凛然,大声说道:“陛下放心,臣今日便会同兵部上下商讨封赏之事,一定尽快拿出封赏方略,上宽君心,下慰将士,绝不会冷落有功将士的报国之心!”
“如此,甚好!”
刘衍冷眼看着杨嗣昌和一众东林党人的表演,心中暗暗骂道:“表面文章!驴粪蛋表面光,真到了国政的实操上,却全都一无是处!”
可是此时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以及高起潜等人全都叩拜在地,显然众人对于封赏之事还是非常看重的,刘衍自然也跟着叩拜在地。
当晚,崇祯帝在宫中赐宴,席间,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王廷臣、曹变蛟等人更是激动得感激涕零。
刘衍虽然没有他们几人那么夸张,但是心中也很骄傲和激动,毕竟这种荣耀不是谁都能够得到的。
当晚赐宴结束后,刘衍跟着卢象升出宫,众人准备返回城外军营,卢象升依然激动的对刘衍说道:“……此乃陛下恩赏,我等今后要更加努力,为国征战,已报君恩!”
刘衍抱拳称是,不过此时心中却想着,是时候率部返回夏河寨,是时候该回家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 凯旋而归
两天后,京师南郊。
旭日初升,此时已经是年底时日,清晨的寒风异常刺骨,可谓是滴水成冰,京师城外遍地都是寒霜,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淡白色的外衣。
此时宣大、山东军大营的外面,刘衍率领的夏河寨新军一千八百多名将士已经集结完毕,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军中的车马也都整装待发,随军的钱粮物资,以及阵亡将士的衣冠、遗物等也都装在马车上,上百辆马车就在方阵的前面摆成一字长龙,准备随军出发。
刘衍顶盔掼甲牵着战马来到辕门外,卢象升、杨国柱、虎大威三人纷纷送了出来。
卢象升看着营外整齐的夏河寨新军,心中宽慰,说道:“刘衍,如今你以防守官的职位得以陛下召见,这是天大的荣耀,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经营夏河寨前千户所,为国家多练新军,将来再立新功!”
刘衍抱拳称诺,说道:“督臣也要保重身体,杨军门、虎军门也是,他日卑职定当前来再拜见三位上官!”
杨国柱笑着说道:“哈哈,好,那我在宣大镇等你,只要你刘衍来,我定当倒履相迎!”
虎大威更是哈哈大笑,说道:“那我就在陕西镇等你了,一定要过来,咱们还要不醉不归啊!”
刘衍笑着抱拳说道:“下官一定,一定去!”
随后卢象升脸色变了变,说道:“昨日傍晚时分,朝廷已经收到了九边急报,清兵已经出关了,如今朝野上下都松了口气,可是咱们却不能放松,回去之后要认真练兵,绝不可懈怠。”
“另外据我所知,此番入卫各军陆续回转京师,相关的善后事宜已经紧锣密鼓的展开。有功人员,需要封赏,失事人员,需要处分。陛下已经令杨嗣昌主导诸臣赏罚诸务,杨嗣昌奏报失事五事: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拥兵观望。”
“而定下的结果,蓟镇总监中官郑希诏、分监中官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援剿总兵祖宽,下至各州县有司,共计三十四人论死,贬削者两百余人。”
卢象升稍稍压低了声音,说道:“不过高起潜和他麾下的关宁将领,却无一论罪,只有援剿总兵祖宽一人获罪而已!”
“此番大捷之后,我军上下肯定会有所封赏,只是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我军的封赏多少会受到影响。现在封赏之事还没有消息,不过到时候朝廷的旨意下来之后,你要有所准备,不要因为封赏之事,而对朝廷、对陛下心存恨意。我军率军奋战,上为朝廷、为陛下,下为百姓,自己的荣辱都是细枝末节,明白吗?”
刘衍虽然并不是很赞同卢象升的话,战功都是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凭什么不正常封赏?
只是卢象升一心为国为民,刘衍也不忍心当面说什么,只是抱拳说道:“督臣的话,属下都记下了,督臣放心!”
“嗯,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