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按照刘衍的估计,这定装纸壳弹确是可以大大节省装填时间,现在这名鸟铳手算是技术比较好的,一分钟估计可以打三发左右。余者的鸟铳手,熟练后,每分钟基本也可以打两发左右,就算是上了战场,在各方面情况的影响下,一分钟打出一发是很轻松的。
这还是在鸟铳手训练不是非常严格的情况下,刘衍准备等到火器督造处的产能再大一些,便让手下的鸟铳手进行饱和程度的实弹训练,用成堆的弹药来培养鸟铳手的射速和精度。
到了那时,刘衍有理由相信自己手下的鸟铳手,一定可以做到一分钟三到四发的竟然射速!
随后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刘衍吩咐在火器督造处旁又兴建一处院子,他也在堡内选了一批老弱与妇女过去帮助谭晓大分制弹药,这些人以后都可以拿到固定的月粮工食,如果干得好干得多的话,同样也都有奖励。
此事刘衍便交给小旗官王越来办,王越满脸堆笑的答应下来,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将人手招募齐全,又连忙协调了部分修建堡墙的工匠,在火器督造处的旁边修建院落。
这批新被选中的老弱男丁和妇人都很高兴,他们平日家中并不是主要的劳力,眼下却也可以拿到月粮工食,这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回到家中说话声音都大了一些。
转眼过了十几天,火器督造处旁边的院子修建完毕了。
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新建,这边已经有了几间房屋,是还没有分配出去的住房,都是空置的,此番王越只是带着工匠新修建了一道院墙,将几间房屋整饬了一番而已。
另外那些新招募的人手也全部到位,谭晓大带人运来了所需的牛皮纸和火药,开始分派人手批量制作定装纸壳弹。
此时堡内的火药是在火器督造处制作的,在谭晓大的带领下,火器督造处已经成了规模,下面有火药坊、兵甲坊、火器坊三个分支。
火药坊便是专门生产火药的,兵甲坊生产铠甲和战刀、长枪,火器坊现在专门生产鸟铳。
经过大半天的教授,这些人手全部学会了制作,整个作坊也开始运转了起来。
这处生产纸壳定装弹的作坊隶属于火器坊,谭晓大留下一名工匠在这边指导生产,便准备回到火器督造处去,毕竟现在的当务之急的仿制出燧发鸟铳来,这件事情已经成了谭晓大心中的头号大事。
可是当谭晓大回去之后,便被自己的徒弟赵昚找上。
赵昚是谭晓大几个得意徒弟之一,现在就负责主管火药坊的生产。
赵昚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长得瘦瘦小小的,却非常的激灵,是谭晓大几个徒弟之中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为细心的一个。所以赵昚才被谭晓大安排在火药坊,这个危险程度比较大的地方,也只有细心谨慎的赵昚才能让谭晓大放心使用。
“何事?”
谭晓大还急着去研究燧发鸟铳,于是便直接开口问了起来。
赵昚说道:“师傅,现在火药坊的产量逐渐增大,可是硝石的供应跟不上了,估计这个月就会产生缺口,火药的产量只能停顿了。”
“什么!”
谭晓大说道:“甲长不是说采买硝石等物资,不必纠结于价格,只管放手去买就好,硝石为何还会供应不上?”
赵昚苦笑着说道:“师傅,现在各处对硝石的管制越发的严格,王家庄那边已经买不到了,只能派人去夏河寨前千户所采买,而且现在还是有价无市,运气不好的话有钱都买不到,反而还会被抓起来。”
“这就难办了。”
谭晓大眉头紧锁,说道:“你先回去吧,我去见甲长商议一下。”
“是。”
谭晓大只好又前往总旗官厅,将缺少硝石的事情禀报了一番。
刘衍也没想到硝石会供应不上,按理说不至于啊。
刘衍先是招呼谭晓大先坐下歇口气,然后思索了一会儿,便释然了。
现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流贼大军四处流窜,几乎将黄河以北各处搅了个遍,各部明军疲于奔命,大明北地几乎处处烽烟。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明军装备的火器再不堪用,火药的需求量也会直线上升,所以各地对硝石的管控必然会越来越严格。
“看来靠采买来保证火药原料供应的办法,行不通了!”
刘衍也有些发愁了,山东各地本来就缺少硝石矿,另外自己现在还只是一个屯堡的甲长,也没办法公然开采硝石矿,这可不同于晒盐场这样的产业,硝石是干什么用的,谁都知道!
所以刘衍即便找到了硝石矿,一旦贸然开采,必定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甚至连王炆镇都会直接跟自己翻脸。
于是刘衍想了一会儿,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然后笑着对谭晓大说道:“放心,硝石买不到也没关系,我有办法!正好我准备这两天去火器督造处巡视一番,就定在明天吧,顺便咱们将硝石的事情也商议一下。”
第四十七章 视察火器督造处
第二天,刘衍一大早便来到了火器督造处,谭晓大早早的等在门口,还特意带上了赵昚一起。
在火器督造处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谭晓大等十几个工匠,经过这段时间的不断招募,以及刘衍与王炆镇的支持,现在火器督造处已经有匠户二十余户,工匠正丁四十余人,有好几对匠户父子,兄弟同在兵甲坊工作的。
另外为了补充火器督造处的人手,刘衍还专门从大盘堡内调集了五十多名壮妇协助,现在这边人手已经是不缺了。
后来为了制作定装纸壳弹,刘衍除了从匠户中选派了一些老弱男子及妇女外,还从堡内选取了一些老弱及妇女前来帮忙。算起来,连上工匠,连上普通工人,现在的火器督造处已经有一百余人在劳作。
刘衍在谭晓大和赵昚的陪同下,开始了这次视察。
从火药坊、兵甲坊,再到火器坊,刘衍一路看来,又有谭晓大的解说和介绍,只见这些匠户技艺大多父子相传,在招收学徒时规定也非常严格,那些熟练的匠户正丁们,大多有自己单独的炉箱砧座位置,平日除了一些关键的部位外,器械大多是让自家的子弟学徒们打制,他们则最后把关。
刘衍对武器的质量要求严格,反应到谭晓大头上,他也是对工匠们的要求极高,每件出炉的武器都有编号,出了问题,可以轻松地找到打制工匠及管事头上。对谭晓大现在来说,刘衍对他器重,每打制一批的武器,他都有相关的奖励,在大盘堡内,他算是高收入的人员了,就算是陈勋、王越等几个小旗官都不如谭晓大收入高,他可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刘衍等人在火器督造处内看了一阵,只见里面叮叮当当的,各处工坊的工匠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劳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与其他卫所的工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衍看得仔细,每个铁工前都有砧座,锤子,钳子,炉箱等设备。木工设备则简单一些,也就是斧头,锯子,刨子,凿子等物。
在兵甲坊的旁边,有鸟铳的组装房,在鸟铳的几全部位制作好后,就放在这里组装,在这里,摆着众多简易的铳床等物,由谭晓大领着一些工匠亲自负责。在组装房的另一边,还有刀枪盔甲等武器的组装。由于技艺含量低,很多老弱及妇女己经可以胜任工作。成品后,由谭晓大签收,集体送入库房内。
在组装房的旁边,又有一个大屋,在这里,清一色都是老弱男子及妇女,只有一些工匠在负责巡视及监督。
这些工人们在这里制作火绳,那些火绳都是麻绳或是捻紧的布条,放在某种溶液中浸泡晾干制成,作战时可以缓慢地燃烧。
在新建的定装纸壳弹的院子里,由一些妇人在仔细秤妥火药,里面放了定量的火药及弹丸,然后一些人包装,每五十根一箱,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
因为刘衍制定的规则合理,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关乎到众人的奖励工钱,所以这些工匠们都在埋头苦干,在刘衍进来时,他们都顾不得看上一眼。
“走,我想再看看鸟铳的组装流程。”
谭晓大急忙引领:“甲长这边请。”
在刘衍等人来到火器坊的时候,当即看到一个粗壮的中年汉子围着皮裙,正在组装一杆鸟铳。
刘衍便示意众人不要说话打搅,然后便饶有兴趣的站在一边观看。
只见那汉子咬牙切齿的将一颗螺钉旋入那镜管尾部的阴螺纹内。这螺钉旋进镜尾有闭气的作用,如果军士要清刷统管内壁,也可以将螺钉旋出。然后便又是一系列的操作,那汉子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便组装出一杆崭新的鸟铳。
在刘衍笑着与那汉子打招呼的时候,他还满意地看着手上这门乌黑厚实的鸟铳,神情中就象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般。
随后那个汉子见到竟然是刘衍来了,这才慌忙过来行礼,刘衍也向那汉子问了一些关于鸟铳组装的问题,那汉子也是一一回答不提。
刘衍等人巡视了一圈之后,便对谭晓大说道:“好了,现在我看火器督造处的生产也步入正轨了,咱们去署房歇一会儿,说些事情。”
谭晓大恭敬的将刘衍领到了自己办公的署房内,并让人快些上茶倒水。赵昚也一并跟了过来,恭恭敬敬的站在谭晓大的身旁。
其实今天刘衍来找谭晓大,除了看看火器督造处的生产情况,还有别的想法,比如打制一些手榴弹与地雷,还有火炮等。
按照刘衍了解的史料来看,原始版的地雷早在大明初年就已经广泛使用,一点也不稀奇。在嘉靖年间时,三边总督曾锐就在陕西制造了许多地雷,使边地的蒙古人吃了很多苦头。不过那地雷需要使用一种钢轮的火装置,就不知道谭晓大手下有没有这样的打制人才。
还有手榴弹,以大明的技术,制造引信应该不是问题,不过黑火药威力较手榴弹要做的很大才有足够威力,七、八斤重的手榴弹扔不到很远,炸不到敌人,炸到自己人的可能性很大,野战效果不过在守城中还是有一定作用。
至于火炮的话,刘衍觉得自己想想还是算了,造炮要求的技术比较高,而且需要的铁料铜料众多,自己现在还是多打鸟铳划算一些,将所有的资源用到自己最需要的地方去。
于是刘衍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听了刘衍的话后,谭晓大沉吟了半晌,说道:“甲长勿怪,这地雷属下知道,至于手榴弹的话,听了甲长的描述,应该就是所谓的震天雷了。不过这两种火器属下都不甚了解,只是听说过而已,要想批量生产的话,还需要时间来钻研技术。”
刘衍听了只是点了点头,自己现在是有些心急了,大盘堡刚刚草创没多久,便想要将各种犀利的火器都研发出来,看来步子是迈得有些大了。
于是刘衍又询问起鸟铳的产量:“那现在一个月可打造鸟铳多少杆?铠甲能打造多少副?”
“甲长,只要铁料跟得上,再停了刀、枪等器械的打制。以现在火器督造处的产能,每个月可打制五十门鸟铳,铁甲十副……”
现在火器督造处的制造流程已经捋顺,再加上内中的工匠已经将鸟铳的技术吃透,以及白银的重赏,鸟铳的产量已经增长了不少,一个工匠差不多半个月就可以打制统管一根。所以谭晓大才敢这样保证。
不过刘衍听完却有些失望,现在大盘堡的人力已经足够,自己还想着忙完这段时间,将麾下的墩军人马扩编一番,到时候加大鸟铳手的比例,并且实行全军披甲,可是这样的产量却让刘衍有些犹豫不决了。
“火器督造处能够提高鸟铳和铠甲的产量,比如一个月打造两百杆鸟铳,四十副铠甲?”
谭晓大闻言有些犯难,然后便给刘衍算了一笔账。
先不提火器督造处的产能问题,就说铁料的供应问题:
以五斤熟铁练成一斤精铁计算,一杆鸟铳就需要八斤精铁,一百杆鸟铳则需要熟铁四千斤,两百杆鸟铳就是八千斤熟铁。
还有铁甲,一副铁甲需要精铁三十多斤,刘衍要求每月打制铁甲四十副,一个月就需要熟铁六多斤。
这样算起来,一个月打制鸟铳两百杆、铁甲四十副,火器督造处每月就需要熟铁一万四千多斤,折合七吨多铁。
这样的数量放在后世自然不算什么,但在此时的大明,这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怕是整个灵山卫,每年从上头拨下来的铁料也没有这么多。
听完之后刘衍也皱起眉头,自己不能掌控原料来源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在让人难受。
刘衍沉吟起来,心中暗道:“看来有机会要找一找,大盘堡周边有没有铁矿了,到时候建一个铁矿场,将王炆镇拉进来作掩护,也可以解决不少的问题。”
见刘衍在沉吟,谭晓大以为刘衍是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于是说道:“甲长,其实制作盔甲,也不一定要全部使用铁料,制造棉甲、皮甲也可,也一样可防铳、箭。”
棉甲确实可以有效地防护火器,比如八旗兵在制作棉甲时,就是将棉花浸湿,然后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缀成厚实的棉布后,在两层棉布之间安上铁片,内外用铜钉固定,棉甲就制成了。这样的甲胄,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冬季还可以防寒。
比起铁料,棉花在大明北地也较为普遍,价格比铁价低。不过刘衍考虑到现在到处战乱,棉花布匹等原料的供应也是一样的不稳定,自己同样会受他人所制。
而开办炼铁厂的话,军工原料控制较为容易,不需要时时为原料的来源愁,皮甲也是如此。再说了,清兵多使用弓箭,北起棉甲,铁甲对弓箭的防护力更好。
就用鸟铳铁甲,刘衍下定了决心,他对谭晓大道:“铁料你不用愁,我会想办法的,你只管带着工匠们将鸟铳、盔甲打制出来便是。”
刘衍打定主意,现在先花大价钱采购铁料,可以不惜工本的采购以保证供应,在这期间,刘衍会想办法寻找可以开采的铁矿所在。
见刘衍都这样说了,谭晓大也只好恭敬领命,毕竟只要铁料供应足够,一个月两百杆鸟铳、四十副铁甲,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最多是花费些力气罢了。
最后,谭晓大又看向刘衍,提到了硝石的事情,一旁早已经等候多时的赵昚也是有些焦急的看了过来。
刘衍见状笑了笑,说道:“好了,现在事情都说完了,咱们就来说一说硝石的问题。”
第四十八章 土法制硝
谭晓大和赵昚急忙询问如何获取稳定的硝石来源,刘衍便笑着说道:“不就是硝石供应有限吗,这又何必烦恼?要我说,其实硝石遍地都是,比如马厩、土仓之中,便有大量硝石,就连茅厕之中也有许多。”
这下轮到谭晓大和赵昚傻眼了,数量稀少、开采不易的硝石竟然如此普遍,那平日里自己为何见不到,马厩、土仓和茅厕中真的有硝石吗?
刘衍见二人不信,便大手一挥,说道:“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谭晓大和赵昚跟在刘衍的身后,三人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几乎钻遍了大盘堡内外的茅厕、马厩、猪牛栏屋、庭院墙角,没过多久三个人便弄得灰头土脸,堡内往来众人见了纷纷侧目。
刘衍、谭晓大、赵昚看了一圈之后,刘衍便招呼了两名墩军随行,还拿上了扫把、簸箕、竹筐等物。
然后众人便在马厩、牛栏内钻进钻出,刘衍指挥两名墩军拿着扫把、簸箕,见有白色芒状物便扫,全部收集起来装在竹筐内。
这些扫出来的白色芒状物便都是硝土,两名墩军一会儿就扫了十几斤。
刘衍还时而还立在茅厕的背阴处作沉思状,又忍着难闻的气味仔细观察地表之土,然后点头说道:“的确是好硝土!”
随后刘衍便皱着眉头连忙出来,招呼两名墩军取来锄头,将那一大块泥土都挖走。随后众人又去了几处茅厕,如法炮制挖走了大量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