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叫把秃孛罗的狼站出来说一句:我们不想去远处吃肉,不想跑几千里找酒,待在草原上,一样有肉吃,有酒喝,那狼群将会面临分裂。
大明要做的,就是拦一拦头狼,养一养把秃孛罗这匹狼。
选择远交瓦剌,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徐辉祖、铁铉等人都看得清楚,要想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彻底毁灭瓦剌、鞑靼、兀良哈的有生力量,让其一蹶不振,大明唯一的选择就是:集中骑兵精锐,迎战其中一路或两路。
分兵三路迎战,只能是主攻、佯攻、辅攻,不可能三路都是主攻,自然也不可能实现朱允炆定下的战争基调。
远交瓦剌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明的战马与骑兵分布。
大明战马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京畿之地;北平至大同一线;甘肃至天山一线。
而骑兵分布,则主要是京畿之地,北平至大同一线。
西疆省、甘肃镇等地虽有马场,战马数量多,但论到骑兵数量,军队数量上,还是存在不足,加上西疆省地域广,兵力分散,若集结五万骑兵,那西疆地方上基本上就空了。
再说了,从京师调动骑兵至北平,出长城进入关外作战,快捷简单,可要是想调主力前往甘肃、西疆省,那路上时间就不止一个月,等到了地方上,骑兵都已是疲惫,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只能倾向于防守,很难追击。
综合种种考量,铁铉向朱允炆进言:“派人前往瓦剌游说,是争取时间的最佳之策。”
朱允炆看向徐辉祖、杨士奇等人:“你们也认为瓦剌可以争取?”
杨士奇正色道:“皇上,争取瓦剌未必可行,但争取时间尚还可操作,若选人得当,甚至可能分裂瓦剌。”
徐辉祖附议:“瓦剌不同于此时的鞑靼,鞑靼如今虽有本雅失里,但实际上说话算数的是阿鲁台。但瓦剌分为三个大型部落,其首领是太平、把秃孛罗与马哈木,对于三人而言,部落利益,大于瓦剌利益,若能说服把秃孛罗或太平,马哈木只凭借一个部落的力量,不足以威胁西疆与关内诸地。”
朱允炆不知道此时派人去是不是晚了,但似乎并不影响,哪怕瓦剌已经领兵南下,战争已经打响,但并不影响谈判。
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也是一个选项。
“既然如此,说吧,谁能担此重任?”
朱允炆问道。
徐辉祖等人看向解缙,解缙笑道:“皇上,能担此重任之人,当属胡司业。”
“胡濙?”
朱允炆微微一愣,旋即嘴角微微一笑。
胡濙确实是个搞地下工作的好手,此人深谙人心,小心谨慎,观察力细致入微,应变能力强。最主要的是,胡濙和马哈木也算是老相识了,促成马哈木与哈什哈反目,出手截杀哈什哈的正是胡濙。
此外,胡濙和与把秃孛罗很熟,把秃孛罗几次进入金陵城,总少不了去国子监转转,这种“王”级别的外宾,自然需要胡濙亲自陪同,一来二去,两人自然熟络。
“让王宾暂领国子监司业,通知胡濙准备出发事宜,明日让他来武英殿。”
朱允炆答应下来,目光开始变得凌厉起来:“既然远交近攻,那就剩下鞑靼与兀良哈了,说说你们的盘算。”
徐辉祖上前:“集精锐,追万里亦当灭之!”
段云咧嘴:“打死狗吃狗肉。”
袁岳摩拳擦掌:“往死里揍。”
铁铉见朱允炆看过来,表态支持:“兀良哈本是大明臣属,洪武年曾叛乱过一次,前些年宁王、燕王北征,兀良哈也叛乱过,此番再次背叛,已是三反大明!臣以为,事不过三,既然他们一次次背我大明,那就应将其绝灭,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做兀良哈!”
解缙拍手:“说得好!皇上,兀良哈屡降屡叛,自不能容它。对付兀良哈,应该以斩尽杀绝为主,对付鞑靼,当以毁其精锐主力,掠其人口为主。”
朱允炆不喜欢背叛的人,这些年来,大明对兀良哈算是仁至义尽,他们安稳地游牧,没人打扰过他们,不过隔一段时间要一点战马而已,这些战马还是上次兀良哈投降时签下的。
兀良哈的人缺了什么物资,大明都会给他们,没切断过他们的贸易,这些人日子过得不错,安稳地放养牧马不好吗?
非要拼死拼活,索取更大的驻牧地?
弱小的族群,就不要有这么大的野心,会死人的。
朱允炆决定,抹杀兀良哈的存在,让这个族群彻底消失,于是开口:“兀良哈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袁岳,你可愿带兵征讨兀良哈?”
袁岳犹豫了下,不安地问:“皇上,臣还想去活捉本雅失里与阿鲁台……”
见朱允炆脸色一沉,袁岳连忙说:“臣愿往,彻底消灭兀良哈!”
朱允炆这才微微点头,严肃地说:“莫要小看了兀良哈,这些年来蛰伏,让他们有了不少力量。最让朕担忧的是,兀良哈位于哈剌温山以东,随时可以窥视、奔袭松辽平原,那里有闯关东的百姓,城池并不完备,若为兀良哈所害,朕对不起他们!”
“命袁岳前往开封,带原部一万骑兵,连河南都司一万骑兵,兵进大宁,与何福的两万骑兵配合,务必将兀良哈消灭于草原之上,不可让其溃散,祸乱东北,更不可任由其出击,扰乱张辅的大后方!”
袁岳肃然领命。
朱允炆走至沙盘前,盯着北面的草原,肃然说:“那,现在就剩下了鞑靼!此次作战,不留余地,当彻底肃清鞑靼势力!解缙拟旨!”
解缙答应一声,走向一侧桌案,铺开圣旨,提笔准备。
朱允炆背负双手,沉声道:“拟旨,命徐辉祖为征北右副将军,佩副将军印,领京军骑兵炮兵营、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合兵十万,兵至北平。”
徐辉祖听闻多少有些郁闷,右副将军,看来还是个副手啊……
“命平安为征北左副将军,佩副将军印,抽北平精锐五万,合已抵北平京军五万,做好战训。”
“命谭渊、段云为左参将,周大志、徐凯为右参将,刘启夏、瞿陶、大同镇守薛禄为神机将军……”
“命内阁大臣铁铉参赞军事,兵部郎中杨溥、宣青书作随军参谋……”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众人的脸色变得肃穆起来。
战争,终于还是要来了!
当朱允炆停顿下来的时候,众人屏气凝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人选没有公布,那就是征北大将军!
朱允炆没有停顿多久,下达了最后的旨意:“命燕王朱棣为征北大将军,佩征北大将军印,节制北直隶、山西、陕西兵马!”
朱棣!
徐辉祖、解缙、铁铉等人微微一笑,果然是他。
没有人对这个结果有异议,朱棣最擅长的就是草原大规模骑兵与大军团作战,天山之下的战争,更添力证!
朱允炆握了握拳。
朱棣,四叔,朕答应过你,会让你再次重临战场,现在是时候了,打出你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战吧!
这一次战争之后,大明的敌人,只在远方,不在近处!
当然,你也莫要玩什么养寇自重,大明发展不需要养寇,朕也不会卸磨杀驴,不会走狗烹,良弓藏!
朱棣,十多年了,你应该知道朕的心思,你也应该清楚朕的渴望!
去吧!
你属于战场,那就在战场之上,杀出一片属于你朱棣的荣光!
百年国运,今日定局!
这一次,朕将倾尽国力支持你,将动员这个伟大帝国所有的战争潜力,支持你!
战争的烽火已经点燃,金戈铁马的号角也将吹起。
朱棣!
尽你的职责,完成太祖对你的重托!
就当所有人以为命令到此结束时,朱允炆再次下令,调京军五万兵援甘肃、兰州。
这个命令并不突兀,甘肃、西疆兵力只能防守,不能进攻,无论与瓦剌是谈还是打,都需要手里有兵。
何况朱棣收拾完瓦剌之后,想要两路夹击,也得需要一批精锐人马配合。
徐辉祖有些担忧,进言道:“皇上,如此一来,京军军士只剩下十万,会不会太过单薄。”
十万兵,看似不少,但对于一个周长五六十里的金陵城,对于一个内十三门、外十八门的超级大城而言,分散到每个门的兵力,仅仅只有三千多。
这些人手,日常防备足够了,可若是西南需要兵力,若是京城附近出现乱子,这个兵力实在是不多。
「——
感谢v臭不要脸v的打赏,惊雪谢过,实在有点惭愧,最近身体疲惫,有心无力,还请多谅解。」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大明的二级全面动员
随着征调旨意的下达,京城将进入建文朝有史以来最虚弱的时刻。
十万军士,对于大明帝都而言,着实太少。
徐辉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铁铉同样担忧,提议道:“京军抽调不宜过半,西北兵力不足,可自四川、山东、山西卫所调拨补充……”
朱允炆打断了铁铉,坚定地说:“这一次作战,规模空前,战略任务沉重,非精锐不可实现。京军最早实现军制革新,十年来淘弱存强,整顿军备,且基于战争年年演训,实力非是地方卫所可比。调京军至西北,是为了给瓦剌致命一击。”
“可是皇上……”
解缙走出来。
朱允炆肃然道:“没有可是,京城居于天下之中,何来敌寇之患?边疆不平,才是祸患。十年来,京城何尝有过烽火,莫要多虑,奉命行事吧。三日后,京军出征,可有异议?”
徐辉祖、铁铉等人见此,不再多说,纷纷表示并无异议。
朱允炆见无人反对,威严地说道:“先将军令传至北平,京军北进还需一段时日,一旦有变,让燕王先率部出征。”
“自今日起,将动员等级调整为第二级,天下卫所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地方府州县,全力保障所在地卫所军粮物资,各地粮草仓库严密看管,分区看管,不可出现纰漏,大量收购粮食,补充粮仓。”
“自今日起,龙江船厂、马鞍山船厂、清江船厂等七座船厂,取消休沐,所有匠人、工人,三班轮作。”
“自今日起,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取消休沐,全部匠人三轮轮作,全力打造火药、火器、八牛弩、弩箭、弓箭、兵器、铠甲!”
“自今日起,朝廷下属官营铁矿、煤矿,全力开采,供应军需。冶铁厂全天运作,大鉴炉昼夜不熄!”
“自今日起,于山东、河南、北直隶,征调五十万百姓服徭役,听差运输粮饷物资!”
“自今日起……”
“自今日起,天下衙署、卫所取消休沐,官吏、卫所枕戈待旦,随时听差!”
一连串的命令,标志着大明开始进入战争时刻!
朱允炆看着众人,目光凌厉:“朕知道,这一次作战会苦很多人,累很多人,也会牺牲不少人,但此战关系国运,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大明未来发展进程,谁若是懈怠、延误、疏忽,以致影响卫所调动,军队开拔,出征作战,朕决不轻饶!三日后,朕为诸位送行,为京军送行于北军营,各自准备去吧。”
众人领命而去。
朱允炆坐了下来,看着走至门口又折返回来的杨士奇,眉头微皱:“可还有事?”
杨士奇走近前,看了看左右。
朱允炆有些疑惑,杨士奇很少如此神神秘秘,见他似有话说,便挥退左右,看着杨士奇:“说吧。”
杨士奇轻松地说:“皇上,臣以为北平新都营造已基本结束,虽三大殿并未完全建好,但北平的武英殿、后宫、东宫,可都已建好……”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笑道:“你这是想让朕借此机会迁都啊,若是被夏元吉得知,岂不是会赌了你家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