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远这是被大明吓破了胆子,生怕大明收拾他。可他也不想想,就算是他把所有兵力都调往北面,又能扛得住大明的进攻吗?
这简直是胡闹!
朱允炆看着李从茂,继续说:“让他来一趟,不影响他防备大明吧!听说你侄子是李一府,这些人你也带回去吧,至于李褆,就让他留大明一段时间。”
李从茂叩头谢恩,离开武英殿。
朱允炆放走李一府等人,旨在告诉李芳远,大明不是不能宽容人,让他放心来请罪,留下李褆,是告诉李芳远,你犯的错你儿子抗不合适,想让他回去,你最好是亲自来。
对于朝鲜事,朱允炆并不在意。
无论李褆在宗人府如何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如何痛苦,都不需要管他,只要按时给他送吃的喝的,死不了就行。
一个纨绔,实在不需要太上心。
朱允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水师方面。
郑和在天津港集结了一批水师,朱能在大琉球岛集结了一批水师,骆冠英、杨荣在济州岛集结了一批水师。
后勤都在补充之中,尤其是火药保障上,朱允炆认为二炮局火药弹制造速度跟不上,直接搬空了京军火药弹储备的六成送了过去。
铁铉、徐辉祖、李坚看到这个架势,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个时候,东海水师、东南水师储备的火药弹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据统计,神机炮火药弹已超出十万,虎蹲炮火药弹超出了四十万。
就这样,朱允炆还觉得不够。
铁铉看了看日本舆图,认为没必要商讨什么军略了,娘的,你都把火药弹全拿出来了,还考虑什么对策,不就是打算轰过去了事?
徐辉祖直接报了个身体不舒服,准备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对水师的事一点都不想过问。
问啥,日本国满打满算有多少军队?
一个人脑袋上挂一枚、两枚火药弹了,这还操心个球。
李坚笑得像一只鸭子,整天待在水师都督府嘎嘎嘎地叫唤。不用说,朱允炆正在推出一次全新的战斗模式,他不打算用军士拼杀,打算用火器彻底抹杀敌人。
火器全覆盖的理念,国子监兵学院早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机会验证毁伤效果。
现在好了,朝廷打算实践实践,永嘉学派的叶博士不是说了,要多实践,用事实来检验……
日本国在大规模动员,朝鲜国在大规模调兵北上,大明在大规模运输火器,大家都忙得很。
大明的武进士选出来了二百人,其中一百六十人派入水师,四十人前往东北,无一人留用京师。
这些迹象已经表明了朝廷在准备动手了,只不过无数人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表象背后的筹划与动向。
时间转眼至三月中,新粮食作物先后开始种植,这一次土豆、番薯的种植面积更大,仅仅是皇室田庄,就种了二十亩番薯,地方上更多。
建文十一年,并不算风调雨顺。
河南奏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有百姓被冻死路边,而不少庄稼将因此而减产。
山西奏报,地龙翻身,房屋倒塌三百余,死千余人,伤无数。
云南奏报,土司造反,杀官军士一百余人。沐晟率兵进剿,屠四千。
国大,事总少不了。
但值得欣慰的事也有不少,永嘉学派在国子监立足,调查、实践、实干务实的风越吹越大,空谈心性,聚而论说理学,坐在竹子面前光想着格竹子的不见了。
想研究竹子,那最好是砍一截竹子研究,而不是坐在对面看。想要反驳别人,你至少需要拿出证据来,别口说无凭。
理学之风被吹淡,最得意的是商人。
商业报国的理念开始被国子监接受,国子监监生中也有不少人在结业之后主动成为商人。
随混凝土道路里程进一步增加,重镇、州府贯通,水道完善,海运兴盛,商业物资转运效率越来越快,货物南来北往,促进了大明商业繁荣。
除了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外,凤阳府、淮安府等地没有出现旱灾,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北平新都营造进入第六个年头,三大殿已是落成,主体建筑完工,标志着营造进入后半程。按照姚广孝、张思恭、陈珪等人估计,北平新都营造不需要等到建文十五年,再有两年,便可提前三年完工。
工程进度速度如此神速,主要还是京杭大运河与海运的功劳,极大缩短了各类物资的运输时间。加上绩效施工法的引入,让匠人、民工充满活力,工程上还应用了滑轮、三角吊塔等工具,都让施工进度变快。
当然,姚广孝、张思恭、陈珪三人的功劳不可忽视,几十万人在他们手中调配的秩序井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功劳,还有数不清的匠人们……
朱允炆摇了摇头。
大明疆域越来越大,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夏元吉入殿,行礼后,呈报一份文书:“皇上命户部整理的数据已整理完毕。”
朱允炆让内侍接过,询问:“说说吧,去年两税、商税、专卖税各有多少?”
夏元吉缓慢地说:“核算去年所有账目,两税合计三千二百万贯钱钞,商税突破八百万钱钞大关,达八百三十六万贯,盐铁茶专卖税有七百二十一万贯,总计四千七百五十七万贯钱钞。”
“支出呢?”
朱允炆继续问。
夏元吉看了看笏板上的数字,继续说:“去年时,官员俸禄支出八百六十二万钱钞,造船厂及冶炼厂支出四百万贯钱钞,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社学支出三百六十万贯钱钞,卫所新军之策支出一千一百二十九万贯钱钞,新都营造支四百万贯,西北马场支持七十万贯钱钞……”
朱允炆看着文书,仔细听着夏元吉的汇报。
夏元吉面无表情,汇报:“水师支三百万贯,抚恤阵亡将士,赏赐封爵等六百万贯,赈灾、移民、疏浚河道三百三十万贯,其他繁琐支出一百六十万贯,目前户部上年结余四百四十六万贯,累计结余七百二十八万贯钱钞。”
朱允炆点了点头,翻看着户部的数据表,一目了然。
“看来上一年耗费还是有些厉害,不过朕想,今年财政应该结余不少吧。”
朱允炆认真地说。
夏元吉不自信,如果这些年不是朱允炆大手大脚,这里花,那里花,户部早就富裕了。还结余不少,等到打了日本国,水师难道不需要钱去赏赐?
谁知道你今年会在哪些额外地方花钱,户部没点结余都只能要饭了。
朱允炆拿出一份文书,递给夏元吉,笑着说:“丝绸之路打开了,帖木儿国、蓝帐汗国、诺盖、札剌亦儿、黑羊等国商人陆续抵达西疆,茹瑺奏报,丝绸之路将兴,不少西方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而来,丝路繁荣可期!”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时代,丝绸之路
西疆省,乌鲁木齐城西。
伙计史守素紧走两步,踏上一处高坡,眺望着远处的乌鲁木齐城,转身对身后的商队喊道:“掌柜,看到城池了!”
掌柜扎兰屋将骆驼绳交给一旁的伙计,上前看去,果见远处一座大城,如猛虎盘踞,令人震撼。
“那是?”
扎兰屋指着城池里高耸的建筑。
史守素拿起一本册子,展开看了看,对扎兰屋说:“掌柜你看,前面准是大明丝路册中标注的乌鲁木齐城,那高耸的建筑,定是天山英烈碑。”
扎兰屋是金帐汗国之人,身后的三十只骆驼、二百匹马,二百五十人的商队,都是出自金帐汗国,具体来说,是兀龙格赤。
去年时,有进入金帐汗国的商人凭借着大明带来的货物赚了巨大财富,引起了轰动。
许多商人看到了机遇,循着商人的足迹,终于找到了一条相对安全、可以通往大明的发财之路。这一条路以兀龙格赤为起点,转向河中方向,可以前往布哈拉、撒马尔罕,通过撒马尔罕前往大明西疆。
当然,除了这一条路之外,也有商人走草原,走讹答剌、阿力麻里,经过瓦剌、鞑靼草原,前往大明,只不过这一条路似乎不畅通了。
扎兰屋很是高兴,经过漫长的四个月旅程,总算是抵达了大明西疆省的中心!
“准备入城!”
扎兰屋尖声喊着。
商队热闹起来,有说有笑继续出发。
看似近,行则远。
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扎兰屋的商队终于抵达乌鲁木齐城西,还没到城门百步,就有一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迎了上来。
“尊敬的商人,我是大明西疆乌鲁木齐城课税司官员林现,见你们携带货物较多,可否需要帮助?”
林现操着一口流利的察合台语。
扎兰屋礼貌地说:“我们初来乍到,并不了解交易事宜,还请介绍一二。”
林现看了看扎兰屋携带的货物,笑着说:“敢问商人,你们是打算在乌鲁木齐出手货物,还是想要前往关内?”
“有何区别?”
扎兰屋感兴趣地问。
林现耐心地介绍着:“若在此处出手货物,马匹可以走东城,那里有专门的马市,其他货物可运至城内,租赁摊位售卖。若想要前往关内,暂留此处休息数日,售卖部分货物,可使用大明专门营造的仓库、马厩,仓库免费使用七日,七日后手取一定费用,马厩免费使用,只不过照料支出需要你们负责……”
扎兰屋认真地听着。
大明官员介绍得很仔细,在乌鲁木齐出手货物可获利大致多少,若前往关内获利大致多少,各处税状况,哪座城可以购置到哪类上等货物等等。
扎兰屋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商队,这群人已经很疲惫了,加上是第一次来大明做买卖,都想着赚一笔钱早点回去,继续前往更遥远的河西、乃至大明京师,着实有些困难。
“我们想在此处售卖货物。”
扎兰屋准备先做成这一笔买卖,纯粹当铺路了,回头再深入大明。
林现欣喜地招呼来一名军士,安排道:“他们希望在这里售卖马匹,你负责带路,做好引导,不可怠慢。”
军士答应。
扎兰屋安排史守素去贩马,拿起一本册子,对林现说:“我看这册子上说,无论是哪里的商人抵达乌鲁木齐城,都需要去天山英烈碑广场,是这样吗?”
林现收敛了笑意,肃然道:“这一片土地的安宁、繁荣,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所有英雄都应被铭记。虽说商人去天山英烈碑广场并非朝廷强制规定,但乌鲁木齐城欢迎一切尊重英烈的商人。”
扎兰屋凝重地点头:“英雄不应遗忘,大明是一个伟大的国度。走,我们去天山英烈碑广场!”
林现目送扎兰屋等人离去。
周忱走了过来,对搓着脸的林现说:“大规模的商队越来越多,丝绸之路总算有了样子。”
林现端起茶壶,润了润嗓子:“汉唐时期,驼铃不断,商队连绵。可你看看远处,这驼铃声还是断了的,商队也没连绵,要我说,咱们距离真正的丝路繁荣差得还很远。”
周忱哈哈大笑,拍了拍林现的肩膀:“看来你的野心足够大啊,怎么,不想回京师了?”
林现摇了摇头:“最初来这里的时候,咱想的是立下功劳,回到朝廷混十年,当个侍郎、尚书什么的。可在这里呆久了才发现,与其待在京师,还不如待在这里。从荒凉,到有生气,再到繁华,可都是我们一手打造出来的,这座城,这条路,有了我们的生命,离不开了啊。”
周忱背着双手看向远处。
何尝不是这样。
去年年底,朝廷就发来嘉奖文书,并调林现、黄本固等七十二名官员返京,另有任用。
可这些人不想离开了,包括自己在内。
这里的生活虽不如京师繁华,但这里有天山的壮美,沙漠的凄凉,坎儿井的辉煌,有苍鹰骏马驰骋,有骆驼商队往来,有各色各样的人,带来远方或好或坏的消息……
离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