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48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湘潭安全局送来的情报似乎证明了白依依所言不虚,但白依依的过去没有人知道,现在去调查,即使是找出结果来,也未必能证明那个女孩就是白依依。
  阴兵都善于撒谎编故事啊,楚芸、林玥曾介绍过的,阴兵一项技能就是伪装,尤其是装可怜,装柔弱,降低人的警戒心理。
  无论白依依所言是否真假,朱允炆都不打算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古今、阴兵、白莲教自自己登基以来就已时不时闹事,几次折损,依旧是百足之虫,到处蛄蛹。是时候彻底解决这群幽灵,看看古今的真面目了。
  朱允炆放下汤匙,看向白依依:“你想得到特赦,需要拿出足够有价值的情报。”
  白依依重重点头:“杨五山在京师,这个情报够吗?”
  朱允炆摇了摇头:“杨五山在京师,安全局早已知晓,对其身份也有所了解,凭借着这一点情报,还换不了你的命。”
  白依依有些惊讶地看向刘长阁,看来自己对安全局的低估有些严重。
  “自去年八月开始,杨五山先后调动多股力量进入京师,至少有五百人,分散在各行各业。我可以帮你们将他们找出来。”
  白依依肃然说。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缓缓说:“这一批人,安全局完全可以找到。白依依,小鱼小虾的情报就没必要说了吧?”
  白依依面色凛然,咬牙说:“我可以告诉你古今令中蕴含的秘密,用以召唤阴兵!”
  朱允炆一挑眉头,看了一眼内侍,内侍走入偏殿内,取来一个木匣,木匣打开,是两面古今令,一面是李祺的善字令,一面是余十舍的死字令。
  这玩意在朱允炆手中研究了许久,一直都没线索。
  白依依接过内侍递过来的死字令,对朱允炆说:“交出这个秘密,换取特赦。”
  朱允炆微微点头:“没问题。”
  白依依握着古今死字令,让人端来一盆炭火,直接将死字令丢了进去,眼看着令牌表面开始有了点红光,便用夹子将令牌取出来,丢在垫铁之上,拿起一个铁锤,冲着“死”字就砸了下去。
  咔嚓!
  令牌内部传出声响,原本严丝合缝的令牌竟裂为两层。
  白依依拨开“死”字一层铁,拿镊子将夹层之中的一块金色薄片取了出来,看向朱允炆:“这就是古今令牌的隐秘,最高级别的召集符印。”
  朱允炆郁闷至极,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谁想过用火烧?
  即使是想到了,纯碎的火烧也打不开,还得揍一顿才行?
  这是谁设计的古今令,简直是防火防盗防天子啊!
  “这就是召集符印?”
  朱允炆看着送过来的金色薄片,薄片上堑打有一个个寻常的符号,如十字型,水字型,火字型,还有一些常见的事物,如木棍、扁担,这是什么,桃子,枣?
  符号不同,但也有共性,即每个符号中间,都有一个小小的圆圈,圆圈还长了毛,不对,这应该是发着光吧?
  如法炮制,善字令中也有一枚金色薄片,符号与死字令中的金色薄片完全不同,但每个符号中的共性是,在每个符号的顶端位置,都有一个实心点,而这个点,还稍带了点尾巴,如同一个小蝌蚪。
  “这符印当真能召唤阴兵?”
  朱允炆有些不太信。
  安全局抓了不少阴兵中人,也掌握了一批阴兵暗号,曾经也在墙上、路上、树上乱写乱画,想着钓鱼执法,守株待兔,可根本没用啊……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危险的朱济熺
  白依依有些无语。
  只有召集符印,却没有接头暗号,你指望阴兵、白莲教徒露面?
  你们不能把所有人当傻子啊,一套完美的符印背后自然有着一套接头布置与接应来辅助,只跟着符印一头扎进去,猪也没这么蠢啊。
  符印只是召集令,让人知道该集合了,但集合点在哪里,接头口号是什么,这都是有一套规矩的,不同令牌的规矩不同。
  以善字令来论,想要召集阴兵,必须留下特定符印,符印还需要通过细节来告知集结的方向,而在集结地,还需要摆上表示安全的信物,比如门口蹲个叫花子,窗户边挂件有特定花纹的衣服,弄个花盆,或在柱子底部留块瓦片等。
  作为朝廷禁止的邪教,不小心点怎么行?
  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接头人,接头人必须知道特定的接头暗号,这些暗号往往带“古今”两个字,比如“古今多少利名人,弃命斗争功”、“大道古今一脉,圣人口口相传”等,当然,有时候也会使用带“白莲”,如“红白莲房生一处”等。
  只有符印、布置、接头三样都对得上,才可能顺利接头。
  而白莲教也好,阴兵也好,接头的地方都是人多的地方,比如客栈、酒楼、茶楼、渡口、商铺等,你找个偏僻角落,谁也不敢去,路过都算是暴露……
  阴兵、白莲教总也打不死是有原因的,组织严密不说,还高度重视安全,甚至每次集结时,都是分批次进行的,避免被人一网打尽。
  白依依继续说:“死字令是余十舍的,他主要经营云南、贵州两地,他的符印无法召集京师阴兵。倒是善字令,可以在江浙、南直隶召集阴兵。只不过现在杨五山在京师,古今也可能在这里,一旦使用新的符印召集,很可能会让他们警觉。”
  朱允炆将金色薄片交给刘长阁,看向白依依:“打草才能惊蛇,把知道的告诉安全局,在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先暂住安全局一段时间,若顺利抓捕到阴兵,朕会让你离开。”
  白依依理解朱允炆,作为一个帝王,不可能随意相信一个阴兵的话。
  无妨,验证就验证。
  安全局终于找到了古今令最大的秘密,开始运作起来,雄武成带一批人进入苏杭两地,并依照白依依的安排,做好布置,安排接头人,坐等鱼来。
  只三日,鱼就上钩了。
  安全局如法炮制,在苏州钓出了二十六人,在杭州钓出三十五人,并根据这一批人的审讯,快速行动,抓捕了一批零散的阴兵、白莲教徒,同时清扫了十二户资助阴兵的小型商人。
  行动如雷霆迅猛,许多人根本无法反应过来,就纷纷落网,江浙一带的阴兵、白莲教组织基本上被连根拔起。
  从资助阴兵的商人账册上,安全局发现了曹国公府李增枝的名字,将此事紧急奏报,朱允炆指示安全局继续监视曹国公府。
  在这个暗潮涌动的时刻,谁与李增枝、曹国公府走得近,谁就有可能是幕后的古今!
  数日后,刘长阁入武英殿,递上了一份绝密文书。
  朱允炆接过之后,看着绝密文书中的字眼,瞳孔放大,抬头看向刘长阁:“此事当真?”
  刘长阁凝重地点头:“皇上,此事绝无差错,既有外围军士确认,也有内部人员确认,安全局甚至跟到着其回到府邸,错不了。”
  朱允炆盯着文书上的“晋王朱济熺”五个字,挥了挥手:“下去吧。”
  刘长阁没有敢说话,退了出去。
  朱济熺,第一任晋王朱棡长子。
  朱棡,多智而残暴,曾车裂百姓,气得老朱差点废了他,若不是父亲朱标说情,估计早就关在京师了。但朱棡已经在洪武三十一年,先老朱两三个月走了。
  朱济熺是古今?
  朱允炆不相信,因为朱济熺在小时候曾经和朱允炆一起读书,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年长朱允炆两岁的朱济熺从来没有表现过恶意。
  何况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夺淮的时候,朱济熺才十六岁,人在太原,是自己登基之后调回京师的,他虽然手底下有些人手,但也就那几个护卫而已,想要做大局,做大势,他还不够吧?
  朱允炆想起来一件事,在自己提出王爷当官的建议时,朱高炽、朱允熥都点了头,进入了朝廷,只有朱济熺一心要留在国子监,还曾多次提到要加入蒸汽机的改良,被拒绝之后,甚至直接加入了匠学院。
  “蒸汽机是大明机密,一个藩王对蒸汽机抓着不放手……”
  朱允炆有些头疼。
  前些日子,安全局也奏报过,朱济熺曾和李芳英一起同行。再早一点,李增枝曾去国子监找过朱济熺,至于商谈过什么,不得而知……
  朱允炆闭上眼,沉思良久,才起身将密奏文书焚灭,捣碎了之后,对内侍下令:“告诉刘长阁,无论是谁,该追查的,一律追查到底!”
  内侍匆匆离开。
  砰!
  朱允炆的拳头重重砸在桌案上,目光阴冷。
  九月的天,终是秋意渐浓。
  皇家田庄。
  郑和、朱能直接坐在田间地头,农学院的院长盛拿着一截枯萎的番薯茎蔓走了过来,笑着说:“看,番薯茎蔓大部分都枯萎、发黄了,收割就在这两日了吧?”
  郑和拿起酒囊,丢了过去:“若不能丰收,我等怕是要无颜见天下人了。”
  盛仲接住酒囊,笑着说:“可不能如此说,不管丰收与否,你们带来新种子都是不争的事实。山东、河南、北直隶的玉米、土豆长势也都不错,你们完全可以安心。”
  朱能看着一片番薯地,也有些忐忑。
  远航水师船队被大肆封赏,皇上甚至还公告天下粮食产量很大,这若是产量很低,岂不是贻笑大方,成为千古笑柄?
  “真想扒开一个看看啊。”
  朱能有些煎熬。
  盛仲摇头:“绝不可以,瓜熟蒂落,这是自然规律,怎可在没有成熟时就动手?何况收割日,皇上会带百官亲至,还会有一批耆老、百姓也来观看。你们先聊着,我再去看看那块地。”
  郑和、朱能看着走开的盛仲,不约而同地摇头苦笑。
  动静越大,越让人紧张。
  朱能喝了一口酒,对郑和说:“你听说了吧,王景弘、万青林已经被召回水师了。”
  郑和摇晃着酒囊,平静地回:“收到消息了。”
  朱能叹息:“回到家之后,很是怀念远航的日子。现在王景弘、万青林已经回到船只,不知我们什么时候能再扬帆出航。”
  郑和笑着打量着朱能:“在返航途中,你可是说过,回来之后五年之内不下海,好好享受太平日子,怎么又想回到海上了?”
  朱能摇了摇头。
  人就是有点犯贱,在远航的时候,渴望休息。可回来休息吧,又十分迷恋远航时的日子,大海波涛,狂风骤雨,冒险,军号……
  似乎有些东西,融入到了生命与灵魂之中,忘不了,怀念得很。
  郑和低声说:“有个消息,你莫要告诉别人。王景弘、万青林返回水师,担任的是蒸汽机铁船船长,这些铁船,将全部改装为火药弹运输船。”
  朱能惊讶地看着郑和,低沉着嗓音:“火药弹运输船,你确定?”
  郑和点头:“皇上告诉我的,岂能有假。”
  朱能咧嘴笑了,握了握拳头:“看来出航的日子不远了啊,说吧,这一次我们去哪里,去非洲,配合宁王把非洲土著都收拾了,还是去威尼斯,找亚当吃顿饭去?”
  郑和白了一眼朱能,收拾土著用得着专门的火药弹运输船?去威尼斯的话,可是要绕远路,为了吃顿饭不值得啊。
  朱能看着郑和的神情,直接点出:“看来这两个都不是,那就只能是东面的岛国了。怪不得水师船队调动频繁,原来是要有大事件发生。”
  郑和站起身来,拍打着身上的泥土:“此事不可外传,这一次战斗,将是水师在东海的最后一战,珍惜越来越少的战斗机会吧。”
  朱能咕咚几口,喉结上下一动一动的,哈出一口气,喊道:“爽!”
  郑和走向土地,受限于粮种数量与分散种植的策略,皇家田庄的番薯也只是种植了三亩地而已。
  “那是?”
  郑和看向远处的街道,不由地踢了一脚喝酒的朱能:“皇上来了,别喝了!”
  朱能差点喷出来,连忙起身,与郑和一起迎去。
  朱允炆看着一身酒气的郑和与朱能,并没有怪罪,有说有笑到了番薯地旁边,盛仲、宋玉等人纷纷行礼。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