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2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林三。
  这是唐赛儿的老乡,历史上她的丈夫。
  朱允炆安排安全局先一步找寻唐赛儿的父母,然后带着唐赛儿前往蒲台城西,
  马车里,唐赛儿坐立不安。
  经过几日相处,唐赛儿认清了眼前的大明天子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从不强迫自己背诵什么经文,也不约束自己,他一直都在主张让自己思考,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不是弥勒的,是大明的,决定无数人悲欢离合与生死的,也不是弥勒,而是眼前的这位。
  弥勒,只是一件衣裳,里面包裹着的是一个个野心家与阴谋家。
  佛母推崇弥勒,宣传弥勒救世,想要的是掌握整个白莲教,成为一个地下的王,与朝廷抗衡,站在暗处的巅峰。
  杨五山掌控白莲教,口里说着弥勒,不过是他想要权势,想要更大的权势罢了。
  没有人尊重过弥勒佛,他们都在拿着弥勒佛做幌子,他们都在玩弄弥勒佛,一个个嚷嚷着黑暗终会死去,光明将会到来的首领,只不过是利用了底层百姓的愚昧与盲从。
  早熟的唐赛儿认清了这一切,也明白自己并不是什么小佛母。
  “你很紧张。”
  朱允炆拿出手帕递给唐赛儿。
  唐赛儿接过,擦了擦手心的汗,低着头说:“他们为什么要抛弃我?”
  所有的苦难,都是他们造成的!
  朱允炆看着有心结的唐赛儿,开解道:“面对佛母那样的人物,他们怕是连反对的能力都没有。你要知道,天底下没有嫌弃孩子的父母,失去了你,他们何尝不痛苦?”
  唐赛儿看着朱允炆,嘴角微微动了动,终没有说什么。
  马车停了下来。
  汤不平引朱允炆、唐赛儿下了马车,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那里就是百家村,据查,唐赛儿之父唐继本是一位武师……”
  朱允炆抬手止住了汤不平想要说的话,看向身旁的唐赛儿:“是不是你的父母,去见一见就知道了,血脉的羁绊是不会断的。”
  唐赛儿相信朱允炆不会骗自己,他也不可能为了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孩子,去让人翻找几天的户籍,然后一一排查。
  家?
  那是什么?
  唐赛儿没有过家的温暖,很小的时候就被佛母抱走了,之后又被奶娘养大,活在杨五山的阴影之中,后是逃亡,乞讨,偷窃,直至遇到朱允炆。
  十年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自己,没有一个。
  渴望温暖,看到别人的父母拉着孩子的手羡慕的心疼,很想让父亲陪着自己,想让母亲给自己编辫子。
  可惜这些都是梦幻的空想。
  唐赛儿向前走去,朱允炆跟在身后。
  唐继本、唐氏有些紧张,无他,家被一群安全局的人给封了,能不害怕?一些百姓见是安全局的人来了,更是躲了起来,连看都不敢看,生怕卷入到麻烦之中。
  唐赛儿走到院子门口,看着跪在院子里不知所措的夫妇,回过头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微微点头。
  唐赛儿走向院子,安全局的人缓缓退了出去,顾云、汤不平跟着朱允炆走了进去,谨慎地防护着。这唐继本是武师,身上有功夫,加上佛母抱走了唐赛儿,他们很可能出自白莲教。
  朱允炆背着双手,打量着唐继本夫妇,开口道:“起来看看,你们可还认得她。”
  唐继本夫妇听命起身,看向面前的唐赛儿,唐氏的心头猛地一紧,手微微颤抖着,身体一软,瘫在唐继本身旁,幸是唐继本扶住。
  唐赛儿看着唐氏,那一张脸与自己有几分相似,心里涌上无数的委屈,无尽的悲苦,这些痛与回忆燃烧着血液,让身体有些发热。
  这就是血脉的羁绊吗?
  唐赛儿不知道,但听到了唐氏一句“我的孩儿”时,忍不住哭了起来,然后被人抱在怀里,温暖传遍全身……
  朱允炆没有打扰他们,走出院子,看着一旁的柳树出神。
  汤不平思索良久,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皇上,唐赛儿既然是小佛母,我们是否用她做诱饵,吸引杨五山露面,好将他们一网打尽。”
  朱允炆回头看了一眼唐家的小院,对汤不平严肃地说:“现在的唐赛儿心性未定,我们很难控制,短时间内她还不能离开,一旦落入杨五山手中,她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汤不平有些不理解,安全局不需要在乎唐赛儿的死活,只需要让她引出杨五山,将所有人一网打尽就可以了,哪怕是唐赛儿死了也无妨。
  可现在看皇上的意思,他并不想让唐赛儿死。
  朱允炆折了一根柳枝,弯成一个小圆,不断交错着说:“杨五山说到底只是个野心家,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古今,这个人太能藏了,李祺、刘伯完等人都暴露了,可偏偏他还隐在重重黑雾之中。”
  汤不平凝重地点了点头。
  朱允炆将编好的柳环拿在手上,说:“从青州府的白莲教徒来看,杨五山并没有整合更多的力量,或者说,他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整顿更多力量。在这种情况想要做成大事,只能有一个地方。”
  汤不平、顾云同时惊呼:“京师!”
  朱允炆转过身,看向街道远处,那里有一股烟尘:“盘谷的情报网没有了,杨五山想要再做事,就必须安排人回到京师,有限的财力也只能支撑有限的区域,查吧,对进入京师里的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等地的人,撒网盘查。”
  汤不平、顾云明白过来。
  索靖从暗处走了出来,对朱允炆禀告:“是岳四海、雄武成。”
  朱允炆有些意外,这两个家伙不是留在京师查找线索,怎么结伴跑到济南府寻自己来了,京师出了什么大事件值得他们两人一起来?
  雄武成、岳四海满是疲惫,但精神依旧兴奋,隔着老远翻身下马,疾步走向朱允炆行礼。雄武成肃然道:“启禀皇上,郑和水师船队有消息了!”
  “当真?!”
  朱允炆激动起来。
  无数个日夜里,朱允炆也曾怀疑自己的决策是不是正确的,毕竟横跨大西洋对于现在的大明水师而言依旧是有些勉强,他们若是全军覆没,所有人折损在那里,自己如何面对他们的妻子、儿女与父母!
  无数个日夜里,朱允炆也曾敲着地图,一寸寸找,一寸寸看,寻思着郑和应该到了哪里,是不是该回来了,遇到了什么危险!担忧与不安充斥着内心,在夜色里,人显得脆弱,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亲手将他们送到了绝境里去!
  无数个日夜里,朱允炆也曾梦到过大海波涛,吞噬了船,无数的尸体漂浮在海面上,残缺的只剩下狰狞与恐怖,无数的牺牲,以没有结果作为结果……
  朱允炆不害怕牺牲,但希望这些牺牲可以换来成果,可以实现价值,而不是所有的牺牲都毫无意义。
  无尽的大海,遥远的路程,隔断了消息。
  等,只能等。
  他们的家人着急,水师着急,自己何尝不着急不担忧!
  郑和终于要回来了吗?
  朱允炆接过雄武成递上的文书,里面的内容很粗糙,但有一点是确认的消息,那就是郑和水师回来了,虽然没有提回来多少人,也没有提多久能回到京师,但郑和已经抵达了南洋且正在回家的途中,这就够了。
  南洋至金陵,都是大明的地盘,海上除了海浪之外,再无郑和船队的敌人。
  “太子殿下请求皇上及早返京,主持郑和水师归来大礼仪。”
  岳四海道。
  朱允炆将文书看了四五遍才收了起来,笑着说:“郑和水师要回家了,朕岂能不回去迎接,安排回程事宜吧,就走京杭大运河。”
  岳四海、雄武成领命。
  朱允炆心情大好,郑和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他耗费了近五年时间才回来,一定是完成了使命!
  大明百姓不知道,大明官员也不知道郑和回归的意义,这将是一个标志,一个改变大明、影响后世千年的大事件。
  新的粮食作物,新的种子,新的丰收,即将在大明出现。
  当农作物丰收达到一定程度时,商业将会迎来更大发展,最重要的是,百姓与民间抗天灾的能力将空前加强,饿殍满地的时代虽未必绝灭,但一定可以大大减少,人口也将迎来增长高峰。
  郑和水师归,拉开的将是大明新时代!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撕心裂肺的缠足
  朱允炆原本想自山东北上,至北平视察新都营造,但郑和回归的消息改变了计划,只好安排返京事宜。
  但唐赛儿毕竟刚认亲,直接让他们一家人分开实在不近人情,所以就一起搬家吧。唐继本夫妇没有反对,也反对不了,家里的那点地租给街坊,跟着唐赛儿一起出发前往京师。
  汤不平看着上了船的唐赛儿一家人,很有些担忧,无论如何说,唐赛儿毕竟都是白莲教的小佛母,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套弥勒救世思想,这要带入宫里,岂不是要闯出大祸?
  对于这点问题,朱允炆很是简单地处理了,决定将唐赛儿交给安全二局抚养,需要入宫听讲的时候,由丛佩儿、楚芸等人送入宫。霍邻、庞焕就作唐赛儿的老师吧,必须重塑唐赛儿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观念不改,这个家伙就是个祸害。
  都说本性难移,可也要看年龄段。
  被弥勒弥勒念叨多年,唐赛儿并没有成为弥勒之下的忠诚信徒与愚昧傻子,她有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想法和简单的判断标准。
  返京!
  朱允炆知道郑和水师最快也得一个半月的时间抵达京师,只是担心太子朱文奎做不好应对事宜,冷落了这些归家的英雄,便没有耽搁,一路南下,直至抵达扬州府邵伯镇的时候,京师里的消息不断传入,这才上岸休息。
  太子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说来也奇怪,后世孩子早熟,多说的是身体发育,古代孩子早熟,往往说的是心智。比如历史上的嘉靖道长,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大战群臣了。
  朱允炆对朱文奎命令礼部设新礼仪的事很是满意,特意写了一封文书嘉奖,并通报礼部,再一次提出要办超规格礼仪,同时要求礼仪符合水师将士,即要隆重、盛大,又不得拖沓、繁琐、漫长。若不做要求,礼部很可能把迎接礼仪直接弄成三四个时辰,大家伙都在风里等着吧……
  接近京师,郑和船队的消息也开始多起来。虽然还没有郑和的文书递送京师,但南洋水师、南海水师接应人员已经送来了消息。
  黄淮没有看到文书,不知道郑和水师的状况,但看着朱允炆沉重的心情也能猜测得出,郑和水师的损失恐怕很大。
  朱允炆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选择在邵伯镇暂留两日。
  邵伯镇,因运河而生。
  大马头,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码头之一,甚至还有着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的美名。
  运河兴旺,邵伯繁荣。
  朱允炆看着船来船往,熙熙攘攘的码头,无数人为了生活与日子在奋尽全力的打拼。有活干,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对于古代王朝而言,已经算得上是好日子了。
  一行人没有走入繁华,而是寻着外围,深入至乡野之间走访。
  朱允炆正在与一位七十余岁的王姓耆老说话,就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哭喊着跑了过来,身后还有一个上了五六十岁的老妇人追喊着。
  王耆老顿时笑了起来,说:“这孙丫头又想跑,可惜啊,跑不掉喽,这次孙老妪是铁了心了,今儿一大早就买了两只大公鸡,每只都有八斤重啊。”
  朱允炆皱着眉头,看着女童摔倒,被追上来的妇人一把提起来,还骂骂咧咧地打了女童一顿,看了一眼王耆老与朱允炆等人,话也不说,扭头就回。
  “这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询问。
  王耆老摸着白胡须,笑着说:“裹小脚,嫁秀才,白面馒头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糟糠饽饽就辣子(此处辣子指的是茱萸,而非辣椒)。孙丫头五岁了,也该裹脚了,再晚下去,三寸金莲是别想喽。”
  “裹脚?!”朱允炆脸色一变,站了起来,看向老妪与女童的背影说:“走,去看看!”
  裹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2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