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17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叶耕点了点头:“开国四十年大阅兵,建文报通篇报道,仅仅是绘图就有六十幅之多。虽说有些绘图人物不清晰,但一些细节却是很明确,比如你腰间的‘白龙’玉佩,这护卫的剑眉。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今年吏部考核才刚刚开始,知府一级的官员即使是调任,也需等到七月间。”
  走正常程序,应是七月换人,如今突然三月换人,显然是受到了某些干扰,加上一些细节,孙安、何文渊等人敬畏、谦恭的态度,猜测出来并非不可能。
  朱允炆摘下腰间的玉佩,苦涩地摇了摇头,收入怀中说:“看来,还是小看了永嘉学派调查的厉害。这种调查、推导与演绎,可谓是一门高深学问,这位姑娘令人佩服。”
  叶耕顿了顿拐杖,一双深邃的目光看着朱允炆:“虽大致清楚你们的身份,但这里是先辈埋骨之地,不适行礼,就此别过,各自安好吧。”
  朱允炆见叶耕想要离开,笑着说:“既然她有本事当班昭,那我不介意破例一次。孙安,明日手书温州府府学聘请文书,亲至叶公家中,邀请叶灵儿入府学任训导,教导永嘉学派课业。”
  孙安看着眼前的小姑娘有些为难,但皇上发了话,又不能不从,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朱允炆看着叶灵儿,颔首微笑。
  历史上有不少奇女子,比如曹大家班昭,班彪的女儿,班固的妹妹。此女精通儒家经典、经史典籍,她的学生是汉和帝刘肇的皇后、贵妃,包括一些公卿大臣。
  在班彪、班固死后,《汉书》编撰进程被迫搁置。汉和帝得知班昭才学异秉,下诏让其在东观藏书阁潜心续写《汉书》,这才有了“东观续史”的典故。
  《女诫》一书,也是班昭的作品,说她是女人之中的孔夫子,并不为过。
  除了班昭外,还有第一个“女博士”——隔纱讲礼的宣文君。宣昭帝苻坚曾令学生一百二十人从宣文君受业,使周官学得以保存流传。
  封建时代,男尊女卑是没错,可总有几个女子成为时代中最出彩的花,比如班昭,比如李清照等,现在叶适后人叶灵儿,她有才能,那就给她一次机会。
  大明要开始的是轰轰烈烈的新时代,没几朵红花怎么行。
  朱允炆走向叶耕,询问:“叶公隐在民间,定是知晓民情,可有疾苦、欺压之事?”
  叶耕与朱允炆同行,缓慢下山:“朝廷诸多施策,尤其是一条鞭法,集所有税为一种税,封死了衙门巧立名目之路,让百姓有了喘息,可谓造福万民。只不过,农税十五税一,依旧是沉重。”
  朱允炆搀扶着叶耕,对这种年老的智者很是尊重:“十五税一,确实谈不上轻松。叶公也须看到,朝廷眼下正在推基础建设,大兴文教,初级的工业规划也在落实之中,种种条目,哪个不需要庞大的财力作支撑。”
  叶耕叹息:“所以说,兴,百姓苦。”
  朱允炆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大明现在推动资本萌芽,推动初级工业,但这些动力与基础并不是什么掠夺、原始积累,而是小农经济,是无数百姓辛勤耕作支撑起来的。
  辛苦农民,压榨百姓,这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破解的魔咒,无论是哪个时代!
  正如后世,也是农民咬着牙支撑起了四十年辉煌!
  一次次危机来的时候,都往农民身上压,直至实现软着陆。可那些生活在辉煌里的人,却反过来讥笑、看不起、鄙视农民。
  兴吗?
  兴!
  百姓苦吗?
  苦!
  大明百姓苦吗?
  一样苦。
  但有没有办法?
  没有!
  至少朱允炆目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大明需要资源支撑发展,而无数的百姓,无数的农民,就必须成为被压迫的、被盘削的人。
  只不过朱允炆努力减少了这种压迫感,降低了盘削的力度,减少了民间的矛盾与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活的不沉重。
  十五税一,抽得依旧让人喊疼。
  但朱允炆没办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大明不能调整农税税率,虽说商业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商税,但前所未有的支出也是一个接一个,增加的与支出的,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一旦农税调整,户部财政必然被波及,到时候户部缺钱了,是发行国债呢,还是增加税收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维持现状,让百姓再苦上一些年,直至郑和回来,农产品实现丰收,百姓彻底解决肚子问题,生活有了剩余,商品市场开始了大的内循环,商业可以支撑起大半个国库的时候,才能调整农税。
  朱允炆看着年老的叶耕,保证道:“我在等远航的船队回来,他们若是回来了。我可以答应叶公,十年之后,农税可以从十五税一,调整为二十税一。”
  “你是说郑和的船队,他们没有沉没?”
  叶耕有些意外。
  朱允炆笑道:“谁告诉叶公他们沉没了?”
  叶耕有些疲累,坐在一旁的青石上歇着:“我看过建文报,郑和是建文五年九月二十日出航的,可现在已经是建文十年二月,曾经跟随郑和的水师李素都回来过了,却不见郑和船队归来,不是遭了海难,还能是什么?这大海之外的天地,能容得下四年半的穿行吗?”
  朱允炆目光中闪过一丝担忧。
  没错,郑和他们离开的时间太久了,他们现在到底在哪里,还剩下多少人,有没有找到土豆、番薯、玉米,一概不知。
  但朱允炆相信,相信郑和,相信大明水师军士,相信大明人能做到!
  朱允炆坚定地说:“叶公,永嘉学派主张调查、了解然后再去谈论。这大海之外的天地,你可并不了解,莫要说四年半,就是五年,十年航行也容得下。你应该等着听好消息,郑和一定会回来的。”
  叶耕疑惑:“他回来未来就能减少农税?”
  朱允炆斩钉截铁:“没错!”
  叶耕呵呵笑了:“若真如此,我可要多活一段时间,至少也得等到郑和回来,是吧?”
  朱允炆握着叶耕苍老的手,认真地说:“郑和回来之后,你会知道,全天下人都会知道!到时候,叶公可不要惊讶。”
  叶耕与朱允炆边说边笑,走走停停,终返回了山下的小村落里。
  叶耕对于亲和的朱允炆很是欣赏,拉着朱允炆进入了书屋,书屋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堆到屋顶,一本本厚重的古书堆出了一座小型的图书馆,就连桌案上,也只留下了小小的笔墨空间,其他地方都是书。
  朱允炆拿起一本古朴的《临川先生文集》,翻看看去,只见:
  人君能敕正则治,不能敕正则乱,所以敕之不可以无,其为一也。……时有难易,事有大细,为难当于其易,为大当于其细,几者事细而易为之时也,故人君不可以不知几。
  这是王安石的大作。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拗相公,他凭借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与魄力,开启了一场继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全面变法。
  叶耕扫了一眼朱允炆看的书,叹息道:“可惜拗相公没有生在建文朝。”
  朱允炆将书放下,摇了摇头说:“若拗相公当真生在我朝,朝廷也未必敢用他。”
  “为何?”
  叶耕有些意外。
  朱允炆笑道:“因为拗相公不会用人啊,变法之事,绝非个人之事,他所选用之人,多有缺陷,甚至是小人,依靠着这些人,即不能提出建议,也不能推行举措,即没有反馈问题,也没有及时跟进,只坐在上面,高高在上,筹划执行,如此变法,又怎能成功?”
  叶耕肃然,进言道:“拗相公选人不当,确实害了变法。只愿朝廷选得良才,新政延续,造福百姓。”
  朱允炆坐了下来,与叶耕坐论治国之道。
  叶适等人在赋予永嘉学派内涵时,主张在史料中寻找富国强兵之道。叶耕践行了这个思路,一生中阅览了大量的史料,与朱允炆谈论起历史更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朱允炆通过与叶适的争论,汲取永嘉学派的观点与思想,思考如何使用永嘉学派这一柄利剑,劈开理学这一座大山!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朱允炆的国书
  思想的嬗变需要温和进行,不应如施了猛药,让一个思想直接取代另一个思想。
  人的认识与接受程度,是伴随着时间、宣传进行的,觉醒带动蒙昧,先进带动落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缓慢推进。
  朱允炆深入了解了永嘉学派,并破除世俗约束、理学桎梏,将永嘉学派传人与学说引入温州府学,种下了思想解放的种子。
  与其他种子不同的是,思想与学说有着特殊的感染力、传播力与生命力,一旦站住脚跟,在这个文教大行的时代里,定会掀起风潮!
  翌日。
  温州府学教授孙安、训导陈良佐等亲自至叶耕家中,以府学高规格聘请叶灵儿为训导。
  叶灵儿清楚自己进入府学是为了家学学问,为了传播永嘉学派,而非是搔首弄姿,博名取利,盘起长发,头戴四方帽,身着玄衣,不施粉黛,如一俊俏郎君。
  朱允炆看着大明第一个女训导,严肃地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由此可见,女子辅天下古来有之,万望你能将家学发扬光大,他日有所成,国子监当有你一席之位。”
  叶灵儿肃然行礼:“臣定不负隆恩。”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孙安与一旁的何文渊说:“她是温州府学训导,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何文渊、孙安凝重地应着。
  朱允炆如此强调,很明显也清楚此举的后果,温州府学出了女训导,这是对理学的极大冲击,用不了多久,朝廷官员的弹劾,其他府学的鄙视,民间儒士的抨击,都将会接踵而来。
  但,叶灵儿是温州府学的训导,温州府学绝不允许让她一个女子抗住这一切,而是府学一家,全力抗住所有风暴。
  府学的人,府学来保。
  温州府的人,温州知府来保。
  这就是朱允炆的用意。
  何文渊看着叶灵儿,满是欣赏,心中说不出的莫名欢喜,对于将来的风云并不在意,永嘉学问可不简单,大不了来一场大论战,我们接着就是。
  孙安忧心忡忡,对朱允炆的惊世之举有些无力。其他人会不会动作,孙安并不清楚,但毫无疑问,方孝孺所主导的正学书院一定会有所动作的。
  方孝孺可是大儒啊,虽然离开了国子监,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小,身边还有林嘉猷、廖镛、廖铭等一批弟子跟随,正学书院的学生数量也不输温州府学,听说有三百多!
  而正学书院的位置,就在温州府北面的台州府宁海县。距离不算远,又是儒家正统代表人物,还是理学的忠实拥护者,方孝孺不对准温州学府才怪。
  朱允炆挥手,让何文渊、孙安与叶灵儿等人离开,自己则留下来与叶耕讨论学问,直至三日后才离开。
  黄淮很是意外,原以为朱允炆会自温州府向西微服私访,深入江西等地,最后顺长江南下返回京师,但朱允炆却一反常态,在永嘉、瑞安等地察访一段时间后,再一次出海。
  船不再南下,而是北上。
  黄淮看着大海波涛,有些迷茫,朱允炆的动作像是虚晃一枪,让人捉摸不透,他似乎南下只是为了永嘉学派。
  朱允炆坐在船舱里,审视着舆图,陷入沉思。
  福建已经没必要去了,福建布政使赵羾为人清廉,治理官场颇是严厉,又有周志新这种冷面寒铁之人作按察使,福建早已从王仲和之乱中恢复过来。
  赵羾、周志新的好名声,都已经从福建传至温州府了。相对于其他地方而言,福建的问题并不大,加上永嘉学派入府学,女训导之事,朝廷中官员但凡有点脑子的,都应该猜测出自己是装病微服私访温州府去了。
  行踪暴露的微服私访意义并不大,想必不少官员正在给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家眷、亲朋写信,警告老老实实过日子,不要欺负百姓,不要招惹事端。
  既然大家都以为自己在温州,在江浙一带,那就北上吧。
  朱允炆摊开舆图,手指落在了山东青州府。
  开春以来,山东布政使司正在忙碌闯关东移民计划,而移民最多的地方,就是青州府、济南府、兖州府。
  除了闯关东移民外,工部也投入了一批人手,正在疏浚青州府等地的河道,并进行沟渠、井开挖。
  青州府又是白莲教祸害之地,被黄子澄那个浑蛋治理了几年都没有半点成效,百姓反而是越发贫困,越发困难,而接替黄子澄的人是郭琏。
  郭琏是国子监结业的监生,还在吏部考功司办事多年,能力很强,吏部举荐此人任青州府知府。但郭琏毕竟没有底层治理的经验,能不能将青州府恢复生机,朱允炆想亲自去看一看。
  日本,京都北山第。
  足利义满欣赏着猿乐,一个个俊男装扮为身着华丽的女人,舞动着身姿,摇摇晃晃,哼哼唧唧,靡靡之音彻夜不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7/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