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1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不过,孙教授,你这样将年先生的答案公之于众,好吗?
  不好,知府里的赵推官来了。
  张漠连忙走上前,将吴鼎手中的纸条抢了去,不由分说就给撕碎了。吴鼎刚想怒喝,就看到了张漠使眼色。
  吴鼎看去,只见赵东赵推官晃悠悠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衙役,不由地心头一惊,大声喊道:“赵推官,几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赵东手里抓着一把红枣,一步一晃,吐去枣核:“我听人说,有人胆大包天,想要换知府,我倒是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知府乃是朝廷命官,受命于天子治理温州府,岂是你等可以非议的?站出来,去给知府大人道歉,掌嘴五十,事情过去就揭了,莫要让我难办。”
  吴鼎连忙迎上前,呵呵笑道:“哪里有人说换知府,我们在讨论的是……致富,对,是致富。皇上国庆日讲话,要致富于民,我等与府学生们坐而论道,讨论如何让温州百姓致富。”
  “果然?!”
  赵东问。
  “果然!”
  吴鼎连忙回答。
  赵东缓了一口气,看着众人说:“你们要讨论问题,回府学里面讨论去,莫要如此张扬,让我等难做。”
  吴鼎连忙点头,准备送赵推官离开。
  可偏偏在此时,朱允炆说了句:“若温州知府不能带温州府百姓过好日子,不能让温州府的税收增加,确实是应该换知府。”
  吴鼎一拍脑门,彻底无语了。
  自己好不容易送走瘟神,你非要请回来干嘛,这不是招惹祸端吗?
  赵东不能再当听不到了,也不能不管了,转过身看向朱允炆,见是一介商人,不由得更有底气。
  若是府学生,确实不好处置,现在府学与国子监的关系密切,时不时就会有国子监的人来一次,甚至有出自国子监的训导,一旦事情闹大,必会惊动朝廷。
  商人的话,呵,那就好说办了。
  孙安见到这一幕,也感觉棘手,连忙说:“赵推官,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本意即是如此。”
  朱允炆坦然。
  赵东从来没见过如此秉性的商人,咧着嘴对孙安、吴鼎等人说:“你们都听到了,他自己都承认了的。你这厮,朝廷大事岂容你议论?诽谤朝廷命官,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中,煽动府学生换知府,以商人之身非议朝廷人事,你这罪可大了去!”
  孙安着急,忙说:“他不过是答题罢了,错与对,在我这个先生,与知府衙门无关。”
  赵东摇头,严肃地说:“孙教授,我们都知你与国子监关系好,但你不能明目张胆包庇此人。官员委任、调离,这是朝廷权利,是天子之权,岂容一个小小的商人在此议论?此例一开,岂不是折损朝廷威严?即便是这事闹到京师,恐怕也没人敢护着他。”
  孙安愁眉苦脸。
  何文渊、谢庭循等人看着眼前场景,不知如何应对。
  朱允炆看着赵东,此人是精于世故的,并没上来就抓人,而是能宽则宽,能让则让,这样的官员,处理事务颇是厉害。
  “洪武年间,太祖说,若官员有不法事,欺压百姓,百姓可将其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现如今,官员身居要位,却不为百姓作为,尸位素餐,治下经济十年如一日,不换知府,如何能成事?依我看,府学就应该担负与御史一样,负起监察之责,若官不作为,则奏请朝廷撤换官员!”
  朱允炆严厉地说。
  赵东愤怒了,将枣子放到袖子里,咬牙切齿地走了过来:“依你看,你算什么东西!朝廷监察制度,岂容你放肆!还撤换官员,我看你是攻讦朝廷吧!来人,给我抓起来!”
  衙役刚想上前,汤不平已护在前面。
  “住手!”
  一声怒喝传出。
  赵东、孙安、何文渊等人看去,只见训导陈良佐跑了过来,仔细看了看朱允炆,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嘴里还没喊出“万岁”两个字,就听到朱允炆猛地一咳。
  陈良佐知晓朱允炆的脾气与性情,他微服而行时,不喜欢别人行礼,也不喜欢被揭穿身份,只好起身,低着头说:“建文七年国子监结业监生陈良佐,现任温州府府学训导,还请这位爷入府学商讨学问。”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陈良佐,国子监出来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自己的,这倒是个问题,好在这个家伙反应快。
  孙安、吴鼎等人被陈良佐的表现更是惊讶,不知道这个家伙腿脚还怎么不好使了,刚刚到底是摔了,还是跪了?
  何文渊凝眸,看向朱允炆,心头猛地一震,此人身份恐怕不简单。
  赵东不是一个傻子,陈良佐刚刚那一跪,绝不是意外,他在自报家门,如同对上级汇报一般。再说了,府学训导不太可能邀请一个不认识的商人进入府学的。
  此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朕等得起十年
  陈良佐看向赵推官,眼神中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赵东最初只是吏员,当官本是不可能的事,但因为建文皇帝天恩浩荡,将吏员当人看,不仅给了俸禄,还准许吏员经考核,评优者补任官员。
  长达十五年的底层磨炼,早已让赵东练就了一张世故的嘴与一双敏锐的眼。
  从陈良佐的异常,到大放厥词之人的无畏底气,还有那似乎透着杀气的打手,几乎可以推测,这是一位来自京师的大人物。
  不知他是京师的哪位侍郎,尚书,还是内阁大臣,不管是谁,总是不好惹。
  何文渊看着毫无波澜的年六百,见事情僵持在这里,走出来说了句:“既是讨论卧石难题,不妨到府学里说吧,赵推官以为如何?”
  赵东见有个台阶,故作为难,却又半推半就:“卧石难题?好吧,那就去府学里论说一二。你们两个在这里等着,谁敢乱说话,小心我翻脸!”
  两个衙役被赵东威胁,自是连连点头。
  没必要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上级,还是掌握着司法权的推官,万一拉到小黑屋里一顿狂揍,弄几袋沙子让人断气,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孙安、吴鼎有些摸不着头绪,陈良佐已伸出手邀请朱允炆入内,叶缙光、谢庭循还想说什么,却被何文渊摇头阻止。
  朱允炆淡然一笑,走入府学内。
  孙安跟上陈良佐,低声问:“此人是谁?”
  陈良佐看了一眼前面的朱允炆,不敢说,只丢下一句“小心伺候”的提醒。
  从大成门进入大成殿,大殿内有五个神龛,中供孔子,两旁为四配(颜四、孔伋、曾参、孟子)、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朱允炆看着孔子的雕像,伸出手,陈良佐连忙拿来三炷香交给朱允炆。朱允炆点了香,正色道:“先生心怀天下,开办私学,点文教灯火于华夏。华夏一脉相承,并无断层,先生之功,万古不灭。今上三炷香告先生,大明文教将遵先生教诲,有教无类,燃文教星火于燎原,扫盲千万子民,大兴学问之风。”
  陈良佐激动不已,文教天下,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也是孔夫子的心愿,如今皇上亲口肯定孔子的功绩,并表现出文教道路的坚定不移,可谓是大明之幸!
  孙安、吴鼎、何文渊、赵东等人看着这一幕,也不由得震惊,这些话绝不是一个商人能说出来的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商人不可能站在如此高度上告孔子这些话,就连孙安这个教授,也不可能站在大明的角度去给孔子说这番话。
  除非眼前人可以代表大明!
  可谁有这个资格?
  国子监祭酒李志刚、司业胡濙,礼部尚书陈性善,内阁大臣解缙、杨士奇,还有大明天子朱允炆!
  他到底是谁?
  朱允炆上了三炷香,无论后世多少人不喜欢孔夫子,多憎恶儒家,但在大明,孔子就是一尊无法撼动的文教大山,他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他对王朝的稳固、对文教的传播,对文明的延续,贡献远远超出了帝王将相。
  “走吧。”
  朱允炆轻车熟路,走向后殿,并没有进入明伦堂,而是去了一侧的训导宅。
  府学、县学布局基本相同。
  陈良佐看着走入亭子中的朱允炆,连忙安排人端茶,示意其他府学生回去修习课业,只留下了叶缙光、谢庭循、张漠三人,何文渊并非温州府府学生,自然也留了下来。
  朱允炆坐下,看向孙安,直接询问:“你也认为,换知府可以破解卧石难题?”
  孙安嘴角满是苦涩。
  赵东听着冷汗直冒,这什么人,多少收敛一点,我还在这里呢。
  朱允炆接过茶水,吹了一口:“胡濙曾夸赞温州府学教授孙安性情耿直,有什么话从不掖着,如今一看,名不副实啊。”
  孙安吞咽了下口水,胡濙是国子监司业,少不了与地方府学打交道,他知道胡濙,甚至直呼其名,至少两人关系匪浅。
  可京师里没听说过有叫年六百的高官啊,解缙、杨士奇、李志刚、陈性善这些人年龄也对不上啊。除了这些人,还有谁?
  还有,还有一个……
  孙安腿有些哆嗦,看了一眼陈良佐,见平日里连自己都敢顶撞的训导陈良佐此时就如一个小鸟,低着头受教,连脸都不敢抬。
  “年先生,不,爷,卧石题摆在外,只是为了启发府学生思考办法,好为朝廷效力。”
  孙安有些不知所措。
  朱允炆瞥了一眼孙安,冷哼一声:“你堂堂一个教授不敢说实话,如何教导出铁骨铮铮的学子?几年之后,温州府的学子都如你般圆滑世故,不敢直言进谏,不敢说人是非,不敢黑白两立,那这文教,到底是成了,还是败了?”
  孙安有点打摆子,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明知道眼前的人很可能是大明天子,自己还得装作不知道,现在被天子训斥,又该如何答复。
  张着嘴,孙安竟紧张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
  陈良佐清楚孙安应该是猜到了年先生的真实身份,低声说:“换知府的回答确实是好,然毕竟不是府学可以讨论之事。朝廷有朝廷的法度,府学有府学的规矩。”
  朱允炆指了指孙安手中的一叠纸张,问:“既不敢讨论换知府,那就说说,何文渊所作策论是否可行,有几分把握可成?”
  孙安连忙递上何文渊的策论,说:“此策论从土地、文教、经商、修路、打造产业等十个方面入手,论述清晰,方法可行,最为可贵,其中还加入了施行步骤,分阶段推行,并推算了大概财政所需……”
  朱允炆翻看着何文渊的策论,问:“何文渊,这些行文中透着国子监的风格,你是国子监的监生?”
  何文渊摇头:“我虽未曾在国子监修习,却受堂兄何颖熏陶多年,何颖是三年进入国子监。”
  朱允炆想起来了。
  何颖是建文二年的进士,三年进入国子监修习,至建文六年才出仕徽州地方知县,建文九年调回京师,进入工部作主事,与宋礼、郑赐一起,负责水利诸事。
  怪不得何文渊满篇文章,多落实处,感情是在国子监之外,学了不少国子监的学问。
  朱允炆看过何文渊的策论之后,递给黄淮:“你看看是否可行。”
  孙安这才注意到黄淮,一看之下,不由地皱眉,此人好是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这容貌,很像是当年自己教导过的一位学生。
  黄淮快速扫过之后,严肃地说:“若按此策行,十年内温州府必兴。”
  朱允炆敲了敲石桌,目光深邃地看着何文渊,说出了一句惊世之言:“若你为温州知府,五年内,温州府百姓是否可以温饱,税收是否可以翻一番?”
  何文渊震惊地看着朱允炆,这个时候再猜不出来其身份,那就是真傻了。
  叶缙光、谢庭循、张漠一脸的不可思议。
  赵推官几乎要跪了。
  何文渊定了定心神,肃然道:“我虽学问尚浅,但若朝廷信任,我愿倾注心血,治地方于小康!”
  黄淮深深看着朱允炆,有些忐忑。
  虽说皇上有任免官员的权利,但只凭借着一篇策论就让其担任知府是不是太过儿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