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耍了。
朱允炆白白跑了一趟,没有任何结果。
从种种迹象来看,李祺绝不会是古今,毕竟他在牢里,而外面风云依旧,能操持如此巨大的棋局,没有消息是不可能的。
闭塞的李祺,不是棋手。
朱允炆看着天空,对跟上来的刘长阁等人问:“刘寡妇那里如何了?”
刘长阁严肃地说:“皇上,刘寡妇结交了曹国公,李景隆曾委派李增枝去天界寺上香,而刘寡妇当时也在天界寺,她曾多次与司礼监礼仪房掌司刘铭有过秘密接触,经查,刘铭身上疑点颇多,他虽是一个小小掌司,却进入了国子监,曾打探过蒸汽机等机密,此人还曾多次前往钦天监学习天文之术。”
朱允炆瞥了一眼有些犹豫的刘长阁,皱眉道:“有何不可说?”
刘长阁开口道:“据霍邻分析,刘寡妇、曹国公府、刘铭,他们之间有个共性——都与天界寺有关。这只是揣测,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天界寺与阴兵存在关系。只不过之前道空说起过,刺杀把秃孛罗的是武僧,而据抓捕刺杀把秃孛罗刺客牛九的百户张勋回忆,牛九当时捏碎了竹棍,极似武僧的一门绝技。”
朱允炆凝眸,严肃地说:“如此说来,种种证据指向了天界寺,呵,这也算是皇家寺院吧,当真有如此胆量?”
刘长阁不敢多说。
朱允炆沉吟片刻,抬脚向前:“将牛九也转至刑罚局,另外,盯着天界寺的僧人。”
“遵旨。”
刘长阁连忙答应。
“爱州港八百里急报!”
安全局军士匆匆跑了进来,见到朱允炆,连忙行礼。
“拿来吧。”
朱允炆连忙接过急报,爱州港是大明的南部水师总部,这水师还没分家分好,可不能出什么意外。
展开急报,朱允炆快速扫过,不由地轻松一笑。
刘长阁连忙问:“皇上,可是南面有什么好消息?”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刘长阁,感叹道:“郑和水师的李素满载铬矿石回来了,他们抵达了南非,找到了铬矿,天佑我大明!”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铬矿困境,铣刀(一更)
后湖,二炮局。
三块锈迹斑斑的铁板斜插在土里,铛地一声,铁锤落在一块铁板上,震得铁板嗡嗡震颤,连同表层不牢固的锈斑也被震掉。
胡元澄检查着铁板,摇了摇头,对一旁的陶增光、封善说:“这样不行啊,铬含量一旦过低,这铁板很难不被海水腐蚀,想要打造耐腐蚀铁板,必须要增加铬的含量。”
封善挠头,为了测试铬铁防腐特性,制造了几批不同含量的铬铁板,还麻烦水师打来海水,安排专人一个时辰五次浇淋,结果发现想要确保铁板不在三个月内出现明显锈蚀,至少需要在铬铁中加入大量的铬,而不是铸铁中微量的铬。
可北平密云的铬矿产量十分有限,即便是加大人力开采,一个月输京铬矿石也不过四千斤,而这些铬矿石提取出来的铬,还不到六百斤。
这个产量,给朱允炆打造个短剑什么的还没问题,想要支撑起神机炮、铁船制造,简直是天方夜谭。
陶增光转身看向身后,那里有三个明亮的铁板,经大量海水长期浇淋依旧没有明显锈蚀,只要简单擦了擦,就如崭新一般。
一块铁板重一百斤,而里面含有的铬就达到了五十八斤,占比超出一半。打造一艘铁船,仅仅是船底所需要的铁板重至少五千斤,按照这个比例,就需要近三千斤铬,半年的产量。
这对于大明而言,几乎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
“我们是否放弃对铬铁船的研究,转而研究铬铁神机炮、蒸汽机装置、火铳等。”
封善提议。
陶增光沉默了。
就目前铬矿的产量与供应来说,不面向铁船提供铬铁是最合适的,这样可以用有限的铬矿,投入到其他制造领域。
至于寻常铁船,只要加厚底部,刷上漆料,坚持用个三至五年也不会锈穿。虽然时间短是短了点,距离朱允炆十五年寿命的要求有些远,但没办法,咱们没这么多铬矿啊。
胡元澄叹了一口气:“除了铬,应该还有其他合金能增加抗锈蚀,铬矿留给用量少、效果更佳的位置吧,这是我们唯一合适的安排。”
陶增光踱步,忧心忡忡,最后坚定地说:“铬铁船不能放弃,我们需要先拼上所有的资源,支持铬铁船建造!”
“你清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
胡元澄看着陶增光,有些怀疑他此时的状态。
封善也疑惑不已,现在情况已经摆明了,若是发展铬铁船只,那二炮局想要用到铬矿,没有个八年、十年,想都别想。
如此奇异的金属,二炮局还没有研究透彻,全给了龙江船厂岂不是亏大了。
陶增光严肃地说:“我就问一句,纯铁船在海上能飘几年不被锈穿?”
“五年,也可能是三年。”
封善有些不确定。
陶增光微微点头:“那你们还记得郑和吗?”
胡元澄、封善自是记得郑和,如此人物,谁不知晓。
陶增光踢了踢一旁的铁板:“郑和是建文五年九月离开的,眼下是建文八年四月,近三年时间,他们依旧没有返航。若日后水师使用铁船远航在外,漂泊三年五年无法返航,茫茫大海,陌生大陆,他们又如何寻找船坞,如何-维护船只,如何确保安全?一旦铁船锈穿,水师将士又将如何?”
“神机炮、火铳现在我们还可以用,不急着使用铬。但水师却急着使用,而且事关生死,事关大局。我们二炮局所作所为,不就应该服从大局,不就应该讲究个轻重缓急?依我看,水师最重,最急,而我们二炮局可以等。”
胡元澄、封善对视了一眼,都有些不忍。但事实摆在眼前,水师一次远航的时间可能超过三年,可能会更久,木船可以承受这么久,可铁船未必。
总不可能大明制造出了铁船,却无法确保铁船具备远航能力吧,整天搁在近海里狗刨也没用啊,它需要开出去,需要跑远,需要展示出大明的强大与不可战胜,这也就需要铁船必须拥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好吧,我赞同。”
胡元澄只好忍痛说。
封善无奈,也只好同意。
就在几人商议出结果的时候,匠学院的公输巧优哉游哉地走来,脸上的笑更是停一下挤一下。
胡元澄正不高兴,见公输巧老头子这么嘚瑟,不由说:“公输老头,你不在匠学院打你的蒸汽机,跑这里来作甚?”
公输巧与胡元澄等人关系密切,一起共事时间颇长,并不在意多少礼节,依旧笑着说:“我来这里自然是来讨要铬金属的,你也知道,蒸汽机改良正需要这种材料,尤其是传动齿轮,这里问题不少,自大琉球岛回来的蒸汽机船,有十二条齿轮都存在磨损、齿轮断裂,险些让这些船回不来,这里还有多少铬,拨给国子监一万斤用用。”
胡元澄直跳起来:“一万斤?把你卖了,还是把我卖了?没有!”
公输巧摆了摆手:“你有。”
胡元澄翻白眼,二炮局要是有这么多,还至于如此拮据,不敢用这里,不能用那里的。
公输巧见胡元澄不答应,露出了狐狸的笑:“如果二炮局有很多铬矿,能提取个十几万斤乃至更多,是不是就能给国子监个一万斤?”
胡元澄打个了激灵,陶增光眼神放光,封善更是急不可耐:“公输院长,可是哪里发现了铬矿?”
公输巧收敛笑意,哀叹一声:“各地勘探许久,也没有找到第二个铬矿。”
胡元澄有些失望,表示道:“那你说这些,你若是真的能给我弄来几十万斤铬矿,我给你一万斤铬又如何?”
“君子一言!”
公输巧等的就是这句话。
胡元澄不解地看着公输巧,只见他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份文书,摇晃了下,然后递了过来,还在那说着:“说话算数啊,匠学院就等你们提炼了,到时候记得早点送过来。”
陶增光、封善靠到胡元澄一旁,仔细看了看文书,不由地激动起来。
胡元澄心头火热,连连追问:“这,这是真的吗?郑和的水师当真抵达了非洲,挖到了铬矿,他们当真回来了吗?”
公输巧纠正道:“消息应该可靠,毕竟是爱州港发来的急报文书。不过,郑和的主力船队并没有回来,只有留守在非洲的李素船队回来了。”
“那郑和的船队呢?”
陶增光连忙问。
公输巧沉默了下,说:“文书中没有提,想来还是没有消息。我想,他们应该肩负了更重要的使命吧。”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心头沉甸甸的,郑和带了庞大的水师船队离开大明,这一走近三年,杳无音信,就连古里、柯枝的商人也没有带来任何音讯。如今只有李素带人回来,郑和到底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真的另有使命。
无论如何,二炮局将得到大量的铬矿,到时候足够支撑起二炮局、国子监、船厂方面的需要。
公输巧见几人担忧,安慰道:“放心吧,用不了一个月,李素便会抵达京师,到时候郑和船队的消息也应该带回来了。倒是二炮局这边,我听说你们正在研究新的工具,可有进展?”
陶增光知担忧也无意义,便带着公输巧走入一旁的房屋,拿出了一个巴掌长的铁棍,铁棍前端加工有螺纹,后端则成六角边形。
“这是?”
公输巧有些疑惑。
陶增光指了指一旁的蒸汽机,拿起另一根铁棍,将后端安装在一个接口内,然后拿出一块铁板,放在铁棍前端的下面,解释道:“二炮局制作了这类工具,皇上命名为铣刀。通过蒸汽机施加动力,用铣刀可以将铁板铣出孔洞来,速度较之以往快了许多。你们蒸汽机里面,许多地方也需要开孔、加固,这种工具少不得。”
公输巧看着一旁加工好的铁板,又看了看地上的碎铁屑,不由地惊叹:“还可以如此用?”
封善在一旁说:“这工具可是钛铁制作的,开寻常铁板相当轻松。”
公输巧连连点头,转头看到一个金黄色的长条状空壳子,不由地拿起端详,询问:“这是何物?”
陶增光如同宝贝一样,从公输巧手中夺走了空壳,说:“这是二炮局的机密,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公输巧白了一眼陶增光,匠学院对你们可没啥秘密,现在倒给我说起秘密来了。
胡元澄见公输巧胡子吹动,连忙劝:“这件事关系重大,被皇上列为最高机密,目前也只是在秘密研制,还没有成功。公输院长只要知道,一旦它研究成功,那杀敌于千米之外,不再话下。”
“哦,新式火器吗?我没兴趣,倒是这些铣刀和这蒸汽机机架,要仔细说清楚了,匠学院要用。”
陶增光没有拒绝,拿出几份图纸,交给公输巧,不忘揶揄一句:“这次匠学院拿了我们的工具,我希望下一次,我们可以有求于匠学院,拿到你们的新式工具。公输院长,二炮局在进步,匠学院、工程机械院也要进步,不能只盯着蒸汽机本身,还要有其他的配套啊……”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雄心,初级工业(二更)
配套?
这是朱允炆发明的词汇。
公输巧离开二炮局,在马车里陷入深思,直至到了国子监,才走出思绪,看着国子监的大门,公输巧没有下马车,而是对车夫说:“去,让人把周昌、张举、王黔三人喊来。”
没用多久,周昌、张举、王黔三人便匆匆而来。
公输巧将三人唤入马车,直奔皇宫而去。
朱允炆正在武英殿处理政务。
茹瑺在西疆省遭遇了不少困难,当地百姓对大明有着很强的戒心,虽是臣服,却没有认同。
不牢固的基础,导致大明官员想要获取当地百姓的配合、支持是很难的。虽说有伊玛目、郭三省等人帮助,整体局面还算稳定,但谁也不清楚这种稳定会持续多久。
在过去的半年里,西疆省各地造反作乱的,发生了十三起,虽然规模都很小,最多一次也才五百余人,但因此而被害的朝廷官员、军士,就有七十二。对于这些作乱之人,袁岳奉都司命,直接踏平,大举屠杀。
茹瑺支持屠杀,尤其是在西疆省三番五次发出告示,明确告诉这些人:
做大明顺民,你好他好我也好,大家好好过日子,吃嘛嘛香。
做大明敌人,那只能是你死他死,你们都去死,大明一家独大。